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92.93北市國中地理

看板Geography作者 (Eous )時間14年前 (2010/06/13 13:49),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huipao (小妞)》之銘言: : 22.有一個特製手錶,錶面劃分成二十四小時刻度,讓時針一天只轉一圈,那麼在北半球 : 白天的任何時間,特別是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只要將時針對準太陽,12刻度所指的方 : 向應當就是那一個方向? : (A)南方 (B)北方 : (C)東方 (D)西方。 : 答案:A : 請問該如何看?? : 好像也不是常見的時表法判斷方位? : 4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中,分段能力指標(1-4-3)是:「分析人們對地方和環境的識 : 覺改變如何反映文化的變遷。」下列何者可作為環境識覺的具體指標? : (A)地名 (B)祭祀圈 : (C)聚落規模 (D)人口密度 : 答案:A : 想請問"環境視覺" 有什麼特殊的定義嗎? : 其他選項為何不可? 環境識覺是專有名詞,google環境識覺應該有一堆東西可以參考 就我粗淺的認知,環境識覺是人對於環境的感知認識, 人透過他的感官去認識環境,進而形成對環境的認識,例如環境安不安全之類 用在災害研究中,可以用以理解為什麼在一些學者認為不安全的環境中, 當地居民還會繼續居住,因為撇開社經條件不講,他們可能覺得這個地方是安全的 若分析他們的環境識覺,可以找出他們對於環境認識不足之處, 進而補強,達到防災教育的目的 而地名,可反映人對於環境的認識, 地名種類眾多,但很大一部分跟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EX.坪林 可能意指此處是地勢平坦的樹林, 楓樹坑,可能指這個地方原來是有楓樹的坑谷, 東勢,意指可能相對什麼地方的東邊, 都反映當初命名的人群對於該處環境的認識, 戰後,臺灣很多地方增添或更改許多地名,例如臺北市道路名等於一幅中國的地圖, 這種意識型態的地名命名,導致臺北市區的地名由早期到戰後的變遷 都反映不同時代的人群,對於環境不同的理解,與想像 : ----- : 感謝回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82.12 ※ 編輯: Eous 來自: 140.122.82.12 (06/13 13:53)

06/13 23:06, , 1F
是環境識覺還是視覺?若原文為perception 在臺灣學界
06/13 23:06, 1F

06/13 23:08, , 2F
應該已有(趨於)統一譯名 "環境識覺" 採用此為佳
06/13 23:08, 2F
已更正,謝謝XD ※ 編輯: Eous 來自: 140.122.82.12 (06/14 21:57)
文章代碼(AID): #1C575T-X (Geography)
文章代碼(AID): #1C575T-X (Ge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