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韓超廣域開發圈戰略之內容及啟示

看板IA作者 (oodh)時間13年前 (2011/05/20 02:1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Policy 看板 #1DrLwAD3 ] 南韓超廣域開發圈戰略之內容及啟示 (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刊 1782) (刪略有關台灣政策的部份…) 一、前言 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之下,資訊與運輸網路的發達縮短空間流通的時間,所有 的活動不再受到既存空間的束縛,使得包括物力、資金與資訊在內之所有資源的 開發利用,都打破傳統疆界概念,跨越國界、地區與產業發展藩籬的限制。世界 上所有的企業或城市都有可能與其他企業或城市產生競爭與合作關係,而任何企 業或城市亦很難能夠自外於無疆界的趨勢與競爭事實,將自我限縮在既有的生存 空間當中。 面對全球化競爭發展趨勢,全球各主要城市都在努力爭取自己於全球經濟網 絡中的優勢地位,擴展經濟版圖並共享全球資源;經濟個體(包括跨國公司與消 費者)的區位選擇亦已跳脫城市框架,在國際之間流動;同時,跨國界的城市競 爭與合作趨勢日益繁盛,國際性運輸路線與網絡集聚態勢亦正在發展形成中。在 此發展趨勢下,所謂「超廣域經濟圈」的概念應運而生,各國為確保國土均衡發 展與地區競爭力,紛紛推動以超廣域經濟圈為中心之國土空間規劃計畫, 例如英國的地區政府(Regional Assembly)、 日本的廣域地方計劃圈、 德國的州合併及 法國的六大國土地方圈等, 以全球經濟交界地區(Mega Region)為中心,透過選擇並將之集中起來, 以謀求國家的發展。 目前,全球共有40多個經濟交界區大都市及都會區, 其人口約占全世界人口的17.7%,總生產量則占全球總生產量的66%, 這些地區成為經濟開放與全球化的核心區域,扮演著國家發展的火車頭角色。 此外,區域主義的興起亦為198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一項重要的發展 趨勢,由於受到地緣政治壁壘分明的影響,間接使得區域主義開始在全球各地萌 芽發展;其主要以地理性為基礎,發展而為區域意識(regional consciousness), 並體現在區域內的跨國合作上。 區域主義的發生原因為各國瞭解到單邊主義(unilateralist action)行動的侷限性, 在成本效益的衡量之下,透過集體合作以追求共同目標, 具體的例子包括歐盟(EU)推動區域整合運動、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推動亞太區域經濟合作、 東協(ASEAN)進行東南亞區域經濟與社會安全之合作, 其他尚有著名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中美洲共同市場(CACM)、 南錐共同市場(MERCOSUR)、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 及西非經濟暨貨幣聯盟(UEMOA), 以及以南韓、中國大陸、日本與俄羅斯為主之東北亞區域整合等。 其中,東北亞區域整合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訂等因素, 為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與提升區域地位, 南韓、中國大陸、日本三國對於促成東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合作,展現出更為積極的態 度與作為,基本核心即為以三國主要城市之間的連結,形成所謂 「東北亞超國境、超廣域戰略」。 南韓為提升國內各地區之國際競爭力及其自主發展,並同時著眼於東北亞區 域整合之全球區域布局思維,在考量人口規模、國際基礎設施、產業及研發(R&D) 基礎、社會及文化同質性等因素下,設定「超廣域開發圈」,並積極提出發展計畫。 二、東北亞超廣域經濟合作之內涵 一般而言,次級區域之經濟合作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背景之下, 國家之間會產生新的合作模式,其主要體現於地理位置緊鄰的國家之間的邊境合 作。邊境合作乃是著眼於透過合作將邊境地區的閉鎖效用轉換為中介效用;亦即, 邊境乃是一國的領土分界線,扮演著確定各國領土範圍的角色,但同時也是兩個 經濟區域之間的分界線,所謂「邊境的閉鎖效用」,指的是由於交流和空間上的阻 礙使交易成本有所增加;所謂「邊境的中介效用」則指將邊境作為接觸與交流空 間,從外部獲取生產要素和擴大市場範圍。 在此觀點之下,充分運用韓、中、日三國在地理位置上緊緊相鄰,並同時具 有文化上的淵源的特性,將三者連成一體,可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再者,利用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對內可以充分發揮各國比較利益,促進各國之間的經濟成 長與利益,對外則可透過合作提高東北亞地區之總體競爭力,進一步加快區域經 濟整合的腳步。 為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韓、中、日三國於2010年5月在南韓濟州島舉行「韓 日中三國高峰會」,達成「Vision 2020」之協議,內容包括各項經濟合作,例如共 同成立運輸及物流體系,以形成東北亞運輸及物流網絡,以及訂立投資協定、強 化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等;此外,尚包括自然災害-共同沙塵暴監督系統之建立、 區域安全-軍事人員交流與合作、犯罪-共同維護治安及地方政府締結姐妹市、高等 教育人才及青少年文化交流、環保與非洲議題合作等。其具體作法為利用目前國 際上方興未艾的「都市經濟圈」概念作為先導,以本地區相互友好都市為基礎, 成立「東北亞經濟交流促進組織」 (The Organization for the East Asia EconomicDevelopment, OEAED), 作為東北亞經濟合作的橋樑。該組織目前已有韓、中、日三國10個都市加入, 包括北京、首爾、天津、大連、青島、仁川、釜山等, 這些都市利用中國大陸經濟開發區、保稅區,以及韓國經濟自由區,逐漸將港口與 機場串連起來,推動相互間的投資及貿易,並透過產業、環境、旅遊、物流、教 育等各種領域的合作,形成超廣域經濟圈;同時,又以這些都市作為區域經濟合 作的中心,向外擴展。 三、南韓超廣域開發圈之戰略思維 南韓定義所謂「超廣域開發圈」(亦有稱「超廣域經濟圈」)的概念,乃是因 應在全球化與開放化加速發展的趨勢之下,快速的交通與無遠弗屆的資訊網,使 得各國得以超越國境與行政區域的界線,逐漸形成巨大的無國界地區經濟。「超廣 域開發圈」並非只是單純幾個廣域圈的連結,而是從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 多樣性觀點出發,具有共同性及獨立性之經濟單位;換言之,超廣域開發圈乃超 越傳統行政區域的限制,形成具有經濟自主性之產業群聚。因此,其認為在全球 化發展趨勢下,各國為確保國際競爭力及發展之自主性,無論在產業、研發及基 礎設施等方面,都有必要形成具有規模經濟之超廣域開發圈。 南韓的超廣域開發圈戰略思維除著眼於提升國家及地區整體發展之外,亦有 因應全球化趨勢及東北亞時代來臨之考量,自1990年代以來,即在國土整合計劃 的層次上,逐步規劃出具備開放成長特質區域。在「第四次國土整合修正計畫」 (2006至2020年)中,揭示南韓將致力於以南北韓及與東北亞國家之間的生產交 流合作為中心,建立超國界之國土經營機制,並自我設定為連結俄羅斯大陸與環 太平洋地區發展之核心角色。 2009年4月,南韓修訂「國家均衡發展特別法」,以其作為超廣域開發圈設定 之法源依據,並揭示五大發展戰略,包括:(1) 建立東北亞超國境合作機制註1;(2) 提升南韓東、西、南海岸等超廣域開發圈之間的連結與發展;(3)培育世界級超廣 域產業鏈;(4) 推動地區共同發展計畫;(5) 活化南北韓之共同合作與交流。 南韓超廣域開發圈的涵蓋範圍與層面完整,其確保各地區之全球競爭力及廣 域經濟圈之間的生產發展,並建構出一個開放型之新成長地帶。目前南韓超廣域 開發圈的政策方向為,以廣域圈之間的互相交流與合作戰略為核心,對外強化全 球競爭力,並為未來朝鮮半島的統一作準備。 四、南韓超廣域開發圈之內容 (一)超廣域開發圈形成策略 1. 超廣域開發圈的設定 超廣域經濟圈的設定基準為:具備一定程度以上之人口、經濟規模及地區資 源等多樣性條件,相當程度之都市、產業、學術及文化上的累積,具備國際機場、 國際貨櫃港口等國際交流基礎設施,得以促進東亞地區連結之海洋活用潛力,具 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等同質性。 2. 超廣域產業群聚的建立 透過產業群聚的形成,創造廣域圈之經濟自主性,以具成長潛力及外延效果 之主力產業為核心,形成超廣域群聚,例如大田-忠南-忠北之生物科技產業群聚、 鬱山-慶南-慶北之汽車產業群聚。為形成超廣域產業群聚,中央與地方政府將共同 推動廣域圈內及廣域圈之間的人力與技術開發、生產基礎設施等合作計畫。 3. 超廣域開發圈世界級基礎設施之擴充 以超廣域開發圈建立直接與東北亞及全世界連結的陸上、海上、航空交通網, 例如活用仁川(首都圈)、清州(中部圈)、務安(西南地區)、濟州、襄陽( 江原 道)等既有的國際機場,並更新東南圈機場的設施。為強化海上物流機能,以三 大機場-釜山、光陽(全羅南道)、仁川為中心,建構國際航空網體系,並強化與 地區主要城市之航空網體系;同時,建構連結朝鮮半島與亞洲之陸上公路與鐵路 交通網。 另外,透過超廣域開發圈內及各廣域圈之間交通體系的建構,以超高速交通 網使兩地的距離縮短為30分鐘左右,並達成全國「半日生活圈」的目標。具體作 法為建造南北7個軸、東西9個軸之國家幹線道路網、京釜及湖南高速鐵路、鐵路 及幹線道路連結交通網。 4. 超廣域開發圈之全球化 將超廣域開發圈培養成邁向東北亞及世界之全球競爭據點,諸如將經濟自由 區、自由貿易區及國際自由都市等指定為超廣域開發圈,並使其發展成為全球投 資據點。 強化南韓國內與東北亞超廣域開發圈之間的交流及合作,例如加強南韓國內 超廣域開發圈與日本、中國主要經濟圈之間的交流,謀求角色互補與共同發展之 可能性,以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為中心,展開東北亞超廣域發圈之間的交流與合 作計畫。 5. 超廣域管理體系之建構 為了各超廣域開發圈綜合發展計畫之樹立與進行,將建立市-道(省)之間、 中央-地方之間的合作體系,並將地方政府的地區發展計畫納入超廣域開發圈的發 展計畫中;此外,為達成超廣域開發圈內之共同發展,將推動市-道(省)之間的 合作項目及財政誘因等制度性措施;再者,為推動政府之間的夥伴協定,將以國 家均衡發展特別預算作為財政支援措施;最後,將在超廣域開發圈的層次上,檢 討地區發展政策。 (二)超廣域開發圈之內容 2008年10月,南韓國家均衡發展委員會(2009年4月改稱「地區發展委員會」) 將南韓全境分成四大超廣域開發圈(南海岸船舶帶、東海岸能源觀光帶、西海岸 新產業帶、南北交流交界帶)、七大(5+2)廣域經濟圈(首都圈、忠清圈、湖南 圈、江原圈、大慶圈、東南圈、濟州圈)及基礎生活圈等三個等級,積極推動地 區發展戰略。同年12月,提出「三層次戰略」,以163個市、郡為單位進行基礎生 活圈品質提升計畫,進一步提升7個廣域開發圈之競爭力與發展、促進廣域圈之間 的連結,並提升各廣域圈的對外開放競爭力。2009年5月,確立「四大開放型鏈帶」 註2-東、西、南海岸及交界地區之基本構想,以及地方政府之間如何推動共同計畫 等。 如前所述,超廣域開發圈發展計畫共分成三個層次進行規劃,第一個層次為 建立「基礎生活圈」,以163個市、郡為單位,提升基本生活品質;第二個層次為 建立「廣域經濟圈」,提高「5+2」圈域的競爭力與發展;第三個層次則為建立「超 廣域開發圈」,培養成為國家對外開放與追求經濟成長之核心區域。並規劃將「東 海岸圈」、「西海岸圈」及「南海岸圈」等三大區域,分別發展成為「綠色成長、 能源、觀光」、「知識、尖端產業」與「經濟、物流、休憩」鏈。 綜觀南韓整體地區開發戰略及超廣域開發圈發展策略及內容,乃包含東、西、 南海岸在內,集合南北交流與跨區合作的四大超廣域開發計畫,著眼於對外開放 與提高國家競爭力;七大(5+2)廣域經濟圈乃是透過地區之間的連結與合作,利 用區域內之經濟/產業和歷史/文化上的共通性,作為提高地區競爭力的基礎,所進 行的一項計畫;基礎生活圈則是針對全國大都市以外之163個市/郡,連結中小型都 市、小都邑及農產漁村等,以推動「都農」之綜合性開發計畫,透過教育、醫療 及文化等定居條件之改善,提升生活品質,並針對落後農產漁村的休閒、休養據 點化的推動,創造所得及就業為主要目標。關於南韓整體地區開發戰略,參見表2。 五、南韓超廣域開發圈之啟示 在全球化、資訊化及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之下,國與國之間的疆界已變得模糊, 資訊、人流與物流得以在全世界穿梭,作為人流與物流主要穿梭活動的城市,逐 漸展露其重要性,甚至在區域整合中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城市競爭力不僅代表著 經濟的成長,而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製造財務與勞務,並分配於廣大區域、國 家與國際市場,同時增加實質收入、改善民眾生活品質,並以永續經營的方式促 進發展。因此,世界各城市開始注意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城市已逐漸被各國當作 一個整體來經營,著眼於其全球競爭力,具有國家總體發展層次的意義,而不再 僅限於地方發展層次的思維。換言之,各國有意識地發展城市,並將城市的發展 模式建立在合作和網絡的基礎之上。 綜觀南韓的超廣域開發圈政策,乃是將其置於國家計畫層次上,並以推動成 為建構東北亞經濟圈之先導成長據點為重點目標。該政策所反應的是中、日、韓 三國的合作思維,不僅僅侷限於國家之間的關係,而是逐漸擴及並深化區域及都 市之間的連結與合作。 這種思維亦可從日本的廣域開發圈政策中有所理解,日本 透過設定4大超廣域軸心及8個廣域圈進行培養,最終策略乃是瞄準於在整個東亞 地區之布局,達成「無縫的亞洲」(Seamless Asia);為達成「東北亞一日生活圈」 的目標,乃透過交通及物流連結戰略,將日本九州等西部地區與南韓、中國大陸 東部沿岸、西岸與武漢等中西部地區,連結成一個「一日活動圈」。 其他如中國大 陸亦有相關的政策,其將空間政策直接結合經濟政策,2006年發表的「十一五」 計畫當中,即揭示地區發展方向包括: (1) 從「量的發展」轉換為「質的發展」; (2) 發掘新的成長動力; (3) 合併為超廣域經濟圈及發展軸。 觀諸南韓及其與東北亞國家共同打造超廣域開發圈的目標與策略,我們可以 理解到城市開發的思維已不限於地方發展層次,應提升到國家整體發展的層次; 城市競爭力非僅指稱國內各城市之間的競爭,應逐漸擴展到對外之國際競爭力; 以國際城市為核心所發展的廣域經濟圈,已逐漸成為國際合作中重要的一環,其 具有全球及區域布局的意義。 註 釋 註1:東北亞超國境經濟合作主要分成環黃海圈、環東海圈與環太平洋圈等區域, 其為建構俄羅斯、日本、南韓與中國大陸等東北國家間之物流、觀光與環境 等議題之合作,並以北京、首爾及東京等東北亞三大都市為核心,擴大東北 亞都市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註2:所謂「鏈帶」(belt)的構想源於「連結性經濟」的概念,意指個別區域以 其本身具備的內部資源,與其他區域所擁有的資源相互交流、合作,創造最 大的效率,以創造產業與資源鏈,「廣域開發圈」正是以此概念作為基礎原 理進而研擬策略。 -------------------- 在很久之前 管理學者麥克波特就提出過「城市區域合作」的概念 他當時是以美國城市為例,認為行政區與行政區的交界帶, 非但不該是三不管而發展遲緩的地帶 反而可以是結合交界點附近兩三個行政區政府資源投資的重點區域 學術與管理思想與日俱進 也就是說不只是提供互利互惠的合作, 更直接以區域競爭力作考量互相配合 其實這個難度更高 韓日中台都有自己的本位主義考量,能合作到什麼程度還有待主事者努力 -- oodh 進入守備狀態 接著覆蓋一張蠶絲被 結束這回合 http://www.wretch.cc/blog/oodh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80.20.24 -- ˙ - . ˍ ◣ _- .︿. ˍ◣ . 千山鳥絕,萬徑蹤滅 ↙ - ˍ ▂ ∕\ ∕ ╲ _ 孤舟簑翁,獨釣江雪 ↖ . . ◢███▃ ▄╱◢ / ╲﹎ - @juor2 ︿ . ‧ ﹑ ▄▁ ▇▅▄▃◢▅▁ ▁▂▁ /\|||||||| ▄▃▂ ‧. ▆▅▄▅▆▇ . √▃▂▃▄ .、 . ▁ˍ_ __ . oodh《殘江雪》‵〞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80.20.24 ※ 編輯: oodh 來自: 111.80.20.24 (05/20 02:23)
文章代碼(AID): #1DrLz3cg (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