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韓朝停戰70週年: 從「人民志願軍」到「反共義士」,在台中國戰俘的故事

看板Gossiping作者 (乙醯胺酚)時間11月前 (2023/07/26 14:56), 編輯推噓1(4313)
留言20則, 10人參與, 11月前最新討論串1/1
備註請放最後面 違者新聞文章刪除 1.媒體來源: ※ 例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請參考版規下方的核准媒體名單) ※ Yahoo、MSN、LINE等非直接官方新聞連結不被允許 BBC 2.記者署名: ※ 若新聞沒有記者名字或編輯名字,請勿張貼,否則會被水桶14天 ※ 外電至少要有來源或編輯 如:法新社 呂嘉鴻 3.完整新聞標題: ※ 標題沒有完整寫出來 ---> 依照板規刪除文章 韓朝停戰70週年: 從「人民志願軍」到「反共義士」,在台中國戰俘的故事 4.完整新聞內文: ※ 社論特稿都不能貼!違者刪除(政治類水桶3個月),貼廣告也會被刪除喔!可詳看版規 1945年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被美國和前蘇聯劃分為北朝和南韓。 1950年至1953年間,半島爆發韓朝戰爭。1953年7月27日,各方達成了停戰協議,在北緯38 度線附近設立非軍事區(DMZ),將北朝和南韓分隔開來。同年10月1日,美國與南韓簽訂的 了共同防禦條約。然而,敵對的南北韓至今仍未簽署正式的和平協議,也就是說,70年後的 今天,兩個國家是處於「停戰狀態」。 韓朝停火70週年前夕, 兩位定居台北的前中國戰俘接受了BBC中文的訪問,講述了當年的戰 俘生活, 如何淪落為國際戰俘政治中的棋子,又是如何被塑造為當時國民黨當局反共宣傳 「義士」,以及70年來人生足跡發生的種種改變。 從「中國人民志願軍」到「反共義士」 葉樹華1931年出生在山東廣饒。 20歲的時候,他被中共解放軍徵招到北朝鮮參戰。 1950年 冬天的一場戰役中被美韓聯軍俘虜,被關在巨濟島一戰俘營。1953年,葉先生來到台灣,成 了蔣介石政權宣揚的「反共義士」。 不過,70年後,葉先生對自己的境遇仍然耿耿於懷。 他告訴記者說,為了將他們塑造成「反共義士」,很多戰俘身上被潛入戰俘營的國民黨特務 強迫留下反共刺青, 致他們不敢選擇回大陸,怕回去會有麻煩,「而且也沒有面子」。後 來不得已, 他跟著一眾來到了台灣,從一名年輕的共產黨解放軍人變成中華民國國軍。 他告訴記者說,為了將他們塑造成「反共義士」,很多戰俘身上被潛入戰俘營的國民黨特務 強迫留下反共刺青, 致他們不敢選擇回大陸,怕回去會有麻煩,「而且也沒有面子」。後 來不得已, 他跟著一眾來到了台灣,從一名年輕的共產黨解放軍人變成中華民國國軍。 中氣十足的葉先生向記者敘述說:「他們派特務滲透在內部鼓動,折磨我們,折磨你受不了 ,然後給你刺青。他為什麼給你刺字? 你是聰明人你想得到,就是不准你回去大陸,你回去 沒有面子,不好意思,丟人!別回去了。」 「不刺青,你肯定就回去了。勞改也好,幹什麼也好,我都要回去。」 葉先生的陳述,與近年史學研究中其他一些「韓戰義士」的口述結果大致相符。 而當時台灣國民黨政府讚譽這1.4萬來台中國戰俘,稱他們自願來台成為「義士」。 當然,也並非所有「義士」都認為自己當年來台的選擇是「身不由己」。 出生東北安東(今丹東)的那鳳武先生說, 他對當年選擇來到台灣之舉沒有後悔之意。 97歲他身上還留有反共刺青。他大方地向讓記者展示這些紋案。那先生不願置評兩岸的現狀 , 但他表示,在赴朝鮮半島參戰前,在中國大陸的從軍伙食很差。「半碗飯沒有菜,來台 灣伙食充足吃得比較好,有牛肉,有飯能吃飽,那邊就不行,住的也不行、吃的也不好。」 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常成對BBC稱,三年韓戰慘烈的戰鬥中,其中後二年是雙方「邊打邊談 」,而戰俘的問題是核心。他解釋說,戰爭打了一年後,陷入僵局,雙方死傷慘重,因此開 始停戰談判。但停戰談判的核心爭議是美國提出,有關中國戰俘遣返問題,雙方有極大的分 歧,開了575場會議,才達成停戰協議。「可以說,韓戰上半場是為領土而戰,下半場是為 戰俘而戰。」 1952年1月初,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代表在停戰談判中提出「志願遣返」原則,意即允許戰 俘可以選擇去台灣,不用返回中國大陸, 但遭到北京及當時國際共產老大哥蘇聯的堅決反 對。因此,戰爭又延續了約一年半。有分析稱,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推出志願遣返戰俘的原 因很多,包含「人道」,「反共意識型態」以及杜魯門維繫自己的執政地位等種種因素。即 便白宮高層反對之下,他仍執意推動中國戰俘「志願」遣返之政策。 常成教授告訴記者,當時的蘇共領導人斯大林(史達林 Joseph Stalin )亦反對中朝就戰 俘問題妥協,堅持要中朝繼續作戰。常成說,根據史料,在1952年8月斯大林甚至冷血的告 訴周恩來,「北朝鮮人除了在戰爭中傷亡慘重以外,並沒有輸掉任何東西。」 朝鮮領袖金日成眼看統一無望,之前已多次表示希望盡早停戰。 常教授認同一些學者,包括沈志華的觀點,他們認為,歷史的意外轉折發生在史達林在1953 年3月過世後。新接任的蘇聯新領導班子改變韓戰政策,催促中共停戰,毛澤東在各種壓力 下,終於接受部分遣返戰俘。 1953年7月27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 最終,2.1萬餘名中國戰俘中有三分之一,即7110人被遣返回國;而三分之二,1.4萬餘人去 了台灣。這即是「為戰俘而戰」的韓戰後半場的大結局。 根據常教授的分析,這個結局卻一直是中共高層心頭之痛,戰俘問題迅速在中國成為禁忌話 題。他解釋說,根據他的統計,在1952至1953年幾乎天天佔據中國官方《人民日報》版面的 戰俘問題,後來就幾乎消聲匿跡。 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 尼克松)訪問北京,在正式會談中,周恩來突 然對後者抱怨當年美國讓蔣介石介入戰俘遣返事宜,並說「我們對此事表現出極大的克制。 」 韓戰時期,對台灣來說,面對毛澤東凖備武力攻台的威脅,搖搖欲墜蔣介石政權,在美國的 中國戰俘計劃中看到了機遇,國民黨以沒有出到一兵一卒,拿到最大的政治紅利;根據史家 研究,彼時美國同意與台北合作,推動戰俘移台計劃,許多國民黨人士被派遣到韓國釜山及 巨濟島兩大戰俘營,軟硬兼施進行策反、游說或威脅利誘戰俘來台的行動。最終多半中國戰 俘到了台灣,成為蔣介石內外宣中的「反共義士」,鼓舞了國民黨軍人士氣。 華盛頓也因為韓戰,重新思考東亞冷戰局勢及台灣的戰略地位,讓蔣介石政權得以維繫,中 華民國得到美國若干安全保障至今。 回首過去在戰俘營的經驗,他說:「我們來(台灣)的這些人都怕死,不敢講,在部隊上我 不敢講話,退伍下來我敢講,我不怕,什麼都講出來;2000多特務滲透逼我們刺字,想回去 也不敢回去......」 葉先生說,在他還小的時候,所在村莊的許多男丁便自組武裝部隊打日本軍。 之後,他加 入解放軍,19歲的時候被派往朝鮮參戰。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 兩岸開放探親後,他才得以回山東老家探親,至少回去5次。「以前 母親還在的時候,我每年回去一趟,她走了之後,我回去的少了。我母親很厲害,她裹小腳 ,說我兒子不回來我死不了......」 那老先生表示,自己是務農家庭出身,家鄉在中國東北鴨綠江畔。他19歲被抓共產黨「抓壯 丁」成為軍人。他本來在北京盧溝橋駐守,後又隨部隊調動去東北,在錦州及錦西駐守半年 至一年,又去了葫蘆島。韓戰爆發後,作為補充兵去了北韓,參與了抗美援朝戰爭。 他說, 他們幾個東北、山東及四川來的新兵,最小16歲,歷經的戰役殘酷至極。「兵不夠 亂轉過來到北韓,都是小孩子,長時間夜晚或雨天行軍,天氣惡劣,有人累死,死的都丟棄 在路上。到了戰場直接作戰,我們一個團打了三天,沒有人了,打光了,全軍覆沒,炮火不 停,肉體抵抗炮火,炮火密集和樹葉一起下雨一樣。堅持了三天就沒有人了......被俘虜, 住在俘虜營兩年。」 來台之後,他被派發桃園一兵工單位,做修軍車等工作,之後轉換單位。搬來這個軍人之家 超過半世紀。他單身一人至今,沒有成婚,「擔心因為無法養活家人,跟著遭罪。」 1989年,那先生曾陸續回大陸看過家人四次,直到父親92歲過世前都有將錢寄回老家,給同 父異母的妹妹家用。現在父親離世,自己年事已高,不敢貿然回去。 被遺忘的戰爭 台灣解嚴後,言論自由開放許多,但有關來台中國戰俘的故事一直沒有被系統性的記載及研 究,在台灣僅有一兩本學術口述歷史研究書。 中美兩國都對戰爭中的個人,特別是戰俘問題,諱莫如深。長達數十年中美官方對戰俘歷史 的沉默,引起歷史學者重新注意。 鑽研韓戰史多年的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訪問教授常成認為,在韓戰結束 後的70年裏,在美國一直是「被遺忘的戰爭」;在中國,人們對朝鮮戰爭記憶多是宣揚革命 英雄主義的電影,如早年的《上甘嶺》和《英雄兒女》,到最近的民族主義大片《長津湖》 ,都是宣揚當年「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蹟的。 他向BBC分析,韓戰後兩年,在「邊打邊談」中有12,300名美軍和至少90,000名中國人民志 願軍官兵喪生,至少140,000朝鮮人死於空襲,14,000餘名中國戰俘去了台灣。但美方不願 直面當時為「戰俘」而戰,以致戰爭多打了一年半,造成重大傷亡的歷史。 相反,卻試圖 淡忘這段慘痛歷史的原因所在。 他說,為了阻止一個中國戰俘去台灣,6個志願軍戰士、10個朝鮮人,還有數目不詳的韓國 軍人因此死亡。在過去的70年,無論在美國、中國大陸、台灣或者南北朝鮮,這樣讓人觸目 驚心的算術還從未被討論:「這才是韓戰後半段的本質——為戰俘而戰造成殘酷而無謂的巨 大犧牲,」 常成說。 他解釋說,身為歷史研究者,韓戰賦予後人的教訓該是:對於任何官方的敘述及言論需保有 警惕,不要全盤接受。「我們應盡可能地尋找原始檔案、訪問當事人,還原歷史情景,從普 通人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歷史,」他說。 回中國的戰俘 在中國, 種種有關韓戰戰俘的紀錄,官方及民間一直是不能公開的記憶,直到解放軍出身 的作家于勁女士在中國走遍大江南北,親身訪問數十名戰俘後,在1988年在大陸出版了調查 紀錄《厄運》,首次向大眾展示了有關韓戰軍人的個人記憶,以及戰俘營內,反共及親共團 派的種種矛盾及血腥的鬥爭。 常成告訴記者,根據他多年親訪兩岸戰俘及大量歷史資料分析,他認為「反共戰俘」較早地 控制了釜山及巨濟島兩大戰俘營 ,對其他戰俘實施嚴密的人身控制、乃至暴力脅迫與思想 灌輸,以致多數戰俘在1952 年4 至5 月的「甄別」 (亦對戰俘支持或反對遣返的意向調查 )過程中,反對被遣返回大陸的人佔多數。 然而,活著回國的志願軍戰俘,回國後卻飽嚐人間冷暖。 引述一位中國戰俘張澤石的說法,《厄運》一書寫到,在戰俘營堅持與美國及國民黨特務抗 爭,一心一意要回祖國的軍人反而沒有多好的下場,甚至被認為是貪生怕死的投降者,「新 中國的恥辱」。 有人被開除共產黨籍,也有人在後來的「文革」等政治爭鬥中被批鬥,也有蠻多士兵,因為 戰爭留下的心理創傷及之後受到的政治批判晚年精神失常。另一位回到中國的戰俘章孝塵則 告訴于勁女士,在集中營裏,他們被視為戰犯,「回國後反成為叛變分子,受到社會各階層 人士的歧視。」 此外,美國華裔作家,解放軍出身的哈金,20年前也寫過一本英語小說「戰廢品」,紀念曾 經是韓戰軍人的父親。哈金在後來自述中說,小時候曾見過從韓戰回來的戰俘,「他們在邊 境的農場做苦工,連他們的孩子也常受人欺負。」從軍後,哈金在吉林省的中蘇邊境駐守, 他說,當時大家都對死亡都有心理凖備,但卻害怕被俘虜,因為活著回國會被當作社會渣滓 ,「成為家人的累贅。」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 當新聞連結過長時,需提供短網址方便網友點擊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6231140 6.備註: ※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以天為單位),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水桶,請? ※ 備註請勿張貼三日內新聞(包含連結、標題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0.117.18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90354573.A.9F1.html

07/26 14:56, 11月前 , 1F
外省仔滾回去
07/26 14:56, 1F

07/26 14:57, 11月前 , 2F
更多的是原國民黨軍隊當砲灰...
07/26 14:57, 2F

07/26 14:59, 11月前 , 3F
原來可以偷偷刺青,樓下被偷偷^Q^
07/26 14:59, 3F

07/26 15:01, 11月前 , 4F
沒變冰雕就該笑了
07/26 15:01, 4F

07/26 15:07, 11月前 , 5F
殺光美國人
07/26 15:07, 5F

07/26 15:07, 11月前 , 6F
台籍戰俘在中國都沒被叫滾回去了 憑什麼?
07/26 15:07, 6F

07/26 15:08, 11月前 , 7F
側翼不是說韓戰是國民黨降兵打打嗎?
07/26 15:08, 7F

07/26 15:12, 11月前 , 8F
回去偽中國也沒多好
07/26 15:12, 8F

07/26 15:16, 11月前 , 9F
慘啊
07/26 15:16, 9F

07/26 15:25, 11月前 , 10F
台灣近代史要分外省及台灣被日本統治、這
07/26 15:25, 10F

07/26 15:25, 11月前 , 11F
兩段。又因為政治立場、偏頗一定有。時間
07/26 15:25, 11F

07/26 15:25, 11月前 , 12F
久誰有會在乎去考證?
07/26 15:25, 12F

07/26 15:31, 11月前 , 13F
台灣很難不被政治左右
07/26 15:31, 13F

07/26 15:33, 11月前 , 14F
不扯政治台灣只是好十年而已、經濟、建設
07/26 15:33, 14F

07/26 15:33, 11月前 , 15F
就沒有再大變化。永遠是美國中國陰影的棋
07/26 15:33, 15F

07/26 15:33, 11月前 , 16F
07/26 15:33, 16F

07/26 15:34, 11月前 , 17F
相同韓國(停戰而已)南韓已經超越再超越
07/26 15:34, 17F

07/26 15:34, 11月前 , 18F
中。
07/26 15:34, 18F

07/26 15:35, 11月前 , 19F
韓國言論似乎也是有管制
07/26 15:35, 19F

07/26 15:35, 11月前 , 20F
韓國卻是強。希望台灣不是只是選舉
07/26 15:35, 20F
文章代碼(AID): #1amCEDdn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