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明治天皇誓文與船中八策的中文翻譯

看板JapanHistory作者 (沮喪的smile)時間19年前 (2005/04/12 02: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about船中八策 http://japanology.blogspot.com/2004/12/blog-post_12.html about五條誓文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WISI/810416.htm 明治維新使日本強盛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3 月14 日 |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19世紀中葉,處於江戶幕府(德川家康將軍建立的中央政權,末代為德川慶喜)末期的日本 內外交困。在國內,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幕府的腐敗與天災導致 農民與市民的暴動不斷。在國外,西方列強正以堅船利炮叩開日本國門。內憂外患引發了日 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日本從此走上富國強兵的資本主義道路。改革的主要領 導者是有著“維新三傑”之稱的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與西鄉隆盛。 從武力倒幕到王政復古 幕府晚期的暴政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引發了尊王攘夷運動,長州藩(封建領地稱 藩)成了運動的中心。 1866年3月,主持長州藩政的木戶孝允與薩摩藩的西鄉隆盛等人在京都締結軍事同盟條約, 決心武力討伐幕府。 1867年1月30日,孝明天皇病故,15歲的皇太子睦仁(明治)即位。1867年10月15日,薩摩 藩的大久保利通與木戶孝允簽訂出兵盟約。11月8日,倒幕派以天皇名義發出“討幕密詔” 。面對不利局勢,德川慶喜表示將辭去將軍職位,“奉還大政”於天皇。倒幕派一面迅速推 動王政復古計劃,一面調集兵力,準備與幕府決戰。1868年1月3日,由明治天皇出面,召開 有皇族、公卿、大名和武士參加的禦前會議,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宣佈廢除幕府制和 成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的中央政府。德川慶喜拒絕承認朝旨,圖謀發動武裝叛亂。 1月27日,以薩摩、長州兩藩為主力的新政府軍與幕府軍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交戰。西 鄉隆盛率5000人擊潰了1.5萬人的幕府軍,德川慶喜退至江戶。4月,西鄉隻身赴江戶,與幕 府大臣會談,迫使幕府投降。政府軍隨即進佔江戶。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 籌劃改革措施 早在與幕府軍交戰中,天皇政府就著手製訂政綱。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發佈了帶有臨時 約法性質的《五條誓文》。內容是:“廣興會議,萬事決於公論;上下一心,盛行經綸;官 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舊來之陋習,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識 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礎。”《五條誓文》成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綱領。 6月,明治政府頒布了關於國家制度、機構的政令《政體書》,規定“天下權力皆歸太政官 ”,太政官下,設議政、行政、刑法三官,議政官掌立法,行政官掌行政,刑法官掌司法。 由此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為實現國家真正的統一,木戶、大久保等人迫使藩主“版籍奉還”。“版”指土地,“籍” 指戶籍(人口),版籍奉還就是要諸侯向政府交出對土地和人民的封建領主所有權。 版籍奉還後,木戶、大久保等決定“廢藩置縣”。1871年8月29日,木戶孝允以天皇的名義 ,宣讀廢藩置縣詔書,廢除全國260餘藩,劃為1使3府302縣;取消藩主對本藩的統治權,由 中央委派知事治理。同年11月,藩縣合併為3府72縣。至此,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已經 形成。 岩倉使團出訪,三大國策確立 廢藩置縣後的日本政府為了建立現代化國家,決定派使團向西方學習。1871年12月,一支由 全權大使岩倉具視率領的“歐美使節團”啟程。使節團一面與歐美各國談判,試圖修改幕府 末期以來對外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一面考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作為日本建設 的參考。使團成員共48人,幾乎包括了新政權的主要成員。他們輾轉美、英、法等國,1873 年夏先後回國。 修約談判沒有結果,但遊歷卻開闊了使團成員的眼界。日本政府迅速做出調整,將“殖產興 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政策作為建國的指導方針。 “殖產興業”,就是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大久保利通回國後,提出要以英國為榜樣。新 設立的內務省利用國家資金創辦千住呢紗廠、愛知紡紗廠等。同時,政府重視礦山開發和鐵 路建設。經過十餘年發展,至19世紀80年代中期,工業革命已幾乎席捲日本一切工業部門。 “文明開化”的目的是通過學習西方國家的教育、科學和生活方式等,藉以改造日本封建文 化。為了實現國民的文明開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教育,傚法西方建立起包括 小學、中學和高等學校在內的教育體系,並努力在全民範圍內普及初等義務教育。1877年, 東京大學建立。大久保利通還帶頭剪短髮,隨後,明治天皇也開始仿傚。 “富國強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進行軍制改革,建立常備軍。1873年,兵部省發佈 徵兵令,實行徵兵制。政府效倣德國,設立陸軍海軍學校。但大久保利通新政招致了失去特 權的武士階級的不滿。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利通這位“鐵血宰相”在東京被刺殺。 最後的武士 與此同時,代表士族利益的西鄉隆盛,與改革派的矛盾也越來越深,逐漸走向改革的反面。 西鄉等人鼓吹的“徵韓論”被擊敗後,西鄉以及數百名在薩摩藩出生的軍警相繼辭官回到鹿 兒島。1874年,西鄉等人設立私立學校,分為槍隊學校和炮隊學校。除本部外,還有上百所 分校。這些學校實際都是準軍事組織,專門用武士精神教育青年。短短一年內,人數迅速發 展到3萬人,幾乎控制了整個鹿兒島行政與警察職位。鹿兒島儼然是西鄉的獨立王國,其政 治訴求對改革派政府直接構成威脅。 1876年,大久保曾派鹿兒島出生的警官以探親名義回島偵察,被西鄉一派扣留。1877年1月 ,政府為防止西鄉叛亂,密令把鹿兒島的陸軍彈藥武器運走。西鄉派得到消息後,隨即襲擊 軍火庫,搶走武器彈藥。2月,西鄉以“新政厚德”之號,率軍攻打熊本縣城。九州等地士 族紛紛響應。西鄉兵力一度達4萬餘人。在大久保利通主持下,政府組織近6萬人的征討軍投 入戰爭。8月17日,西鄉軍主力被擊敗。西鄉率殘部逃回鹿兒島,固守城山。9月,城山陷落 ,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切腹自殺。 日本“維新三傑”發起的明治維新是日本避免淪為歐洲殖民地的轉捩點,它使日本成為亞洲 第一個走上近代化發展道路的國家。由於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 大量封建殘餘,因此,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一開始就帶有鮮明的軍事特徵,使日本在以後的 發展過程中,很快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張文濤) 《環球時報》 2005年03月14日 -- google 好 ※ 編輯: anci 來自: 211.74.109.35 (04/12 02:40)
文章代碼(AID): #12Mi4NPj (JapanHistory)
文章代碼(AID): #12Mi4NPj (Japa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