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那個村上很喜歡的作家&村上的一些問題

看板HarukiMuraka作者 (123)時間16年前 (2008/04/07 22:33),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cattielin (阿妹如果你也聽說)》之銘言: : 忘掉是在哪一本看到的了 : 就是村上說有一個他很喜歡的作家 : 在寫一個人在各個星球中活動 : 交了300多個女人 然後殺了多少人 : 最後因為他媽媽死掉了 : 就跑到大樓上跳下來 像青蛙一樣摔的扁扁的 : 那個作者 是哪個作者 沒這個人 : 我有點想看那個作者的書 嗯底下文章加減看一下吧 (哈特費爾德) 哈特費爾德這位作家,他的作品儘管量很龐大,卻極少直接涉及人生、 抱負和愛情。在比較嚴肅的(所謂嚴肅,即沒有外星人或怪物出場之意) 半自傳性質的作品《繞虹一周半》(1937年)中,哈特費爾德多半以嘲諷 、開玩笑和正話反說的語氣,極為簡潔地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 「我向這房間中至為神聖的書籍、即按字母順序編印的電話號碼薄發誓: 寫實、我僅僅寫實。人生是空的。但當然有救。 因為在其開始之時並非完全空空如也。而是我們自己費盡千辛萬苦、無 所不用具極地將其磨損以至徹底掏空的。至於如何辛苦、如何磨損,在 此不一一敘述。因為很麻煩。如果有人無論如何都想知道,那麼請去閱 讀羅曼.羅蘭著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一切都寫在那裡。」 哈特費爾德之所以對《約翰.克利斯朵夫》大為欣賞,原因之一是由 於書中對一個人由生至死的過程描寫得無微不至、有條不紊;二是由於它 是一部長而又長的長篇。他一向認為,既然小說是一種情報,那就必須可 以用圖表和年表之類表現出來,而且其準確性同量堪成正比。 對於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他往往持批評態度。他說,問題當然 不在量的方面,而是其中宇宙觀念的缺如,因而作品給人印象不夠諧調。 他使用到「宇宙觀念」這一字眼時,大多意味該作品「不可救藥」。 他最滿意的小說是《佛蘭德斯的狗》。他說: 「喂,你能相信是為一幅畫而死的?」 一位新聞記者在一次採訪中這樣問哈特費爾德: 「您書中的主人公華爾德在火星上死了兩次,金星上死了一次。 這不矛盾麼?」 哈特費爾德應道: 「你可知道時間在宇宙空間是怎樣流轉的?」 「不知道,」記者口答,「可是又有誰能知道呢?」 「把誰都知道的事寫成小說,那究竟有何意味可言!」 哈特費爾德有部短篇小說叫《火星的井》,在他的作品中最為標新立 異,彷彿暗示布拉德貝利的即將出現。書是很早以前讀的,細節已經忘了 ,現將梗概寫在下面: 那是一個青年鑽進火星地表無數個無底深井的故事。井估計是幾萬年 前由火星人挖掘的。奇特的是這些井全都巧妙地避開水脈。沒有任何人知 道他們挖這些東西出於什麼目的。 實際上,除了這些井,火星人什麼都未留下。沒有文字沒有住宅沒有 餐具沒有鐵沒有墓沒有火箭沒有城鎮沒有自動售貨機,連貝殼也沒有。唯 獨有井。至於能否將其稱為文明,作為地球人的學者甚難判斷。的確,這 些井建造得委實無懈可擊,雖經幾萬年的歲月,而磚塊卻一塊都未塌落。 不用說,曾有好幾個探險家和考察隊員鑽進井去。攜帶繩索者,由於 井縱向過深和橫洞過長而不得不返回地面;未帶繩索者,則無一人返回。 一天,一個在宇宙中往來仿惶的青年人鑽人井內。他已經厭倦了宇宙 的浩渺無垠,而期待悄然死去。隨著身體的下降,青年覺得井洞逐漸變得 舒服起來,一股奇妙的力開始溫柔地包攏他的全身。下降大約1公里之後 ,他覓得一處合適的橫洞,鑽入其中,沿著曲曲折折的路漫無目的地走動 不止。不知走了多長時間,表早已停了。或許兩小時,也可能兩天。全然 沒有飢餓感和疲勞感,原先感覺到的不可思議的力依然包攏著他的身體。 某一時刻,他突然覺察到了日光,原來是橫洞同別的井連在了一起。 他沿井壁攀登,重新返回地面。他在井圍弓身坐下,望著無遮無攔的茫茫 荒野,又望望太陽。是有什麼出了錯!風的氣息、太陽……太陽雖在中天 ,卻如夕陽一般成了橙色的巨大塊體。 「再過25萬年,太陽就要爆炸,…… OFF。25萬年,時間也並不很長。」 風向他竊竊私語, 「用不著為我擔心,我不過是風。假如你願意,叫我火星人也沒關係,聽 起來還不壞嘛!當然,話語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可你是在講話。」 「我?講話的是你。我只是給你的心一點提示。」 「太陽是怎麼回事,到底?」 「老啦,奄奄一息。你我都毫無辦法。」 「幹嘛突如其來地……」 「不是突如其來。你在井內穿行之間,時光已流逝了約15億年,正如你們的 諺語所說,光陰似箭啊。你所穿行的井是沿著時間的斜坡開鑿出來的。也 就是說,我們是在時間之中彷惶,從宇宙誕生直到死亡的時間裡。所以我 們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只是風。」 「有句後問一下好麼?」 「願聞。」 「你學得了什麼?」 大氣微微搖顫,風綻出笑容,須臾,亙古不滅的沉寂重新籠罩了火星的 表面。年輕人從衣袋裡掏出手槍,用槍口頂住太陽穴,輕輕扣動了板機。 ........ 文章的寫法,我大多——或者應該說幾乎全部——是從哈特費爾德那裡學 得的。不幸的是,哈特費爾德本人在所有的意義上卻是個無可救藥的作家。 這點一讀他的作品即可瞭然。 行文詰齒聱牙,情節顛三倒四,立意浮淺稚拙。然而他卻是少數幾個能 以文章為武器進行戰鬥的非凡作家之一。縱使同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等與他 同時代的作家相比,我想其戰鬥姿態恐怕也毫不遜色。遺憾的是,這個哈特 費爾德直到最後也未能認清敵手的面目。這也正是所謂的無可救藥之處。 他將這種無可救藥的戰鬥鍥而不捨地進行了8年零兩個月,然後死了。 1938年6月一個晴朗的週日早晨,他右臂抱著希特勒畫像,左手拿傘,從紐 約摩天大樓的天台上縱身跳下。同他生前一樣,死時也沒引起怎樣的反響。 ........ 「從事寫文章這一作業,首先要確認自己同週遭事物之間的距離,所需要的 不是感性,而是尺度。」(《心情愉悅有何不好》1936年) ........ 最後再談一下哈特費爾德。 哈特費爾德1909年生於俄亥俄州一個小鎮,並在那裡長大。父親是位沉 默寡言的電信技師,母親是善於占卜和燒製甜餅的身體微胖的婦女。哈特費 爾德生性抑鬱,少年時代沒有一個朋友,每有時間就流覽內容滑稽的書刊和 大眾性雜誌,吃母親做的甜餅,如此從高中畢業。畢業後他在鎮上的郵局工 作,但時間不長。從這時開始,他確信只有當小說家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 他的第五個短篇《瓦安德.泰而茲》的印行是在1930年,稿費20美元。 第二年整一年時間裡,他每月平均寫7萬字,轉年達10萬字以上,去世前一 年已是15萬字。據說他每半年便要更換一部萊米頓打字機。 他的小說幾乎全是冒險和妖怪精靈方面的,二者融為一爐的有《冒險兒 華爾德》系列小說。這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共有42部。在那裡邊,華爾德 死了3次,殺了5000個敵人,同包括火星女人在內的 375個女子發生了性關 係。其中幾部我們可以讀到譯作。 哈特費爾德憎惡的對象委實相當之多:郵局、高中、出版社、胡蘿蔔、 女人、狗……,數不勝數。而合他心意的則只有三樣:槍、貓和母親燒製的 甜餅。除去派拉蒙電影公司和 FBI研究所,他所收藏的槍支恐怕是全美國最 齊全的,除高射炮和裝甲炮以外無所不有。其中他最珍愛的是一把槍柄鑲有 珍珠的38口徑連髮式手槍,裡面只裝一發子彈,他經常掛在嘴上的話是: 「我遲早用它來給自己一發。」 然而,當1938年他母親去世之際,他特意趕到紐約爬上摩天大樓,從天 台上一躍而下,像青蛙一樣癟癟地摔死了。 按照他的遺囑,其墓碑上引用了尼采這樣一句話: 「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 哈特費爾德,再次…… ........ (代跋) 我無意說假如我碰不上哈特費爾德這位作家,恐怕不至於寫什麼小說, 但是我所走的道路將完全與現在不同這點卻是毋庸置疑的,我想。 高中時代,我曾在神戶的舊書店裡一起買了好幾本估計是外國船員丟下 的哈特費爾德的平裝書。一本50元。書很破舊.如果那裡不是書店,絕對不 會被視為書籍。花花綠綠的封面脫落殆盡,紙也成了橙黃色。想必是搭乘貨 輪或驅逐艦下等船員的床鋪橫渡太平洋,而經過漫長的時光後來到我桌面上 的。 幾年以後,我來到了美國。這是一次短暫的旅行,目的只是為了探訪哈 特費爾德之墓。墓所在的地點是一位(也是唯一的)熱心的哈特費爾德研究 專家托馬斯.麥克萊亞先生寫信告訴的。他寫道: 「墓很小,小得像高跟鞋的後跟,注意別看漏。」 從紐約乘上如巨大棺材般的大型公共汽車出發,到達俄亥俄州這座小鎮 時是早上7點。除了我,沒有任何人在這裡下車。穿過小鎮郊處一片荒野, 便是墓地。墓地比小鎮子還大。幾隻雲雀在我頭上一邊盤旋一邊鳴囀。 整整花了一個小時,我才找到哈特費爾德的墓。我從周圍草地採來沾有 灰塵的野薔薇,對著墓雙手合十,然後坐下來吸煙。在五月溫存的陽光下, 我覺得生也罷死也罷都同樣閒適而平和。我仰面躺下,諦聽雲雀的吟唱,聽 了幾個小時。 這部小說便是從這樣的地方開始的,而止於何處我卻不得而知。「同宇 宙的複雜性相比,」哈特費爾德說,「我們這個世界不過如麻雀的腦髓而已 。」 但願如此,但願。 最後,我要感謝上面提到的馬克萊亞先生——在哈特費爾德的事跡記述 方面,有若干處引自先生的力作《不妊星辰的傳說》 -- 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bbs/readelite645610.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228.25

04/07 22:34, , 1F
不要戰翻譯啊
04/07 22:34, 1F

04/07 23:10, , 2F
很想戰啊...呵呵
04/07 23:10, 2F

04/08 01:40, , 3F
但是我覺得他這一段翻的很好
04/08 01:40, 3F

04/13 02:41, , 4F
我想到,就是看了這段,我才跑去看"約翰.克利斯朵夫"...
04/13 02:41, 4F
文章代碼(AID): #17-Z2gqP (HarukiMuraka)
文章代碼(AID): #17-Z2gqP (HarukiMur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