[老黃] 達摩《易筋經》論考

看板KingdomHuang作者 (挖係柿仔,柿仔係挖)時間13年前 (2010/11/07 01:29), 編輯推噓13(1303)
留言16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達摩《易筋經》論考 龔鵬程(佛光大學校長)   天下武學出於少林,少林武術創自達摩,達摩所著《易筋經》為天下武學聖典,是現 今中國人共知的常識;也是武術派別、拳種、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電玩等據以發展的基 石之一。   我這篇小文,則要說明此一常識概屬虛妄:天下武學固然不源於少林,少林武術也不 創於達摩。然後再解說一下《易筋經》究竟是什麼東西,其功法之底蘊又為何,說明《易 筋經》也不是佛教的功夫。 一、少林武術不出於達摩   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這個傳說,起源本來就不太早,而且恰好就起於《易筋經》。   《易筋經》,從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到道光二年(一八二二),一直只有傳抄本, 道光三年起才印抄兼有。此後版本紛紜,繁簡不一,內容亦多有不同,但大抵都有唐初名 將李靖、宋代名將岳飛的部下牛皋的兩篇序文。   據李靖序云:達摩面壁於嵩山少林寺,九年功畢示化,留下一口鐵箱,箱中藏經二部 ,一名《易筋》,一名《洗髓》。後者被慧可取走,前者經寺僧發揚光大。但寺僧「各逞 己意演而習之,竟成旁門,落於技藝,失修真之正旨。至今少林僧家,僅以角技擅名,是 得此經之一斑也」。這個說法推少林武術之源於達摩,且謂後世少林武術皆源於《易筋經 》。   但李靖這篇序乃是偽造的。清朝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卷二十五〈與程麗仲書〉已考 證:唐代除了天寶三年至乾元元年改年為載以外,無稱載者;此序題唐貞觀二載春三月, 顯屬偽造。其次,?髯客扶餘國事,亦僅為小說語,非史實。民國十七年,徐震〈易筋經 洗髓經考證〉又舉了幾個理由論證其偽:(一)李靖序文,自署「李靖藥師甫序」,據《舊 唐書‧李靖傳》,李靖原名藥師,靖字是後來所改,故撰序時不可能自稱「李靖藥師甫」 。(二)序中說該經乃天竺僧人般剌密諦譯,「徐鴻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諦。既授於?髯客 ,?髯客後授於余」。?髯客的事蹟也不是史實,而是唐末道士杜光庭所造的。(三)序文署 明寫於貞觀二載三月,這時李靖正任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以備薛延陀。身分與序文中自稱 功成身退時的口吻不符。(四)序文說般剌密諦譯這兩部經典,時在隋代。可是這位般剌密 諦是確有其人的,他於唐武則天神龍元年曾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倘若此僧真在隋朝便 已來華譯《易筋經》、《洗髓》二經,則譯《楞嚴經》時至少已在一百二十歲以上了。( 五)此序文詞非唐人語[註1] 。   這些證據,都很明晰,足辨其偽。序文既偽,序中云達摩傳經云云,當然也就不足信 案了。此即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但事實上,辨偽也不須如此費勁。因為佛典中凡稱經者,除少數例外如《維摩詰經》 、《六祖壇經》之類,概皆為佛說。其經名、經文均有定式。而《易筋》、《洗髓》兩書 完全不符佛教經典的慣例,故不僅非達摩所傳,亦必非般剌密諦所譯。般剌密諦所譯《楞 嚴經》具在,稍一對勘,便知經文純屬杜撰。所以說,這是經偽、序偽、譯偽、所述事蹟 亦偽之書。   再說,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之事,本身也是附會而成的。早期文獻,如《洛陽伽藍記 》、《續高僧傳》均無達摩長住少林寺或在少林面壁九年之說。玄宗開元十一年裴漼〈嵩 岳少林寺碑〉才曾說達摩與弟子慧可「嘗托茲山」。到北宋輯《景德傳燈錄》,始云達摩 於後魏明帝太和十年居洛陽,後入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至太和十九年逝世 。這是最早講達摩在少林寺面壁的資料,也是後人說達摩面壁九年之張本。因為由太和十 年至十九年,恰好九年。可是,大家忽略了:(一)太和十年,嵩山根本尚未建少林寺;少 林建寺,在太和十九年。(二)太和亦非孝明帝年號,而是孝文帝。(三)所有唐代文獻,如 武德四年〈秦王告少林寺主教〉、貞觀六年〈發還少林寺賜田敕牒〉、永淳二年〈重修少 林寺碑記〉、開元十一年〈嵩岳少林寺碑〉、貞元十四年〈少林寺廚庫記〉等,也都不曾 談及達摩面壁和少林武術與達摩之關係[註2]。   由此可見,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曾傳寺僧武術或留下經典等 說法,全部都出自附會依託。達摩既未於少林寺面壁,又何來傳經授藝之事?此為本文第 一個要辨明的問題。 二、少林武術不本於佛教   第二個問題,是少林武術之內涵到底為何?   少林武技,見於史實,是因寺僧幫助李世民征王世充的緣故。原先,在大業末年,天 下紛亂時,「群盜攻剽,此寺為山賊所劫,僧徒拒之」。後來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對峙 ,王世充之侄王仁則據有少林寺附近,李世民致書寺僧,請其「擒破凶孽,廓茲淨土」。 寺僧響應了,率眾與王軍作戰,而得到唐太宗的旌獎。   這時少林寺僧當然已頗有勇武,而這個光榮的歷史當然也可能使少林寺僧以練武為其 傳統。但值得注意的是:(一) 此後的唐宋金元時期,卻都沒有少林寺僧習武擅名的記載 。因此隋唐之際少林寺僧英勇的表現,也可能是鑑於大業末年山賊曾經劫掠該寺,「縱火 焚塔院,院中眾宇,攸焉同滅」,所以才奮勇起來護衛自保。也就是說,斯乃一時之激發 、偶然之特例,唐宋金元之間,則少林寺未必有習武之傳統。(二)「十二棍僧救秦王」之 類故事,固然由此衍出,但此時少林武技與佛教思想和僧家生活均無直接或間接之關係。   少林武術之盛,明確可稽者,實在於明代。具詳林伯泉《中國武術史》第八章第八節 ,此不贅。僅強調三點:   (一)當時少林武術以棍為主,少林拳之威望則不如棍,故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問 答篇》說:「少林棍名夜叉,乃緊那羅王之聖傳,而今稱為無上菩提矣,而拳猶未盛傳於 海內。」   (二)即使是少林棍,也仍在發展中,廣泛汲取各界之長處。如嘉靖四十年俞大猷路過 少林,觀看寺僧練棍,就說其棍法「傳久而訛,其訣皆失矣」;所以挑了兩位僧人來教誨 ,要他們「轉授寺僧,以永其傳」(《正氣堂集‧新建十方禪院碑》)。足證此時還不是 「天下武術出少林」,而是少林寺廣泛吸收天下武術之長以豐富其藝。棍法如此,拳法亦 然。底下還會談到這一點。   (三)少林武術跟佛教扯上關係,也由此時才開始,如程家猷所謂少林棍法乃緊那羅王 所傳云云,即屬此類。但此類說法,僅推源於佛教傳說;少林武術與佛學仍乏具體之內在 關聯。而且這牽合武術與佛教的工作也仍很罕見。我們只能說這時確實是有不少少林寺僧 人在練武罷了。可是他們練的武術與非出家眾並無太大不同。   少林非天下武學之源,乃天下武學匯聚之海,其武術本來就是吸收各界武術而成的, 其拳棍同於方內之士,殊無足詫。據明末王世性〈嵩游記〉稱他在少林寺曾見「中有為猴 擊者,盤旋踔躍,宛然一猴也」。這是象形拳,取擬物類,與佛教思想可說毫無關係。明 代已然如此,至今當然更為嚴重[註3]。   以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中國武術百科全書》所載少林各種拳法來看,少林八卦拳,「 按八卦相生之數,暗藏先天無極之象」;少林十三抓,「由龍行、蛇變、鳳展、猴靈、虎 坐、豹頭、馬蹄、鶴嘴、鷹抓、牛觝、兔輕、燕抄、雞蹬等十三趟仿生動作而成」;少林 五行柔術,「模擬蛇、虎、龍、鶴、豹五種動物形象。……演練此拳以氣功為上乘,而氣 功之說有:日養氣、月練氣、氣養而後氣不動,氣不動而後神清,神清而後進退得宜」; 少林五行八法拳,「包括龍、虎、豹、鶴、蛇五種拳法和內功,主張練功修心」;連拳, 據傳為岳飛所創。凡此等等,運用應物象形、五行、八卦,精氣神諸觀念構思其拳路,明 顯非佛家之思致,而是吸收了社會上各色拳種才形成了這樣的結果。其中連拳本於岳飛、 十三抓源於元代山西太原人白玉峰,更是該書業已聲明了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 一○九-一一二頁)。   此外,如上海大聲圖書局纂輯出版的《拳經》,《中國武術百科全書》也說是少林拳 術之專集。但該書第二卷論潭腿、太祖長拳三十二圖、內家張三丰內家拳、外家少林宗法 等。可見「少林拳」也者,有時甚至包括了張三丰內家拳而說。什麼拳都可納入其名下, 所以說少林已成天下武學匯聚之海[註4]。   不過,把內家拳包括進少林拳中畢竟是較晚期的現象。在明末,少林拳是以剛硬著名 的。所以相對於「內家拳」而有「外家拳」之稱。   此一稱謂,起於康熙八年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該銘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 。」康熙十四年,黃氏子百家復撰〈內家拳法說〉,昌明其藝。雍正十三年,曹秉仁編《 寧波府志》記張松溪與少林僧比武事,也談到:「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 。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張 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 為尤善」。這些記載,均將少林拳與內家拳相對來說,而且認為外家不如內家。   少林拳面臨這種內家拳崛起的挑戰,對應之道,仍跟碰到俞大猷而發現棍法已經不行 了一樣,其辦法就是以敵為師,採擷內家拳之長。所以後來少林拳拳經中才會論敘內家的 張三丰拳法。   故總結來說,少林武技首顯於唐初,以棍法為主。其拳名不甚彰,至明乃又大盛。不 僅傳承棍法,而且開始刻意鑽研拳法,又廣泛吸收社會上各種武技,故越趨成熟,此其發 展之大勢也。不過,也由於如此,少林拳,只是僧人習武有成而已,殊難謂其藝與佛教有 何內在之關聯。 三、《易筋經》乃道教導引內功   跟少林拳比較有關係的,反而是道教思想,這是第三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藉 用《易筋經》來做些說明。   一九一七年上海大聲圖書局另出了一種《少林拳術精義》,題達摩大師著、玉峰余問 犀繕校。卷首有李靖貞觀二年序、牛皋紹興十二年序二篇。書末有天台紫凝道人宋衡作於 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的跋文,以及祝文瀾嘉慶十年(一八○五)的序文。內分上下兩 冊,內容也分為兩部分,一是服氣、行功、排打練習圖勢與說明;二是總論、內壯論、膜 論、陰陽配合論、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神勇餘功等。   這本《少林拳術精義》,其實就是《易筋經》的翻版。改成這個名稱,適足以看出《 易筋經》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認為它就代表了少林拳術之精義。   不過,清朝流傳之《易筋經》也有許多不同的本子。其一體例如上。另一本載十二圖 勢,一般又稱為《易筋經十二勢》,凡有韋陀獻杵三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勢、出爪 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餓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等。   這些勢,其實均非攻擊或禦守的架勢及招式,而是導引的姿勢。正如另一本《易筋經 》上記載的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也都是導引勢那樣。   為什麼少林寺的拳法秘笈卻大談導引呢?   《易筋經》篇首雖有李靖之序,但前文已說過該序乃後人偽作。牛皋之序同樣出於偽 造。凌廷堪說:牛序自稱「宏毅將軍湯陰牛皋鶴九甫序」,但牛皋為汝州魯山人,非湯陰 人,亦不字鶴九。宋代更無宏毅將軍、鄂鎮大元帥等官號。序中又云:「徽欽北狩,泥馬 渡江」,然而欽宗廟號乃紹興三十一年定者,序既自稱作於紹興十二年,焉能預知欽宗廟 號?牛皋卒於紹興十七年,卒時欽宗尚在。又,序謂牛皋為將,乃應岳飛之募,亦誤。皋 初隸田師中。序中云云,全與史傳不合。徐震則考證道:牛皋序文中談到宋高宗「泥馬渡 江」,斯乃小說家言,並非史實。其序自署紹興十二年作,並藏其書於嵩山石壁中;可是 紹興十一年,宋已將河南割給金國了,牛皋又怎麼可能去嵩山藏書呢?類似的考辨,清周 中孚《鄭堂讀書記》亦曾論及,可見清人即已不信其書是唐宋傳下來的。現在因該書有天 台紫凝道人宋衡序,故《中國武術百科全書》認為其書即宋衡所撰。   案:宋衡序文寫於天啟四年,然台灣國家圖書館(舊名中央圖書館)曾藏有述古堂錢 遵王抄本《達摩易筋經》,即收有宋衡「後跋」。錢遵王與宋衡年代相仿,又為藏書大家 ,若該書遲至天啟間始出,遵王不應珍重乃爾,亦不應毫無鑑識能力。故由錢遵王之抄本 ,可以推想題為達摩所傳之《易筋經》,出現年代當在此稍前。前曾談及程宗猷說少林本 以棍法聞名,明末才努力鑽研拳術。其時代在萬曆年間。因此,《易筋經》可能就是這個 時候被造出來,用以改良少林拳法的。   其書甫出,天啟崇禎間猶未大行,錢遵王、宋衡,應該都是熱心的推介宣揚者。一九 六八年台灣自由出版社所印《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合刊》,另有順治辛丑海岱遊人張 月峰敘記[註 5]。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復云其所據者,為蔣竹莊家藏明版本 刻本。則是明末傳抄刊印者已不乏其人。不過,明代已有刻本之說是可疑的,蔣竹莊藏本 也不可能是明刻的。且相較於黃宗羲、黃百家對當時少林拳勇的描述,似乎《易筋經》仍 剛在推廣階段,對天下傳習少林拳者也尚未發生風行草偃、轉移風氣之作用。少林拳藝, 當時仍以剛猛、搏攻、跳踉奮躍見長。   可是這種拳風在當時也正遇到空前的挑戰,無論是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或曹秉 仁《寧波府志》,都提到另一種以靜制動、內歛的拳術,而且評價在少林拳之上。這種內 家拳術的崛起,事實上是一時風氣,如太極、形意、八卦這類拳術,均由此風氣發展而成 ;同時大儒顏元亦學運氣術,往往「夜中坐功」,並習雙刀單刀(見《顏習齋先生年譜》 )。面對內家拳之崛起,少林拳遂不得不有所更革。或者說,內家拳之崛起,代表著一種 時代的新思潮,少林拳也在這一思潮中形成了變革。   內家拳之興起,乃是導引運氣理論與武術的結合。明末清初以前,所有武術著作都沒 有練氣的講法。即使是戚繼先的《紀效新書》也沒有這類言論。但明末清初以後,練氣, 卻成了普遍之觀點與功法。   乾隆間王宗岳(一七六三-一七九五)《太極拳論》明言使拳應「虛領頂勁,氣沉丹 田」。同時期萇乃周(一七二四-一七八三)《萇氏武技書》也在論拳法時大談〈中氣論 〉、〈行氣論〉、〈養氣論〉,謂練拳者必須「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神與氣合 ,氣與身合」。一些武術名家,如康熙、雍正間的甘鳳池,《清史稿‧甘鳳池傳》說甘氏 「善導引術」,「拳法通內外二家秘奧」;乾隆時的唐際之,《清稗類抄‧技勇類》說他 「能運氣。運氣處,有硬塊墳起如核桃,刀石不能傷」。   一些民間宗教教派,如乾隆時八卦教張百祿,據《軍機處錄副奏摺》說其教徒「拜張 百祿為師,學拳運氣」、「學八卦拳,並授運氣口訣」;嘉慶初,天理教任四等人「學習 義和拳棒」,並「運氣念咒」;嘉慶八年,離卦教首領張景文教授徒眾,「同教中有僅只 念咒運氣,學習拳棒者」,直到道光間,該教仍教徒眾「每日坐功運氣」。而這個教即與 少林頗有關係,據《那文毅奏議》說,嘉慶間離卦教徒張洛焦,曾習金鐘罩,時常來往少 林寺。足證運氣之說已流衍天下,且往往與宗教結合,少林亦受此風氣之籠罩。故《清稗 類鈔》說:「少林拳法有練功術,運氣於筋肉,則脈絡突起,筋如堅索,肉如韌革,刀擊 之不能傷也。」鄭板橋也說湖北魏子兆「遇少林寺僧,授以運氣傳神之訣。魏習之數年, 周身堅硬如鐵」。運氣時,雖刀斧不能傷,其狀大類前面所述及的唐際元。   這種重視氣的新武術觀,必然會將武術由形體動作、趨避騰挪、技巧姿勢、力量速度 ,轉向內部之血氣運行層面,此所以稱為「內家拳」。內向化,成為這個時期一種重要的 趨勢。   《易筋經》就是這一趨勢最好的證例。它說練其功法,可使人「臂腕指掌,迥異尋常 。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併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項」(〈內壯神勇〉)。這種效 能,非一般之勇力,而是靠氣。故非外壯,而是內壯;非一般之勇力,而名為神勇。〈內 壯篇〉說: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 ,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凡練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 ……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 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守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與神俱注於是。……二曰勿他馳想。 ……三曰持其充周。……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唯中蘊 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   內壯,是靠守中積氣,以達到積力之效的。其法則有三,而實僅專意守中一法(此法 有操作上的下手處,也就是揉,所謂「其下手之要,妙用於揉」,詳下文)。守中,以及 勻鼻息、緘口氣、鎖意馳、一念冥心等,誰都看得出來這乃是道家工夫。所以此處講精氣 神,〈總論〉更申言易道與陰陽二氣之運,把「易筋」之「易」推原其義到《易經》上去 :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 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有存乎人。……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 。   這是教人要掌握陰陽(所謂「陰陽為人握也」)。掌握之法,除了上文所說的守中積 氣之外,還有採咽陰陽與配合陰陽之法。採咽陰陽,見〈採精華法〉,云:「太陽之精、 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採咽者,久久皆仙。」這是道教服氣之法,亦甚 顯然。配合陰陽,則見〈配合陰陽法〉。說人身為小陰陽,「凡人身中其陽衰者,多患痿 弱虛憊之疾,宜用童子少婦,依法揉之。蓋以女子外陰而內陽,借取其陽,以助我之衰」 ,反之亦然。此乃陰陽調濟之義。   也就是說,《易筋經》主張內壯、追求神勇,提出來的方法則是守中積氣、吸日月之 氣、借別人之氣等。整個拳術的理論完全沒有談到搏擊的招式技法,而是內向化地教人掌 握陰陽氣運,涵養精氣神,以轉弱為強、變靡為壯。這與戚繼光《紀效新書》、程宗猷《 少林棍法闡宗》、任伯言《白打要譜》等嘉靖、萬曆間武術書實有完全不同的論述取向。   而這種路向跟道家道教的關係,則是非常明顯的。除了講《易經》、講陰陽氣運、講 修煉、講煉氣、講守中、講採咽、講陰陽配補之外,它還有〈外壯神功八段錦〉,是直接 採用道教導引術的。   八段錦之名,始見於南宋洪邁《夷堅乙志》卷九,云政和七年起居郎李似矩「以夜半 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曾慥《道樞》卷三十五〈眾妙編〉更詳述其法。《 易筋經》所講的,其實也就是同一套功法[註6]。   這樣子結合著道教導引運氣之法以改良少林拳,而託名於達摩的著作,在天啟間面世 之後,配合著整個內家拳或拳術內向化的潮流,事實上對少林僧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少 林寺逐漸便接受了它。   何以知道呢?據王祖源《內功圖說》云:咸豐四年,他隨兄長住在陝西時,認識了力 士周斌,三人同至少林寺,在寺中住了三個月,得少林〈內功圖〉與〈槍棒譜〉而歸。槍 棒譜,其實是少林寺的老東西;內功圖,就是新玩藝了。其內容包含十二段錦總訣及圖說 、神仙起居法、《內功圖說》與五臟病因、《易筋經》十二圖訣、卻病延年法等。這是少 林寺已吸收了《易筋經》的鐵證。   十二段錦與八段錦基本上是同一套東西,乾隆三十六年徐文弼編《壽世傳真》八卷, 既錄了八段雜錦歌,又擴充為十二段錦,同時還有〈修養宜行內功〉一卷,述調息與小周 天功法(含靜坐、內視、叩齒、漱津、運氣於任督二脈等)。少林內功圖的「內功」之說 ,遠昉《易筋經》,近採《壽世傳真》,是再清楚不過的。後來,光緒二十一年周述官編 《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就乾脆併用了「易筋」與「內功」兩詞[註7]。 四、援道入佛的新典範   採用了《易筋經》,而開始講究內功的少林拳,正是因為如此,才能把張三丰內家拳 也包括進少林拳譜系中來,甚至造出張三丰源出少林的傳說。內家拳所創的點穴法(見〈 王征南墓志銘〉),認穴本同於醫家之銅人法,結果也竟成了《少林銅人簿》一類講法, 彷彿其技即源出於少林,實在是歷史上極饒興味的發展[註8]。   不過,銅人之說,《易筋經》卷下〈玉環穴說〉有載:「《王錄識餘》云:『銅人針 炙圖,載臟腑一身俞穴有玉環,余不知玉環是何物。』張紫陽《玉清金華秘文》論神仙結 丹處,曰心下腎上,脾左肝右,生門在前,密戶居後,其連如環,其白如綿,方圓徑寸, 密裹一身之精粹,此即玉環」,則是尚不言點穴,亦不採銅人針炙圖之說。此即可見《易 筋經》雖談內功,雖用導引法,其說終究與內家拳術不同。此處徵引張紫陽丹法,下文又 談呼吸吐納、存想、咽津等,但事實上道教講這些,是要人養結內丹、修真登仙。《易筋 經》雖用其法,卻並不是要讓人成仙。所以說它仍然是與道教功法不甚相同的。   這個分別,就像《易筋經》講內功、論內壯、說積氣,方向上固然與內家拳相同,都 呈現著內向化的性質;但把它拿來跟太極八卦形意之類拳法相較,立刻便會發現它們仍究 不一樣。   《易筋經》所要達到的,仍是剛的效果。它所謂的「神勇」,比一般的剛猛勇力更勇 ,「併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項,孥拳可擘虎胸」;「吾腹,乃以木石鐵椎,令壯漢擊 之,若罔知焉」(海岱遊人〈敘記〉);「綿弱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以血肉之軀, 而易為金石之體」(〈總論〉)。內家拳則比較強調柔,因此多說鬆、虛、靜、用意不用 力、氣沈丹田等。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易筋經》是少林武者依少林拳之基本特性(剛猛 ),從內向化的思路上去採擷道教功法而成的,所以與內家拳、道教仍有所差異。   這是目標、性質方面的不同。在具體功法方面,它也不純用導引。而是以藥洗、服食 、揉打來配合意守養氣。   所謂藥洗,是用湯藥來洗身體,幫助筋骨堅實。服藥與揉打則一內一外,所謂「外資 於揉,內資於藥」。揉,即按摩之法,以揉按心臍之間為主。心臍間的膜,不容易揉按到 ,則用杵搗槌打。詳見其〈膜論〉、〈揉法〉諸篇。這種揉法及對筋膜的解說,亦是道教 所無的。「般剌密諦」對此亦特加按語解說云: 易筋以練膜為先,練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 脂膜,腔空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 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 ,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這才是《易筋經》獨特的功法與見解[註9]。在此之前,東晉已傳〈天竺國按摩法〉 ,見《太清道林攝生論》、《正一法文修真要旨》、《備急千金要方》、《雲笈七籤》、 《遵生八牋》等書中,共十八勢。又有婆羅門導引法,輯入王仲丘《攝生纂錄》中,凡十 二節。其中都有槌打的方法,但前者僅談到「以手反槌背上」,後者只說要「兩手交槌膊 並連臂,反捶背上連腰腳」,沒有像《易筋經》這種按揉搗打之法,更沒有筋膜說。不過 ,我遍考了道教所有導引法門,均無槌打者,故也許可以說槌打為天竺按摩導引法之特色 ,而《易筋經》就是發展了這個特色[註10]。   按摩槌打,是揉按、杵搗、槌打,漸次加重的。木杵、木槌之外,尚要輔以石袋、石 杵。木杵、木槌,用於有肉處。骨縫間,則用石袋、石杵。它與道教運氣法不同之處,在 於道教主要靠存想,以意運氣,讓氣流走於任督二脈;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時,意注 於揉打之處。所以揉打至何處,意與氣也就到了那個地方。先揉於前身心下臍上,「功至 二百日,前胸氣滿,任脈充盈;則宜運入脊後,以充督脈」。共行功十二個月。   按月行功,是宋代發展出來的導引法,相傳出於陳摶。《四庫全書‧道家類存目》稱 此為「按節行功法」,指它依照著氣節時令來行功,明朝頗為流行。《遵生八牋》、《三 才圖會》、《保生心鑑》均曾載入,羅洪先《萬壽仙書》稱為〈四時坐功卻病圖訣〉。《 易筋經》沿用了這種按月行功的觀念,所以內中有〈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 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 篇。   經此十二月行功並服藥洗藥之後,神功已成,氣滿於內,但還有兩事需要補充。第一 件事,揉打積氣,只在前胸後臂,故氣僅充於身體上,還不能把氣運到手上,所以接著要 練手。怎麼練呢?一是仍用揉打之法,用石袋從肩頭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 是也用藥洗;三是藥洗後加以鍛練。先努氣生力,然後用黑豆綠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 以磨礪其筋骨皮膚,類似後世練鐵沙掌之法。   第二件事,是要學習賈力運力的姿勢和方法。全身積氣,殆如水庫蓄水,水既蓄滿, 便須學怎麼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賈力運力勢法〉篇。   此類勢法,其實就是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導引動功,也有些版本稱之為「易筋經十 二勢」,但它說這是佛家功法: 此功昉自禪門,以禪定為主。將欲行持,先須閉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紛擾,澄心調息 。至神氣凝定,然後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貫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動、神散意 馳,便為徒勞其形而弗獲實效。初練動式,必心力兼到。   早先所有動功導引八段錦、十二段錦廿四勢之類,均只說明動姿勢,很少強調心的修 養,這則是一個特例。後來徐文弼《壽世傳真》及王祖源傳出的《內功圖說》皆沿襲之, 以十二段錦的第一式為「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它把澄心解釋為禪定工夫,並認為除了在練八段錦時要用此工夫外,一切行功均以此 為基本,是它理論上一大特色。故「般剌密諦」在〈內壯論〉之後又特加識語謂: 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欲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 ,靈台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 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鎖縛矣。……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其法在「守中」一句, 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守中,就是「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含其眼光等 七句,是指閉眼、凝耳、勻鼻、緘口、逸身、鎖意、四肢不動、一念冥心。講的還是澄心 靜慮的工夫。它以此為禪定,乃是援道以入佛,希望達成一種綜合佛理與道術的新架構。 後來佛門接受此經,且將之視為佛門武術宗源,亦因它具有這種援道以入佛的型態。 五、仙佛武學的路向與疑難   《易筋經》在明末少林拳發展的關鍵時刻,吸收了道教的氣運學說,講呼吸吐納、守 中積氣、採咽陰陽、修練導引,形成了一套配合少林剛猛拳風的內壯理論與內功功法,當 然很快就奠定了它的典範地位。   但這種融合事實上是強水火於一冶,非常困難。《易筋經》也未能達致完美融會之境 地,其理論與功法均有不少破綻。   先說功法。《易筋經》吸收道教功法時,混採了好幾種不同的路數,例如守中積氣是 一種,服咽日月精華的服氣論又是一種,二者並不相同,經文兼取之,何者為正、何者為 輔?守中固然可解釋為禪定,服食日月精華又與佛教思想何干?此即為其疏漏之處。   《易筋經》各本又多有〈內運周天火候歌〉、〈行功要訣〉。此純是內丹法,又與服 氣論、積氣論迥異。重點在於「顛倒陰陽,更轉互屬」,添水返火、運用鉛氣。且行功只 在子午,要以河車逆運坎水上崑崙,共運三十六度,企求五氣朝元。若用此法,則大談服 食日月精華、揉打搓洗,便歸辭費。抽添水火,氣貫泥丸,又與內壯神勇有何關聯?《易 筋經》兼收並蓄,而不知實自陷於左支右絀也。   又,道教丹法中是有歧途、有旁門的。所以道教煉丹之士稱好的煉丹法為金丹大道。 不好的丹法,例如藉助性交貨採陰補陽者,便被稱為泥水丹法。《易筋經》援用了道教煉 丹術,卻對此無力檢別,只說功夫若成之後,「修身堅壯,不畏飢寒,房戰取勝,泥水採 珠,猶小用耳。修仙成佛,要不外是」(〈易筋經意篇〉)。它認為這只是功夫高下之分 ,殊不知修仙之法與陰陽採戰乃是兩條路,功夫並不相同。古修房中術者,固然有以性交 為登仙秘徑者,但煉內丹之法,大興於宋元,尤其北派全真教均為出家道士,焉能以陰陽 採捕或房中征戰為說?故內丹家說龍虎交媾、陰陽配合,主要乃是一身內氣而說。即使是 東派男女雙修,亦與房戰採捕者不同。《易筋經》不知此中分判,誤為一談,可謂大謬。   不僅如此,《易筋經》因正面肯定房戰採珠之功效,竟發展出了鍛練陽具之法。教人 攢、掙、搓、拍睪丸;咽、摔、握、洗束、養陽具。洗,指用藥水燙洗。束,指用軟帛束 之勿屈。練之久久,陽物便剛強了,「雖木石鐵鎚亦無所惴」(〈下部行功法〉)。海岱 游人說在長白山曾逢一西羌人即曾習此功夫,可以「以長繩繫睪丸,綴以牛車之輪,曳輪 而走,若馳也」。現今市井間有號稱全真氣功之「九九神功」,練的就是這類繫睪丸、吊 陰莖的工夫。這種工夫跟武術有什麼關係?無非乞求增強性能力罷了,故《易筋經》以此 自云:「以之戰,應無敵手。以之延嗣,必種元胎。吾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大於是法者! 」「設鏖欲戰,則閉氣存神,按隊行兵,自能無敵。若於應用之時,加吞吐呼吸之功,更 精神百倍,氣力不衰,晝夜不寢,數日不食,亦無礙矣。」   它如此沾沾自喜其壯陽神效,是否恰當呢?若真是達摩傳經,授予少林寺僧,當然不 會談這一套,也用不著這一套。且這種功法中顯示的性態度,是以性為天地間之至樂,以 晝夜不寢不食地性交為樂事,更非僧人習武者所宜有。所以像這些地方,明顯地是為它所 吸收的道教功法所誤,不及檢別,因而誤入歧途[註11]。   經中功法其他妄謬之處,頗與此有關,如〈無敵神功密法〉教人「兩腳盤坐身項直, 雙手捧托腎囊前。……此段為運氣到莖卵功夫」。宣統三年梁子瑜刊全圖《易筋經》則引 高子曰:「握固二字,人多不考,豈特閉目見自己之目,冥心見自己之心哉?趺坐時,當 以左腳後跟曲頂腎莖跟下處,不令精竅洩云耳。」此皆妄談,乃讀丘處機《大丹直指》而 誤者。   形成這類混淆與錯誤,可能也不能歸咎於古人造作經論時思慮欠周,而應考慮其時代 風氣。宋元以來之道教丹法,本來就有三教揉合的性質;以長生為命功,以釋家明心見性 為性功,而講性命雙修,更是普遍。故往往仙佛合言,混無生宗旨與長生久視於一爐。《 易筋經》就顯示了這種理路。〈內運周天火候歌〉說: 《易筋經》,煉氣訣。……定氣凝神鎖心猿,兩手插抱趺足坐,識得先天太極初,此處辨 識生身路。冥目調息萬緣定,念念俱無歸淨土。……此是神仙真口訣,君須牢記《易筋經 》。   既歸淨土,又成神仙,口氣與〈易筋經意篇〉說:「修仙成佛,要不外是」相同。都 是仙佛合說。而在實際功法操作中,則是以修仙為成佛的。   此種型態,自宋以來已漸形成,至明末而大盛。如顏元就批評他家鄉「萬曆末年添出 個黃天道」,「仙佛參雜之教也」。「似仙家吐納採煉之術,卻又說受胎為目連僧,口中 念佛」(《四存編‧存人編》)。黃天道,亦以煉成金剛不壞之體,撞出輪迴為說,也每 日三次參拜日月,也主張雙修法,均與《易筋經》有相同之處。同在天啟年間的道教伍柳 派伍沖虛所著《內煉金丹心法》,成於一六二二年,增注本刊於崇禎十二年,改名《天仙 正理直論增注》,更是說:「天仙,佛之至者也。」其弟子柳華陽《金仙證論‧禪機賦第 十三》則云:「恐後世學禪者不明佛之正法,反謂吾非禪道,故留此以為憑證耳」,也以 仙佛合宗自命。《易筋經》處此時會,援道入佛,欲修命以成佛,也是可以理解的[註12] 。   此外,我們在前面曾經談過:明清朝時期一些民間教派常習武練氣。這些民間教派, 都是混揉三教義理而成的,直至晚清均是如此。如道光年,揚州「周星垣,號太谷,能練 氣辟殼,……遨游士商大夫間,多心樂而口諱之,積中師事久,頗得其術,太谷門徒寖盛 」(《山東軍興紀略》卷二十一〈黃崖教匪〉)。「宿州張義法者,從永城魏中沅學彈花 、織布兩歌,皆邪教之隱語。又令盤膝靜坐,名為『坐蓮花』;兩手捧腹,名為『捧太極 』;一日三次,默誦咒語,名為『三省功夫』」(《金壺七墨》浪墨卷四〈教匪遺孽〉) 。光緒年間,「霸州城西魚津窩村,有……密密還鄉道教門,即白蓮教門也。該教宗旨, 恭敬孔子、老君、佛,吃常齋。……日日坐功運氣,望死後西方樂土,成仙作祖」(《拳 時北京教友致命》卷八,北京救世堂一九二 ○年刻本)。又光緒間,有「一炷香」教。 該教創於明末,「以敬佛為宗旨,不殺生,不害命,吃長齋,焚香,日日坐功運氣,其終 向望死後脫下皮囊,往西天成仙作祖,為樂境也」。   這些教門,有兩方面與《易筋經》關係密切:一是它們都屬於混淆佛道,甚或混揉三 教之世俗宗教型態,其教義取便流俗信從,故理論都不嚴密,也不深刻。錯謬之處,往往 而有。即使不錯,理境也不高。《易筋經》也有這種現象,重在可以實用奉行,而非造論 之幽玄精密。   其次,這些教派,常被官方或正統人士定義為「邪教」。除了教義未盡正宗之外,這 些教派輒舞拳弄棍、練氣習武也是一個極普遍且重要的因素。因此,它呈現的,是一種宗 教、練氣、習武混合的狀態。而《易筋經》所顯示的,也就是這個樣子。假若我們記得「 火燒少林寺」的傳說,則這種類似性就更為有趣了。少林寺在清朝事實上並未被火燒掉。 但那是歷史上的事。在武術界,少林涉及天地會反清復明大業,少林寺被燒、少林五祖逃 出、分別創立洪拳等等,則是各門派心目中傳承已久之另一事實。這些武術派別,奉達摩 為祖師,謂其藝皆傳自少林,似乎也不能說他們都是神經病,明明沒有的事還相信得如此 誠篤,明明沒有的人物偏要供來做祖宗。假若《易筋經》跟那些民間宗教一樣,也有一個 教團,用這樣的功法來教其教民,將宗教、習武、練氣合而為一,以致傳其藝者均自稱少 林門徒,以致朝廷忌憚而剿滅之,不是也很有可能嗎?不是比說練武的都是神經病更合理 嗎?只不過,這個名喚少林的教團,未必即是嵩山那座少林寺。我們看這些故事,均自稱 為南少林;包括敘述達摩授藝的部分,如尊我齋主人編《少林拳術秘訣》云:「少林技擊 ,以五拳為上乘。……五拳之法,傳自梁時之達摩禪師。達摩師由北南來。」亦謂達摩是 到南方授拳。豈不分明告訴別人:此少林非彼少林,此達摩非彼達摩嗎?達摩,釋典通作 達磨,此則皆稱達摩,也有暗示畛域區隔之意。   這是一種推測。另一種可能性的考量,則是從明末另一本拳經覓線索。那就是乾隆四 十九年(一七八四)曹煥斗整理出版的《拳經拳法備要》。   此書實為兩書。《拳經》為張孔昭撰,《拳法備要》則係曹氏自著[註 13]。張氏約 為康熙時期人,其譜中有「少林寺玄機和尚傳授身法圖」,似其法本諸少林,後來張鳴鴞 、張孔昭等轉益多師,又頗有自得之處,固已迥非玄機和尚傳授之原貌,但淵源本於少林 ,應是確實不誣的。據其所述,則明末少林寺拳勇已著盛名,亦有傳授,流布四方,所以 《拳經》中已出現:「拳法之由來本於少林寺」之說。把宋太祖長拳、溫家七十二行拳、 三十六合銷、二十四氣探馬入閃、十二短打、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張敬伯之打,統 統溯源於少林。這些武術,其實均為《紀效新書》上的記載,可是在戚繼光的敘述中,它 們是跟少林寺棍法齊名的,並非源出少林。可見明末清初,少林拳勇聲名漸著之後,少林 徒眾張大其說,高自標置,自居為武術宗祖,把各家武術都講成出自少林,已成為一種風 氣。   而事實上,廣泛吸收各界長處,才是此刻少林拳發展的真相。例如《拳經拳法備要》 中有醉八仙拳,號稱「此乃拳家之祖,從此化出」。佛教少林拳法,緣何而取義於醉八仙 ?僧家戒酒,又不奉八仙,此類拳法,自是汲取自異教而來。拳法中又有「走盤太極八步 全圖」,又講陰陽、剛柔、借力、偷力,此均與佛理無涉,而是近於道家的理論,與其拳 法有醉八仙相似。   此書亦已提到氣的問題,〈提勁運用之法〉云:「大凡運勁之法在乎氣,而氣之虛實 全憑小腹下運之。蓋周身運量氣為之先。若氣不在小腹而在上胸,此上實下虛」,把力量 歸原於氣,氣力則要由腰轉出。另有〈氣法指要〉云: 緊閉牙關口莫開,口開氣洩力何來?須知存氣常充腹,煞手休將氣放懷。迴轉翻身輕展動 ,灌通筋骨壯形骸,終朝練習常如是,體質堅牢勝鐵胎。   這種氣法,便很像《易筋經》所述導引法。足證少林拳法在明末清初確是朝結合氣論 、道教思想、道教導引法之方向發展的。佛、道、武,混而為一。這也是一種「三教合一 」,只不過,含有不少混淆與疑難,不可不辨。 六、《易筋經》的流傳與誤解   《易筋》、《洗髓》二經,武學界仰若泰山北斗,傳習者多,深自秘惜者尤夥,影響 至為可觀。但傳習誦法者,或不知其來歷,或不明其功法之底蘊,或不辨其謬,更勿能審 其於武術史思想史之意義,矜習遺編,詫為奇術,聊資稗販而已。   以民國十八年張慶霖所著《練氣行功秘訣內外篇》考之。其書金一明序,謂其為少林 衣?,推崇曰:「練《易筋》者,不能比其神;練《洗髓》者,不能知其妙。」作者張慶 霖本人亦於內篇第十一章〈氣功歌訣秘抄〉,亦即全書結尾處,抄錄〈內運火候篇〉、〈 無始鍾氣篇〉、〈四大假合篇〉、〈凡聖同歸篇〉、〈物我一致篇〉、〈六六還原篇〉, 然後說:「本歌訣已極氣功之能事,酣暢淋漓,毫無所諱:其法與《易筋》、《洗髓》兩 篇大同小異。至其道,則又高出《洗》、《易》萬萬也。是均在有緣學者熟爛於胸中揣摩 之矣。」又說:「《易筋》、《洗髓》訣,蔣竹莊家藏刻本中有,但不及涵芬樓手抄秘笈 錄中之詳而雅。至本訣則為秘抄,從未見刊行過。」其實此六篇歌訣,第一篇即在《易筋 經》中;其餘五篇,則為《洗髓經》之文字。張氏謂其「從未刊行過」,又誇稱其法高出 兩經萬萬,真乃天大之笑話。蔣竹莊家藏本便錄有此數篇歌訣全文,張氏蓋根本未曾寓目 。涵芬樓秘笈抄本,確實較蔣藏本為「詳」,但所多出來的,乃是〈退火法〉及〈服藥十 錦丸〉、〈五生丸法〉、〈五成丸法〉、〈十全丸法〉、〈便方〉、〈平起服法〉、〈平 起洗法〉等藥方,又何嘗「詳而雅」?此即可見張氏大言欺人,非於《易筋》、《洗髓》 兩書毫無所悉,即是陰竊其說,復張揚謂能勝於二經,以驚俗耳、以駭俗目也。此書有段 祺瑞、金一明序。段氏非此道中人,或不嫻仙佛武術之事;金一明則為大行家,曾著《中 國技擊精華》、《武當拳術》、《武當三十二勢長拳》、《練功秘訣》等書,乃竟隨聲附 和,不知張氏此書不僅抄錄者即為兩經之歌訣,其所述功法亦衍兩經之緒,誠可怪嘆!   又,宣統三年梁士賢輯刊《全國易筋經》,僅錄第一套十二式、第二套五式、第三套 五式,共二十二式。附青萊真人八段錦坐功圖八式、陳摶睡功圖二式。則是只以八段錦視 《易筋經》,可謂管中窺斑,未見全貌。   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則說二經「為學佛坐禪之基先工夫」;「洗髓之於 禪定,尤為重要,由此而入,方是坦途」。殊不知依二經之意,易筋洗髓均須運用禪定工 夫。故非二者為學佛坐禪之基先工夫,乃禪定為其入門之坦途。蕭氏恰好說倒了。   蕭氏此刊,又自詡其《洗髓經》係乾隆間排印本,且謂「經前並有慧可序;後有跋, 係月庵超昱緒欣據內典翻譯。全部《易筋經》亦係據原本天竺文翻譯」。凡此,亦均為誤 說。兩經皆無梵文本,亦不在《大藏經》內。慧可序、月庵跋,也均為偽記。凌廷堪考證 謂:慧可序,云:「初至陝西敦煌」,後魏時敦煌焉有陝西之稱《校禮常文集》卷廿五? 《易筋經》乾隆間只有抄本,《洗髓經》時代更晚,是依附《易筋經》而造者,幻中出幻 ,乾隆間豈能遂有刻本?故此亦大言欺人而不識刊印之源流者也。書中又附所謂「易筋甩 手功真傳」,云出道教《青城秘錄》等書。按,將此類功法與《易筋經》合刊,固足以供 讀者參證,使知《易筋經》與道教養生功法之關聯;然甩手僅為養生之用,與《易筋經》 之為武技內壯者功用殊途,恐不宜牽合。至於練易筋功時,「須絕對斷絕房事。……期滿 後,亦以少親房幃為上,能行而不漏者亦然」云云,懸為厲禁,而實乏根據,經中毫無證 案,乃蕭氏虛聲恫嚇以增人信此功法耳。   蔡雨良另由棲霞山老道處得一兩經合抄本,一九八一年由真善美出版社印出。較蕭刊 本多〈推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增廣易筋洗髓內功圖說〉、〈易筋洗髓支流彙纂〉、 〈內外功集成〉。易筋之學,流脈頗可考見,可謂洋洋大觀,裨益學林,不為無功。但刊 印其書,旨在「發揚仙學」,提供給「有志性命雙修者」研究。《易筋經》本來乃是吸收 道教導引運氣練丹之說,以發展武勇搏擊之術;此則遽以其言導引運氣練丹,而奉之以為 成仙養生秘譜矣,豈不謬哉!   武術界所傳,別有五台山靈空禪師《全圖練軟硬功秘訣大全》一種。凡總論、練軟硬 功秘訣、練功印證錄、練功治傷秘方四章。所指軟功,乃硃沙掌一指禪之類;硬功,乃金 鐘罩鐵布衫之類。其法實均由《易筋經》所述搓揉、藥洗、努氣生力、以手插豆之法發展 而來。其用藥洗手之藥方亦然。第一章第六節並述〈涵虛禪師練功學技談〉,可知該書所 論功法與少林《易筋經》肸嚮相通,淵源正不可掩。但區分武功為內外兩類,云:「內功 主練氣,趺坐習靜,與道家之導引術約略相似。外功主練力」,則是內外打為兩截,非以 內功為筋骨力量之助。又述練外功之法,為「先練皮肉,次則練筋骨,皮肉筋骨既堅實, 更進而練習個部之實力,實力既充,然後更進而練習運行氣力之法。練皮肉,用搓摩之法 ;練筋骨,用八段錦;練各 部氣力,用努氣生力法,兼用石鎖鐵槓等器械之助,均與《 易筋經》同,然次序顛倒了。《易筋經》是以氣為主,充氣於內,以壯筋膜血骨,再練皮 肉。靈空禪師此法,則有外無內,雖衍《易筋》之緒,而實失其真傳[註14]。   也就是說,《易筋》、《洗髓》,地位雖高,真賞殆罕。無論仙學抑或武學,承流接 響者固不乏人,但誤解既多,或虛飾而增華,或變本而加厲,或源遠而歧,或流別而分, 殊難使人明其來歷、知其底蘊,於明清之際佛、道、武學參合之跡,尤難考案,故本文粗 發其凡,以俾考覽。 【註釋】 [註1] 徐震,《國技論略》上編〈辨偽〉中〈易筋洗髓經不出於達摩〉、〈辨少林拳術秘 訣言師授淵源時代之誤〉二節(民國六十四年,華聯版社重印本)。又唐豪,《少林武當 考》上編第五節〈達磨與易筋經〉 (民國七十二年,華聯出版社重印)。 [註2] 林伯泉,《中國武術史》第五章第八節(民國八十五年,五洲出版社)。 [註3] 象形拳,又稱仿生拳。意謂模仿生物而成。其中猴拳起源甚早,《紀效新書》已云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 大同小異。」曹煥斗《拳經拳法備要》也有站步式,注云:「亦名瘋魔步,猴拳從此化。 」鐵拐李顛椿式,注云:「醉步此中生出,猴拳亦從此生出。」兩者對勘,可猴拳流傳已 久,而少林拳法中亦頗重視猴拳,其法則以顛醉佯狂之步法為之。然而,後世所謂少林五 拳,卻是龍、虎、豹、蛇、鶴,見尊我齋主人編《少林拳術秘訣》(民國七十三年,華聯 出版社重印本)。此蓋猴拳在少林宗派中漸中其傳,而亦可證明少林五拳之說屬於後之附 會。 [註4] 尊我齋主人編,《少林拳術秘訣》,亦以少林武術為「柔術」、「氣功」。此即其 書晚出之證。 [註5] 海岱遊人敘記,一本題為元中統六年,見[註1] 引唐范生書。 [註6] 八段錦,有繁有簡,有坐有動,詳馬濟人《道教與氣功》,第三章十五至十九節( 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註7] 《少林拳術秘訣》將此八段錦十二式擴充為十八式,稱為「達摩所傳十八羅漢手」 。該書並未引用《易筋經》,但這顯然由《易筋經》來。 [註8] 點穴法創自內家拳師,且與道流淵源深厚,後少林才傳習其技,另見[註1] 所引徐 震書上編〈存疑〉。 [註9] 論膜,極為特殊,後世少林拳術亦無承續其說者,僅《楊氏太極拳老譜》附錄有〈 太極膜脈筋六解〉一篇,其中說:「膜若節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 之,身無主地。」「抓膜節之半死,申脈拿之似亡,單筋抓之勁斷。」此似即與《易筋經 》所言有關。該譜另有〈太極力氣解〉頁:「氣走於膜、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 。故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與《易筋經》內壯的講 法也顯然是有關係的。 [註10] 《楊氏太極拳老譜‧太極字字解》將按、揉、摩、捶、打諸法,由練功之法,轉 為技擊之法,云:「挫、揉、捶、打於人於己,按、摩、推、拿於己於人,開、合、升、 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按摩捶打於己,就是練功之法,施之於人則是技擊之 術。此顯然也是由《易筋經》所述按摩捶打之法引申變化而來。同理,〈太極空結挫揉論 〉說:「有挫空、挫結;有揉空、揉結之辨。……揉空者,則力分矣。揉結者,則力隅矣 。若結揉挫,則氣力反,空揉挫則氣力敗」等等,也是把揉法之用轉為搏擊之術。太極拳 法本以掤、铗、擠、按、採、?、肘、靠為之,初無揉法;抓筋膜、閉六脈,亦非拳式中 本有之義,故此均應為吸收自《易筋經》之說。世之論太極拳者,惜尚未考焉。 [註11] 自由出版社所刊蕭天石編《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合刊》即刪去有關下部行功法 的部分,謂其易流於房中採戰,恐為後世重雙修法之房中家所羼入。 [註12] 為道家功法者,應推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次則為王宗岳〈太極拳論〉。但王 氏之說與道教丹法無關,萇氏〈中氣說〉則明白指出:「中氣者即仙經所謂元陽,此氣即 先天真乙之氣、文煉之則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 [註13] 此書作者,各家考證,見解不盡相同。羅振常認為全都是曹煥斗作。唐豪認為一 部分為張鳴鴞編,一部分為張孔昭或其門弟子所作。我的看法,則與他們不同。 [註14] 周述官《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十八卷,作於光緒二十一年,刊於民國十九年 ,卷帙最高,體例亦較特殊。其特點有三:一、將《易筋》、《洗髓》合為一體,認為兩 者相輔相成,不可析分。二、兩經合論之後,他將《易筋》視為外壯功夫,謂《洗髓》為 養心功夫,而所述功法,實偏於內養煉丹,已非武術神勇之技。三、他非常強調三教合一 ,是所有《易筋經》中唯一講三教合一的,不止為仙佛合論而已。周氏之術,據他說傳自 少林靜一空悟法師。一九九一年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王敬等人編《中國古代密傳氣功》曾 將此書重排了一次。 == 反正易筋經也是假的…。看書也不用太認真=_+b (另外易筋經聲名大噪也不是自金庸始,再早一點的臥龍生的小說中也有達麼易筋經的 出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6.152.92

11/07 01:36, , 1F
好長一篇
11/07 01:36, 1F

11/07 02:26, , 2F
end
11/07 02:26, 2F

11/07 03:44, , 3F
原po真辛苦阿 po了這麼大一篇 給你推推喔
11/07 03:44, 3F

11/07 04:37, , 4F
快推不然別人以為我們看不懂~_~
11/07 04:37, 4F

11/07 05:02, , 5F
:D
11/07 05:02, 5F

11/07 07:07, , 6F
抱歉我end了 還是給推囉
11/07 07:07, 6F

11/07 07:27, , 7F
抱歉 我也END
11/07 07:27, 7F

11/07 12:36, , 8F
推!還真是「一篇小文」啊!
11/07 12:36, 8F

11/07 13:41, , 9F
落落長~直接END
11/07 13:41, 9F

11/07 13:46, , 10F
什麼! 是假的? 那無間戰紋也是假的嗎?
11/07 13:46, 10F

11/07 20:50, , 11F
有真的過嗎??
11/07 20:50, 11F

11/08 17:34, , 12F
閃電騎士V3!!!! 告訴你! 是假的~!
11/08 17:34, 12F

11/08 22:53, , 13F
可以直接把我灌到黑級嗎? 三階就好...
11/08 22:53, 13F

11/09 10:41, , 14F
抱歉 我撐了四頁之後也 END 了 慧根不足
11/09 10:41, 14F

11/09 12:28, , 15F
那個有30字懶人包嗎?? 0.0
11/09 12:28, 15F

11/09 13:26, , 16F
推稿費...
11/09 13:26, 16F
文章代碼(AID): #1CrP24sJ (Kingdom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