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中國電車產業是不是大中計

看板HatePolitics作者 (Schwalbe)時間1月前 (2024/05/09 17:40), 1月前編輯推噓-1(235)
留言10則, 4人參與, 1月前最新討論串13/15 (看更多)
※ 引述《vava5566 (開心)》之銘言: : 電車是未來趨勢 : 現在不買,將來還是得買 : 只是說充電站,道路無人駕駛訊號感應器等 : 仍需要政府公共建設去處理 : 如果政府願意配合處理,將來就是無人駕駛了,如果不處理,就沒法自駕了 : 一切還是看政府的態度 : 如果歐美故意放慢腳步,那麼步調就會很慢 : 但相信中國會自己先做吧,道路上需要建置的sensor很多。 : ※ 引述《fordmvp (無名氏)》之銘言: : : 汽車產業日、德、美都有基礎。甚至韓國都有。 : : 我覺得不會發展成像手機一樣。只剩美、韓、中。手機一開始玩家就少。 : : 汽車玩家很多。要完全打垮美、日、歐、韓很難。不太相信。 : : 現在油電混合車也還在發展。 : : ---- : : Sent from BePTT on my iPhone 13 電動車發明比油車早五十年 一百年前電動車也曾經是想像中的趨勢 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曾經是電動車公司 只不過現實的趨勢是 馬車跟油車後來幹掉了電動車 因為在馬車跟油車面前 電動車毫無競爭力 現在問題是 為什麼要補貼電動車? 是為了環保還是為了什麼? 公共建設為什麼要補貼"私人"運具? 有任何為了公共的理由要補貼私人的部門嗎? 如果是為了環保 那應該補貼"公共"運輸 因為公共運輸的運量是每天固定的 在公共運輸使用率滿載以前 多一個人去搭乘公共運輸 並不會多增加排放 或是說對整體公共運輸的排放不會增加更多 至少運輸效率會增加 因為多一個人去搭乘公共運具 就會少一個私有運具 道路效率會更好一點 再說電動車這玩意 沒有補貼的話 到底會有幾個人去買 也是有待商榷 如果這玩意比油車更優秀,更有競爭力 為何政府還要補貼大把銀子鼓勵消費者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89.17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atePolitics/M.1715247651.A.70F.html ※ 編輯: Sturmvogel (118.160.89.177 臺灣), 05/09/2024 17:42:42

05/09 17:43, 1月前 , 1F
Zzzzz 最早的電動車連馬達跟電池都沒有
05/09 17:43, 1F
所以最早的電動車有什麼?

05/09 17:43, 1月前 , 2F
私人經營的“公共”運輸?
05/09 17:43, 2F
公共運輸是看性質 公共運輸跟"公營事業"是兩回事 雖然有時兩者是一起的

05/09 17:44, 1月前 , 3F
因為有轉換的陣痛期 所以要補貼鼓勵咩
05/09 17:44, 3F
也就是說電動車沒有補貼就毫無競爭力的意思? 不知道當初馬車拿了多少補貼才幹掉電動車?

05/09 17:45, 1月前 , 4F
可以問母豬蔡為什麼要補貼電動車阿XDDDD
05/09 17:45, 4F

05/09 17:45, 1月前 , 5F
台灣買電動車可是有大把稅金補貼
05/09 17:45, 5F
所以你可以去抗議電動車拿太多補助 ※ 編輯: Sturmvogel (118.160.89.177 臺灣), 05/09/2024 17:48:41 ※ 編輯: Sturmvogel (118.160.89.177 臺灣), 05/09/2024 17:50:43

05/09 17:49, 1月前 , 6F
中國把電車當成國家發展「戰略」五年計
05/09 17:49, 6F

05/09 17:49, 1月前 , 7F
畫項目之一,其根本目的也就是赤化統戰
05/09 17:49, 7F

05/09 17:49, 1月前 , 8F
世界的手段,用電車幹死全世界的車企,
05/09 17:49, 8F

05/09 17:49, 1月前 , 9F
跟華為用5G幹死全球的通訊業一樣的思路
05/09 17:49, 9F

05/09 17:52, 1月前 , 10F
是你問說幹嘛政府要補貼阿,去問母豬蔡阿
05/09 17:52, 10F
所以你覺得電動車這玩意補貼拿太多了是吧? 還是你認為賴清德補貼的很對? ※ 編輯: Sturmvogel (223.136.13.81 臺灣), 05/09/2024 17:55:22
文章代碼(AID): #1cF9eZSF (HatePolit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3 之 15 篇):
文章代碼(AID): #1cF9eZSF (Hate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