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數位音量與動態

看板Headphone作者 (Oswyn)時間3年前 (2020/10/31 23:45), 3年前編輯推噓28(28036)
留言64則, 17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平台 Spotify Windows 版、音量標準化關閉 測量是 OS 輸出到 Audio Device(DAC)前的音頻數據 https://imgur.com/TaY8g0e
上方為 Spotify 音量 100% 的測量結果 下方音量隨手稍微調低了一點後之同首歌的測量結果 右下染紅的部分示意 Spotify 音量調整 從最後測量的結果可知最後降了大約 1.8 dB 左右 音量 100% 時的 Avg 動態為 8.8 LU、調低音量後的 Avg 動態為 10.2 LU 同首歌在降低音量後動態提高了 1.4 LU https://imgur.com/Nl6f7qK
100% 音量時黃色區段貼近 0 dB 的部分大致上是平坦的 這是因為沒足夠淨空所以被 OS 的 Limiter 砍掉形成的平坦 是種 Soft Clipping、失真、細節被吃掉 調低數位音量產生了淨空,所以數據能被正確還原 可見調低了數位音量的下方黃色區段不再是平坦而是有起伏 結果就是在這首歌造成了 10.2 - 8.8 = 1.4 LU 的差異 由下方的 Max True Peak 可知最高 -0.1 dB 完美的避開了 Clipping(神手) 有些人在試著調低數位音量後,會覺得還是喜歡音量百分百 的確、很合理 所以響度大戰才會從上世紀打到現在還沒停 某母帶大師評道 現代人喪失了(對每張專輯)調整音量(類比)的能力&大聲通常贏 完全公平的測試其實需要校正輸出 在沒有調整類比音量(實際輸出的聲壓)讓雙方一致的狀況 以此例來說數位音量被降了約 1.8 dB 如果沒調高此時的類比音量,或降低 100% 數位音量時的輸出音量 好不容易因淨空而生出來的動態,可能會因為輸出音量較低而聽不出來或覺得較差 最後比的就不是細節與動態,而只是響度 Equal-loudness contour(Curves)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響度大戰 校正輸出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個選項 所以只要伸個手,調整一下擴的類比音量讓整首歌聽起來差不多大聲就可以了 動態與響度一定程度上是相對立的存在 調高響度會喪失(降低)動態 但數位淨空不足造成的 Clipping 是會在用戶端產生的問題 認為上面的測量說服力不足的話可以參考一下 Apple 的文件(英文) Mastered for iTunes: Music as the Artist and Sound Engineer Intended.PDF https://apple.co/35QbBtB Page 4 Be Aware of Dynamic Range and Clipping 一節 --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ω)\m/ NOBUMETAL DEATH!!('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6.125.2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04159114.A.E12.html

10/31 23:52, 3年前 , 1F
咦?我一直以為輸出給DAC都拉100%就好,原來我錯了嗎
10/31 23:52, 1F
這應該不是對錯問題,而是選擇 然後選自己喜歡的 :D 80s 的 CD 基本上不會碰到這個問題,100% 當然最好 但 90s 後就不是了 問題很明顯,是 Source 出問題了

11/01 00:00, 3年前 , 2F
DAC也不是拉最高的輸出一定 qutest有1/2/3檔位 很多版友
11/01 00:00, 2F

11/01 00:00, 3年前 , 3F
都覺得2比較好聽
11/01 00:00, 3F
DAC 的音量(數位前級)是同一件事 一般來說 bit perfect 的話,在 DAC 調會較佳 因為有更精確的數據進入 DAC's DSP 但在 Spotify 的話因為會進 OS Mixer 有可能有上採樣 所以在 Spotify 降會比較確實

11/01 00:03, 3年前 , 4F
可是若由外部裝置設定音量的情況,仍舊會有切掉的情況嗎
11/01 00:03, 4F
這是數位域的問題,類比的 Clipping 歸類比 從訊源的 Audio data > DAC 之間會產生的 所以外部裝置是在 DAC 前的 DSP 就有可能影響到

11/01 00:06, 3年前 , 5F
我都把spotify標準化開著安靜XD
11/01 00:06, 5F
開標準化是個好手段,YouTube 就是用這個來解決問題

11/01 00:09, 3年前 , 6F
一直以來有相同問題,從訊源DAC到擴通通可以調音量
11/01 00:09, 6F

11/01 00:09, 3年前 , 7F
到底前面開最大還是後面
11/01 00:09, 7F

11/01 00:09, 3年前 , 8F
開最大,我都已經直入後級了說
11/01 00:09, 8F
數位跟類比要切開看、總之這提到的問題只到進 DAC 像 OS 或 Spotify 的音量都可視為數位前級 但 DAC 有沒有能力處理 True Peak 爆? 如果 DAC 自帶的 DSP 沒法處理就要在更前端解決 或放生給 DAC Clipping、會產生額外的諧波有些人可能會愛

11/01 00:14, 3年前 , 9F
是說不管是自轉CD或是spotify,有些曲子做標準化之後還是
11/01 00:14, 9F

11/01 00:14, 3年前 , 10F
很大聲,應該可以理解為他source動態壓縮本來就很嚴重吧..
11/01 00:14, 10F
標準化有點像是 BMI,把身高打平了寬的人還是比較寬啊XD 還有標準化是什麼版本?ReplayGain or R128 ? ReplayGain 是 RMS base 、R128 是響度 base 所以兩者在回放時會有些差異 Spotify 目前還是用 ReplayGain 之後預計會改成 ITU 1770(base on R128) 標準化並不會改變結構、曲風,高響度的結構通常都比較緊實強力 相較低響度的一般有更多起伏(動態) 標準化後維持更多時間較高能量的,還是比高高低低的更容易感觀上更吵(大聲) 而且聽起來大不大聲還受 Equal-loudness contour 影響 標準化有目標,計算也是基於這個目標 如果你的回放音量與標準化的目標等級不同 就不能感同身受、因為你的回放會落在跟目標不同曲線上

11/01 00:18, 3年前 , 11F
那有些專輯會比較小聲,就是避免這種情況囉
11/01 00:18, 11F
雖然響度會影響,但這裏的問題主要是要看 Album or Track 的 True Peak 但為了推高響度,Album/Track 的 Peak 都會很貼近 0 dB 然後 True Peak 爆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 TK from 凛として時 的 Album 彩脳 24/94 Album R128 -7.17 LUFS、曲風就是比較強烈的 但整張專輯所有 Track 的 True Peak 都是 0.99xxxx dB 這很明顯是母帶工程師是意識到 True Peak 的問題留下足夠的淨空 但愛繆最新專輯初回版附的吉他自彈自唱 CD CD R128 -10.17 LUFS 不響亮 但每一首的 True Peak 都超過 0 dB、淨空不足 所以就算小聲也沒避免掉問題

11/01 00:54, 3年前 , 12F
推O大詳細解釋
11/01 00:54, 12F

11/01 01:37, 3年前 , 13F
還要看Player的處理方式,像HQPlayer建議最大音量-3dB
11/01 01:37, 13F

11/01 01:41, 3年前 , 14F
有些DSD錄音會超過標準上限-6dB,所以最好預留3~6dB
11/01 01:41, 14F

11/01 01:43, 3年前 , 15F
headroom 給 HQPlayer
11/01 01:43, 15F
-3 dB 減的有點大但幾乎可以避免 99.9% 可能的數位削波問題 印象中 CD 某○皮書也有定,但沒強制性開戰後也就沒人鳥了XD

11/01 01:46, 3年前 , 16F
砍成白痴 太可怕惹 qq
11/01 01:46, 16F

11/01 01:51, 3年前 , 17F
HQPyaer升頻需要較多headroom,一般PCM升頻就需要5dB
11/01 01:51, 17F

11/01 01:54, 3年前 , 18F
比較保險
11/01 01:54, 18F
因為升頻=採樣點的 Peak 向 True Peak 靠近(提升) R128/ITU 的 True Peak 是以 44.1 kHz x 4 倍過採樣來計算的 Hi-Res 96 kHz 得出來的 True Peak 是 x 2 不過我個人是認為淨空留個 -3 dB 應該差不多就很夠了 我之前有試過計算 96 kHz x 4 倍的 True Peak,跟 x 2 差異很小

11/01 08:50, 3年前 , 19F
推。 我是沒實驗,但是 純粹經驗猜想。 我開任何設備,也
11/01 08:50, 19F

11/01 08:50, 3年前 , 20F
是最高都到80%,幾乎盡量50%。因為總是要留margin,100%直
11/01 08:50, 20F

11/01 08:50, 3年前 , 21F
覺就少了餘地。
11/01 08:50, 21F

11/01 13:05, 3年前 , 22F
spotify不開標準化我都會覺得聽的不舒服
11/01 13:05, 22F

11/01 13:05, 3年前 , 23F
該不會就是這原因?...
11/01 13:05, 23F

11/01 13:48, 3年前 , 24F
為什麼網路上一直有spotify開標準化會讓音質變差的說法?
11/01 13:48, 24F

11/01 13:48, 3年前 , 25F
到底會不會變差呢?
11/01 13:48, 25F

11/01 14:16, 3年前 , 26F
夢到的吧
11/01 14:16, 26F
因為開標準化響度變低,聽起來就變差了啊 聽到的不是音質變差、而是響度變低 所以伸手提高一下擴的音量再來比較 就像我上面有提到,這就為什麼商業發行拼命在有限的空間裏催高響度 催到都變形了?沒好處嗎? 要說的是,降數位音量事實上的確是有音質損失但很小、小到不行 比起來拉響度拉過頭造成的破壞更大 盡可能用的盡淨空也不是沒好處、但推高推到削波就失去了善用淨空的意義 想說箱子有這麼大就盡量塞、塞到商品都變形外露了啊 一切都是為了更響亮 人類其實很好懂的,大聲就賣的好 一白(響)遮三醜,回家細看發覺是大濃妝不耐看(聽)、身材都是墊出來的

11/01 15:10, 3年前 , 27F
個人聽起來,標準化後即使聲音開大聲,還是比較不好聽耶
11/01 15:10, 27F

11/01 15:10, 3年前 , 28F
。再說串流無法開標準化,所以難道spotify不知道串流不能
11/01 15:10, 28F

11/01 15:10, 3年前 , 29F
調小聲會有這問題嗎?
11/01 15:10, 29F
Soft Clipping 也是種效果啦 真的不喜歡就就別勉強、本來就是選擇而不是對錯 既然真的喜歡就選自己喜歡的 但一堆國際組織也沒是沒事推 R128/ITU、各大串流商也不是沒事導入 一定有好處跟原因不是嗎

11/01 15:18, 3年前 , 30F
spotify自己不就是串流可以開標準化?
11/01 15:18, 30F

11/01 15:19, 3年前 , 31F
回O大,我自轉音檔是foobar內的replaygain
11/01 15:19, 31F

11/01 15:20, 3年前 , 32F
我想那些經過RG後還是很吵的音樂,頻譜應該沒什麼起伏塞很
11/01 15:20, 32F

11/01 15:21, 3年前 , 33F
滿吧,也就是音檔錄音的後製就故意壓縮成這樣了
11/01 15:21, 33F
目前 foobar 內建的 ReplayGain Scanner 是 R128 但是 Peak 應該不是 True Peak,只是數據 Peak 我自己改用 loudgain 掃很久了

11/01 16:50, 3年前 , 34F
如果是被 OS 切掉的話,用 ASIO 繞過去能不能避免?
11/01 16:50, 34F
用 ASIO 只是切法不同、問題還是會在 因為最終都是 Inter-sample Peak Distortion 始於 Headroom 不足 Windows 的 Limiter 的存在有一部分是為了"減輕"這個問題 因為 Limiter 切會比較 Soft 丟給 DAC 就要看各 DAC 各自的 DSP 怎麼作,也有可能變 Hard Clipping

11/01 16:55, 3年前 , 35F
(Spotify)標準化好處在於不用一直調整大小聲啊啊啊
11/01 16:55, 35F

11/01 16:55, 3年前 , 36F
啊,Hen 累
11/01 16:55, 36F

11/01 16:59, 3年前 , 37F
紅蓮華跟貝多芬preset 音量就不一樣了....
11/01 16:59, 37F

11/01 17:32, 3年前 , 38F
第一次聽到 EBU R128 這個名詞,學習了O大!
11/01 17:32, 38F

11/01 17:32, 3年前 , 39F
另外,我有瞄到 foo_r128norm 這個 foobar2000 插件
11/01 17:32, 39F

11/01 17:32, 3年前 , 40F
還沒用,不知道效果怎樣XD
11/01 17:32, 40F

11/01 17:32, 3年前 , 41F
再另外,降數位響度與音量標準化,感覺不適合應用在…
11/01 17:32, 41F

11/01 17:32, 3年前 , 42F
追求 bit perfect 的特定播放軟體?
11/01 17:32, 42F

11/01 17:32, 3年前 , 43F
(或者說,其實數位播放沒有追求 bit perfect 的必要!?
11/01 17:32, 43F

11/01 17:32, 3年前 , 44F
接近就好,除非取得的音源,其當初有良好的錄製)
11/01 17:32, 44F

11/01 17:35, 3年前 , 45F
因為削波 (clipping) 對音質的傷害,
11/01 17:35, 45F

11/01 17:35, 3年前 , 46F
比沒有 bit perfect 來的嚴重
11/01 17:35, 46F
foo_r128norm 不是 ReplayGain 應該是類似於 Windows Audio Device 內容 > 增強 > 均衡響度 我是沒用過、不過這理論上會破壞 Track 原本的大小聲結構 會一直不斷調整回放時的音量、讓整體響度趨近目標 要追求的應該不是 bit perfect 為了 bit perfect 而 bit perfect,或選自己聽起來最喜歡的方式 數位音量跟音量標準化都是種 DSP、DAC 也有 DSP 就像不少一體機的實體音量其實都是數位音量 like ADI-2 DAC

11/01 18:03, 3年前 , 47F
ok, ok, foo_r128norm 不是 ReplayGain, 還沒看XD
11/01 18:03, 47F

11/01 18:04, 3年前 , 48F
聽描述 foo_r128norm 不像是我想用的插件,謝啦!
11/01 18:04, 48F

11/01 18:05, 3年前 , 49F
會破壞原響度結構
11/01 18:05, 49F

11/01 18:51, 3年前 , 50F
哦,我看內部有True Peak選項 https://imgur.com/JQMNO2C
11/01 18:51, 50F

11/01 18:52, 3年前 , 51F
我目前是44.1升176.4在掃XD,再升一倍速度慢太多了
11/01 18:52, 51F
再加倍精度提升也有限、而且真的慢XD 所以比較過後我直接改用 loudgain

11/01 19:05, 3年前 , 52F
loudgain有推薦的plug-in嗎?
11/01 19:05, 52F
loudgain 是 Linux 獨立程式 所以我是在 Windows 裝 Linux bash(Ubuntu)去 Run 有點麻煩、不過是在比較完一堆 R128 tagging 後覺得最合用的 ※ 編輯: Oswyn (220.136.125.251 臺灣), 11/01/2020 19:13:59

11/01 22:53, 3年前 , 53F
感謝好文~
11/01 22:53, 53F

11/01 23:12, 3年前 , 54F
優文,再推一次
11/01 23:12, 54F
Oswyn:轉錄至看板 Audiophile 11/02 19:41

11/03 11:15, 3年前 , 55F
為什麼目標lufs不調低一點例如說-23來確保不會飽和 其他再
11/03 11:15, 55F

11/03 11:15, 3年前 , 56F
從後面調阿
11/03 11:15, 56F

11/03 11:19, 3年前 , 57F
integrated LUFS本來就有一個傾向是對一整段音訊裡最大聲的
11/03 11:19, 57F

11/03 11:19, 3年前 , 58F
段落做計算阿 所以動態大的交響樂被loudness normalized之
11/03 11:19, 58F

11/03 11:19, 3年前 , 59F
後大多數的段落聽起來就會比流行樂小聲
11/03 11:19, 59F

11/04 03:12, 3年前 , 60F
數位處理需要headroom,獨立設置,DAC有數位濾波建議-1dB
11/04 03:12, 60F

11/04 03:14, 3年前 , 61F
HQPlayer升頻建議-3dB,但還是有機會出現Clipping
11/04 03:14, 61F

11/04 03:16, 3年前 , 62F
downmix也是建議-3dB 0.707
11/04 03:16, 62F

11/05 09:17, 3年前 , 63F
那些處裡都有可能處理完以後的peak大於處理前的peak
11/05 09:17, 63F

11/05 09:19, 3年前 , 64F
尤其是現代的流行樂製作上超喜歡隨時讓振福逼近飽和
11/05 09:19, 64F
文章代碼(AID): #1VdOQAuI (Head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