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環境如此糟 誰要生小孩

看板Education作者 (shadow)時間17年前 (2007/07/19 06:16),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6/28 (看更多)
※ 引述《tonyd (天生平凡)》之銘言: : ※ 引述《kword (shadow)》之銘言: : : 2.所得-家戶數的右方組距不重要。 : : 老實說有這種想法實在是不可思議, : : 這很明顯就是cheating,沒這樣做,你根本畫不出來這M型社會的圖。 : : 重點是,又沒有附加說明告知大家所得較高的部分組距跟較低的不同, : : 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人告訴我統計圖表可以這樣製做。 : : 這種說法就像是,某人在論文裡對figure/plot動了點手腳, : : 而他的說辭則是: : : "我從圖表裡看到了這種趨勢,不過不太明顯,所以我調整一下圖,好讓趨勢更明顯。" : ^^^^^^^^^^^^^^^^^^^^^^^^^^^^^^^^^^^^^^^^^^^^^^^^^^^^^^^^^^^^^^^^^^^^^^^^^^^^ : 請問有誰說過這種話嗎!? : 政治版17653、17655麻煩請先看一下! : : 總之,M型社會一來不是現狀,二來沒有這種趨勢, : ^^^^^^^^^^^^^^^^^ : 敢問 閣下是以什麼為依據的強調"沒有這種趨勢"!? 唔,我還以為閣下發現啥驚人之作,還特地叮嚀我要去政治板爬文, 原來不過是有人剛學會"translog"就出來大聲嚷嚷… 看來你應該是讚同你文中所提那兩篇政治版的文章(難不成你是叫我去看笑話的!?), 基本上那人的意見就是,大前沒有錯。 而主要論點就是: 1.大前的資料處理方法有個專有名詞,這叫translog 2.translog在計量上很常見,譬如在分析經濟成長上 3.所以translog也可以用在分析所得分配上,這很常見 (我看那作者只差沒寫出這叫計量實證ABC) 結論:所以大前沒錯。 對了,他還說了, 3a.一開始那網頁上的作圖法是不正確的,論文中絕對不會有人這麼做。 讓我們來一一檢視那作者的claim正不正確吧。 為了避免我誤會他的意思,先從基本開始。 啥是translog!? 他指的應該是transcendental logarithmic的縮寫, translog function的確在某些經濟模型中是常見的functional form, 比如說像是生產者分析中的生產函數、成本函數等。 簡言之,這手法就是,你的模型是建立在取過log之後的資料上, 它長得有點像這樣(恕我懶惰,省略掉細節): log Y = sum a_i * log x_i + ... 基本的複習完畢,回頭來看claim 1。 大前的作法叫translog!? 以該文所舉barro書中的圖為例,同樣的橫軸間距,其數值變化是 500->1000->2500->5000->10000->20000->40000 (第一張圖) 跟 100->1000->10000->100000 (第二張圖) 它的區間呈現規律的、有點像是等比級數的上升, 這符合我們對log函數的印象。 相信大家都學過國中數學,可以自己做個小試驗,拿10、20、30,然後取log, 你會發現log20 - log10 > log30 - log20, 事實上,log40 - log20 = log20 - log10。 也就是說,如果用所謂的"translog方法",橫軸數值變化是10->20->40… 而大前的圖呢!? 它前面的間距一直都是固定的(100->200->300…), 直到最後面,才突然變兩倍(900->1000->1200->2000), 不知這是哪一種log取法!? 那claim 2呢!? 是的,這手法的確還蠻常見的,特別在他所提到的分析經濟成長, 因為這一開始就是提出來model producer behavior。 不過,這就代表所有的經濟資料都可以這樣用嗎!? 這相當於另一個問題,其它的資料,其模型的functional form都是translog!? 我猜該文作者應該是不世出的計量奇才,提出這麼一個劃時代的新觀念, "以後大家做計量實證,記得資料都要先經過取log這步前處理喔!!" 我很期待在econometrica上拜讀這麼先進的觀念。 至於3嘛,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因為,對於household income這個例子來說,取完log之後的分配,代表啥意思!? 在分析經濟成長時,取完log的值有意義,是建立在其模型的設定上, 那在這裡呢??其經濟意涵是啥!? 今天我們所討論的是"家戶所得的分配情形", 而不是"家戶所得取對數後的分配情形"。 要討論後者也行,不過你似乎要先提出一個合理的經濟議題or模型, 告訴大家,討論取對數後的分配是有意義的。 (就好比因為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的提出, 所以我們就比較關心取log後的值,而不是原來的值。) 事實上,直接討論家戶所得是比較多人做的。 比如說最常見的Lorenz curve,其計算基礎是"家戶所得", 而不是"家戶所得取對數"。 各國常見的家戶所得五等分組,分組的基礎是"家戶所得", 而不是"家戶所得取對數"。 還有太多例子了,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人討論所得取對數後的分配, 不過如果有的話,或許有人可以給個reference讓我學習一下。 順便提一下3a這個claim, 作者的意思,應該是指,畫出所得分配時,橫軸一定不是這樣訂, 同樣的橫軸間距,實際代表的所得差距要越來越大。 真的沒有人這樣做圖嗎!? 事實上是有,還不少。 隨便舉個例子, TES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CHANGES OVER THE 1980s BUSINESS CYCLE: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by RICHARD V. BURKHAUSER, AMY CREWS CUTTS, MARY C. DALY AND STEPHEN P. JENKIN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4:253-272, 1999. 這篇paper在畫income distribution時,它用了無母數的方法, (基本上最原始、最簡單的無母數方法就是直接畫histogram, 當然這paper上的方法比直接用histogram好,不過差別就先略過不講,這離題太遠) 讓我們專注在它的橫軸上, 是的,它圖表中橫軸的間距是固定的,而其所代表的實際所得差距並沒有越來越大。 不知是不是原文作者看不起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認為這不能算是(入流的)期刊!? 還有一點,該文作者的圖應該是錯的,他應該是用錯資料了。 我用94年"所得總額"畫出來的圖跟他不同,回去檢查了很久, 發現是他用錯資料了,他所根據的資料是"消費支出分組", 他在推文裡所提供的資料連結(政治版17653篇推文)也是連到那個table。 211-212.xls的圖表標題叫"家庭戶數按性別、年齡組別及消費支出組別分", 按所得分組的圖表是87.xls。 所以基本上他提供的圖應該是純屬娛樂用,跟討論沒啥關係。 用所得總額畫出的圖到是看起來只有單峰。 對了,差點忘了回你另一個問題。 從哪看出沒有M型社會的趨勢!? 怪了,閣下的閱讀能力可能需要加強, 之前回了那麼長的文章跟推文,就是要跟你講沒有這個趨勢。 連數字都算給你看了,有本事就拿証據出來推翻這些論述。 資料主計處網頁都可以下載,你可以自己算算看、畫圖看看(記得不要拿錯資料就好)。 至於拿商周當証據!? 噗嗤,商周該文所提的四個証據我之前就講過啦,拿點新鮮的玩意兒出來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30.32

07/19 15:25, , 1F
同學,跟這種人認真是浪費時間
07/19 15:25, 1F

07/19 17:19, , 2F
辛苦了 敝人才疏只能就論述結構質疑 無力
07/19 17:19, 2F

07/19 17:20, , 3F
對論據效力做深入評估
07/19 17:20, 3F
文章代碼(AID): #16df5EP_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df5EP_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