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書] 倪圓圓額頭好短 可是很帥

看板Journalism96作者 (greenear)時間16年前 (2008/03/16 01:0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範圍:11-12 負責人:盈芷 1.新聞協定(protocal)在許多事前規劃好的措施與管制下愈來愈嚴格,政府機關和記者都 認為他們之間需要更具彈性和更寬鬆的溝通模式。 2.在此情況下,總統記者招待會開始適當地透漏訊息給記者,舉例來說,老羅斯福有時會 允許Lincoln Steffen(有名揭弊新聞人)採訪他──但要在他刮過鬍子後。其他的總 統也會接受支持他們的或友善的記者採訪。 3.這種非正規地、秘密地將尚未公開的資訊告知記者的舉動,已成為現今政府機構「透漏 」(leak)訊息的方式了。這種「透漏」訊息方式規劃妥當,相當類似一場正式的記者 會。 4.政府重要官員時常安排與媒體機構代表共進晚餐,並藉此透露一些訊息。所有人都心知 肚明,在此餐會所取得的訊息必須在一定規範下傳播,也必須使用適當的辭彙。例如 某些言論可使用「發言人」,而某些推測性質的言論則使用「消息來源」。 5.記者通常無法知道,這究竟是純粹的事實、新實施的政策、行政的願景或只是刻意傳佈 的假消息。雖然遭致批評,但這種制度愈來愈重要,更成為報紙的政治新聞來源。 6.1955年3月2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美國認為中共將攻擊以色列,將全力以赴防衛」在 頭版;三天後,紐約時報又在頭版刊登了一則完全相反的新聞:「艾森豪認為中共與以 色列並無戰爭」。第一則新聞來自海軍上將Carney,他與少數記者聚餐時提到此事,由 於不能指明消息來源(not for attribution),記者無法提到一些明顯的事實,如:這 是Carney的個人意見,有許多政府官員並不同意。在此情況下,紐約時報報導只能呈 現此事為客觀事實而且政府一致同意 。第二則新聞則來自總統的新聞秘書,他得知此 事後,迅速召開會議否認此事。然而,記者只能報導兩人不同的意見,不能報導這件 事情的內幕。 7.假事件呈幾何級數增加,部分是因為假事件已經儀式化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6.36
文章代碼(AID): #17t06U-N (Journalism96)
文章代碼(AID): #17t06U-N (Journalism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