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哞] 洞口的原始人/洪蘭 (附評論)

看板Education作者 (風聆)時間16年前 (2008/06/23 15:38),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10 (看更多)
※ 引述《erthe3 (沒有人)》之銘言: : 我那個只有國小畢業的媽媽 他從小只知道 阿共仔 日本 美國 : 其他國家一概不知道 沒什麼國際觀 : 不過自從前年開始 : 我媽工廠的產品有些外國人來訂貨 : 這些外國人有美國 馬來 格瑞那達 印度..... : 從此以後 我媽媽開始有了國際觀 : 不過 國際觀到底跟競爭力有什麼關係 : 我從來不做過外國人生意的 我需要知道外國的事嗎???? 藉您的這篇回覆,但內容其實跟這個主題的前幾篇有關。 我對全球觀的想法稍有些不同(抱歉我比較喜歡用全球觀這個詞,而非國際觀)。 在推文中提到,全球觀其實是鄉土教育的一種, 它其實不只是「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認識」而已, 最重要的還是在態度上的培養。 所謂的「態度」,牽涉到「我們為什麼需要全球觀」。 可以發現到,在過去人類對自然影響較小的那個時代,各區域是較為封閉的。 但在網際網路、交通與各種通訊方式的影響下, 各地、各國、各區域的文化接觸更為頻繁, 無論是商業也好、文化也好、飲食也好、新聞也好、各種娛樂訊息也好, 彼此交互影響非常密切。 可以發現到我們生活周遭有太多來自其他地區的實體商品或文化。 不光是這些,氣候與環境的影響更是全球彼此關連的。 一個地方的風災,可能會導致另一個地方蔬果肉類價格抬升, 牽連動到其他各個方面,包括經濟、政治、環境,各個面向都有, 更有可能造成政治上的巨大改變,或者大豐收、大荒災, 甚至一個物種的大量繁衍或滅絕,都會牽動其他相關連的生物。 而這些都會回歸到人的身上,因為人是其中的一部份。 所以我們為什麼需要有全球觀? 不是為了賺錢而已,而是因為我們與世界其他地方是彼此相關連的, 因為彼此相關連,於是才會覺得有關懷與責任, 這些關懷、責任與態度都會形成一股秩序。 就好像當我們不覺得居住的這個環境跟我有關係時, 我們可能會任意丟棄垃圾,或者不想遵循某種對該地有長期利益的規範。 但當我對這個地區有認同感時,我便會把它當成我家的一部份來維護。 因為這個地區的一切都與我息息相關。 所以全球觀才會是鄉土教育的一種, 因為那背後存在的不只是對其他國家的認識,更是一種態度。 一種體認全球彼此關連, 並進而能關懷他人、包容多元的態度, 更能思考全球長期性的利益,因為「這與我有關」。 而這種態度對於我們以及下一世代的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他們要面對的,這些跨國際的議題比我們要更多、更嚴重。 包括這篇標題下的洪教授與一般媒體,總很容易把全球觀窄化成「認識多少國家」, 甚至知道哪一國的首都在哪、最高的山、最長的河…… 這些聽起來對我們生活影響不大的「題目」。 (因為那是一種習慣,過去對於「學習」一種習以為常的概念) 甚至還有很多人覺得鄉土教育跟國際觀是有衝突的…… (跑過很多基層,都有這樣的反應,個人以為這其實受到媒體影響很大) 我想,如果有全球觀,就不會覺得四川震災、緬甸風災、友邦被淹沒這些與我有何干, 因為其實都是有關係的…… 這種關連可以變成一種關懷(不是只教小孩「要去關懷」, 而是要教他們為什麼要關懷),更可以讓人檢視自己擁有什麼, 進而能夠去知福惜福,以及盡到自己在這個時代、這個身份所該有的義務。 而不是渾渾噩噩過一輩子,只知道短視近利的賺錢方式。 其實過去的世代存在著很多這樣的智慧, 但近幾十年、百年來人們好像……有點太過自以為是了, 所以現在才會面臨到這麼多問題。 說鄉土教育重不重要,但其實我們現在台灣的環境、身體的疾病、降低的生育率, 都不斷在承受著過去揮霍的後果…… 那全球觀呢?以後(或者現在已經)又要因為忽略這個而承受什麼? 世界正在劇烈的變化著, 我覺得上一世代(包括我這個世代)大概還沒辦法很深刻的體認到, 按照以前的某些規準,其實很難應付即將而來(包括現在)的這個世界。 不過,這樣的聲音(比方洪教授的那篇文章)畢竟也是我們的一部份, 也不是全無價值,只是思考如何去影響上一代與教育下一代, 似乎是身為教師的重要課題之一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17.90.3

06/23 15:39, , 1F
剛剛正好在課堂上跟小朋友討論這個 感觸很深
06/23 15:39, 1F
※ 編輯: memes 來自: 163.17.90.3 (06/23 15:52)

06/24 10:47, , 2F
推鄉土教育與國際觀的關聯。
06/24 10:47, 2F

06/24 22:31, , 3F
國際觀只是一個觀點 可以很多種不同的
06/24 22:31, 3F
文章代碼(AID): #18NrBTm_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NrBTm_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