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國媒] 連署要求江宜樺下台! 怒撕「江教授」著作

看板FuMouDiscuss作者 (沒錯,請你叫我大魔道士)時間10年前 (2014/03/27 11:37), 編輯推噓1(324)
留言9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 引述《blueadam193 ()》之銘言: : 2014-03-27 10:36 壹電視 : 【壹電視報導】反服貿抗爭引發各界關注,其中江宜樺院長在走馬上任前,是台大政治系 : 的教授。但台大政治系學會認為江院長在這次服貿的議題中,有失學者風範,讓系友們相 : 當失望,因此發起了連署活動,共有760名台大政治系學生與系友簽名連署認為將院長失 : 職,並發表了給江院長的一封公開信。 : http://goo.gl/zSZuUE 自由民主的理路 作者: 江宜樺/著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1/09/15 【序】  年輕時曾有一個夢想:想要成為自由主義者,研究自由主義,實踐自由主義。   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自己也不十分清楚。可能跟成長過程所受的壓抑有關吧?想學 畫,不准。想外出旅遊,不准。想接近異性,不准。想選考文科,不准。在「聯考第一, 升學至上」的時代裡,一個少年能做的選擇確實很少。我們還是會設法突破禁忌的,但心 裡總覺得不自由,覺得生命不屬於自己。有人因此拒絕聯考,有人跳樓自殺。這些人真是 我們心裡頭的英雄。可是,單純的對自由的渴望難道只能以對抗整個社會或結束生命為代 價才能獲得嗎?   上了大學之後,比較沒有「以解脫生命追求自由」的衝動了,但是,威權體制與威權 文化的壓力仍然四面八方襲來。批評政府,不准。閱讀馬克思,不准。鼓吹校園民主,不 准。走出校園示威去,也不准。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已漸漸瞭解什麼叫做威權專制。美麗 島事件是一個活生生的教材,讓年輕人知道自由與不自由、民主與不民主的分野。從此之 後,渴望解脫的衝動變成了實現自由的理想。我在心裡對自己講:我將成為一個自由主義 者,以畢生的精力研究自由主義,促使我的國家成為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國家。   只是,人生從來不是「因為如此,所以這般」的直線發展。等到投入知識的瀚海後, 往往會被浪頭打得暈頭轉向,不知自己從何而來、往哪裡去。自由主義並不是一條定義、 一篇文獻、一套叢書、或一個人的思想。它是一個遠看清楚、近看模糊的一大團思想與信 念,其中包含著個人主義、憲政主義、法律主治等等自成系統的理論,也包含著革命、改 革、侵略、解放等歷史事件的敘說。它的複雜性使人望而生畏,它的分歧性也會令人莫知 所從。譬如,我的大學時代流行過卡爾?巴柏、海耶克、羅爾斯、哈伯瑪斯等所謂自由主 義思想家。他們的理論各有特點,很難歸納成一個系統或比較其高下。對於他們的理論, 我既有同意也有不同意的地方。最後我選擇作為論文題目的,竟然是漢娜.鄂蘭,而鄂蘭 從來不自認為是自由主義者——她說:「我連『進步』都不相信,怎麼會是自由主義者? 」   鄂蘭不相信人類必然朝向進步改革的方向發展,我也不相信。但鄂蘭引起我共鳴的地 方不只限於「懷疑進步」,也在於我們都反對獨善其身的個人主義,反對社會契約論的理 論建構方式,批評代議民主與政黨政治,以及肯定政治行動與公共空間的重要性。順著鄂 蘭打開的窗戶看出去,我接觸到一個遠比自由主義豐富有趣的西方世界,其中有蘇格拉底 、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馬基維里、傑佛遜、托克維爾、尼采,也有希臘悲劇、伯羅奔 尼撒戰史、基督宗教、莎士比亞的戲劇與卡夫卡的小說。我在立志成為一個自由主義者十 年之後,發現自己不可能只是一個自由主義者。許多時候,我寧可跟朋友說我是一個亞里 斯多德主義者,或是一個擺脫不了儒家思想的現代知識分子。   但是這個轉折並不代表我否定自由主義的思想傳統,因為在太多太多基本信念或實際 政策上,我仍然欣賞並分享著自由主義的立場。我堅信每個人必須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包 括升學、就業、結婚、生育),必須有廣受尊重的權利(包括隱私、言論、結社、參政、基 本生活需求)。我也堅信憲政主義(分權制衡、法律主治)與民主程序(公平競爭、定期改選 )。甚至在自由主義飽受抨擊的私人財產問題上,我也認為私有財產是一種必要的社會經 濟制度。與私有財產有關的罪惡其實不在私有財產本身,而在於如何獲得私有財產及使用 私有財產。是的,我不喜歡資本主義,但我始終認為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是兩回事,它們 不是同義詞。   我真正與「所謂」自由主義分歧的地方在於:大家都說自由主義是一種個人主義、普 遍主義、並且代表一種政治與道德完全分離的立場,但是我對這個說法頗有保留。首先, 就個人主義的問題來講,我當然贊成「每個人都是具有尊嚴的個體,其自主性應予尊重」 ,但是我反對「個體先於群體存在,私人利益擁有至高正當性」的說法。我認為個體與群 體的關係十分複雜,無法以孰先孰後、孰高孰下的方式描述。個體生活於群體之中,由群 體所共同形成的文化獲得一定程度的滋養,並形塑了自我人格認同的基礎。但是群體提供 了這個文化基礎,並不表示因此可以限制個體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在群己關係的規範上, 我相信「設身處地,開明自利」應該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原則。   其次,許多自由主義者都認為基本人權、憲政民主、市場經濟等具有放諸四海皆準的 普遍性,我也甚感不安。我之所以支持憲政民主與市場經濟,主要是由於它們切合台灣人 民的需要與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方向。這個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與近代西方發展 的歷程有基本上的相似性,這個地方的人民也越來越覺得有實踐自由民主的需要,但並不 是全世界所有地區、所有國家、所有文明都必然產生類似發展,都必須接受自由民主制度 的安排,我從來不敢斷言。人類現存文化的多樣性,似乎提醒我們即使像憲政民主或基本 人權這樣看似普遍的訴求,也會有適用上的限制。譬如西藏達賴喇嘛不可能以普選方式產 生,印度人至今保有他們的種姓制度,而伊斯蘭國家對男女關係的規範也不是一句「男女 平等」就能輕易改變。我相信所有關於權利的訴求或政治經濟制度的辯論,最終而言都要 落實到特定人群的需求來考慮。在此之前,空泛地訴諸「天賦人權」或「先進國家的文明 標準」等,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最後,當前主流的自由主義思想家都喜歡強調政治與道德(或倫理、德性)分離,強調 國家必須保持價值中立。如果「中立性」意味的是政教分離、法律平等一體適用,那就沒 有什麼好憂慮的。但事實上「中立性」還代表一種政治與倫理徹底分離的主張,認為每個 人都有權利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政府沒有立場決定哪些事情值得做或不值得做。換言之, 中立性論旨假定國家公權力與人民的良善生活無關,對於古典政治哲學要求培養人民德性 的呼籲嗤之以鼻。但是這種中立性論旨若非錯誤,即屬虛矯。說它錯誤,因為政府不可能 也不應該對公民的良善生活毫不過問。(否則政府何必編列預算保護生態環境、補助藝術 文化活動、或推行公民教育?)說它虛矯,則是因為事實上現代國家的功能遠遠超過古代 的政治共同體,而有些人還標榜我們可以活在最小限度的國家。筆者認為:保障人民免於 專斷權力的侵犯是一回事,而如何在一個自由的基礎上追求德性的生活是另一回事。政治 制度的安排不能只著眼前者,而對後者毫無貢獻。許多當代自由主義者只想成就前者,或 誤以為後者必然對前者構成威脅,其實與過去自由主義的大傳統有所出入。   所謂過去自由主義的大傳統,指的是洛克、孟德斯鳩、康德、康士坦、托克維爾、約 翰?密爾等思想家的學說所交織而成的思想遺產。在這個複雜的傳統中,固然不乏倡導個 體優先、普遍價值、國家中立的思想家;然而也有重視群體文化、特殊情境、與國家倫理 功能的人物或論點。有些時候,甚至同一個人物身上兼有幾種不同取向的觀點。譬如康德 向來被推崇為普遍主義的代表,但康德也是政治思想史上最反對政治與道德分立的人士之 一。又譬如洛克的社會契約論雖然以個體先於社會存在為前提,但是他的公民政府卻絕非 一個只維持安全與秩序,而對人民道德生活不聞不問的政府——他的寬容限度可是容不下 「違背文明社會道德標準」的人。筆者所關注的問題,其實在西方自由主義的傳統中有一 席之地,只是這個層面過去幾十年來普遍被主流自由主義哲學家所漠視。因此,當筆者被 問及是否站在自由主義的立場時,很難三言兩語交代清楚。就目前主流自由主義學者對自 由主義的定義來講,我的想法並不符合他們的標準。但是就個人對西方自由主義傳統的研 究心得來講,我的立場其實是十足的自由主義的立場。由於我的興趣在於瞭解,而不在於 標籤,因此說我是不是自由主義者並不重要。我只想把一個複雜的思想傳統弄清楚,從中 汲取哲學反思與政治實踐的資源,名詞稱號的爭辯,毋寧是次要的。   試圖扭轉當前自由主義過度強調個人主義、普遍主義、與中立性論旨的偏差,提倡一 種比較社會化、特殊化、與倫理化的自由主義類型,構成了本書的核心論旨。讀者可以輕 易看出來,這本書並不是依據一個系統架構完成的作品,但是本書所有章節都跟自由民主 思想的研究有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闡明前述論旨。其中最早的文章(第八章)完成於1993 年,最晚的文章(第七章)則是兩個月前的作品,前後間隔雖有八年之久,但是筆者的思路 大致一貫,各篇文章之間沒有重大分歧。這些文章大部分已於不同刊物發表,只有第二章 與第七章尚未正式發表。為求成書,筆者對各章節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但各篇文章依然 有其獨立性,論點亦未變更。各篇作品的原始出處請參見書目,此處不贅述。   本書的結構包含四個部分:(一)總論,(二)近代西方,(三)當代西方,(四)台灣。總 論部分有兩篇文章,分別以提綱挈領的方式描述自由主義與民主政治的要義。在近代西方 的部分,筆者分別處理了洛克、康士坦、托克維爾與密爾的自由民主思想。其中康士坦、 托克維爾與密爾等三章乃是在國科會補助下,就同一個主題所進行的專題研究,因此前後 連貫性最清楚。在當代西方的部分,筆者先討論「放任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哲 學爭辯,然後分析漢娜.鄂蘭與麥可.瓦瑟對自由民主體制的反省。前者集中在參與式民 主與審議式民主問題上,後者則是自由民主社會的國家認同問題。最後一部分是台灣,分 別討論戰後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的發展與民主意識的變遷,並以個人權利的相關爭議作為結 束。   這本書距離年輕時的夢想當然還很遙遠。它的內容不夠完整,它所表達的立場也稱不 上是堅定的自由主義者的立場,但是它記錄了一個讀書人摸索過程的種種反省。在這個基 礎上,筆者希望將來能夠完成一些比較成熟的作品。回首過往,筆者十分感謝大學時代台 大三研社朋友們的刺激與鼓勵。請容我以野人獻曝的心情,將此書獻給他∕她們,並懇請 各方先進不吝賜教,鞭策筆者繼續長進。 江宜樺 2001年6月於紐約 == 2001年寫的,看他這篇自序,好像並沒有跟他現在的作為偏離很遠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46.24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FuMouDiscuss/M.1395891479.A.0EF.html

03/27 11:38, , 1F
野蠻
03/27 11:38, 1F

03/27 11:42, , 2F
雙面人
03/27 11:42, 2F

03/27 11:45, , 3F
把江宜樺的頭 套上這個身
03/27 11:45, 3F

03/27 11:50, , 5F
問題是他現在下台回得了台大嗎?哈哈
03/27 11:50, 5F

03/27 12:00, , 6F
江院長火車頭你是當定了
03/27 12:00, 6F

03/27 12:41, , 7F
感覺他的意思是他並不是贊成自由民主的人@@有好多地方
03/27 12:41, 7F

03/27 12:41, , 8F
覺得他心目中的理想狀態,是他想像中的民主要符合他理想
03/27 12:41, 8F

03/27 15:26, , 9F
今昔對比 更覺噁心
03/27 15:26, 9F
文章代碼(AID): #1JCvqN3l (FuMouDiscus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JCvqN3l (FuMouDisc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