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考試少=壓力少? 教育政策打錯靶

看板Education作者 (guest)時間12年前 (2011/08/16 10:56), 編輯推噓6(607)
留言13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聯合報╱詹志禹/政大教育學院院長(新北市)】 教育界一直有些人以為:考試的次數愈多,學生的壓力就愈大,所以,減少學習壓力的方 式就是減少考試次數。 這個錯誤想法所衍生出來的無效作法,最典型的實例有兩個:第一,北北基把基測從二次 減為一次,希望減低升學考試壓力;第二,教育部透過行政命令限制學校模擬考的次數每 學期不得超過二次,希望避免學生考試壓力太大。這兩個教育政策雖然立意良善,但是打 錯靶。至於十二年國教政策雖然方向打對靶,但恐怕射箭力道不夠。 就考試和學習壓力的關係而言,學習壓力並不決定於考試的次數,而是決定於考試的後果 。如果老師告訴學生說:「這次考試由你們自己比對答案,自己知道分數,自己診斷自己 的問題,不列入任何成績計算。」這種考試次數再多,學生也不會有任何壓力。 如果老師告訴學生說:「本學期所有的平時考試由教師批改,分數不公開、不通知家長、 不列入任何成績計算,分數偏低時不受任何懲罰,分數超過七十分都有獎賞。」同時老師 把平時考試的題目都出得非常簡單,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學生不但不會有任何壓力,而且 會要求教師增加平時考試的次數。 所以,國中生的升學壓力不決定於基測的次數,而是決定於基測的後果,也就是預期的升 學機會。如果高中職學校排名仍然存在,學生考進他理想中學校的機率很低,就算基測只 有一次,國中生的升學壓力還是極高。多元入學管道沒有減低升學壓力,其實也是一樣的 道理:升學壓力不決定於入學管道的數目,而決定於考生所期望的升學機會。 至於限制學校模擬考次數的作法,則是常說的「鋸箭法」,因為射箭的人還在:學校或教 師可以輕易改個考試名稱或增加他種考試的次數;也因為箭頭還在傷口裡化膿:學生擔心 考不上理想的學校,浮動的焦慮才是壓力的箭頭。 十二年國教政策的方向大致正確,但因全台保留二成五的名額讓明星學校特招考試,恐怕 八成以上的學生還是會為那二成五的機會而拚命。至於「基測」改「國中教育會考」,只 是改個名稱,學生的考試壓力將決定於超額情況。所以,就降低升學壓力而言,政策力道 不夠,箭未中靶前便已落地,至於其相關的學費政策、課程一貫與統整、高中職均質化及 優質化等方面,則是值得稱許。 總之,決定考試壓力的因子不是考試次數,而是考試後果。考試後果有短期、中期和長期 後果,短期後果包括面子、自尊、獎懲、父母反應、學期成績等,中期後果包括升學機會 、升學滿意度等,長期後果包括就業機會與人生發展等;而且,短、中、長期因果相連, 如果未來成功的機率很低,學生當然時時有壓力,除非年紀輕輕就放棄自己、看開人生。 所以,減低不當學習壓力的根本辦法,絕對不是減少考試次數,而是增加學生成功的機會 。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528881.s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1.215.200

08/16 11:12, , 1F
如果題目都要出的非常簡單,那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出較難的?
08/16 11:12, 1F

08/16 11:53, , 2F
大自然裡就有一堆難題啦
08/16 11:53, 2F

08/16 12:19, , 3F
如果每個人,都能有台大人的資料,有建中人的目光與自
08/16 12:19, 3F

08/16 12:21, , 4F
信,相信考幾次都不是問題。資料(誤)-->資源。
08/16 12:21, 4F

08/16 12:58, , 5F
連野獸鳥魚都知道要在面對「大自然的難題」前先讓孩子學習訓
08/16 12:58, 5F

08/16 13:00, , 6F
練。教改團體卻在嚮往一直等到出社會才需要面對困境和壓力
08/16 13:00, 6F

08/16 14:15, , 7F
看遠一點!升學壓力來自就業市場!
08/16 14:15, 7F

08/16 14:16, , 8F
改任何階段的考試入學方法,只是愚民政策罷了!
08/16 14:16, 8F

08/16 21:00, , 9F
的確升學壓力來自就業市場,亞洲國家都一樣
08/16 21:00, 9F

08/16 21:30, , 10F
困境與壓力,是不是有意義的困境與壓力....
08/16 21:30, 10F

08/16 21:31, , 11F
考試內容缺乏意義也會造成困境..
08/16 21:31, 11F

08/16 22:43, , 12F
學習壓力並非台灣才有 就算是歐美強國的學生也是有這方面
08/16 22:43, 12F

08/16 22:45, , 13F
的挑戰
08/16 22:45, 13F
文章代碼(AID): #1EITnNp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