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花木蘭》

看板HK-movie作者 (死跑龍套的)時間14年前 (2010/04/19 22:49), 編輯推噓2(205)
留言7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http://kodance2009.pixnet.net/blog/post/6303421 〈木蘭詩〉,亦稱〈木蘭辭〉,內容如述: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馬鳴聲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 「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姐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看完了電影,再讀〈木蘭詩〉,竟會有一股心酸的感覺。且不論電影的真偽與考據, 亦不論北朝民歌所歌咏的「美好」,「代父從軍」的故事,到底背後藏的「真實」又是 什麼?說不定,木蘭是真有其人。不然平白無故,「民歌」竟四處傳唱,傳唱至後世, 為人所載,成為〈木蘭詩〉。在詩中的相關背景考據說道,「木蘭詩」的出現,年代不會 早於「五胡亂華」。所以,在電影當中的「文泰」(陳坤飾),為北魏第七皇子拓拔弘, 這樣的時代設定,是有意思也有意義的。   或許是中國民間文學,以及相關的思想流傳,總是要有「皆大歡喜」的故事收編, 一切才顯得「圓滿」。於是我們舉不出「所謂的」「悲劇」或是「所謂的」「喜劇」。 像是關漢卿《竇娥冤》,著實也忒冤了,但仍然是平反冤情,還予竇娥清白,仍是個皆大 歡喜的結果。所以,硬要把西洋的「悲劇」或是「喜劇」的這種「二分法」,套在中國的 劇碼上面,倒顯得太牽強,索性就別管他們了吧。   在電影《花木蘭》當中,一掃「皆大歡喜」的局面,花木蘭沒有跟將軍共結連理, 留下了一輩子的「缺憾」。彼此相愛的兩個人,最終仍無法結合,因為還有太多重要的 事,等著文泰去完成。不過,這兩個人所留下的,一定是對彼此永無止盡的相思與愛。 看似「遺憾」,卻帶著一絲酸甜。我倒特別喜歡這種「遺憾」的「美」。   就好像賴聲川相聲劇《這一夜,誰來說相聲?》裡的段子:「四郎探親」一樣。 「我問了父親,美不美?」   這種「美」,是用人生的歲月所堆疊出來的「缺憾」。就像人家說的:「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愈是心碎、愈是心酸,則愈「美」。     父親想了想,點了個頭兒,說:「美。」   這才是令人「噴淚」的「最高指導原則」。   回頭再看看「木蘭詩」,一句又一句地交代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梗概,短短幾句, 便畫面無窮,給人的想像空間亦無窮盡,難怪「代父從軍」的故事,即使一再地被改編, 變成各種形式,仍然受到大家的歡迎。 -- http://kodance2009.pixnet.net/blog 天橋底下說書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0.138

04/19 23:05, , 1F
這部算港劇嗎?
04/19 23:05, 1F

04/19 23:06, , 2F
嗯…「四郎探親」中父親最後只有點頭,沒有回答。點完頭他
04/19 23:06, 2F

04/19 23:06, , 3F
就進房間了。
04/19 23:06, 3F

04/19 23:18, , 4F
回1F~這部是電影啊!
04/19 23:18, 4F

04/19 23:20, , 5F
我的意思是港片嗎?我怎麼覺得是大陸片
04/19 23:20, 5F

04/19 23:20, , 6F
不好意思 如果我弄錯 再請原po幫我推文刪掉 不是來踢館 呵
04/19 23:20, 6F

04/20 01:38, , 7F
謝謝s大哦~我沒翻劇本 僅憑印象 看來是記錯了 哈
04/20 01:38, 7F
文章代碼(AID): #1Bp6sF3o (HK-movi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p6sF3o (HK-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