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北極熊開箱】Sony IER-Z1R

看板Headphone作者 (Yazi)時間5年前 (2019/06/03 18:39), 5年前編輯推噓20(20025)
留言45則, 21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照慣例先送上圖文好讀版: http://bit.ly/2Mr9sOw 又好一陣子沒來和大家分享,本次介紹的是 Sony 近期推出旗艦耳道式耳機 Sony IER-Z1R 對於想要體驗這支耳機營造出的特殊臨場感的玩家,趕快往下看看吧(ノ>ω<)ノ 至於想要選擇更加均衡的監聽耳機的玩家,或許 IER-M9 是更佳的選擇。 底下文章即將開始: ===============================我是分隔線============================== https://i.imgur.com/U2bQKAr.jpg
(Credit: Meteor Juan,圖片均自行拍攝 & 後製。) 文章同步發表於小弟的部落格,歡迎大家到小弟的部落格中觀看: Yazi Lightar 在痞客邦的小天地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 首先,非常感謝台灣 Sony 公司願意外借本次的評測樣機,讓小弟有機會體驗到 Sony Signature 系列的產品;再來要感謝女王大人幫忙拍攝和後製的指導,讓小弟有漂亮的照 片和大家分享;最後,要感謝每一位讀者,有你們的支持是小弟撰寫文章的動力,也推薦 您多參考其他專業評論人員的文章,以期獲得一個更加客觀的結論。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進入今天的主題: 【北極熊開箱】追求極致臨場感- Sony IER-Z1R https://i.imgur.com/Mj1SHyA.jpg
前言 和電子產業每年快速更新換代不同,音響設備的發展是如同汽車引擎發展一般,隨著經年 累月不間斷的小改善,漸漸獲得更佳的表現,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重大的突破,尤其 是在以物理結構和材料科學為主的耳機和喇叭領域更是如此,但在這最近兩、三年,耳機 領域卻有著為數不少的突破性發展,也許是更多品牌投入這個領域,或是新式材料和工藝 被應用,而其中一個熟悉的老名字從來沒有缺席- Sony,延續著索尼公司初代創辦人- 井 深大 重視創造力、獨特性的技術人員精神,即便 Sony 現在已是一家組織架構龐大的跨 國企業,但在創新領域上卻還是力求突破;在前年 Sony 創立 70 周年之際,Sony 推出 為頂級個人聆聽體驗的 Signature 系列,其中的 MDR-Z1R 旗艦耳罩式耳機,更達到令人 驚訝的 100 kHz 的超高規格,而今年 Sony 再度以 Z1R 之名,推出同樣挑戰 100 kHz 的旗艦入耳式耳機 IER-Z1R,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產品。 相較於定位為舞台監聽的 Sony IER-M7 和 IER-M9,Sony 將 IER-Z1R 定位於追求最高音 質的 Signature 系列,在產品設計上交由同是 Sony IER-M7 和 IER-M9 設計者的年輕耳 機聲學工程師- 桑原英二來進行開發,當初聽聞 Signature 系列將由年輕工程師開發時 ,小弟個人是覺得非常意外,但不久前體驗過同樣由桑原英二設計的 IER-M9 後,突然能 夠理解 Sony 為何將新產品交由年經工程師設計,因為 Sony 團隊已經有豐富的經驗,但 需要創新的概念和想法來將其整合,而桑原英二成功的將過往經驗利用新概念整合起來; 經過 IER-M9 的體驗,小弟反倒相當期待有機會嘗試最頂級的 IER-Z1R,看看在無成本壓 力的旗艦產品中,這位才華洋溢的工程師能帶來什麼驚喜,相當幸運的,這個機會在近日 出現在小弟眼前,底下就讓小弟來和各位介紹 Sony 的最新力作- Sony IER-Z1R。 產品設計和特色 ▼ 首先我們來觀看一下 Sony IER-Z1R 的包裝,IER-Z1R 使用類似日本傳統收納盒 的 抽屜式設計,開口處使用上磁鐵來吸闔,抽屜各層也使用磁鐵來幫助固定,和 IER-M9 打 開直接看到產品的風格不同,IER-Z1R 的包裝顯得含蓄和精巧,相同之處是延續 Sony 家 標誌的低調典雅配色,和每個部件均有自己收納空間的用心設計。 https://i.imgur.com/MW35Z83.jpg
https://i.imgur.com/y20et61.jpg
https://i.imgur.com/FUjKgv1.jpg
▼ 抽屜的最上面兩層分別是 3.5 mm 耳機線和 4.4 mm 平衡連接耳機線,兩種耳機 線 外層均披覆絲質編紋絕緣線材表面,能有效降低耳機線帶來的麥克風效應,內蕊使用低電 阻的鍍銀無氧銅導線,並採用雙絞線結構,鍍金插頭使用非磁性塗鍍層來避免傳輸時帶來 音質減損。 https://i.imgur.com/GX5qDCk.jpg
▼ 耳套部分和 IER-M9 相同的附上矽膠+海綿耳套,不過顏色由黑色改成更適合 IER-Z1R 的灰色,下圖可以清楚的看到矽膠(混和)和海綿(三重舒適)耳套主要是外層 材質不同,中心較堅固的材質能維持音路不會於配戴時被彎曲,而輕薄柔軟的外層則保證 配戴的舒適度;7 + 6 對不同尺寸的耳套應該也能符合多數消費者的需求。 https://i.imgur.com/WZrHrTk.jpg
https://i.imgur.com/qZ0SNnz.jpg
▼ Sony IER-Z1R 內附一只精美的磁吸式皮質保護盒,上面附加一塊帶髮絲紋的金 屬 飾片,上面刻著 Sony 的 logo;打開保護盒就能直接看到耳機本體,看網路的圖片似乎 應該還有一層帶有耳機生產序號的覆蓋,但本次的送測樣機並未附上,保護盒內部採用絨 質布面設計,並附上一個導線固定器和耳機線夾,不過這個導線固定器實際操作並不太實 用就是了。 https://i.imgur.com/5B56JUw.jpg
https://i.imgur.com/Uas9QOh.jpg
https://i.imgur.com/lLUtnVc.jpg
▼ IER-Z1R 採用比較少見的鋯(Zirconium)合金製造外殼,具備優良的抗腐蝕性 和 抗刮傷特性,常被用於珠寶和高級鐘錶,打磨拋光後不須額外鍍層即擁有銀白色的光芒, 為了更進一步呈現出工藝品般的精緻,除了鋯合金銀白反射的高級質感外,IER-Z1R 還使 用帶有魚鱗紋路的鋯合金飾板點綴,整體帶出與眾不同的感受,但好不好看還是要見仁見 智,最少小弟個人是感覺的確有向高級腕錶高貴氣息靠攏的跡象。 https://i.imgur.com/4EsDs22.jpg
https://i.imgur.com/J0T9OiV.jpg
▼ 接下來看一下 IER-Z1R 的側面,由這個角度就能感受出 IER-Z1R 整個腔體相當 的 巨大,重量方面自然也是屬於偏重的類型,不過這有其設計的緣由,底下我們會再進行論 述;由照片也可以看出 IER-Z1R 的表面打磨得非常精緻光滑,耳機外殼印上Sony 和 IER-Z1R 的字樣驗明正身,一體成形的出音嘴也處理的非常精細,IER-Z1R 的出音口同樣 使用祖傳調音棉而非金屬濾網;耳機洩壓氣孔則位於耳機後端的塑膠蓋上,並帶有左右辨 識的符號和顏色。 https://i.imgur.com/zggNvg1.jpg
https://i.imgur.com/6hlMUOm.jpg
▼ IER-M9 上已驗證新式耳掛能帶來舒適、穩固的配戴感,IER-Z1R 的耳機線自然 也 延續這成功的設計,同樣採用鍍金MMCX 和深入式端子設計,能延長使用壽命和增加穩固 度,端子的顏色也剛好提供左右辨識(紅=右、灰=左)。 https://i.imgur.com/P7lggrT.jpg
▼ 注意看可以發現耳機外殼上有印著 JAPAN 的字樣,沒錯! IER-Z1R 是 Made in Japan 的產品,雖然現今日本製造已非精品的保證,但 Sony 日本製造的產品擁有絕對的 品質和性能是無庸置疑。 https://i.imgur.com/KvtfX2g.jpg
https://i.imgur.com/vwZsNqs.jpg
看完了以上的外觀介紹,小弟在這邊幫各位整理一下 Sony IER-Z1R 的特色供大家參考: ● 高品質鋯合金外殼,搭配魚鱗紋路的鋯合金飾板點綴,呈現出高級腕錶的高貴氣 息 。 ● 高解析混合驅動單體系統 (2 個動圈式驅動單體/1 個動鐵式驅動單體)。 ● 全新開發的動鐵式驅動單體配備鎂振膜、鍍銀銅音圈和鍍金端子,有助輸出高解 析 音效。 ● 超高音揚聲器位於管口的同軸位置,這種佈置直接為耳朵提供精確的超高音,具 有 高達 100kHz 的超寬頻率響應。 ● IER-Z1R 的超高音揚聲器採用全新鍍鋁液晶高分子振膜 (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和外部磁性電路,帶來超高頻率擴展。 ● 採用 MDR-Z1R 的振膜結構,12 mm 動圈驅動單體的振膜由鎂製圓頂和鍍鋁 LCP 組 成。 ● 空氣導管連接至動圈驅動單體後面的空腔,從低頻率至高頻率皆可達至均衡音色 。 ● 三個驅動單體於同一時間輸出音效,精密相位結構透過精確調整每個音效的寬度 和 長度來確保聲波對齊。 ● 鎂合金結構進一步消除震動及不必要的迴響,為各音樂類型帶來完美清晰和生動 的 音效。 ● IER-Z1R 入耳式耳機配備 4.4 mm 標準平衡連接線,可完全分離左右訊號。這可 盡 量減少音效相互干擾和其所帶來的音效失真。 ● 隨附的絲質編紋導線可降低觸及導線時發出的噪音,其絕緣材質更可抵禦震動。 ● 鍍金插頭的雙絞線結構導線及非磁性底塗層,可確保連續且清晰的訊號傳輸。 ● IER-Z1R 使用鍍銀無氧銅線,減低電阻和訊號傳輸流失。 ● 於日本精心製造,由最優質的元件和工藝製作而成,日本製造的 Sony 產品擁有 絕 對的品質和性能。 硬體架構探討 不同於多數品牌使用 Knowles 和 Sonion 生產的單體,Sony 似乎相當堅持使用自家生產 的單體,IER-M9 就使用上了五顆 Sony 自產的平衡電樞單體,但由於 IER-Z1R 想要達 成 100kHz 的超寬頻率響應,受限於平衡電樞單體響應頻寬較窄,配置上無法再延續 IER-M9 的設計邏輯,因此設計師桑原英二採用全新的兩圈一鐵(兩動圈 + 一平衡電樞) 的架構來設計 IER-Z1R。 ▼ IER-Z1R 結構圖。 https://i.imgur.com/c5o9xjJ.jpg
Credit:Sony。 為了達到自然且深邃的低音,IER-Z1R 搭載類似於 MDR-Z1R 的鎂合金圓頂及鍍鋁液晶聚 合物懸邊所組成的振膜,不過尺寸從 70 mm 縮小至 12 mm,但由於 IER-Z1R 不是開放式 架構,而 12 mm 動圈單體需要很大的空間來正確控制,Sony 開發出新式空氣導管和專用 的單體底座,用於梳理單體的背波和固定單體,事實上這個結構曾出現在 2016 年推出 的 Sony XBA-N3AP 上,當然單體並不是同一顆就是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這顆 12mm 動圈單體並非只負責低音的部分,而是一顆全音域單體,簡單說這顆動圈單體就是 IER-Z1R 的心臟,因此 IER-Z1R 也可以說是耳罩式的 MDR-Z1R 縮小版。 ▼ IER-Z1R 內部 12 mm 動圈單體(1)鋁製塗層 LCP 振膜(2)塗層鎂合金圓頂( 3 )磁路。 https://i.imgur.com/R2gMLcN.jpg
https://i.imgur.com/BhOfhX2.jpg
Credit:Sony。 但光靠一顆由 70 mm 縮小成 12 mm 的單體,是無法順利兼顧所有頻段和達成 100kHz 的 超寬頻率響應,Sony 的解決方案就是加入輔助的高音單體,首先是使用上 IER-M9 那顆 表現優異的高音單體用補足高音的量感,同樣採用鎂合金振膜、鍍銀銅線繞製線圈和鍍金 處理單元外部接點。 ▼ IER-Z1R 內部的平衡電樞式驅動單體(1)鎂合金振膜(2)鍍銀銅製音圈(3) 鍍 金端子。 https://i.imgur.com/Brb1IuI.jpg
Credit:Sony。 但頻率響應要延伸至 100kHz,這顆標誌上限 40000 kHz 的高音單體自然無法勝任,所 以 Sony 為解決這問題又開發出全新的 5 mm 超高音揚聲器,這顆超高音揚聲器的懸邊和 振膜是一體成形,採用鍍鋁 LCP 振膜和外部磁性電路,並擁有獨特的環形結構來保護單 體。 ▼ IER-Z1R 內部的5 mm 超高音揚聲器(1)保護殼(2)鋁製塗層 LCP 振膜(3) 磁 路。 https://i.imgur.com/opOT8hX.jpg
Credit:Sony。 藉由 12 mm 全音域單體,搭配動鐵高音和 5 mm 超高音揚聲器輔助的組合下,IER-Z1R 終於達成覆蓋 3Hz - 100,000Hz 的超寬頻率響應,但如何擺放這三顆單體卻又是另一門 學問,於是 Sony 又設計了專用的鎂合金結構框架,將 5 mm 超高音揚聲器放置於出口的 正前方,與耳朵呈現同軸配置,使超高頻能直達耳膜,減少聲音路徑對高頻的衰減,呈現 完整的超高頻表現;負責高音的平衡電樞單體則擺放於超高音揚聲器下方,讓高頻自然地 進入腔體內並擴散出去,而負責低音至中高音的 12 mm 動圈單體則至於框架最後端,利 用框架和超高音揚聲器建構的結構達成低通濾波器效果,設計者桑原英二特別強調他通過 大量的模擬計算分析以優化聲音路徑,這樣的擺放同時兼顧到平衡電樞&動圈單體的匹配 和相位的調整,精密相位結構調整達到一致性的聲音輸出。 ▼ IER-Z1R 內部鎂合金結構和三個驅動單體。 https://i.imgur.com/iyVpEbX.jpg
Credit:Sony。 但這些設計也不是完全沒有代價,因為除了上列三個單體和框架,全音域單體後面還要在 擺放上分頻器電路板,為了放入這龐大的架構,IER-Z1R 的腔體也隨之變大來因應內部擁 擠的配置,也造成 IER-Z1R 無法維持如同 IER-M9 那般貼耳的形狀,配戴舒適度上自然 會有所打折,不過這是 Sony 工程師以音質優先考量下的必要之惡。 測試環境和使用情況 本次送測的樣機並非全新品,加上借測時間偏短,故本次並未對耳機進行 Burn-In 的動 作;由於 IER-Z1R 支援 4.4 mm 平衡插頭,且測試下發現 IER-Z1R 需要較高的驅動力, 所以本次評測平台主要以 Cayin N8 為主,iPhone 4、Lotoo PAW GOLD 和 Violectric DAC V850 + Fang Audio FA-1 作為輔助訊源,對比的耳機為 Noble Audio Kaiser Encore、qdc 8CH、Ultimate Ears In-Ear Reference Monito 和 Sony IER-M9,如想了 解比對耳機的評價,歡迎翻閱小弟的舊文章。 對比於 IER-M9 回歸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外觀設計,IER-Z1R 就比較不人性一些,為了音 質表現而增長、增大的外殼,和為了提升外觀華麗程度使用上鋯合金外殼,這些調整都實 實在在地影響到 IER-Z1R 的配戴貼合度,不過好在承襲自 IER-M9 的耳掛設計和不錯的 重量分配(重量偏向導音管處),披覆絲質編紋絕緣線材表面的耳機線也最大程度的降低 麥克風效應,綜合起來讓 IER-Z1R 的配戴舒適度還是處於相對高的水準,當然,多樣化 且舒適的耳套自然也出了不少力;隔音效果部分,IER-Z1R 也有著不錯的水準,但貼符耳 廓的 IER-M9 表現還是稍微更好些。 訊源適應性部分,也許是 IER-Z1R 使用了鎂製圓頂和鍍鋁 LCP 振膜單體,這種內阻高又 鍍膜追求剛性的振膜,對於訊源的驅動能力有較高需求,同時由於調音上的特化, IER-Z1R 在部分強調鬆弛厚重低頻的訊源上無法提供滿意的表現(就是說你 Sony NW-WM1Z),同時 IER-Z1R 中高音驅動也很受前端訊源影響,如果控制力不佳有時會出現 粗糙的聲音,導致在部分裝置上表現反倒沒 IER-M9 來得穩定,這些原因使得 IER-Z1R 對於訊源的友善度不高,像在一般智慧手機上聆聽時,就如同使用放大鏡看 8 bit 圖像 ,再外加收不住的噗噗低音和鏘鏘鏘的吵雜鈸聲,真是非常難得的體驗…推薦讀者試聽時 能夠嘗試多種不同的訊源,但作為一款旗艦級耳機,相信大多數玩家還是希望 IER-Z1R 能在更好的前端訊源下表現。 主觀聲音評論 對於已經熟悉 Sony 耳機祖傳索味的玩家來說,當聽到 IER-Z1R 時應該會倍感親切(很 好!這個很索尼。),而對於習慣多單元純動鐵耳機的玩家來說,這樣舒展、飽滿、重量 感的低音聽起來應該會很不適應,IER-Z1R 低頻下潛深度相當突出,但收束速度並不快, 更近似故意放慢和拖尾,因為其中頻部分,不論人聲或樂器的解析力和速度感均屬上乘, 中低頻銜接也非常的出色滑順,所以這樣緩慢的低音應該是特意為之,而高頻部分確實會 給人不少驚喜,瞬態表現極佳卻有著平衡電樞少見的柔和,且聽不太出動圈和動鐵銜接上 的破綻,IER-Z1R 搭載結構物理分頻技術確實有其出色之處,而負責極高頻的 5 mm 超高 音揚聲器能傳遞出極佳的空氣感,也是極少數耳機才能完整重現的區段,擁有專用超高音 單體的 IER-Z1R 有著明顯的優勢,使得 IER-Z1R 擁有極為出色的高頻表現和開闊的音場 。 不過整體而言,IER-Z1R 是一款追求臨場氣氛遠大過於原音重現的耳機,她更多是模擬出 一個寬廣音樂廳的聆聽感受,而非錄音室近場聆聽的細節檢視,如果您需求的是近場聆聽 或是舞台監聽的應用,IER-M9 會是一款更加適合的耳機,而反之亦然;底下我們將更專 注於 IER-Z1R 和 IER-M9 間的對比,這是由於這兩款耳機有很多聲音風格上的相似之處 ,但也有很多細節上的不同,相當適合做為這次對比標的物,如果對 IER-M9 和其他耳機 的詳細比較有興趣,可以參閱小弟先前的評論文章。 低頻 IER-Z1R 的低頻相較於 IER-M9,雖然兩者在量感上差距並不大,但 IER-Z1R 顯得更為鬆 弛且風格濃郁,而 IER-M9 則顯得比較緊一些,IER-Z1R 除了極低頻量感較 IER-M9 來得 多一些之外,低頻的速度感也似乎刻意的放慢,由於耳機缺乏真實的音場,所以藉由拉長 聲音衰退餘韻,來創造虛擬音場是一種常見的手法,而 Sony 就是一家熱衷於此做法的品 牌,和單純單體素質不高而造成的拖曳感不同,你會感覺到瞬態明顯偏慢,聲音偏軟、鬆 弛,但解析力和下潛深度仍然驚人,缺點就是前端訊源需要非常好的控制力才能駕馭。 在搭配智慧型手機等級音源時,IER-Z1R 的低頻會顯得控制不住,量感明顯失控且影響到 中頻區段的發揮,這時的 IER-Z1R 表現是落後於 IER-M9;好在在高品質(同時需要較高 的驅動能力)訊源下,IER-Z1R 的低頻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大大的減少因低頻量感太多導 致的朦朧發悶問題,讓整個聲音更顯均衡,更重要的是同時保持了低頻的厚度,質感方面 有著顯著的提升,在這樣的搭配下,IER-Z1R 低頻下潛較深部分的解析力要比 IER-M9 好 得多,同時在細節細緻程度和動態範圍讓人有些驚喜,尤其在大編制音樂下細節方面表現 還是相當不錯,且寬鬆、柔和的聲音表現更能顯出如在音樂廳聆聽的感受。在鬼太鼓座- 富嶽百景專輯的弓ヶ浜曲目中,IER-Z1R 和 IER-M9 同樣展現出色的擊鼓力度和凝聚力, 但在鼓皮震動開的後沿細節表現上,IER-Z1R 舒展鬆弛的表現就遠好於 IER-M9略為呆板 的風格。 中頻 IER-Z1R 的中頻扎實、中性,比 IER-M9 來得更加均衡,相較於部分耳機藉由提高中頻比 例來凸顯中頻厚度,IER-Z1R 則是藉由優良的均衡性來達成,如果要說中頻的比例, IER-Z1R 可能還比 IER-M9 來得少一些,稍微有點 V 型聲線的耳機情況,但整體來說 IER-Z1R 的中頻還是相當均衡,而且在中頻與中高頻的銜接過渡得非常流暢,得益於出色 的解析能力和動態表現,雖然 IER-Z1R 直白風格的中頻和低頻的鬆弛柔和反差很大,但 並不會讓人感覺到乾澀和銜接不自然,只會感受到飽滿扎實、力度充沛和結像乾淨且立體 的聲音表現,也是少數能做到這樣水準的耳機。在大動態音樂中,IER-Z1R 的中頻相較 於 IER-M9 的優勢又更為明顯,雖然 IER-M9 在大動態下有著非常出色的控制力,但要同 時表現出氣勢和豐富的聲音層次,IER-Z1R 出色的表現就不是 IER-M9 所能企及。 IER-Z1R 的中高頻相較於 IER-M9,除了擁有優異的光澤感,又更多了一份凌厲的穿透力 ,同樣流暢滑順的中高頻和中頻銜接,兩者表現大動態交響樂時,都顯得從容細膩,但 IER-Z1R 又顯得更為明亮和開闊;不過人聲似乎更偏向更年輕化一些,像是 Adele原本厚 實的聲線與感情豐富的嗓音,在 IER-Z1R 中反倒有幾分嬌嗲的味道,瞬態速度對於人聲 還是稍嫌快了一些,有時也稍微顯出快要爆出齒音的感覺;不過 IER-Z1R 在樂器的表現 上則顯得非常優異,例如在由小提琴名家 Luigi Alberto Bianchi 和吉他演奏家 Maurizio Preda 攜手演奏的Cantabile e Valser, Op. 19 / MS 45 中,斯特拉迪瓦里小 提琴隨著吉他節奏的絕妙音色,時而即興秀上一段的綺麗炫技橋段,IER-Z1R 成功地展現 出其中奢華甜美氣氛,雖然整體不如 IER-M9 那般端正,卻更能使人陶醉融入其中。 高頻 在 IER-M9 的文章中我們有提到,IER-M9 的高頻帶有些許滾降,這是為了降低專業舞台 監控人員長時間使用的不適感,而在 IER-Z1R 這種頂級家用的耳機中,Sony 就將原來缺 失的高頻補了回來,也讓 IER-Z1R 的聲音轉變為明亮、開闊的風格,並且可能是因為搭 載和 IER-M9 同技術的平衡電樞高音單體,輔以專為 IER-Z1R 設計的5 mm 超高音揚聲器 ,將 IER-Z1R 的高頻延伸推到入耳式耳機少見的極致,瞬態快且量感稍偏多,但在偏重 於極高解析的情況下,卻也顯得圓滑、快速、華麗,雖然還是有一些金屬膜的味道,但沒 有一般動鐵單體的乾澀生硬感。 IER-Z1R 這種極致的高頻密度和層次豐富程度,在表現弦樂器的華麗和細膩方面達到極致 ,並表現出極寬廣的空間感,廣為部分玩家所稱道,不過 IER-Z1R 的開闊感卻和開放式 耳機的自然鬆弛有著很大的不同,IER-Z1R 更像是一個非常寬大的音樂廳而非開放的空間 ,我想這也是部分玩家無法習慣之處;此外,要達到較良好的高頻表現,在配戴 IER-Z1R 時會建議將其放深入一些。 解析度&結像 得益於新式平衡電樞單體和超高音揚聲器,IER-Z1R 擁有出色的瞬態表現和優異的層次感 ,使得 IER-Z1R 展現出非常清晰且富細節的聲音風格,同時又兼顧應有的柔和感,並帶 出音樂本該具備的光澤感和穿透力,雖然中頻採用稍微退後的表現手法,但在樂器的分離 度和細節表現絕對還是屬於上乘之作,明亮絢麗的高頻和極致的高頻延伸能力也帶來寬闊 的空間感。 此外,雖然刻意放慢低頻的速度感,但優異的下潛能力和出色的解析力並未因此匱乏,同 時結像相當立體、富形體感,且在表現低音樂器後沿的微細節上相當令人滿意,但這建構 在搭配高品質播放器下才能達成,算是比較可惜之處,不過這並不影響 IER-Z1R 成為 Sony 目前解析力、結像和空間感最好的入耳式耳機。 寫在最後 和 IER-M9 藉由整合 Sony 旗下產品既有的技術,來將聲音達到更高層次的方式不同, Sony 的聲音工程師桑原英二在 IER-Z1R 引入全新技術,藉由搭載全新設的超高音揚聲器 ,讓 IER-Z1R 達到耳罩式 MDR-Z1R 同樣的 100kHz 超寬頻率響應,並且在無成本考量的 情況下,將外觀設計和產品的精緻度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層級,完全符合 Signature 系 列每每都帶來突破性表現的既定印象;雖然 IER-Z1R 調音並非以監聽為導向,如果是追 求更加端正聲音的玩家,或許 IER-M9 是更佳的選擇,但 IER-Z1R 追求臨場感和展現出 極致延伸的空氣感呈現手法,就不是 IER-M9 所能企及的,對於 Sony 這樣繼續突破和追 求極致的態度,而非如部分品牌推出像是「年貨」的了無新意產品,不論最終呈現是好是 壞,我們都該給予高度的肯定。 不過不計代價追求極致的背後也衍生其他問題,雖然相較於現下不斷有品牌推出突破十萬 元的入耳式耳機,對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指標性品牌來說,推出五萬多元產品似乎也不是 什麼意外之舉,但由像 Sony 這樣的國際型指標性品牌所訂出的價格,將使音響產品價格 門檻再次提升,造成市場出現更嚴重的兩極化惡況,使得有意願接觸高音質音響產品的消 費者,被高昂的價格阻於門外,這不是我們所樂見,但似乎也是無法阻擋的趨勢。 整體來說,Sony IER-Z1R 提供出色的音質表現,並且將 IER-M9 的缺憾所補上,不愧為 是 Sony 目前最高階的入耳式耳機產品,但其不親民的價格注定讓 IER-Z1R 較適合少數 消費群眾;如果您對耳機的外觀設計和音質都有極端不妥協的要求,並且手邊也有高品質 的前端訊源,同時為追求極致而不計代價,那麼由 Sony 所推出只為追求極致的您而設計 的 IER-Z1R,就成了絕無僅有的最佳選擇。 如果您不符合上述條件,但又希望體驗看看 IER-Z1R 的魅力所在呢?趕快帶上您最喜歡 的歌曲,到離您最近的耳機專賣店,跟老闆說:「老闆,來一杯 Sony IER-Z1R。」。 ▼ 老闆,來一杯 SONY IER-Z1R,用搖的,不要攪拌。 https://i.imgur.com/F3GtDJ7.jpg
技術規格 ◆ 耳機類型: 入耳式,混合 ◆ 驅動單體: 混合型 ◆ 阻抗 (OHM): 40ohms (1kHz) ◆ 頻率響應: 3Hz - 100,000Hz ◆ 靈敏度 (DB/MW): 103dB / mW ◆ 電線類型: 可拆式 Y 型 ◆ 電線長度: 約 1.2 米(48 吋),鍍銀 OFC 導線 ◆ 插座: L 形非磁性鍍金立體聲迷你插頭 / L 形非磁性鍍金平衡標準插頭 ◆ 重量: 不連導線約 26 克 ◆ 包含內容: 線夾、便攜盒、清潔布、導線固定器、耳機線(約 1.2 米(47 1/4 吋) )/ 平衡連接耳機線(約 1.2 米 (47 1/4 吋))、混合耳塞 (SS / S / MS / M / ML / L / LL) 三重舒適耳塞 (SS / S / MS / M / ML / L) 相關文章 【北極熊開箱】重回舞台監聽領域- Sony IER-M9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226461041 【北極熊開箱】真空管/晶體混血之作- Cayin N8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227560037 【心得】超容易!一次搞懂耳機類別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197981514 【心得】如何 Burn In/Run In 耳機?讓新耳機進入最佳狀態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19688001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84.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59558363.A.8AD.html

06/03 18:49, 5年前 , 1F
推心得 沒前端不敢亂聽
06/03 18:49, 1F

06/03 18:55, 5年前 , 2F
Z1r有分頻電路板 應該不是物理分音
06/03 18:55, 2F

06/03 19:07, 5年前 , 3F
感謝上面兩位大大推文,@baby10500大,的確是有分頻
06/03 19:07, 3F

06/03 19:07, 5年前 , 4F
電路,但小弟相信也使用了部分物理分頻和相位調整,
06/03 19:07, 4F

06/03 19:07, 5年前 , 5F
畢竟動圈的腔體設計超級重要。
06/03 19:07, 5F

06/03 19:22, 5年前 , 6F
結構圖那邊4張圖的連結加到"?1"了,沒辦法自動開圖
06/03 19:22, 6F

06/03 19:22, 5年前 , 7F
推一個
06/03 19:22, 7F

06/03 19:22, 5年前 , 8F
耳機展借過這隻跟金磚的感想是完全推不動XD
06/03 19:22, 8F

06/03 19:22, 5年前 , 9F
反而M9用XDP300R推就挺好聽了
06/03 19:22, 9F

06/03 19:34, 5年前 , 10F
很棒的文章,連構造都分析了
06/03 19:34, 10F

06/03 20:04, 5年前 , 11F
推 買不起系列
06/03 20:04, 11F

06/03 20:47, 5年前 , 12F
感謝上面大大們推文 :D
06/03 20:47, 12F
※ 編輯: Yazilightar (1.175.84.51 臺灣), 06/03/2019 20:48:22

06/03 20:49, 5年前 , 13F
感謝Kowdan大提醒,算然小弟用moptt似乎沒問題,加
06/03 20:49, 13F

06/03 20:49, 5年前 , 14F
上?1是因為圖片有重新resize過,已修正 :)
06/03 20:49, 14F

06/03 20:51, 5年前 , 15F
然後小弟真的覺得IER-Z1R非常不好處理,不只需求高
06/03 20:51, 15F

06/03 20:51, 5年前 , 16F
驅動力,對播放器風格也有需求,所以必須多花點時
06/03 20:51, 16F

06/03 20:51, 5年前 , 17F
間挑選搭配的前端。
06/03 20:51, 17F

06/03 20:55, 5年前 , 18F
北極熊大只能推
06/03 20:55, 18F

06/03 21:14, 5年前 , 19F
推北極熊
06/03 21:14, 19F

06/03 21:33, 5年前 , 20F
06/03 21:33, 20F

06/03 22:05, 5年前 , 21F
播放器的風格?願聞其詳,N8嗎?
06/03 22:05, 21F

06/03 22:08, 5年前 , 22F
推心得還好對入耳的沒有愛
06/03 22:08, 22F

06/03 22:09, 5年前 , 23F
感謝上面大大們推文 :)
06/03 22:09, 23F

06/03 22:12, 5年前 , 24F
@kyo大,小弟自己搭配後覺得N8是其中一個適合的選
06/03 22:12, 24F

06/03 22:12, 5年前 , 25F
擇,不過應該也會有其他播放器適合,主要是要兼顧驅
06/03 22:12, 25F

06/03 22:12, 5年前 , 26F
動力和低頻不能像WM1Z那般鬆散的風格,也許AK家新出
06/03 22:12, 26F

06/03 22:12, 5年前 , 27F
的驅動力較高的播放器也合適?就需要其他大大幫忙解
06/03 22:12, 27F

06/03 22:12, 5年前 , 28F
答了。
06/03 22:12, 28F

06/03 23:07, 5年前 , 29F
未看 先推
06/03 23:07, 29F

06/03 23:55, 5年前 , 30F
好文 推
06/03 23:55, 30F

06/04 00:13, 5年前 , 31F
撰文辛苦推,另yaz大甚麼時候要開m7~
06/04 00:13, 31F

06/04 01:41, 5年前 , 32F
先推
06/04 01:41, 32F

06/04 04:20, 5年前 , 33F
06/04 04:20, 33F

06/04 09:29, 5年前 , 34F
推 但我還是認為這隻不難推 不否認訊源會讓它更優異
06/04 09:29, 34F

06/04 09:30, 5年前 , 35F
就是了 也許是我聽得不夠多吧XD
06/04 09:30, 35F

06/04 09:36, 5年前 , 36F
用戶推推, 現在是搭N6 mk2
06/04 09:36, 36F

06/04 18:32, 5年前 , 37F
感謝上面幾位大大幫推 :)
06/04 18:32, 37F

06/04 18:33, 5年前 , 38F
@letbeit大,應該要好一陣子吧?目前手邊還有其他
06/04 18:33, 38F

06/04 18:33, 5年前 , 39F
玩具在測試中。
06/04 18:33, 39F

06/04 18:34, 5年前 , 40F
LexiliTe大您太客氣了,每個人感受不同是很正常的 :
06/04 18:34, 40F

06/04 18:34, 5年前 , 41F
) 也歡迎您分享您的心得。
06/04 18:34, 41F

06/04 18:35, 5年前 , 42F
恭喜jashowgun大入手好耳機 :) 這麼快就有N6ii!看
06/04 18:35, 42F

06/04 18:35, 5年前 , 43F
來小弟腿了XD
06/04 18:35, 43F

06/05 01:13, 5年前 , 44F
好詳細~
06/05 01:13, 44F

06/05 07:34, 5年前 , 45F
100KHz 是要給誰聽?
06/05 07:34, 45F
文章代碼(AID): #1SzFZRYj (Head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