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美國的選舉人團制?

看板HatePolitics作者 (偽惡碎唸者)時間3年前 (2020/08/15 18:11), 3年前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合众國的明天:簡介美國「選舉人制度」與兩黨政治生態  ↑ 非殘體字,我祇是現在看到筆劃比較多的那個字會極度不爽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uselection2016/51727 2016/11/03 , 評論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M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6/10/hfk4ulq814ms4p1p1vdq824rbyrsw6.jpg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M 時事評論,您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合於您口味的評論; 但是各種評論背後所涉及的法律原理及規定,卻鮮少有人提及。 我們嘗試透過常人的口吻呈現法律人藏在觀點背後的思考方式 ,希望能帶給大家不同的感受:喔~原來是這樣 主站:http://plainlaw.me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lainlaw.me ┌─────────────────────────────────────┐ │                                     │ │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 │                                     │ │ 本文將介紹關於美國總統選舉人制度及有關於美國總統的知識,        │ │ 讓我們了解美國選舉和臺灣的差異。                    │ │                                     │ └─────────────────────────────────────┘ 文:劉珞亦 今年3月,我們介紹了美國總統黨內初選, 隨著大選不斷接近,這次則來看看美國總統是「如何選舉」的。 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即將卸任,現在人們都在討論, 究竟下一位總統會是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統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 還是被戲稱為美國史上最後一任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 總之,無論誰會當選, 你知道美國總統不是由選民「直接」選出總統的嗎?那究竟是被誰選出來的? 以下就來介紹關於美國總統選舉人制度以及有關於美國總統的知識, 讓我們了解美國選舉和台灣的差異。 ───────────────────────────────────────   Q:美國選舉不是美國人一人一票選出來的?   A:對!真的不算是! ─────────────────────────────────────── 在美國並非如臺灣直接民主,是採所謂的「選舉人制度」, 由各州的「選舉人」來決定投給哪一位總統,而非選民。 維基百科:美國選舉人團 https://tinyurl.com/yxcjkbtl 來和我國進行比較,臺灣在總統大選時,是採「相對多數決」, 哪一位候選人在選舉中獲得比較多的選票,就是獲勝, 如蔡英文在全臺灣拿下最高票,因此當選我國總統。 但美國不是,雖然每一州的每個選民都還是要出來投票, 還是會有全美國各總統人的得票數和得票率,但並不是以這項數據來決定誰當選總統, 而是哪一黨在那一州獲勝的,就可以拿下該州所有的「選舉人」票; 該州輸的候選人,則一張選舉人票也拿不到, 而最後祇要哪一個候選人拿超過270張選舉人票,就確定贏得總統大選。 舉例來說,德州(Texas)目前有38張的選舉人票,實際上德州的每位公民還是要去投票, 假設在德州共和黨的支持票比較多(就假想是川普在德州贏了希拉蕊), 那就代表共和黨在這邊直接拿下38張選舉人票,民主黨一票都得不到。 以此類推,最後選舉人票加總超過270票的,就可以宣布拿下總統。 美國幾乎每一州都是採「贏者全拿」的模式, 但有兩個州例外,緬因州(Maine)和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 都是採所謂的「區域計票制」。 以緬因州為例,緬因州有四張選舉人票,其中有兩張給拿下全州而獲勝的候選人, 另外兩張,則依據當地所劃分的選區來決定, 因緬因州有兩個眾議員,所以有兩個選區,則在依據那兩個選區結果分配剩下兩票。 https://image3.thenewslens.com/2016/10/996plfrzfercxxoegl9razc74m9xqy.png
那誰究竟可以成為「選舉人」? 美國各州推薦選舉人的制度都不相同,但大致上來說, 各黨會在黨代表大會上提名選舉人,通常都是那些對該黨忠誠且長期服務的對象, 會受到表彰而提名,有可能是黨員、州的民選官員甚至是政黨領袖。 不過這些都祇有榮譽意義,因為原則上選舉人是沒有選擇的, 各州通常都會要求選舉人宣誓保證將票投給他所屬黨派推出的候選人 (也就是在本州普選中獲勝的候選人),絕大多數選舉人也會這樣做。 ───────────────────────────────────────   Q:問題就來了,那我是選舉人,我若沒有依照大家的選舉結果來投票,會怎麼樣?   A:到目前為止的經驗,因為不會影響選舉結果,所以不會怎麼樣! ─────────────────────────────────────── 這樣的行為被稱為「失信的選舉人」。 歷史上總共出現了158次,有71人是因為投票前死亡,有兩人為棄權, 而剩下有85人則就是因為各種原因把票投給另外一個候選人。 可能是因為個人政治立場的關係,也有可能是蓋錯, 但因為目前為止都沒有改變選舉結果,所以也沒有產生任何法律問題。 最近一次的失信選舉人是發生在2004年的選舉,明尼蘇達州(Minnesota)有10位選舉人, 因為民主黨在該州獲得勝利, 因此將總統票投給現任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 副總統票投給約愛德華茲(John Edwards)。 然在開票時發現,有一人投票支持愛德華茲為總統,也就是支持副總統為總統。 而明尼蘇達的選舉人為無記名投票,10位選舉人也沒有人承認。 但發現10張副總統選票均投給了愛德華茲,因此推斷這應該是一次意外。 之後該州議會也修改法律,改成記名投票,並且祇要違規投票就無效。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6/10/13zciknv117nu395h06wnaybeilm00.png
───────────────────────────────────────   Q:選舉得票總數是我贏啊,但因為選舉人制度讓我輸了怎麼辦?   A:那就是輸! ─────────────────────────────────────── 這樣的情況就是在要是 「選舉得票數我比較高,但因為在選舉人制度底下,我選舉人票拿得比較低」, 這時該怎麼辦?別以為這不會發生,歷史上就曾經發生過四次。 最近一次發生在2000年,當時由共和黨的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 對上民主黨的高爾(Albert Arnold "Al" Gore), 最後的選舉結果是高爾的得票數贏過小布希,但因為他最後的選舉人票輸給小布希, 最後高爾選擇尊重憲法以及最高法院的判決認輸, 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Bush v Gore」判決。 維基百科:布希訴高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sh_v._Gore 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16/10/pjk0ol6l9e14isxd12ypcyei8bo3j7.png
───────────────────────────────────────   Q:為什麼新聞常常提到「搖擺州」?誰又是搖擺州?   A:如下圖所示。 ─────────────────────────────────────── 美國和臺灣一樣,也是有某些州死忠支持某些黨, 也有些州會在每次選舉中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這種現象稱為「搖擺州」。 而正因為美國採取「贏者全拿」, 所以有些候選人經常在那些早就確定會是誰贏的州呈現放棄狀態, 反正輸一票等同於全輸,不如把力氣花在搖擺州上比較有效率。 而現在被稱為搖擺州的有下列幾州。 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16/10/hokp1ldkf8ks37w5dt6kz8larw5u3q.png
───────────────────────────────────────   Q:這60年來,哪一個政黨在選舉中比較有優勢?   A:一樣 ───────────────────────────────────────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政治情勢進入相對比較穩定的階段, 如果從1960年起算,一共歷經了14次總統大選,民主黨拿下七次,共和黨拿下七次; 不過如果不算選選舉人票制度,而是單純依照得票數的話, 共和黨會變成祇拿下六次。總之,雙方各拿下一半。 不過近20年來,民主黨開始比較佔優勢。 正因為如此,共和黨節節敗退,使得許多黨內人士重新思考路線, 這可能跟共和黨後來產出激進的茶黨(Tea Party)息息相關; 甚至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次的「川普現象」,或許也與選民對共和黨的失望有關係, 讓共和黨內部派系出現非常分歧的現象。 維基百科:茶黨運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C%B6%E5%85%9A%E8%BF%90%E5%8A%A8 ───────────────────────────────────────   Q:甚麼選民支持甚麼黨?   A:解答如下: ─────────────────────────────────────── 在臺灣,國民黨和民進黨通常都被稱為「族群式政黨」,是以國家認同作為區別, 所以才會有過去外省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支持國民黨, 但本省人(認同自己是臺灣人)會支持民進黨的現象 (雖然這樣的區別從太陽花學運至今已有不同翻轉,但過去大致上是可以這樣分類的)。 而美國相較於臺灣,較無國家認同問題,所以會以其他議題做為區別。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6/10/15jd4z6seuygg2rpnpqil5sm4eng88.png
大致上來說,白人、有錢人、鄉村人會比較支持共和黨; 而黑人或是其他種族、都市人會比較支持民主黨。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從地圖上看見,大的州大部分呈現紅色,也就是持共和黨, 但因為這些州多是鄉村地區,所以選舉人票很少; 小地方大多呈現藍色狀態,支持民主黨, 但很多都是都市地區,人口眾多,選舉人票也相對較多。 https://image2.thenewslens.com/2016/10/k6jylvljef7d73i93koo46boks82vv.png
───────────────────────────────────────   Q:俄亥俄州(Ohio)是章魚哥?   A:真的就是! ─────────────────────────────────────── 俄亥俄州是美國總統選舉中最為有趣的州,因為它根本就是每次總統選舉的風向球。 俄亥俄州自1964年以來,每次哪一黨拿下俄亥俄州,最後就會贏得該場選舉, 所以俄亥俄州也是美國兩大黨必須去爭取的對象。 該州現任的州長為共和黨的凱西克(John Kasich),也有參與共和黨初選,輸給了川普。 凱西克於任內的施政得到許多選民支持,所以由過去的「經驗」來看, 說不定這次對共和黨比較有利喔。 (按:本文係於今年7月底於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刊登, 隨著局勢變動,凱西克在9月中接受CNN訪問時卻表示,自己「非常不可能投給川普」。) https://image3.thenewslens.com/2016/10/wjwu169qwmj0hfu783sjwq7gu7bwe3.png
───────────────────────────────────────   Q:臺灣喜歡中立,但美國媒體是不是都會宣布自己支持的對象?   A:沒錯! ─────────────────────────────────────── 在臺灣,雖然各媒體也都會有自己比較支持的政黨及候選人, 但大家還是會偽裝自己屬於中立,所以不會明白地支持哪一位候選人。 不過在美國卻剛好相反,美國的媒體在每次總統大選都會很明白宣布自家支持的對象, 例如著名的《紐約時報》在這次宣布支持民主黨的希拉蕊。 下面圖片是《紐約時報》從1860到現在每一次支持的對象。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6/10/rbtb3hdzzcqjkf4mjj6qiixrcsj50v.png
從上圖可以知道《紐約時報》已經連續15次支持民主黨了, 相對的,著名的《福斯》(FOX)電視台則明顯支持共和黨。 且媒體的支持從1992年也開始出現分水嶺, 1992年之前,媒體大多支持共和黨,但在之後,大多媒體比較傾向支持民主黨。 相較於我國媒體對政治比較含蓄,美國媒體之所以會有支持的政黨, 理由在於他們認為政治就是公共參與,媒體當然需要參與, 而且也有義務將他們的集體共同智慧呈現於讀者前。 ───────────────────────────────────────   Q:美國的藝人也會有偏向哪一個政黨的現象嗎?   A:有,大多傾向支持民主黨。 ─────────────────────────────────────── 和臺灣媒體一樣,臺灣的演藝圈是保持中立、甚至是比較保守, 所謂的「政治歸政治」原則在臺灣相當清晰。但在美國,政治和演藝的界線是模糊的, 美國藝人會很明確表態自己所支持的對象,而演藝圈也因自由開放及對人權議題的關注, 大多藝人會比較傾向支持民主黨, 例如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長期捐政治獻金給民主黨、 麥特・戴蒙(Matt Damon)也是民主黨長期支持者; 而歐巴馬本身自由的風氣也得到許多黑人及同志藝人支持, 所以在他競選時,碧昂絲(Beyoncé)、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 「工人皇帝」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及 「民謠之父」巴布・狄倫(Bob Dylan)都高調支持歐巴馬, 而這次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 以及凱蒂・佩瑞(Katy Perry)也都宣布支持希拉蕊。 相較之下,共和黨比較少得到演藝圈支持,但也不是沒有。 在1980年代赫赫有名的共和黨籍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 在當總統前就是一位演員; 而前加州州長的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也是共和黨籍。 ─────────────────────────────────────── Q:美國人那麼愛表態,難道連他們的最高法院法官(類似我們的大法官)都會表態嗎? A:是不會,但他們由誰提名,並且有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就已經提供了答案。 ─────────────────────────────────────── 美國的最高法院(如同臺灣的司法院),是由九位大法官組成, 而這九位提名都是來自總統,所以總統一定都會提名傾向自己意識形態的大法官, 如共和黨一定會提名保守派,民主黨則會提名自由派, 而這也是美國兩黨最大意識形態的差別。 近年來,美國最高法院較多時期是有五位被認為較偏向保守派, 四位偏向自由派(當然這樣的分類不至於精準),所以大家也可以猜到, 那五位就是共和黨所提名,另外四位則是民主黨提名的。 因此,當2000年Bush v Gore的案子, 最後最高法院確實做出對於共和黨小布希有利的判決,且比數也是形成五:四, 因此也被人戲稱「共和黨提名的大法官把共和黨籍的人送進總統府」。 不過這屆選舉由川普來代表共和黨,說不定保守派大法官就會兩難了。 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16/10/p4kwaalkqv6q8nz83f5npq99h44tin.png
臺灣從第一次總統大選到現在不過才20年,和美國至今200多年是不能比擬的, 不過仍有一些事情值得借鏡,比如當他們對於意識形態的辯論,議題的支持與否, 是用個人堅持的價值來區分時,我們可能還停留在國族認同來區分政黨, 甚至把價值認同的「意識型態」當作負面用語,而導致討論議題時出發的角度比較模糊, 祇能傾向依賴政黨來作為依據。 不過,隨著民主發展的成熟,當越來越多人知道政治參與並非過去威權時代那般肅殺, 而是與生活中每件事都有關係後,相信我們距離美國的民主成熟度,一定也會愈來愈近。 本文經法律白話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 美國總統選舉是別人幫我投的?什麼是選舉人制度?|劉珞亦 | 法律白話文運動 https://plainlaw.me/2016/07/28/united-states-presidential-election/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 ※ 引述《citizoe (太陽餅市人)》之銘言: : 如題 : 一直對美國總統的選舉制度抱有疑問 : 這兩天休假想起來於是去查了維基 : 上面有一個簡單的流程介紹如下 : 一個典型的選舉程序如下: : 各黨派推出自己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在各州註冊; : 各黨派在各州推出自己的選舉人,通常都會選擇那些長期為本黨服務的忠誠黨員; : 在總統大選日於各州進行普選,確定各州獲勝的總統候選人; : 各州獲勝的總統候選人所屬之黨派所推出的選舉人成為該州選舉人團(一般來說是贏者全拿,內布拉斯加和緬因兩州稍有不同); : 各州選舉人在各州首府集會投票選舉總統和副總統。 : 所以換句話說 : 我可以解讀成 : 以加州的55張選舉人票為例 : 民主黨有自己提名的55位選舉人 : 共和黨也有自己提名的55位選舉人 : 然後等該州開票完成後 : 再由勝出的政黨所提名的選舉人來投下總統的選票 : 等於開票時的數字(普選票)只是決定由誰的選舉人團來投票 : 這樣對嗎?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enis --             江山依舊人事已非 祇剩古月照今塵                          江山依舊人事已非 祇剩古月照今塵                            莫負古聖賢 效歷朝英雄                               莫負古聖賢 效歷朝英雄                       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atePolitics/M.1597486315.A.8DB.html

08/15 19:38, 3年前 , 1F
推 認真文怎麼沒人理會
08/15 19:38, 1F

08/15 20:46, 3年前 , 2F
推認真文。
08/15 20:46, 2F
  謝兩位推 :) 今晚就大家群情激憤在洗臉沒辦法啊 XD   ※ 編輯: FoRTuNaTeR (218.173.137.210 臺灣), 08/15/2020 21:13:43
文章代碼(AID): #1VDxJhZR (HatePolitics)
文章代碼(AID): #1VDxJhZR (Hate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