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灣的資訊社會造就中國的風險社會?

看板GreenParty作者 (pink mind)時間15年前 (2008/11/04 13:15),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台灣的資訊社會造就中國的風險社會? http://myurl.com.tw/u4r4 文 / 趙家緯 中國的環境風險與台灣的責任 當『10%的經濟成長率』、『北京奧運的成功』以及『世界金融危機,中國一枝獨 秀』等字眼充斥媒體,爭相稱頌中國經濟力量的強大之時,卻忽略了以下的數字, 也顯示另一個中國的面相: — 2006年時,70% 的河川受到污染,其中流經城市周遭的河流,有90%屬於嚴重污 染。 — 四億多的居住於城市的人民,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更有20%的兒童,因空氣污染 而造成鉛中毒;而受到酸雨影響的區域,佔中國面積的三分之一。 — 高達75%的慢性疾病,與食物中的污染物有關。 — 一般廢棄物的處理率不足20 %;光農村計有1.5億噸的垃圾,是以露天存放的方式處理。 — 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沙漠化的面積亦達174萬平方公里。 一個個驚人的統計數字,均顯示當中國努力邁向全球重要的經濟體之時,其犧牲的 代價,不僅是民主,不僅是人權,更是對環境全面的耗竭。根據中國官方於 2006年 所公佈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其於2004年時,因環境污染所造成 的衝擊,保守估計達到人民幣5118億元,相當於該年的GDP的3.05%。 從上列環境面的統計數字,陳述著中國面臨的環境危機,但位處台灣的我們,該從 何角度看待這個現象? 是將其視為『敵國』,竊喜著其將因著環境污染削弱其國力 ?還是將其視為環保事業未來的市場,於是努力籌組學術訪問團,試著蒙取商機? 抑或如同各宗教與慈善團體一般,抱著『人溺己溺』的大愛精神,如同關懷震災與 洪災的受害者般,關注著環境污染的受害者? 除了上述三種視角外,其實我們還存 在另一個身份,那就是中國環境危機的加害者。 當『毒奶』效應殷鑑未遠,黑心商品的指控歷歷在證時,台灣民眾怎麼會從受害者 ,成為環境污染的加害者?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只要您隨意拿起身邊任何一個『 中國製造』的商品,想像此產品是透過哪些原料開採與製造以及生產線的加工,然 後在搭配上『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污染資訊公開存在雙重標準』、『沃爾瑪要求中國 供貨商改進勞工權利』等新聞標題,應可瞭解,當在台灣的消費者毫不思索的接受 『中國製造』廉價商品時,這樣的消費行為,其實隱含著對於產品背後環境衝擊與 勞工權利的忽略。而當我們正午開著冷氣,盯著螢幕讀著『河北礦災35死,礦主毀 屍滅跡』、『記者領取封口費,隱匿煤礦災難不報』等新聞時,除了感嘆中國內部 的道德問題,但也別忘了,台灣為了發電,每一年需由中國進口一至兩億噸的煤炭 。 消費,讓台灣民眾與前述那些驚人的中國環境問題產生連結。當所消費的物品年限 告終,被棄置於日常生活之外時,這些物品卻進入到對岸人民的生活圈之中,電子 廢棄物既是最好的例證。 電子廢棄物在中國 隨著iPOD傳來的節奏拍動,低頭以光筆點擊著PDA檢視著今天的行程,偶而瞄一下頭 上平板電視的筆記型電腦的廣告,這是已經進入資訊社會的台灣,常見的場景。然 而,當這手機功能失當,筆記型電腦無法負荷新的作業系統的要求,於是,某個晚 上你等在路旁,親手將這些帶有回憶的物品,送上了資源回收車,當你揮手道別那 一刻,這台由40公克的銅、一公斤多的塑膠以及500公克的鐵組成的筆記型電腦,進 入了別人的生活圈之中。 這台筆記型電腦由清潔隊收集後,售給回收中盤商。接著中盤商再將其送至回收處理 業者手中。先經由手工拆解後,將不易回收部份,印刷電路板、燈管、電池等分離, 而其餘較易回收部份,經由破碎、風力選別、磁力選別、渦電流選別等程序,分離出 鐵金屬、非鐵金屬、以及塑膠等類。接著回收處理業著,會將印刷電路板、燈管、電 池等部份,送交甲級處理業者,其會藉由化學方式處理等高級技術,進一步提煉出金 、銀、鈀、鉑、釕、鈷等貴重金屬。而這些回收後的資源,將再回售相關業者,如鐵 金屬就將送至煉鋼業,而塑膠則送至塑膠造粒業者處,完成所謂的物質循環再利用。 只是『高科技產品藉由機具與高級技術重新資源化』的美好畫面,因著『利潤』的考 量,將被轉化另一個場景。 當回收業者從清潔隊購得你所丟棄的電腦時,整台電腦可能以二手電腦的名義,出口 至香港,再轉運至中國內陸。或者是當電腦以被拆解成各式零組件時,諸如分成印刷 電路板、陰極射線管時,再直接輸出至中國。然而在中國,迎接這些電子廢棄物的場 景,並非是高級的機具設備,也並非具有勞安衛規範的廠房,而是由全身防護措施只 有隔熱用麻布手套的女工,露天烤著電路板;以及直接在河旁,以王水酸洗著晶片以 提煉金屬等場景,建構起這個龐大的回收產業鏈。而這產業鏈中,最為人所知的場域 既是廣州的貴嶼。 面積達5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十五萬人的貴嶼鎮,位於廣東省東練江的西岸,由於 地形因素,洪泛頻傳,故無法仰賴農業生產。面對此般的沈重壓力,貴嶼人選擇發揮 潮汕人的經商能力,只是其貿易標的為廢棄物,所以说到貴嶼人,潮汕地區的第一反 應就是『收破爛』。而該地於1990年代初期,始涉足電子廢棄物的拆解,由於獲利豐 富,整個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在輔以其發達的宗族組織,於是到2003年時,電子廢棄 物回收相關產業的產值達到 6億多人民幣,占全鎮產值的90%;納稅比例更達90%以上 。更估計該地區有80%的家庭,5萬人以上參與電子廢棄物的拆解與回收,只是採用的 是最原始的方式。 因此當國際性的環保團體,如綠色和平,巴賽爾行動網(Basel Action Network)等 ,於2002年進入貴嶼進行訪調時,呈現在其眼前的場景,令其驚嘆: — 村里的居民已经有兩年完全依靠燃燒那些線路,回收銅维生。這個村莊的土地、 房屋都被黑色煙塵覆蓋著。 — 古代用花崗岩砌成的一條灌溉溝渠,每天都裝滿破損的螢幕所用的玻璃,以及其 它没有回收的塑膠。 — 在河邊進行提煉貴重金屬的操作。將電腦晶片放入加熱的王水酸混合劑中。所有 的酸洗廢水和淤泥直接被倒進河裡。而勞工們所使用的唯一的保護措施是橡皮靴子和 手套。 — 數百名婦女和兒童,每天從事去除焊接的工作,其方法是把電路板放在一個淺平 底鍋上。電路板被放在焊料鍋上,在燃煤的爐子上加热,直到晶片可以移動时,再以 鑷子拔起。 而這些不當的回收場景,衍生了沈重的環境負荷,如根據香港浸信會大學的調查,由 於其該地區採用露天焚燒的方式,處理電路板與電線,導致戴奧辛的大量排放。致使 貴嶼當地工人毛髮內的戴奧辛濃度達25.6 pg TEQ/g。而汕頭大學的研究更顯示,貴 嶼地區3~6歲的兒童,因受到鉛污染的影響,導致智力發展低於周遭城鎮。若就整體 環境進行調查與分析,該地區空氣中有機溴化污染物(PBDEs)的濃度為世界其他地 區的一百倍;而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的濃度,是亞洲其他城市的二至六倍 ;而鉻、鋅、鉛、砷等有害重金屬的濃度,亦為四至三十三倍。另因酸洗液長期直接 排入河川,其底泥中的重金屬含量,以較他國的環境標準高出二至六倍。 但貴嶼僅是中國電子廢棄物不當回收體系中的一環,每年高達五千萬噸全球的電子廢 棄物,並有八成的電子廢棄物輸往亞洲處理,所帶來的商機以及環境壓力,使得貌似 貴嶼的場景,逐漸蔓延至中國的其他地區,如其鄰近的清遠以及浙江台州,甚至更到 其他國家,如奈及利亞,迦納以及巴基斯坦。而身處台灣的我們,在整個電子廢棄物 的流動脈絡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台灣在電子廢棄物流動的三重角色面對電子廢棄物在中國所產生的危害,就台灣而言 ,既是廢棄物的製造者,也是非法回收的仲介者與加害者,但更因曾身受廢五金回收 所衍生的污染問題,更可作為歷史借鏡。 在自身的電子廢棄物製造者方面,雖在一九九八年領先各國推動四機一腦的回收制度 ,其後亦陸續增加應回收電子廢棄物類別,但根據統計資料,電子產品如廢冷氣機的 稽核認證率不到20%,資訊產品之中,筆記型電腦於二○○五年更僅達3.74%,顯示有 極高比例的廢棄物品,並未進入受管制的回收體系。此外,根據調查,民國九十三年 時,廢印刷電路板為台灣最大宗的輸出廢棄物,比例約佔四成,且其中有95%以上輸 往中國大陸。面對這另類的三通,環保署雖於 2000年起,陸續委辦『勘察我國廢棄 物輸出境外接受國處理及管理情形』研究計畫,委託學者赴中國訪視接受台灣所輸出 電子廢棄物處理機構的管理狀況。然而依其訪視結果,其訪視的地點並未包涵貴嶼與 台州等地,此外在2002至2003年間,處理台灣輸入廢印刷電路板廢電線電纜的公司, 其幾未具有污染防治設施許可證以及人員安衛環保教育訓練。雖依據最新的訪查結果 ,中國的回收處理業在環保標準上,因著該政府的規定,有長足進步,甚至已取得了 ISO14000相關認證,至少減輕合法輸出的廢棄物回收過程的危害。但對於非法輸出部 份,潛在的流向以及數量,台灣環保署仍然未能掌握,形成電子廢棄物管理之盲點。 在加害者的角色方面,根據天下雜誌於2003年一月的報導,其指出:『隨著製造業的 「台灣經驗」快速轉移中國大陸,廢五金業者也不甘落後。…..不少人認為,這群台 商可能是把中國變成世界垃圾場的幕後黑手』而環保主管單位以及學者亦表示「那裡 有很多台灣過去重操舊業的人」,「大陸會變這樣,就是台灣教他們的」。然而五年 之後,情形並未有多大改變,接觸電子廢棄物此議題的國際NGO工作者以及相關媒體, 仍然指出台商在不當回收中,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 此外,身為電子產品的主要製造國,各個品牌商是否有意識到電子廢棄物的徵節點, 乃是其增長速度過快,以及其內含有的化學物質過於複雜,增加後端回收時的環境風 險。因此台灣理應致力於推動『易回收設計』以及『促進產品無毒化』加以著力,並 延伸產品的可使用年限,以從源頭減少電子廢棄物的產生。另因地緣的因素,香港成 為電子廢棄物進入中國的轉運港。如綠色和平中國分部,於今年六月,截停一裝有有 毒電子垃圾、包括廢舊電路板的貨櫃。但香港政府由於既有法規,僅就陰極射線管及 電池進行管制,而廢舊電子零件如廢舊電路板並未有被界定為「受管制廢物」或「有 害電子廢物」,故以貨櫃內並未發現「受管制廢物」及「有害的電子廢物」,並倉卒 放行裝有有毒電子垃圾貨櫃。然而在事件中,負責運送此貨櫃的航運公司則是台灣的 陽明海運,顯示台灣的航運業,也不自覺了成為電子廢棄物不當輸出入的幫凶。此外 ,更需進一步預防的狀況則是,在當前政府極力推動三通的狀況下,台灣是否可能成 為電子廢棄物的轉運站?這一點,是不論環保署以及海關均需加以重視。 在歷史借鏡方面,當台灣民眾,若看到那些以鋏子翻找著燒完的銅線的景象,必定不 會陌生。因為現在貴嶼的景象,正是民國五○至七○年代的灣裡廢五金事件的翻版, 甚至其因宗族力量,抗拒外界的監督,也與當時台灣各環保單位以及團體,欲取締廢 五金時,所面臨的社會結構相似。而二仁溪與三爺宮溪的戴奧辛污染,更是歷史的傷 痕,說明不當回收的環境負荷,其影響程度,絕非短期內可以解決。甚至直到這兩年 間,二仁溪兩岸還陸續發現二十年前所掩埋的廢電路板。 電子廢棄物解決之道 解決電子廢棄物的問題有三個關鍵點:『減少進入廢棄物量』、『避免非法輸出入』 、『降低產品本身有害物質的含量』。針對第一點,歐盟提出電子設備回收指令ꄊ]WEEE),由延伸生產者責任的概念出發,要求製造者付起產品最終處理的角色,並規 定各產品最低回收率,以促進製造者將易拆解易回收納入產品設計準則。在跨境輸出 入上,在現行巴賽爾公約中未管制電子廢棄物,但在此次電子廢棄物世界論壇中,儘 管美國代表認為禁止跨境輸出入是違反市場法則與自由貿易的行為,但奈洛比宣言仍 將非法輸出入的議題納入,可作為往後管制依據。但在未能根絕,電子廢棄物的輸出 入之時,為了減少回收過程的污染,歐盟亦提出危害物質禁用指令(RoHS),限制管 制的鉛、汞、鎘、六價鉻、聚溴二苯醚(PBDE)及聚溴聯苯(PBB)等六種物質於電子電 機產品內的含量。 面對電子廢棄物管理,因著奈洛比宣言的公布以及歐盟法令的施行,將能有長足的進 步。但根據綠色和平的最新調查,既使在WEEE指令施行後,歐洲國家所產生的電子廢 棄物,仍有75%是無法掌握其流向,仍輸至亞洲與非洲進行回收的。而中國大陸為了 改善貴嶼污染情形,亦提出成立專區,輔導其回收技術改善的計畫。已於去年底提出 <<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針對不當回收再加強管制。身在台灣的我們, 或許可以稍稍鬆一口氣,畢竟那漫天濃煙、小孩在廢電路板堆中玩耍的景象,離我們 有段距離。然而上溯電子廢棄物的前世,沿著一個個零件走進科學園區的大門,那些 穿著無塵衣不知有機溶劑成份、亦無法組成工會的員工;那些因腐蝕性廢液偷排而翻 肚向上的魚;那些被前竹科管理局長的話:『農民的土地被徵收也是一種對社會的貢 獻,可以讓下一代的子孫不用過與其同樣的生活』氣的說不出話的農民,離我們卻不 遠。 全球電子產業在其產業與產品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均有勞工權利與環境正義的疏失 ,不單單只是電子廢棄物的問題。因此製程無毒化、延伸生產者責任,僅僅只是電子 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的一步,若不能意識到現行台灣電子產業,在人才排擠、稅賦補 貼、城鄉發展失衡、職業健康衝擊等問題,面對投資額度的誘惑,高喊『為你的到來 ,我們奉獻所有』,綠色矽島的夢,只會飄散在風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02.142 ※ 編輯: penof 來自: 218.166.102.142 (11/04 13:16)

11/13 16:47, , 1F
用力推這篇
11/13 16:47, 1F
文章代碼(AID): #193zgDeU (GreenPart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3zgDeU (Green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