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 艦娘小學堂 - 齊柏林伯爵號空母 - 解析

看板KanColle作者 (Paragraph 11, confirm)時間8年前 (2015/11/19 23:03), 編輯推噓15(15020)
留言35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 (看更多)
※ 引述《a25172366 (Ei)》之銘言: : 1. 10.5 cm/65(4.1")SK C/33 : 雙連裝10.5cm防空炮 : http://i.imgur.com/7kh9JHw.jpg
: 集中配置在艦橋前後,前三後三的配置,火控由後方的測距儀來座瞄準與校正 : 雖然名為防空炮,但是也常常拿來打水面艦 : 可看摩耶頭上那張背後黑白圖,這種三軸式炮架可以減緩船身晃動的影響 : 但是這種開放式的炮架不耐潮,常常會因濕氣與海水而有故障發生 另外的問題點是機構複雜造成整體重量偏重, 在迴旋與俯仰操作速度上會比較吃虧。 : 2. 15 cm/55(5.9")SK C/28 : http://i.imgur.com/ZdDYPp3.jpg
: 俾斯麥與沙恩霍斯特同時也裝備了這門副砲 : 除此之外除了未完成的H級戰艦之外,也同時用在陸基岸防砲上 : (齊柏林閒置時,有幾座被拆下來,裝在芬蘭跟挪威附近沿岸當岸防砲) : 設計以年代來看還算是中規中矩,但是由於仰角只有40度 : 只能對艦的單一用途來看稍微有點浪費。 這點其實倒還好,因為當時各國的6吋級火砲都不是專職的高射砲, 對飛機的威脅性其實非常有限。 除了發射速度、旋轉與俯仰速度太慢之外, 最主要的是這並不是自由仰角均可裝填的火砲, 裝填時必須回到+3度、裝填完畢之後再拉高, 實際上的射擊速度遠低於正常標準。 (這點在秋月與松級以外的所有日本DD上也看得到, 雖然主砲仰角可以對空射擊,但還要回到裝填角,每分鐘能打個4發就不錯了。) 如果不考慮陸上防空砲的場合,6吋砲可以真的拿來作高射砲用途, 要等到1948年Worcester級輕巡服役才算OK。 : 歸類為半自動裝填,每發砲彈只能單發裝填,射速十分的慢 : 雖然仍然有些自己的優點,但實戰效果實在是太悽慘 : 在二戰後期逐間被新式的3.7cm KM42/43汰換掉 另外德國其實跟英、美等國一樣, 也有拿到Bofors 40mm防砲的製造授權, 不過正式裝備的時間是1944年了。(死) : 福伊特-施奈德(Voith Schneider)推進器(VSP)是一種船舶驅動裝置 : 該裝置可在不改變轉速的情況下任意改變推力大小和方向。 : 前進和後退(行進)以及船舶橫向(轉舵)的操縱是通過對螺距的調整進行的 : 這種操縱方式賦予了船舶高度的機動性,可在不改變轉速的情況下非常精確地 : 控制推力大小和極為迅速地改變推力方向。 : by.wiki : 在當時齊柏林號設計時,由於船艦高度較高,受風面積很大 : 如果在通過基爾運河的時候遇到側風,很有可能吹歪偏向撞到河岸 : 於是當時在船艦前方的船底設計了兩個450PSe(330kW)的Voith-Schneider : 一前一後,採取活動式的設計,可以更細微的控制與協助操舵。 : 平時可收納進船體內。 這個的開發時間點大約是1920年代。 雖然推進效率比傳統螺旋槳差, 但是船舶的迴旋能力非常良好(可以原地360度旋轉), 因此現在仍然常見於必須頻繁靠岸、在狹窄港內迴旋動作的拖船、渡輪等用途上。 : 6. 氣壓式彈射器 : http://i.imgur.com/ztsi067.jpg
: 德國所開發出航空母艦用的彈射器是氣壓式的彈射器,有很複雜的結構 : 在彈射出艦載機之後,載著艦載機的載台會被固定在軌道的最前端,然後 : 沿著旁邊的軌道滑下,順著軌道回到甲板下層之後,再回到甲板上重新裝 : 載艦載機。 : 在設計的時候,原本期望的最理想狀況是要在3.5分鐘內彈射出8架艦載機 : (包括回收載台的時間),不過實際測試中效果不是很好。 當時常見的彈射器動力種類有火藥、液壓與壓縮空氣等幾個種類, 其中日本潛水艇上的飛機彈射器也是壓縮空氣動力的。 (原因是潛艇的下潛、上浮操作本來就會大量使用壓縮空氣, 彈射器的動力也跟著共通了。) 當初德國同時設計火藥與空氣式的彈射器, 另外德國的彈射艦也有專門用於彈射飛行艇或大型水上飛機用的蒸氣式彈射器。 -- "本艦已無法操縱, 我們將戰至最後一彈. 元首萬歲!" --1941/5/27, 德國戰艦Bismarck在舵機中彈失去航行能力後, 艦上的大海艦隊司令官Guenther Luetjens上將對本國發出的最後訣別電報. 幾小時後, 在多艘英國海軍軍艦的圍攻下, 他與兩千餘名艦上官兵一同與艦共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111.19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anColle/M.1447945420.A.95D.html

11/19 23:07, , 1F
看到這篇就有感覺是戰史神Keins
11/19 23:07, 1F

11/19 23:07, , 2F
回頭一看ID 果然沒錯啊!
11/19 23:07, 2F

11/19 23:08, , 3F
感謝分析 這能讓我對戰史更有興趣!!
11/19 23:08, 3F

11/19 23:19, , 4F
大神出沒中
11/19 23:19, 4F

11/19 23:19, , 5F
德國有熱蒸氣彈射裝置 不過是給V1用的
11/19 23:19, 5F

11/19 23:20, , 6F
液壓彈射器是不是英美才有啊?
11/19 23:20, 6F

11/19 23:21, , 7F
日本好像也有 但是最後都拆掉改火藥式
11/19 23:21, 7F

11/19 23:22, , 8F
修正 日本是氣壓式與火藥式
11/19 23:22, 8F

11/19 23:23, , 9F
日本不就是造不出液壓彈射器所以空母一直沒得用不是嗎?
11/19 23:23, 9F

11/19 23:23, , 10F
這個就不知道了...
11/19 23:23, 10F

11/19 23:24, , 11F
美國之前有試過在蒸氣外在發展一個新的燃氣彈射器 C14
11/19 23:24, 11F

11/19 23:25, , 12F
不過後來效果普普 於是就繼續用C13蒸氣了
11/19 23:25, 12F

11/19 23:27, , 13F
worcester那個已經是6吋的自動步槍了 XD
11/19 23:27, 13F

11/19 23:28, , 14F
Des Moines也拿了管8"的自動砲阿...
11/19 23:28, 14F

11/19 23:30, , 15F
Des Moines/Worcester這兩個根本是兄弟吧 還都超大台
11/19 23:30, 15F

11/19 23:31, , 16F
C14被取消是因為燃料消耗的問題
11/19 23:31, 16F

11/19 23:31, , 17F
不然以性能來說遠勝C13...
11/19 23:31, 17F

11/19 23:32, , 18F
C14我記得用的燃料其實不多 但是跟用不到燃料(和動力限定)
11/19 23:32, 18F

11/19 23:34, , 19F
的C13比優勢就不大了吧 還有 C13-1不就可以無風彈所有飛機
11/19 23:34, 19F

11/19 23:35, , 20F
了 那麼大的功率沒有需要的飛機也沒用吧
11/19 23:35, 20F

11/19 23:35, , 21F
蒸氣彈射器的問題是出力不能平均分配
11/19 23:35, 21F

11/19 23:36, , 22F
力道完全集中在彈射的第一時間 給飛機的負荷非常大
11/19 23:36, 22F

11/19 23:39, , 23F
我突然覺得日本開發失敗是因為彈不出去...
11/19 23:39, 23F

11/19 23:39, , 24F
把IJN那堆薄皮嫩雞丟上彈射器應該會直接碎掉吧
11/19 23:39, 24F

11/19 23:44, , 25F
是大神(膜拜) #記得火藥彈射也有瞬間施力過大的問題?
11/19 23:44, 25F

11/19 23:47, , 26F
都是吧 電磁加速以外有辦法那麼線性嗎@@
11/19 23:47, 26F

11/19 23:48, , 27F
Worcester不是德梅因改的艦級而已嗎
11/19 23:48, 27F

11/20 00:07, , 28F
燃氣跟液壓都可以全程平均出力
11/20 00:07, 28F

11/20 01:21, , 29F
推!
11/20 01:21, 29F

11/20 01:22, , 30F
零戰好像就是不能用火藥彈射,結構強度不夠
11/20 01:22, 30F

11/20 01:40, , 31F
美帝的液壓一開始也很爛 有些空母乾脆拆掉 後來有改良加上
11/20 01:40, 31F

11/20 01:41, , 32F
新飛機比較重 彈射器才又裝回去
11/20 01:41, 32F

11/20 01:42, , 33F
現在的蒸氣式也是有一堆缺點 所以一直在找新方案 電磁是其
11/20 01:42, 33F

11/20 01:44, , 34F
中看起來最可行的 不過還在實驗階段
11/20 01:44, 34F

11/20 01:52, , 35F
有神快拜!
11/20 01:52, 35F
文章代碼(AID): #1MJUJCbT (KanColl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MJUJCbT (KanCo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