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有沒有威廉華勒斯的八卦

看板Gossiping作者 (古事記王子)時間3年前 (2021/02/16 16:02), 3年前編輯推噓3(303)
留言6則, 6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med5566 (美德5566)》之銘言: : 各位八卦鄉民午安 : 威廉華勒斯要帶領蘇格蘭人脫離英格蘭殘暴的統治 : 是許多人童年的歷史啟蒙老師 : 有沒有威廉華勒斯的八卦? 嗯大概有以下幾點: 1.電影"英雄本色"當中蘇格蘭人光屁股挑釁英國人應該 是有所本的,1296年英軍進攻蘇格蘭的柏立克(Berwick)時裡 頭居住的鎮民就是這樣挑釁英軍,然後就被英軍打爆了-- 英軍只陣亡一個騎士,但柏立克被屠殺了兩天整,死17,000 人。 2.威廉華勒斯的事蹟大多出於後世杜撰,1297年以前完 全沒有文獻提過他這人,他的傳記要在他死後150年才開始編 纂。 3."英雄本色"電影中華勒斯因為愛妻被英國治安官(sheriff) 荷塞里戈(William Heselrig)殺害,起而叛變,這是傳說的 內容,沒有史實根據。但荷塞里戈慘遭華勒斯虐殺則是史實 。 4.斯特林橋戰役在"英雄本色"電影中改得面目全非,根 本沒看到最關鍵的橋。 5.華勒斯揮舞著蘇格蘭的民族兵器、雙手大劍(claymore) 的形象也出於後世編造,他本人善用的應該是威爾士長弓; 華勒斯這個姓本來就是威爾士人(le Waleis; Welshman)的意 思。 嗯比較八卦大概就這些,其他史實得部分可以參考以下拙 文,文超長慎入: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13.html -- 蘇格蘭的守護者 哈斯汀斯(Hastings)戰役後大約兩百年,島嶼不列顛再度面臨來自大陸的入侵;這次 保衛戰的戰場卻不在英格蘭,甚至不在東邊。1263年,由於赫布里底(Hebrides)群島引起 的主權爭議使得挪威向蘇格蘭開戰;當時的挪威是大西洋海上殖民的急先鋒,奄有格陵蘭 、冰島、法羅(Faroe)群島、奢特蘭(Shetland)群島以及位於斯堪地那維亞的本部,蘇格 蘭、挪威雙方爭議的赫布里底群島則彷彿一把北方之劍,直插愛爾蘭與不列顛之間的縫隙 。挪威國王哈坤四世(Haakon IV)率軍直搗蘇格蘭西南方,艦隊在拉哥斯(Largs)登陸,正 準備與蘇格蘭王亞歷山大(Alexander Stewart)一決雌雄;等在他前頭的卻是一場風暴, 還未開戰艦隊就折損大半。雙方大戰三天,亞歷山大終於擊敗勁敵,而敗戰撤回船上的哈 坤四世則在歸途中死去。 這一戰成為蘇格蘭與挪威間歷來大戰的終結,此後雙方聯姻握手言和。之後將近二十 年可說是亞歷山大治下蘇格蘭的黃金二十年,經歷了長期的和平與繁榮。然而盛世的門面 之後總有隱憂。亞歷山大的第一任皇后於1275年過世,留下的三名子嗣也一一跟著歸天; 雖然1283年,遠嫁挪威的女兒生下了一名女嬰留給亞歷山大,媽媽卻隨之難產而死,亞歷 山大不得不在三年後將才三歲大的小公主立為繼承人。雞蛋不能都放一個籃子,亞歷山大 還娶了第二任,是來自法國的美人,希望能帶給蘇格蘭更強有力的男性繼嗣;亞歷山大本 人卻在一年後死於非命──正當他不顧路況與天候在夜間趕路,急著與美嬌娘相會時,跨 下馬卻絆了一跤,將亞歷山大摔下懸崖;黎明時侍從才在崖底發現國王,已經折了脖子斷 了氣。忽然之間蘇格蘭失了國王,而下一個國王還不知在哪裡。 蘇格蘭的貴族們以唯一的繼承人瑪格利特(Margaret)女王的名義代行統治,此時的女 王還遠在挪威。英格蘭此時在長腿的愛德華(Edward I)治下,本來亞歷山大的第一任髮妻 就出身於英格蘭,愛德華論輩份算得上瑪格利特的大舅公(grand-uncle);眼見親戚有難 ,愛德華建議道不如讓他的小兒子與蘇格蘭女王成婚,未來──在英格蘭與蘇格蘭──共 同執政。蘇格蘭的貴族們各懷鬼胎,在1290年簽下協議訂下了婚事;雖然約裡明白寫著蘇 格蘭與英格蘭應作為不同的王國予以治理,在某些蘇格蘭貴族當中只把這當作向愛德華歸 誠交心的一步棋。聯姻後來卻證明是白費功夫;瑪格利特在乘船航向英格蘭的途中病逝, 當時不過才八歲大。可能的繼承者一一「出局」,蘇格蘭的貴族個個想藉此一步登天; 1291年,為了防止內戰,貴族內部達成妥協,邀請英王愛德華來仲裁。愛德華卻大軍壓進 ,一面在多達14名候選者中做抉擇,一面要求無論誰被選上都得先臣服於英格蘭;英格蘭 勢力與最主要的兩名競爭者布魯斯(Robert Bruce)、貝利奧(John Balliol)形成鼎立之勢 ,無論其中哪兩者結盟都可能壓倒被孤立的一方,可惜蘇格蘭的兩名王位競爭者卻是敵對 的。最後,在英格蘭、法蘭西也擁有廣袤封地的貝利奧勝出,儘管蘇格蘭人卻不大認識他 ;而貝利奧的加冕與對愛德華的臣服同時進行,也使得新國王大失人心。 搞定蘇格蘭之後,愛德華一世在1293年與法國發生了衝突;愛德華理所當然且粗暴無 禮地要求蘇格蘭貴族履行封建義務,整備兵馬渡海進發隨他一道出征法國。蘇格蘭議會卻 拒絕了出兵,不但把英格蘭人都趕出了貝利奧的宮廷、把英格蘭貴族趕出蘇格蘭的封地, 還與法國訂了約,承諾假使英國對法國動刀,蘇格蘭就對英格蘭用兵。1296年,貝利奧正 式宣布不再效忠英王,兩國之間的戰爭也就無可避免了 。 1296年,愛德華一世已是57歲高齡,但他在法國的軍事活動不但表明他寶刀未老,蘇 格蘭的「獨立」風潮也不如表面上那樣順風順水;愛德華表示扶持貝利奧為蘇格蘭王是他 看走眼,現在他更加青睞布魯斯,從而爭取了一大票也擁護布魯斯家族的蘇格蘭貴族。而 蘇格蘭的實權其實也不在國王手裡,主戰的貴族議會是由孔敏(John Comyn)領銜;雖然聚 集起來的蘇格蘭貴族越過邊界沿途燒殺,除了暴行之外他們甚麼戰略目的也沒達成。相對 地,英王組織起的31,000步卒、4,500騎兵對戰略目標的認識得更明確,首先要拿下的是 當時繁榮富庶、蘇格蘭首屈一指的城市、海外貿易的重鎮柏立克(Berwick)。愛德華先禮 後兵,提出有條件的投降;鎮民們卻懷著謎之自信光著屁股一邊挑釁一邊拒絕。英軍隨即 海陸並進發起進攻;雖然海路方面的進攻被鎮民遏制,還被燒掉了三條船,但愛德華親自 率領的的爆烈攻勢幾分鐘之內就摧垮了柏立克的陸上防禦。英王搶著第一個進城,而英軍 只損失了惟一一個騎士;倒楣的這位仁兄掀起頭盔上的護罩正想透透氣,好死不死卻飛來 了一發十字弩箭插進腦門。雖然損失輕微,騎士之死卻激怒了愛德華,英軍在鎮子裡不分 男女老幼整整屠殺了兩天,死者17,000人。 愛德華在柏立克待了四星期之久;鎮子裡很快就被來自英格蘭的商人和鎮民填滿,愛 德華打算將此地經營為遙控蘇格蘭全域的重鎮,指派了揆星翰(Hugh Cressingham)擔任蘇 格蘭的財政總管(Treasurer)坐鎮於此。但英軍進剿的步伐並未因此停下;由瓦能(John de Warenne)率領的一支偏師北向直取當巴(Dunbar)城堡,有騎兵一千、步兵一萬,步兵 當中一大部分是精銳的威爾士長弓射手。為了解救當巴城,蘇格蘭主力由孔敏領軍迎擊, 據說集結了步兵四萬人、騎兵一千五百,打算與守軍來個裡應外合包夾敵人;眼見救兵到 來,城裡守軍對英軍各種嘲諷,好像蘇格蘭已經贏了。正當英軍改變佈署,顯得有些零亂 地從圍城處抽回部隊時,蘇格蘭人以為對手要撤退了,迫不急待地便從高地一躍而下,一 路漫長的衝鋒卻顯得拖泥帶水。這種無秩序的衝鋒絲毫撼動不了在威爾士戰爭中歷練鐵血 的英軍;瓦能重整態勢,先是長弓射手的箭雨血洗了蘇格蘭人幾回,接著英軍騎兵的反衝 鋒將對手踩進泥裡,蘇格蘭人慘遭騎槍、戰鎚、大斧、巨劍各種屠殺,陣亡者多達萬人, 大批蘇格蘭貴族(171人)連同孔敏在內則被英軍俘虜。 當巴之役可說是徹底地粉碎了蘇格蘭抗戰的脊梁骨。英軍獲得了空前勝利,之後的行 軍路上所向無敵;愛丁堡(Edinburgh)只抵抗了八天就投降,連守禦堅強的斯特林 (Stirling)堡守軍都望風奔潰,只留下門衛將城門鑰匙拱手交給英軍。貝利奧於1296年7 月降伏,愛德華一世一把扯下他盔甲外罩衣上的皇室紋章(Royal Arms),然後把他關進了 倫敦塔。不僅僅是侮辱貝利奧,英王更執著於消滅一切蘇格蘭獨立的象徵;作為聖物的黑 十字架(Black Rood)、蘇格蘭王登基所用的命運之石(Stone of Destiny)、以及大批蘇格 蘭文獻都被愛德華繳獲,帶回英格蘭。情勢大定,這回輪到與英軍密切合作的布魯斯請求 英王冊封他為蘇格蘭王;這話愛德華一聽便火,大怒道「我是沒其他事能幹了?征服王國 就為了你?」以後的蘇格蘭就沒有國王了,愛德華將一干貴族召集到柏立克要他們直接效 忠英王,宣誓名單上開列了一長串地主與望族。英王如釋重負,對瓦能說道「擺脫了狗屎 ,得救了」, 便回師英格蘭;瓦能此時也是一把年紀,回到自己的封地過起了退休生活 。 然而效忠名單上唯獨少了一號人物。蘇格蘭的傳奇英雄威廉‧華勒斯(William Wallace)悄悄地從歷史迷霧中現身;關於他的史實記載非常之少,絕大部分屬於道聽塗說 的傳記資料要等到他身後一百五十年才編纂成冊,裡頭漏洞百出。關於他的早期生涯, 1297年以前完全沒有書面紀錄,眾說紛紜。據說華勒斯早年曾在愛德華一世麾下服役,跟 著他遠征威爾士與法國;另一說他其實就是個法外之徒,是蘇格蘭版本的羅賓漢,這點倒 有些記載可看出蛛絲馬跡。華勒斯一度是布魯斯的支持者,而他之所以挺身反抗英格蘭, 傳說是因為愛妻被英國治安官(sheriff)荷塞里戈(William Heselrig)殺害;這樁謀殺指 控全無史實根據,但荷塞里戈倒真的是慘遭華勒斯虐殺。他的長相如何也缺乏實錄;根據 傳說,他在眾人當中鶴立雞群,十分高大,身材結實,每一寸都是戰士的肉體,少有人能 當面一對一挑戰他。 儘管開戰以來摧枯拉朽,征服蘇格蘭並非如此輕快容易;愛德華離開之後,被震懾的 蘇格蘭人回過神來,1297初又開始此起彼伏地造反。連同布魯斯在內許多蘇格蘭貴族也跟 著起鬨,但當他們再次未交一兵就投降英軍時,叛亂各大軍頭之一的華勒斯就逐漸成為眾 多起義者當中的第一人,答應投降卻放了英軍鴿子的貴族如布魯斯也帶兵入夥;華勒斯的 游擊隊武裝人數不多,活躍的範圍卻很廣,所到之處將英格蘭人斬盡殺絕,實際上癱瘓了 財政總管揆星翰的徵稅工作。1297年夏季,愛德華釋放了當巴之役後被他囚禁的貴族俘虜 ,要求孔敏等人回蘇格蘭擺平叛軍;不過英格蘭人對這些前叛亂首腦也是百般疑忌,平亂 迄無成效。到了8月間,儘管愛德華一世還猶有餘裕地搭船渡海打算繼續他在法國的戰事 ,斯特林以北的蘇格蘭其實已不在他掌控之中,華勒斯的部隊正圍攻當底(Dundee)城。愛 德華如此托大並非盲目自信;他已經指派了上一場大捷的老將、瓦能前往斯特林坐鎮指揮 。 於是在9月間發生了斯特林橋戰役;這座只容兩人並騎的狹窄木橋卻是南北蘇格蘭的 分界線與交通要道。英軍前來的消息迫使華勒斯解除當底之圍;為了阻截敵軍,蘇格蘭人 拔寨都起,全軍布署在橋的北面與英軍隔河對峙。1297年9月10日,英格蘭陣營中的蘇格 蘭貴族從中斡旋,希望能促使雙方罷兵談和;而華勒斯則堅持抗戰,認為這些向英王搖尾 乞憐的貴族臭名昭著,不值得信任。這點瓦能雖然也明白,他的年紀與個人意願卻影響了 判斷;此時他已66歲,又老又病,還指望著華勒斯投降,等著看這些蘇格蘭貴族是否信守 承諾,替英軍效力。次日(11日)清晨,負責談判的蘇格蘭貴族回營,卻既沒有帶回談和的 條件,也沒有帶來援軍。瓦能大概認清了事實,他一邊拉拔見習的貴族、一一冊封為騎士 ,一邊派了修士發去最後通牒。修士們帶回了華勒斯的回答: 「把這話帶回去: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求和,而是求戰,為了保護自家人,為了解 救我們的王國。讓他們來!當著他們面門,我們要證明這一切。」 雖然蘇格蘭的部隊當中有許多是最近才加入、匆匆召集的兵員,但他們卻得地利之便 ;橋的北岸搭在河岸突處,因此過了橋之後的英軍左、右、後方都被河流所包圍,是一個 天然的口袋;而蘇格蘭人的主力隱藏在河對岸的山陵之後,站上山巔便能看清英軍動向, 英軍卻瞧不見對手。瓦能召集諸將會議,一名蘇格蘭騎士指出過河後的劣勢,說道「我的 領主,假使過橋,我們都成死人」,提議繞道別處過河;財政總管揆星翰卻不同意,咆哮 道「我的男爵大人,如此這般爭論,或者把國王的金錢浪費在無用的行軍,對我們沒好處 ;讓我們立刻過河,如我們所是履行職責」。為了省錢,揆星翰已經把遠征軍遣散了不少 。於是英軍兩兩併騎,姍姍過渡,費去了整個早晨才把前鋒完整地送上北岸,主力卻還留 在橋南端。上午11點鐘,抵達北岸的英軍大約2,000人,好一部分是威爾士人,騎士則剛 過100人。 由於英軍一直遣人來交涉,對華勒斯來說英格蘭人過橋這已經是第三回;雖然遲緩, 但明眼人也看出英軍的部隊已經增加到超出前來交涉所必要的程度。蘇格蘭人召開軍事會 議,不久便達成一致,與其傻傻地擺出防禦姿態等敵人過河完成布署,不如擊敵於半渡。 雖然英軍的總兵力有步兵6,350人、騎兵350名,與蘇格蘭的6,400名步兵、180名騎兵相當 ,但此時英軍被南北阻斷,只有三分之一能與蘇格蘭人交綏。機不可失。 於是蘇格蘭的步兵大陣出擊。這種陣形稱為schiltron,當中的步兵手持12英呎(3.7 公尺)的長矛,前後有六列縱深,六千人從半英里(0.8公里)外邁過平坦的草地直撲而來, 林立的矛桿尖端鐵槍頭閃亮閃亮。大陣之後布署著騎兵作為預備隊,大陣之間散布著蘇格 蘭自己的長弓射手,其素質不下於威爾士人,只是數量少得多。其實就連華勒斯本人也是 以善用長弓著稱,而他揮舞著蘇格蘭的民族兵器、雙手大劍(claymore)的形象則出於後世 的編造。畢竟華勒斯這個姓,就是威爾士人(le Waleis; Welshman)的意思;華勒斯家族 大約是在1130年代遷居到了蘇格蘭。儘管英軍的長弓手不住放箭,蘇格蘭大陣卻保持著秩 序穩步向前,直到吹響進攻號角的那一刻才放平長矛向前衝殺。英軍騎士在河岸濕軟的泥 地上馳騁不起來,橋梁北側被蘇格蘭人奪取,被包裹在河灣口袋中的英軍則慘遭輾壓;輕 裝的威爾士人還能游過河,全身重甲的騎士則除了一名例外全都被困在了北岸:來自約克 郡的英軍騎士德溫(Marmaduke de Thweng)明白不可能著甲渡河,在一片慌亂之中德溫召 集部屬,朝著被攻占的橋頭衝殺出一條血路,途中還輕舒猿臂、款扭狼腰拉拔起一個大男 孩安置在他的座騎後,兩人重新坐穩一路豬突猛進,竟然安全過橋、返回南岸。 然而德溫的殺出重圍是英軍最後有組織的抵抗。瓦能與南岸的英軍眼睜睜地看著北岸 的同袍慘遭屠戮。陣亡者當中包括當初急於渡河的揆星翰;作為英格蘭狂徵濫賦敲骨吸髓 的代表,蘇格蘭人激於義憤把揆星翰的屍體剝了皮,死人皮給眾人切成無數塊,散胙。英 軍南岸的主力尚未交戰,但瓦能已經戰意全失,下令破壞身後橋梁的同時策馬狂奔,與一 眾隨扈逃離戰場,直奔柏立克;他的座騎甚至一路上沒停下來嚐過草料。瓦能這一奔潰也 葬送了整個南蘇格蘭;英軍駐守的城堡一一開門迎降,而戰前觀望首鼠兩端的蘇格蘭貴族 則加入勝利的一方,一邊追擊潰退英軍一邊打草穀。蘇格蘭重光,華勒斯也因此功績先被 冊封騎士,然後又被封為「祖國的守護者與全軍最高統帥」(Guardian of the realm and leader of the armies);儘管出身卑微,他的領導地位已無人置疑,雖然這個稱號 還是出於貝利奧的權威授予的。 此時愛德華一世還在法蘭德斯(Flanders)與法國交戰;雙方好不容易開始談判,法王 提議將蘇格蘭的戰事綑綁進和約一次媾和,英王當然不能同意。噩耗傳來沒多久,愛德華 便傳令召集部隊,在他返回之前英格蘭大軍不斷在瓦能麾下集結,一度多達兩萬人,但並 沒有甚麼作為;英王已下令等他到來再採取行動。而華勒斯儘管獲得一場大勝,面對英軍 主力仍然避免交戰,深入敵境只是燒殺擄掠避實擊虛。直到1298年3月,愛德華才回到蘇 格蘭前線;他檢閱了部隊之後感到素質太差,幾乎全部遣散。現在他一心一意積攢精銳, 指著在夏季出師。三個月之間愛德華召集了10,500名威爾士步兵、2,200名騎士,許多是 這三個月之間才冊封的;三個月內他還朝聖了幾處聖蹟,收集起聖徒(Saint)貝弗利的約 翰(John of Beverley)與杜爾漢的庫柏特(Cuthbert of Durham)的大旗攬在軍中,後者是 傳說中英格蘭抗擊蘇格蘭的英雄。 1298年7月,軍前舉著聖徒大旗的英軍終於開始向北方推進,軍鋒直指斯特林,後方拖著 裝載糧秣的大車行列與無數跟隨大軍的牲口,所到之處擄掠殆盡焚滅一空,一路上燃起的 黑色煙柱標誌著行軍路線,向華勒斯挑釁。愛德華並不曉得華勒斯的確切所在,而敵軍則 一路棄守城池;華勒斯明白英軍數量龐大利於速戰,所以他最好一路堅壁清野,讓飢餓擊 敗敵人。愛德華不僅僅是名武士,他在威爾士戰爭中的勝利靠得還是縝密的後勤準備,然 而壞天氣與逆風卻遲滯了他的海上補給艦隊。大軍陷入饑饉,繳獲美酒的威爾士步兵紛紛 買醉陷入狂歡,互相鬥毆,與英格蘭步兵打了起來;介入的英軍騎士砍死了八十多個酒後 鬧事的威爾士人,剩下的威爾士人則遷離大營,憤怒地警戒英格蘭人。愛德華的遠征至此 可說陷入了谷底;當他被告知威爾士人放話要加入蘇格蘭陣營時,愛德華懟了回去,說道 「讓他們加入蘇格蘭!好讓我們一舉打敗他們全部!」嘴上雖然很硬,愛德華還是決定暫 時退回愛丁堡等候接濟。 正在撤退的當口,愛德華一世卻接獲了華勒斯正在斯特林與愛丁堡之間的法爾柯克 (Falkirk)左近的情報,距離英軍不過18英里(29公里),而且正準備襲擊撤回的英軍。愛 德華一面說著「不勞煩他們來找我」,一面整備部隊,全軍直指法爾柯克前進了10英里, 然後在黑夜中兵不解甲,就著盾牌當枕頭、兵仗充作被褥原地休息,戰馬都拴在騎士身邊 。愛德華也睡在他的愛駒身下,但他的隨從不甚仔細,竟然讓馬蹄踩在了國王身上踩斷兩 根肋骨。騷亂中壞消息輾轉傳遞,事故演變成國王因此身故;愛德華卻抖擻精神,忍著疼 痛全副武裝乘著駿馬出現在軍前。整個英軍因此都清醒了過來,慶幸著龍體無恙的同時受 到國王精神感召,士氣爆棚。一鼓作氣再而衰,雖然距離黎明還有段時間,愛德華卻一馬 當先,帶著士氣昂揚的部隊再次向法爾柯克進發。 1298年7月22日清晨,原本隱身戰爭之霧準備奇襲的華勒斯卻猝不及防,被英軍逮個正著 。當蘇格蘭人發現愛德華的大軍時已經來不及撤走,華勒斯被迫在開闊地上擺開陣勢與敵 人對壘,步兵阻成四個大陣(schiltron),每個大陣有長矛手2,000名,前排跪著後排站著 ,矛尖向外如豪豬一般;大陣之間是1,500名長弓射手,500騎兵則布署在陣後。發現敵軍 的英軍也趕忙布陣,全軍有步兵12,900人(長弓手5,500名),騎兵2,250人。愛德華見了對 手的防禦陣勢,一開始有些猶豫,從昨日中午到現在全軍都還沒飽餐過,打算先搭好帳篷 把人馬餵飽。他手下的將領卻認為雙方只隔著一條小溪,中間啥都沒有,這樣做太危險, 不如直接重騎兵衝鋒搶下先手,打亂對手。「就這麼幹」(“So be it”),愛德華回道。 華勒斯遠遠地瞧見了英軍重騎兵揚起的征塵,明白今天就是會戰之日,跳上馬鞍策馬到蘇 格蘭大陣前繞了一圈,一面大喊道「我把你們帶了來狂歡!現在盡你所能狂舞!」 此時英軍步兵還迤邐在後尚未完成布陣,沒有步兵支援的英軍騎兵前鋒才發覺前方的小溪 附近是一片泥沼地,陷入其中不得進退;後續的騎兵則從小溪左右繞開,不是從正面而是 從兩翼迂迴撲上了蘇格蘭人的大陣,並且將蘇格蘭的騎兵逐出戰場──按照傳統的說法, 由貴族頭頭孔敏指揮的這支大軍背叛了蘇格蘭,尚未交戰就棄華勒斯而去;不過他們可能 只是被敵人的數量優勢壓垮了而已,而給孔敏安上罪魁禍首的標籤的,則是日後與其爭奪 蘇格蘭第一把交椅、布魯斯一派的傑作。隨著蘇格蘭騎兵被驅散,英軍騎兵掉轉矛頭衝向 蘇格蘭的長弓手,逼得這些弓手四散奔逃,只有少部分逃入大陣中繼續戰鬥。於是剩下四 個蘇格蘭大陣堅守著陣地,四面伸出的矛尖遏制了敵軍奔騰的鐵蹄;英軍的騎兵不過兩千 人,對付任何一個大陣也都不具有數量優勢,只能在外遊走,一時之間似乎陷入了僵局。 然而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英軍的長弓手與少量弩手(大約千人)開到,然後射出風暴一般 的箭雨。其他步兵也拾起石塊砸向蘇格蘭大陣。蘇格蘭人此刻只能站著挨打,一會兒功夫 陣中便出現缺口,英軍騎兵乘機長驅直入展開屠殺。蘇格蘭的傷亡驚人,雖然英格蘭的紀 錄明顯誇大,說敵軍遺屍56,000至60,000具(還有一份資料說蘇格蘭全軍有三十萬人 ;對 於中世紀英國人的數數能力,我們不必太較真),而較低的估計是陣亡10,000至15,000人 ,即使如此也意味著全軍覆沒。法爾柯克戰役可說是為日後兩百年英格蘭-蘇格蘭之間的 歷次戰爭定形化 ,在長弓手與重騎兵都比對手缺乏的情況下蘇格蘭一再吃虧,循例戰敗 。 華勒斯儘管逃過死劫,他的抗戰事業卻很難再進行下去了;戰敗使他失去了勝利的光環, 也使他失去了國家的守護者的資格。在他去職之後,「祖國的守護者與全軍最高統帥」的 頭銜在布魯斯、孔敏等一干貴族之間轉來轉去,後來變成大家共同擁有。此後華勒斯又再 次從文獻中消失,我們只知道他在1299年前往法國請求奧援,並且在1303年以前回到蘇格 蘭繼續游擊戰;此時他的名字夾雜在一群領導者當中。 至於愛德華一世,儘管在法爾柯克大勝──這一戰之後整整16年蘇格蘭人不敢同英格蘭的 大部隊戰場上正面交鋒──他仍然很難在起義軍蜂起的情況下維持後方交通線、保證補給 通暢。英軍佔住了斯特林堡,勉強控制南蘇格蘭,但除了一片被敵人事先化為焦土的不毛 之地甚麼也沒得到。1298年9月,在蘇格蘭西南轉了一圈的愛德華無功而返,八個星期的 長征花費甚大,戰馬死得尤其多。1299年愛德華的蘇格蘭遠征計畫無疾而終,而1300年的 同樣計畫只聚焦在蘇格蘭西南部,雖然再次擊敗孔敏的部隊,但這回他沒帶上威爾士人, 只好任由蘇格蘭人逃入深山。1301年英軍兩路出師,但是找出布魯斯藏身之地的企圖還是 遭遇挫敗;而1303年的一次小規模掠襲還被華勒斯在內的敵軍擊敗。也是在1303年,愛德 華決定徹底解決蘇格蘭,帶上了大批精銳騎兵與不下7,000名步卒;27艘大船載運著組合 式的三條浮橋隨軍移動,大軍所到之處一片狼藉,而蘇格蘭根本湊不出與之對陣的部隊 。這回愛德華打算在蘇格蘭過冬,不把對手掃平不走了。 1304年,一支不到三千人的偏師在奇襲中再次擊潰華勒斯的小部隊。蘇格蘭貴族終於在壓 力下放棄了;愛德華一世提出的投降條件十分寬厚,既保證了貴族的生命與財產,還承諾 維持原有法律習俗規定下的自由。唯獨在逃的華勒斯不在恩赦之列。斯特林堡此時為蘇格 蘭人所據守,守將知道了戰爭的終局,派出了特使希望同愛德華談一談投降的條件。愛德 華卻加以拒絕;他把這場圍城戰作為他個人在蘇格蘭戰爭的最後出演,集中了全國各地各 式各樣的攻城器械,而在城下的市鎮當中則築起了高臺,供貴婦人們觀賞眺望。城內守軍 不過才140人,而從4月底堅守到7月底的戰士們已經糧盡援絕,城池本身也幾乎被英軍投 石器、攻城弩花式釋放的石彈鐵箭給圯平。當守軍最終向英王無條件投降時,愛德華卻一 口回絕;他最大的投石器「戰狼」(Warwolf)還在原地搭建,所費不貲,怎麼能一彈未發 城池就陷落?愛德華堅持守軍在吃下「戰狼」拋來的石彈之前攻城戰都不算結束。但蘇格 蘭有組織的抵抗是真的告一段落了。1304年,愛德華一世返回倫敦,此後再未踏足蘇格蘭 。 隨著蘇格蘭全國的降伏,在蘇格蘭貴族的協力圍捕之下華勒斯也迎來他命運的終結。1305 年8月,華勒斯被自己的同胞捕獲,隨即交由英王處置,在倫敦西敏廳受審、判刑,然後 在群眾圍觀下被處決。儘管為了自己國家而戰,安給他的罪名卻是叛國。1305年8月23日 ,華勒斯被拖在馬尾後拽向刑場,在絞刑架上吊到剩一口氣,然後在他還能呼吸的同時活 生生地開膛剖肚、拽出內臟,在他眼前焚燒生炙。最後一斧子砍下腦袋,接著幾斧子將剩 下的軀幹大卸四塊,分送到蘇格蘭各地以為懲戒;他的頭顱則被長矛插起,豎立在倫敦橋 上示眾。 但是蘇格蘭的戰爭並未終結。華勒斯死後半年,1306年2月,布魯斯謀殺了政敵孔敏,自 行加冕為蘇格蘭王,是為羅伯特一世(Robert I)。愛德華一世再次組織遠征軍,但卻在 1307年7月於征途中龍御上賓。愛德華一世死前將王位交由其子愛德華二世繼承,特別叮 囑蘇格蘭的戰爭不能放棄,軍前要抬著他的棺柩繼續前進;但愛德華二世卻以治喪為由退 兵回師,平白替布魯斯爭取了寶貴的時間。蘇格蘭戰爭由此進入下一回合,而布魯斯將在 未來十數年的戰鬥中為蘇格蘭贏得獨立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13462574.A.77F.html ※ 編輯: KoujikiOuji (150.116.197.79 臺灣), 02/16/2021 16:05:02

02/16 16:04, 3年前 , 1F
end
02/16 16:04, 1F

02/16 16:05, 3年前 , 2F
這部真的很熱血
02/16 16:05, 2F

02/16 16:09, 3年前 , 3F
那為啥英國可以用長弓兵把我打得要死
02/16 16:09, 3F

02/16 16:27, 3年前 , 4F
專業
02/16 16:27, 4F

02/16 16:59, 3年前 , 5F
好看的文!
02/16 16:59, 5F

02/16 22:17, 3年前 , 6F
專業推
02/16 22:17, 6F
文章代碼(AID): #1WAtmkT_ (Gossiping)
文章代碼(AID): #1WAtmkT_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