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二十四格的電影夢

看板Film-Club作者 ( )時間22年前 (2002/02/05 15:0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15 (看更多)
※ 引述《pttjack (我自己一國)》之銘言: : 我印象最深的是"甜點"最後那場戲 : 老先生不苟言笑的將禮物放到桌上, : 老婆婆也沒說什麼就開始切他們的週年紀念蛋糕 : 看到老婆婆餵老先生吃蛋糕,我覺得很感動 : 但是台藝大廖教授說那是"無奈",我聽得很難過 我比較喜歡《點心》,雖然我比較喜歡德國。 《1944年的三天》,我覺得題材和故事設計都有一點老套; 所謂老套也有可能只是我記憶中曾經看過類似的劇情、加上我沒能力看出 導演的新意所在之後得到的印象。 廖金鳳 (原來是男的!而且還禿頭留鬚!) 說他覺得 俄國女用人 Anne 的角色帶來曖昧性是導演的一個新意所在, 但是我當初看的感覺卻是導演似乎沒能夠處理好這個角色, 交代不清楚 (模糊=曖昧?) 像是一個瑕疵。但是聽廖說完, 重新想了一遍: Anne的國籍、和父親及逃兵兒子的互動關係,似乎都有東西在裡頭。 陳儒修 (長相也是和想像中大異其趣) 介紹了德國漢堡大學電影系的概況, 也稱讚了這一部片的技術性層面的成功─「其實已經達到可以做商業映演的水準了。」 他指的是比如推軌、攝影等技術的成熟和質感。 像是逃兵兒子在叢林中奔逃時攝影機的推軌跟拍很漂亮、利落, 而兩個逃兵逃到叢林中的河床那一段,光線處理得很好。 (陳在這裡補充, 這一段可以看作是導演除了運用拍片資金的靈活外,對於自然光源的利用也同樣 靈活。) 我雖然也覺得畫面處理得很細緻,但是整個質感卻給我一種電視影集的感受, 就像是公視也正在播的影集《快肉餘生錄》、《傲慢與偏見》之類的。 總之沒有電影膠捲的視覺質感就是了。不知道是因為透過電視放映後 產生的失真還是怎樣。 (可是《點心》就沒有這個問題。) 這也是我比較不喜歡《1944年的三天》的原因之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83.88
文章代碼(AID): #yNuDU00 (Film-Club)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yNuDU00 (Film-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