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能量來源模式切換後的中高強度輸出已刪文

看板FITNESS作者 (error)時間7年前 (2017/03/19 05:57), 7年前編輯推噓8(806)
留言14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標題很爛我知道XD 只是單純不想把標題下成"斷食後"而已 說實在的,不太想再去推廣斷食 因為前提條件太多、太複雜,不會吃東西的人一下子就跟著斷食,只會越吃越不健康 什麼叫不會吃東西? 吃東西不是把東西塞到胃裡就好了 吃下了什麼(精緻度、種類),份量,烹調方法等等都是先修 而不是還沒學會加減乘除,就來因式分解 在推廣這塊,大多數的文章、影片都只提到了方法,卻不仔細去討論食物本身 所以看文者,還是要額外就食物本身去作深入探討 而不是不管"吃什麼",反正我有斷食撐腰,我沒在怕 這個絕對反其道而行了 前言結束 昨天,想說實驗一下到底能量來源切換之後的狀態,可以有什麼樣的體能表現 我就選了我自己最熟悉的有氧項目來實驗──單車 平路我實驗過至少10次到20次以上 確定斷食狀態下(至少12小時、至多24小時)中強度(時速20正負5,交通嘛) 我自身是沒問題的 這次實驗主要是高強度的部分 單車的高強度有兩個情況,一個是高迴轉,另一個就是高踏重 高迴轉的情況下可以想像成,放輕檔,快速踩踏,藉此拉高心律 主要目的是應付路況,爬坡啦,逆風等 高踏重的情況就是重檔,一般用來提高平路速度、下坡加速等狀況 只要心率高就算達成條件了,我這次實驗的是上坡 台北的路線我不熟,去年的單車運動整個荒廢了 所以就算有騎車,也都是UBike通勤 雖然一周平均也有個3、5次(有時候還來回),但強度跟長度來講,都不及我原本的量 所以就挑了原本就騎過的路線,風櫃嘴 這是一條陡度落在6%到8%的6公里路線,入門推薦 但不代表它很友善XD 這次的補給,備而不用的巧克力 5g*5,運動飲料 600mL*1 然後是開水+鹽 600mL *2 由於這次是實驗斷食狀態下的輸出,所以還是以不挑動胰島素為優先 無論如何都要補充電解質,所以做了這樣的選擇 從故宮前的7出發,到平菁街前有一個陡坡,那裏就已經被迫換到輕檔了 https://www.ptt.cc/bbs/bicycle/M.1489866370.A.926.html 詳細情況在這篇 大約在3K左右有一個大陡彎,算是整條路線中最硬的地方 在那裏被迫抽車(站起來),我沒有心跳錶,不過大概是我的極限的85%左右 因為不僅要撐住,而且要持續踩踏 為了避免定竿(無法前進),所以抽車是必要的,不然我也想坐著就好,對心肺負擔比較小 大概持續了3~5分鐘那樣的極限狀態,陡度終於趨於平緩 然後就是最後的500m左右,雖然不上很陡,但那時候霧氣瀰漫,基本上看不到前面 自然也就不知道有多陡,以及終點在哪裡,算是心理上的壓力比較高 真正最後看到涼亭,整個如釋重負XD 運動項目,成就感就是一個很好的動力,以及讓人還想要再有下一次挑戰想法的來源 有些事情一旦做到了一次,就算沒人逼著自己,自己也會主動去想辦法讓自己的表現提高 比如單車,就會想要找其他路線 或者有什麼比較有名的景點,比較陡的路線,比較長的路線(比如北高) 平日也會想要主動出發練車,等不到假日也會腳癢等 找到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活動,是會讓人整個融入在裡面的 自然而然的會想要開始,想要精進,想要找些特殊的變化型等等 這之後的身型變化,都只是附加價值而已了XD 運動完、活動完,就自由吃,不去擔心胖不胖、肥不肥 只著眼在"我是在補充我的身體所需"這一點上 這樣的生活模式,我覺得比起用一堆有的沒的方法瘦下來,都還要好得多 能用走的就用走的,中距離就自行車 來台北之後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電扶梯 就算左邊完全是空的,無論性別、年齡、身材 站在右邊的人也沒有幾個願意,親自用自己的腳多爬幾階梯 就是甘願、寧願站在右邊,等著這方便的工具把自己運到上面 每次旅客魚貫下車,大家爭先恐後的是搶右邊 還以為所有人是真的都在趕時間,不,只是先卡好位之後掏出手機開始盯著小螢幕而已 我自己逼不得已用到捷運的情況(下雨或大包小包等),有樓梯就走樓梯,電扶梯也是靠左走 日常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熱量赤字來源 就算不要求大家去重訓,也可以,或者說也該,多多少少從生活中的一些小地方 給自己提供一些讓自己的身體可以活動的機會 生鏽的零組件,只要開始活動了,那些繡片就會開始慢慢掉落 再給他加點油,沒過多久他們就會開始運轉順暢 一開始會有一段磨合期,身體的肌肉纖維開始從安逸中被施予一些破壞,所以會有一點痠痛 等他不痠了,你就更強壯一次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 在身體的狀態還可逆的時候開始挽救,不要讓他變成不可逆了才在後悔莫及 肌肉是一個很好的緩衝物,既可以提供你自己更強大的力量 也可以讓你靜態狀態下提高更多的燃燒 與其去研究怎麼少吃可以瘦下來 還是建議各位,寧願提高肌肉量,然後讓自己吃得更多、更開心,才是長久之道 最後,從前文中可以發現到 斷食模式下,我有完成這個挑戰 意味著高強度的活動,在斷食模式下是可行的 將來會測試重訓的情況下的表現差異,以後再說XD 但這樣子的前提處在,我的身體已經習慣能量模式的切換 我還是會跟所有人建議,如果你選擇用斷食來操作 一開始前一個月,不要去進行中高強度的活動 直到自己可以評估出來自己的體能,是已經習慣那樣子的能量來源之後 再來緩慢的,一點一點的去提高些許強度,只是些許,不要一次就加一堆 就跟槓片一樣,一次加5公斤5公斤,作得了再考慮去往上加 如果可以,不要只靠飲食控制 增加一些重量訓量,增加一點肌肉量,只會有好處而已 不要只看油不油、脂不脂這件事,我們需要肌肉不只是要他燒油能力 給自己提供更好的體能、體力、力量、平衡感、敏捷度、反應力、精神、心肺能力 40歲體能還是25歲,50歲體能還是25歲,60歲體能還是25歲 這是光靠吃,辦不到的 給自己一個禮拜抽出至少兩個兩小時(含準備、交通,跟洗澡),重訓去吧 對於自己身體上的投資,是穩賺不賠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40.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ITNESS/M.1489874230.A.BE4.html

03/19 06:44, , 1F
恭喜完成挑戰,體能的進步是很讓人愉悅的成長
03/19 06:44, 1F
融入生活的體能活動,久而久之都會變成自發性、自主性的項目 就跟習慣一樣吧,要改掉習慣不容易,要養成一個習慣也不簡單 但習慣跟適應力,我認為是人類最強大的一個天賦

03/19 10:18, , 2F
在電扶梯上走路非常危險,真的要運動麻煩你走樓梯
03/19 10:18, 2F
那是地方文化XD,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來台北之後,會看到很神奇的,無論是捷運站、百貨公司、電影院也好 到處,電扶梯所有人往單側靠,右邊 朋友跟我講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左邊留給要往上走的旅客 這不是規定,就是一個地方文化XD 算是潛規則吧 神經病才會在捷運站內運動XDD 提升日常活動量,不干擾他人的前提下 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當日的活動空白上,加上點什麼 下一次有氧方面測長距離長時間輸出 =P

03/19 10:45, , 3F
每次看你的文都覺得有被激勵到~謝謝
03/19 10:45, 3F
我也謝謝你的支持!

03/19 18:29, , 4F
03/19 18:29, 4F

03/19 18:52, , 5F
以前這是規定,在剛開始台北捷運剛開通有宣導,後來陸續有
03/19 18:52, 5F

03/19 18:52, , 6F
許多意外才更改成手扶梯上不能走動,在手扶梯走路說實在蠻
03/19 18:52, 6F

03/19 18:52, , 7F
干擾別人的,尤其帶幼兒的人。
03/19 18:52, 7F

03/19 18:53, , 8F
我在台北松山線開通就坐到大學畢業結婚才移居台中的。
03/19 18:53, 8F
嗯嗯,原來如此

03/20 10:27, , 9F
越早開始越能保持體能,我太晚開始,無法保持在30歲前的
03/20 10:27, 9F
就跟下一篇的奧丁桑一樣,早點開始保持體能,就能早點凍齡啊XDD

03/20 14:16, , 10F
有切換後進行高強度重訓的心得嗎?滿好奇的
03/20 14:16, 10F
以後會發表(應該(吧(?)))

03/20 15:46, , 11F
現在在捷運往上都盡量走真*樓梯 能走到的地方都盡量用走的
03/20 15:46, 11F

03/20 15:47, , 12F
活動度增加感覺就真的有差異了!! 大家要多吃多動啊!!!
03/20 15:47, 12F
推廣真*樓梯!! 面對生鏽的身體,首要先推廣日常生活的活動 再來就是改變飲食 有心、有閒一點的話,就可以開始挑些運動來實行了 不一定要花錢,如果願意花錢的話,可以考慮入門成本低的運動 請盡量在那些項目上找到成就感吧!! 不敢說快,但半年內肯定會有實質上,體能啦,體態上的變化

03/23 23:50, , 13F
這不到10k而已吧
03/23 23:50, 13F

03/23 23:51, , 14F
而且是斷食不是生酮,體內一樣有儲存的肝醣量
03/23 23:51, 14F
那一段單算長度好像有6K多,故宮7到橋前的距離我忘了,爬升量我也忘了XD 然後,從住所出發到山腳下的距離我沒寫進去,大概有10K左右加減3 接著,無論是斷食還是生酮,主要探討的是能量模式切換後的表現 一般情況,就以板上大多數人選擇的18/6來講,不太可能會有機會把肝醣用完 就算跑5/2,我也還是有攝取碳水,所以最後變成探討能量種類的比重 到底用的是肝醣,還是其他的,這樣 管子怎麼插的,我也不得而知XD 這個超級因人而異的 可能有人同樣情況,跟我的結果完全不同 這實驗很粗糙 如果要下個結論的話,也只能說在我身上 支持我三到四小時的中(我沒寫進去的平路)、高強度活動是可以成立的 @@a ※ 編輯: Triedge (1.163.26.116), 03/24/2017 00:09:44
文章代碼(AID): #1OpQqsla (FIT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