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變局的漁電共生──地目歷史共業未解,330公頃「非法魚塭」成光電地雷

看板Gossiping作者 (如果你也在現場)時間2月前 (2024/03/21 10:02), 2月前編輯推噓8(806)
留言14則, 13人參與, 2月前最新討論串1/1
1. 媒體來源:《報導者》 | The Reporter 2. 記者署名: 文字/黃浩珉 攝影/黃世澤 設計/黃禹禛 共同採訪、核稿/方德琳 責任編輯/黃鈺婷 3. 新聞標題:變局的漁電共生──地目歷史共業未解,330公頃「非法魚塭」成光電地雷 4. 新聞內文:部分廢棄魚塭因法規限制而無法作為漁電共生使用,魚塭中可見暫時擱置的 光電支柱建材。(攝影/黃世澤) https://i.imgur.com/2FFlLnL.jpg
擁有潟湖地形的西南部海岸,是台灣養殖漁業重鎮,在90年代時,「鰻魚」是台灣外銷水產 明星,主要分布在雲林口湖一帶。隨著中國技術興起、台灣鰻魚資源耗竭而榮景不再,曾經 一池一池締造出「鰻魚王國」美名的魚塭,現今則有不少廢棄在一片農田、魚塭交錯的地景 中。 廢棄20、30年的魚塭,因著3年前,政府力推「漁電共生」專區得到「翻身」機會。光電業 者進來整合土地,成為一甲可年收租金40萬的「寶地」。「漁電共生」雖然在台南七股引發 嚴重爭議,但在雲林口湖則是受到許多當地人歡迎。 經過3年左右整合土地準備期,光電業者於去年(2023)下半年開始送件地方政府審核,沒 想到卻意外被退件。地方政府退件理由稱「必須剔除位於一般農牧用地上長期停養的魚塭」 ,令業者與地主相當錯愕。在此之前,業者毫無所悉,現正積極與農業部協調。這事件也凸 顯農地不符合地目使用的長期歷史共業,將成為地面型光電推展的一大阻礙。 冬日,在沿海地帶的雲林口湖,東北季風不斷狂吹,是能幫忙關上敞開的車門的程度。沿著 台17線濱海公路,兩側地景交織一片片魚塭,人跡罕至,但許多海口漁民們在這「風頭水尾 」的所在,養著文蛤、烏魚、鰻魚、白蝦、吳郭魚 從口湖濱海公路往東向港東村、口湖村走,沿途十分鐘的車程,放眼仍是一池又一池魚塭, 可是愈往內陸靠近,原先大片反射粼粼波光的漁鄉景色,開始交錯積著混濁死水的池子,而 蘆葦依著這些廢棄魚塭的輪廓蠻橫生長,讓此地在冬季顯得更為蒼涼。 這片地景已經沉寂20多年,這幾年光電綠能──「漁電共生」的旋風颳起,讓土地價值急遽 躍升。 如今這些魚塭的廢棄景況,印證了時代更迭的軌跡。擁有2甲廢棄魚塭地的地主呂清源向我 們解釋:「我們家這邊(口湖)是已經20幾年沒有養鰻魚,就荒廢在那裡。我們地層下陷幾 乎快一層樓,以前的大井是很高的,已經降到跟路面都平行了。下陷非常嚴重,鹽水灌進來 ,養鰻魚就不適合。後來養鰻也沒落,都外移了,去東南亞、去大陸 」 已離開口湖去外地工作的呂清源說,當地也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的情況,若能將土地租給光 電業者,「一個月(收租)3、5萬塊,父母不用跟孩子要錢,小孩在外面也沒有煩惱。」 當大批光電業者湧入沿海鄉鎮尋覓土地,並寄望在魚塭上興建光電板時,想搭上綠能風潮的 呂清源充滿期待,「我爸爸也已經78歲了,你說叫他再去養鰻,可能嗎?因為我爸爸住在魚 塭地上,那個地已經很破了,我如果有這個(租金)收入,我來蓋房子給我爸爸住,我還負 擔得起嘛。」 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魚塭明明在政府2021年時劃設的「漁電共生專區」內,理應能做光 電,但卻在去年被光電業者告知,因為魚塭荒廢多年,可能會無法設置,讓他不禁感嘆,「 給了我一個希望,現在卻又不能做,都沒有好消息,要怎麼辦?」 2020年起政府力推漁電共生,至今盤點20,905公頃專區引導業者開發 地面型光電的問題層出不窮,曾引起許多光電侵農、破壞生態的疑慮,當政府2020年釋放上 萬公頃魚塭要做光電的消息,更是引起民間擔憂的聲浪。當時在環團建議下,並與業者及各 主管機關商議後,經濟部也同步制定「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簡稱環社檢核),確保開發 與環境共榮,排除爭議區位,劃設漁電共生專區,而室外型漁電共生僅能在專區內選址,且 規定綠能遮蔽率必須4成以下、產量得維持7成以上。 雖漁電共生專區推行倉促也惹議,但在政府背書下,至今已盤點出20,905公頃。依環社檢核 的機制,以全國魚塭圖作為套疊基礎,每一口魚塭皆有魚塭編號,經環境敏感區等圖資套疊 後,檢核較無生態疑慮為「先行區」。其餘區域再依生態議題程度不同,以及社會意見評估 與溝通等辨認流程後,分為比照先行區的「優先區」、「關注減緩區」及法令禁止開發的「 迴避區」。 雲林口湖最大漁電案,法規修改後遭退件 和暄綠能正規劃雲林口湖最大的漁電共生案場,面積超過100甲,卻在申請開發時意外遭退 件。圖為和暄綠能案場。(攝影/黃世澤) https://i.imgur.com/c6Vgln1.jpg
開發光電需大筆資金,但也因20年長期穩定的售電收益,又能推動ESG(環境、社會和治理 )永續發展,吸引不少財團、外資競相進場。與呂清源簽約的業者正是一家由美國基礎建設 投資公司投資成立的外商「和暄綠能」,他們正規劃雲林口湖最大的漁電共生案場,面積超 過100甲。 一般而言,光電業者前期的籌備約3到3年半,在這期間集結土地、規劃到約100甲的案場規 模後,才會送件申請。近一年來,部分想開發漁電共生的業者陸續達到一定規模量體,準備 闖關。但出乎意料,和暄綠能去年8月15日向雲林縣政府遞交首批申請後,同年10月4日竟遭 退件。 雖漁電共生專區推行倉促也惹議,但在政府背書下,至今已盤點出20,905公頃。依環社檢核 的機制,以全國魚塭圖作為套疊基礎,每一口魚塭皆有魚塭編號,經環境敏感區等圖資套疊 後,檢核較無生態疑慮為「先行區」。其餘區域再依生態議題程度不同,以及社會意見評估 與溝通等辨認流程後,分為比照先行區的「優先區」、「關注減緩區」及法令禁止開發的「 迴避區」。 雲林口湖最大漁電案,法規修改後遭退件 和暄綠能正規劃雲林口湖最大的漁電共生案場,面積超過100甲,卻在申請開發時意外遭退 件。圖為和暄綠能案場。(攝影/黃世澤) https://i.imgur.com/c6Vgln1.jpg
開發光電需大筆資金,但也因20年長期穩定的售電收益,又能推動ESG(環境、社會和治理 )永續發展,吸引不少財團、外資競相進場。與呂清源簽約的業者正是一家由美國基礎建設 投資公司投資成立的外商「和暄綠能」,他們正規劃雲林口湖最大的漁電共生案場,面積超 過100甲。 一般而言,光電業者前期的籌備約3到3年半,在這期間集結土地、規劃到約100甲的案場規 模後,才會送件申請。近一年來,部分想開發漁電共生的業者陸續達到一定規模量體,準備 闖關。但出乎意料,和暄綠能去年8月15日向雲林縣政府遞交首批申請後,同年10月4日竟遭 退件。 一向低調的和暄綠能難得出面受訪,總經理王文蔚無奈吐露,「對於之前一些荒廢的土地, (農業部)限制了很多的條件,不讓我們做復養的工作。」因為法規面的限制,讓他們遇到 不小阻力。 和暄綠能開發協理何彥霆解釋,地政上的規定將魚塭地目分成農牧用地跟養殖用地,「(農 業部新的)規定就是說,如果你的土地屬於農牧用地,雖然現況是魚池,但過去3年如果沒 有養殖的話,你就不能再繼續養。」這帶來的影響就是無法進行「漁電共生」。 規定的修改,是直到和暄綠能去年10月被退件後,業界才驚覺漁電共生政策竟默默改變,規 定藏在農業部(時為農委會)去年2月就修改的「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 法」(以下簡稱「容許辦法」)第21條附表四中。 規定修正後,限縮一般農業區「農牧用地」若要申請成為合法魚塭,必須是「既存養殖池」 且「有在養事實」。這便導致和暄綠能手上長期停養或提不出相關證明的魚塭,通通出局, 不能合法種電,而這些魚塭將近25公頃,占和暄雲林案場的魚塭高達四分之一。 https://tinyurl.com/29xuko7e 據了解,受法規修改影響的光電業者愈來愈多,至少還包括達德能源、中租能源等,案場遍 及彰化、雲林、嘉義等地。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張為策受訪時強調,「我們是跟著政府的政策走!」業者是先到 經濟部和農業部共同公告的漁電共生專區推動光電後,政府才又限制相關農業許可的申請, 政策反反覆覆,讓業者蒙受鉅額投資損失外,更讓許多寄望漁電的地主不知如何是好。 張為策也表示,去年2月規定修正後,業者還認為像以前一樣,趕緊恢復養殖即可,但9月漁 業署才又發函給地方政府,解釋得連續3年不能中斷放養,「業者(10月)被退件了才知道 。」 這紙規定帶來的衝擊,讓漁電共生受到掣肘,甚至連業者也都是時隔半年,直到10月才知事 態不妙。業界與光電公協會都摸不透影響面積究竟多大,只能彼此口耳探聽「慘況」。 《報導者》詢問漁業署後,也取得「容許辦法」修改後,受影響的魚塭面積統計。在漁電共 生優先區(含先行區)內,過去3年沒有養殖事實,又位於一般農業區農牧用地的魚塭總計3 29.3公頃,其中雲林縣最多是133.2公頃,占所有優先區魚塭(含先行區)7.2%、嘉義縣次 之72.1公頃,占3.7%。雖然面積看似不大,但對業者來說,現在這些魚塭就像一顆顆得閃避 、很零散的地雷,若踩到了,都可能嚴重影響後續案場的整合與規畫。 https://tinyurl.com/24noxsts 王文蔚舉例,和暄綠能遇到很多情形是,在一大片魚池中,偏偏正中心是一小塊2、3公頃的 農牧用地,「現在整池都不能用,不然就中間那塊地不要用,變成要挖成一個『回』字形( 避開中間的農牧用地,只施作周遭的土地),真的很奇怪。」 歷史共業下的非法魚塭,從養鰻盛世到土地荒廢 擁有2甲廢棄魚塭地的地主呂清源,曾寄望光電開發能帶來租金收入,卻遇上政策改變。( 攝影/黃世澤) https://i.imgur.com/58zIe8o.jpeg
當廢棄魚塭有了搖身一變的可能,想做光電的地主不只呂清源,在口湖起碼2、30位。但他 們的申請現在卻都被卡住,不只是因為魚塭長期棄養,同時也因為這些魚塭居多都由農地私 挖而成,地目不符養殖使用的編定,因此不能蓋光電。 不過,這些私挖的違規魚塭,在台灣其實非常普遍,已是歷史長年的難結。地目編定使用與 實際狀況不符,是不爭的事實。 光以口湖情況來看,根據《口湖鄉志》記載:「早自民國57年(1968年),就有人將農地改 為池塘養鰻,至民國70年(1981年)養鰻技術逐漸純熟,到民國78年(1989年),締造出『 鰻魚王國』的黃金時代,鰻魚外銷金額近7億美元。」養殖業的興起,曾替口湖鄉創下經濟 奇蹟,養殖面積與產量都是全國第一。 許多文獻都有將農地闢成魚塭的紀錄,《雲林縣發展史》也寫出原因:「雲林縣沿海地區由 於天災危害,作物減收,農家生計常常入不敷出。」在農耕生活希望不大的情況下,1970年 代紛紛有農民將希望轉往養殖漁業;又尤其1986年的韋恩颱風肆虐,使得口湖土地嚴重鹽化 ,有些地方積水不退,成為沼澤地,但當時也至少有1,000多戶人家將農地私挖成魚塭。 不只雲林沿海有此情況,綜觀台灣養殖漁業的軌跡,1970年代水產養殖業在台灣興起,各地 農民都陸續將沿海低窪農地挖掘成魚塭,光1979到1994年的16年間,養殖魚塭面積就從35,0 00多公頃增加至52,000多公頃。 「我們這裡的地,當然是農地開發去做魚塭,那時候哪有什麼申請?都沒有嘛,如果有地, 養(魚)賺錢了,就繼續買(地),繼續養,繼續買。」呂清源說,這就是1990年左右父親 開始養鰻魚時的情形,他們一路從2分地養到5甲地。 他繼續補充:「以前你養,政府也都不會管這個,就形成一個聚落嘛,我們這邊全部都魚塭 ,口湖、下口湖、金湖、箔子寮、宜梧 ,」他說,漁民都有成立養鰻合作社,政府也明白 魚塭養殖登記的情形,大家都心照不宣,「很多魚塭都沒有合法。」 可惜養鰻的盛世光景不再,1990年代已是產值高峰,隨後一路慘跌。呂清源感嘆:「那時候 就價格不好,決定權在哪裡?在日本啊,我們都外銷日本,只要日本人說鰻魚銷路不好,他 就擋你出口,本來1公斤賣400元,他就跟你說250,但是我們的成本就超過這個成本,但是 你沒賣又不行,慢慢累積下來,我們很古意啊,今年沒賺看明年,明年沒賺,望第三年,後 來就破產。」 他也提到,以前鰻苗一尾十幾元,後來價格持續漲,成本難以負擔,地下水管制又愈來愈嚴 ,最終只好趕緊轉行止血。而這些曾為魚塭的土地,長年面臨颱風造成的海水倒灌,土壤早 已鹽化,也難以回復成農地種植,於是就落於荒廢的處境。 直到2020年,在漁電共生政策開始大力推動下,過去無人聞問的廢棄魚塭陸續被光電業者看 中。 3年前,呂清源就與業者簽下籌備期合約,將魚塭租給業者,每甲地一年可收20萬元,本以 為依進度時程,去年終於能動工,並與業者續簽20年的租約,每甲地一年更可賺40萬元,現 在卻因業者申請被退件,不確定這筆給地主的租金能持續多久。 引導業者至漁電共生專區開發,現又限縮可用範圍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張為策表示,政策上路應該要有緩衝期,公告新規範也應該讓業 者與地主充分了解政策目的。(攝影/黃世澤) https://i.imgur.com/SGJhEQf.jpeg
不僅業者投資綠能如熱鍋螞蟻,政府也面臨綠電供給的龐大壓力。依台灣能源轉型規畫,政 府已設下2025年太陽光電20GW的目標,其中占4.4GW的漁電共生(地面型3.5GW、屋頂型0.9G W)是政府目前全力推動的重點項目,但缺口也最大。根據農業部提供的資料,截至2023年9 月30日,地面型漁電共生僅併網0.36GW,占目標3.5GW僅1成多。若漁電要達到4.4GW目標, 共需約上萬公頃的魚塭,占全國魚塭高達四分之一。 依環社檢核機制,每口魚塭皆有魚塭編號,經環境敏感區等圖資套疊、社會意見評估與溝通 等程序後,至今,政府亦已盤點20,905公頃漁電共生專區,引導業者至合適區域開發。 業者都向我們表示,他們是依政府公布的漁電共生專區清冊來整合魚塭,並以爭議較小的先 行區與優先區為首要推行目標,而專區內本就包含地目為「農牧用地」的魚塭,照理說,如 果後續申請符合規定,就可以作為漁電共生使用。依現況,雖有些既存的養殖池,並未申請 容許使用,但若根據2023年2月20日修正以前的「容許辦法」,只要是一般農業區的農牧用 地、養殖用地,皆可能合法申請「室外水產養殖生產設施」(即魚塭)。 事實上,漁電共生說明簡報及後續公告的環社檢核議題辨認手冊,皆說明圖資套疊經嚴格篩 選,已選出用地別符合「容許辦法」的魚塭。 我們也找出2021年10月經濟部能源署(時為能源局)所提的《雲林縣口湖鄉及四湖鄉環境與 社會檢核議題辨認報告》,其中就有針對涉及魚塭登記地目等條件是否符合「容許辦法」設 置魚塭做分析。當中明確寫出,口湖鄉可合法申請綠能設施容許使用的土地約為2,293.66公 頃,包括農牧用地826.01公頃、養殖用地1,470.33公頃,也證實業者和漁民所說,將農牧用 地做為魚塭使用,已是既存事實。 然而,「容許辦法」去年修正後,卻轉過頭來限縮漁電共生可用的農牧用地魚塭範圍,太陽 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黃琴雅聽聞後也批評不合理,表示政策不能前後不一致,「這 是政府劃定的先行區,所以業者才會去,如果他(指政府)沒有劃在這裡,誰會去?」 張為策也呼應:「你(政府)早一點跟我說,我不要去收地就好了。」他還透露,有業者已 在嘉義投資上看2億元,也是整合上百甲魚塭地,現在也怕被打回票,估計當中四分之一的 魚塭是無法使用的農牧用地,損失上看5,000萬元。 而且讓張為策不解的是,去年2月20日「容許辦法」修正後,業界還認為即便是農牧用地, 但只要是「既存養殖池」、不開挖新魚塭便可行,怎知漁業署又函釋地方政府,必須連續3 年養殖。「如果說頒布行政命令的話,這樣大家都看得到,但不是,他(漁業署)只是發到 各縣市政府。」他認為,政策上路應該要有緩衝期,更必須讓業者或地主都能在充分了解政 策目的後,趕緊在這期間合法送件。還有業者不禁質疑,是否因當時要選舉怕引起漁民抗議 反彈,而不敢公告政策修正的衝擊──更破碎的農、漁業用地使用? 嘉義布袋的養殖漁民甘先生說,手上被編在農牧用地的魚塭,因為配合貴舍大排施工而短暫 停養,卻因此不符合「不得有養殖池閒置或養殖期間中斷」的新規定。(攝影/黃世澤) https://i.imgur.com/2WUZn50.jpeg
除了像雲林口湖有不少長期荒廢的魚塭外,還有其他許多魚塭的狀況是短暫停養或提不出在 養事實,無法在「容許辦法」修改後合法化。 嘉義布袋也是漁電共生的大熱區,愈往內陸,魚塭分布同樣愈為破碎。許多魚塭與農地緊鄰 交錯,許多眼看是「魚塭」的土地,若不實際打開網頁查詢地籍編定,完全無法分辨地目為 何。這裡的一位甘姓漁民有5口魚塭,位在興建中的貴舍大排旁,其中3口是合法的養殖用地 ,但有2口魚塭和其緊鄰的玉米田,就分別被編在2塊農牧用地內。 甘姓漁民27年前就開始養魚,也曾養過鰻魚,現在則改養虱目魚跟泰國蝦。剛好他的魚塭都 位在漁電共生優先區,而有開發商主動找上門,他也希望蓋光電多一筆收入:「因為現在沒 有高經濟魚類可以養殖了,現在養殖都靠那個量(指提高產量賺錢),那我的魚塭面積又不 夠大。」 這些魚塭的產權因歷代傳承十分複雜,原本他規劃好,被編在農牧用地的魚塭先和旁邊持分 的農地分割後,再申請讓魚塭合法。2年前,承辦人員也口頭掛保證沒有問題,但去年年底 申請讓農地容許作為魚塭使用時,卻被退件,只因魚塭配合貴舍大排的施工而短暫停養,未 符「不得有養殖池閒置或養殖期間中斷」條件,甘姓漁民很錯愕:「他(承辦人)就看空拍 ,看圖說故事。他講說這裡都是草,但在施工,我要怎麼養?」 是朝向縮減魚塭為目標。 漁業署還規劃以台17線為界,以西發展海水高經濟養殖物種,以便有效利用水土資源。「我 們希望導向往海邊發展,甚至往外海去發展,這才是台灣養殖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那台17 線以東當然就逐漸的(縮減),因為台17線以東基本上大概就是跟那些農牧用地都會交叉, 該農牧使用的,就應該回到農牧去使用。」陳文深解釋。 但這樣的說法,業者難以接受。張為策還是認為,2021年5月的漁業政策規畫,光電業者卻 不知情,「只是政府默默在執行。」業者和漁民也都跳腳:「地都已經鹽鹼化,不能種植了 。」目前光電公協會、業者也持續透過管道與部會協調,希望問題趕緊解套。據了解,今年 4月1日漁業署會再針對魚塭的農牧用地問題,提出相關因應。 當經濟部寄望漁電共生能衝刺綠電裝置量,同時將廢棄魚塭活化,這就與漁業署縮減魚塭的 政策目標有所扞格。陳文深強調,漁電共生的前提是「漁業一定要優先」,如果農牧用地的 魚塭已經多年沒有養殖,但因為光電進駐而得擴充養殖面積,沒有道理,更可能造成產銷失 衡,「政府反而要花更大的力氣,去處理產銷調節的問題。」 不過,政策執行上弔詭的是,「容許辦法」去年2月修正公布,不僅首當其衝的光電業者沒 意識到政策的後座力,連長期關心漁電共生的NGO也不盡了解綠能與農業政策「撞車」,環團:部門間與業界應妥善溝通 回看修法濫觴,是因有光電業者想在高雄美濃的「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申請設置無需環 社檢核的室內養殖漁電共生,引起地方反彈,農業部承諾修法限制。農業部2022年11月11日 、12月29日二度提出修正草案後,相關討論也都聚焦室內漁電的問題。 我們詢問曾對「容許辦法」提出建議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後,他也才注意到室 外漁電被限縮的問題。他指出,農業部門對於光電確實應有主導性,若漁業政策是以縮減魚 塭為目標,與漁電共生之前的推動方案有衝突,修法趕快補洞確實合理,「依法如果廠商案 件還在申請程序中,因為規定有調整而需適用新規定,這也沒有所謂信賴保障的問題。」 但這也再次凸顯環權會長期批評的:「前面幾年在推動地面型光電,很多問題包括法制不穩 定,衝突一直發生,也讓廠商無所適從,這次顯然也是,你(政府)遊戲規則不穩定,讓業 界投資變困難,就是政府要面對的責任,得盡量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許博任建議,農業部 應該要擔起農業、農村想要發展何種形態的再生能源,「在哪裡發展的規劃責任,農業部要 有整體主張。」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祕書長陳郁屏則是去年10月從業界聽到風聲,她認為漁電共生政策推動過 程,捲動西南海岸地帶農地魚塭土地長期存在的難解問題,包括魚塭地目不符、違法取用地 下水、口頭承租的契約關係等,歷史共業沒有簡單的答案,但合法還是很重要的基礎。然而 2020年中央政府卻為漁電共生劃設先行區,她形容,政府想提供業者一條快車道,讓他們在 較沒有生態疑慮的地方優先行整合開發,卻要業者自行拆解那些困難的土地問題,結果現在 新的法規又設下路障,還沒有緩衝空間,「那不就撞車嗎?」 她呼籲: 「如果農業部認為漁電共生是一個好的複合利用模式,想優先鼓勵,卻又不希望擴張養殖面 社檢核的室內養殖漁電共生,引起地方反彈,農業部承諾修法限制。農業部2022年11月11日 、12月29日二度提出修正草案後,相關討論也都聚焦室內漁電的問題。 我們詢問曾對「容許辦法」提出建議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後,他也才注意到室 外漁電被限縮的問題。他指出,農業部門對於光電確實應有主導性,若漁業政策是以縮減魚 塭為目標,與漁電共生之前的推動方案有衝突,修法趕快補洞確實合理,「依法如果廠商案 件還在申請程序中,因為規定有調整而需適用新規定,這也沒有所謂信賴保障的問題。」 但這也再次凸顯環權會長期批評的:「前面幾年在推動地面型光電,很多問題包括法制不穩 定,衝突一直發生,也讓廠商無所適從,這次顯然也是,你(政府)遊戲規則不穩定,讓業 界投資變困難,就是政府要面對的責任,得盡量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許博任建議,農業部 應該要擔起農業、農村想要發展何種形態的再生能源,「在哪裡發展的規劃責任,農業部要 有整體主張。」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祕書長陳郁屏則是去年10月從業界聽到風聲,她認為漁電共生政策推動過 程,捲動西南海岸地帶農地魚塭土地長期存在的難解問題,包括魚塭地目不符、違法取用地 下水、口頭承租的契約關係等,歷史共業沒有簡單的答案,但合法還是很重要的基礎。然而 2020年中央政府卻為漁電共生劃設先行區,她形容,政府想提供業者一條快車道,讓他們在 較沒有生態疑慮的地方優先行整合開發,卻要業者自行拆解那些困難的土地問題,結果現在 新的法規又設下路障,還沒有緩衝空間,「那不就撞車嗎?」 她呼籲: 「如果農業部認為漁電共生是一個好的複合利用模式,想優先鼓勵,卻又不希望擴張養殖面 積,農業部(本部)、漁業署、經濟部各方應該坐下來好好討論這件事情。如果持續在業界 悶燒,變成負面的結果,對於任何一個單位都不是好事。」 若依現狀,不少農牧用地上的荒廢魚塭地該如何利用?有意見認為,既然不利耕作也不適合 養殖,何不全做光電?不過,去年中,農業部就曾拋出在漁電共生專區內、但「非養殖專區 」的5,000公頃土地,這些多屬養殖條件不佳或長期停養魚塭,可彈性施作光電,但因爭議 過大已暫緩,目前未有共識。 政策反覆變動,漁與電該如何共存? 光電進駐帶來龐大資金,讓漁村不少人有了光電夢。雲林口湖村前村長王金印就協助業者整 合土地,賺取佣金。(攝影/黃世澤) https://i.imgur.com/28Kilaf.jpeg
我們跟著70歲的口湖村前村長王金印深入口湖的魚塭地,行經鋪上光電板的不利耕作農地後 ,他指著緊鄰西口湖小排三以西的好幾口魚塭說,「就在那裡泡水,放著也浪費。」這些魚 塭的堤岸既年久失修,也長滿蘆葦跟鬼針草,附近生態不比有水鳥棲息的濕地。 許多地主、業者,甚至經濟部也都認為,光電是讓這些魚塭回復生機的曙光。 王金印回想,從7、8年前開始,就有光電業者來找他,希望地方頭人能協助集結土地,「有 錢大家一起賺,但重點不是賺錢,也是為了老百姓,很多老百姓跟我反映,地就放在那邊沒 用,很多地主想要賣掉,我都說不要賣啦,租1年40幾萬,10年就400萬。(20年後)地還是 你的,還可以繼續租。」 他也說這筆租金讓中老年村民退休後也有被動收入,「1個月他們(老農津貼)領7,000多塊 ,有人只拿3,000多,像這樣(出租給光電業者)1年就40萬。」 這兩、三年來,光只計算漁電共生優先區內的廢棄魚塭,王金印就集結了30甲,他也透露, 自己從每甲地賺取20萬的佣金,「這個很難做,因為持分很多。有的1甲地,就有10個持分 人,如果其中一個不要,就不能做了。」 因光電進駐帶來龐大資金,讓漁村不少人有了光電夢。只是,現在許多池子因綠電政策反覆 變動,又變得無法蓋光電,讓魚塭主、業者措手不及外,更凸顯政府與業界的溝通顯然大漏 拍。面對環境永續未來,漁與電該如何共存?正視地籍編定零散、養殖漁業管理的歷史共業 ,土地又該如何規劃使用?種種問題,恐怕都不是一紙法規修改後就能無痛解決,國內養殖 漁業與能源轉型的挑戰仍然嚴峻。 6. 新聞連結:https://is.gd/ti9rvY -- 「謝謝你們的存在,讓我看到自己的存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242.37.2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10986556.A.3D9.html

03/21 10:03, 2月前 , 1F
黨要發財 別擋路
03/21 10:03, 1F

03/21 10:03, 2月前 , 2F
民進黨做的就是好事
03/21 10:03, 2F
※ 編輯: qazsedcft (210.242.37.226 臺灣), 03/21/2024 10:04:36

03/21 10:06, 2月前 , 3F
我是來看廢文的不是來看論文的
03/21 10:06, 3F

03/21 10:06, 2月前 , 4F

03/21 10:08, 2月前 , 5F
鹽鹼化和下陷 應該是超抽地下水又引海水養殖
03/21 10:08, 5F

03/21 10:09, 2月前 , 6F
笑死...拿去蓋豪宅阿
03/21 10:09, 6F

03/21 10:10, 2月前 , 7F
這就是民進黨 毀漁滅農
03/21 10:10, 7F

03/21 10:14, 2月前 , 8F
不要太不滿
03/21 10:14, 8F

03/21 10:19, 2月前 , 9F
魚塭不好看 光電板閃亮閃亮的很飛炫
03/21 10:19, 9F

03/21 10:19, 2月前 , 10F
40%的主子目標就是搞爛台灣迎來統一
03/21 10:19, 10F

03/21 10:20, 2月前 , 11F
現在年輕人也不吃整條魚了
03/21 10:20, 11F

03/21 10:33, 2月前 , 12F
嘻嘻,謝謝垃圾党,40%的選擇:)
03/21 10:33, 12F

03/21 10:42, 2月前 , 13F
!!!!!
03/21 10:42, 13F

03/21 12:00, 2月前 , 14F
民進黨的基調就是狡辯到底 40%滿意?
03/21 12:00, 14F
文章代碼(AID): #1b-vKyFP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