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志:我們要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看板Education作者 (好書:九評共產黨)時間17年前 (2006/11/27 19:10), 編輯推噓-2(0210)
留言1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百志:我們要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作者﹕百志 -------------------------------------------------------------------------------- 【大紀元3月10日訊】日前,台灣社會來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主事的教育部長與著名詩人各有所見。事件的起因是教育部打算減少國文教材中文言文所佔的比例。 「文言文」與「白話文」孰優孰劣是一個廣泛被討論的角度。該給下一代甚麼國文教育是又一個常見的思考角度。 事實上,就像某些人對於能通英文、法文、德文的人感到佩服一樣,筆者對於至今仍然能寫各類純正的文言文、古詩、古詞的人懷抱著敬意。為甚麼呢?因為這些人保留了中華古文化的基本功。掌握了這些基本功,這些人擁有了進出中華文明的金鑰。中華古文明的輝煌遺產會傳承給誰?並不是傳承給那些一時擁有他的物質遺跡的人或是政權,而是能夠穿梭時空,縱跨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堂奧的人。那麼,漢字與其所書寫的各類文章就是帶領人們穿梭時空,而能深入文明內涵之玄奧的東西之一。 其實,白話文與文言文並不是全然不同的。他們同樣是用漢字書寫的,只不過是文言文的使用是在古代;而白話文的出現是在現代。就以文言文而論,不同朝代的文體與風格同樣存在差異。而且,不同朝代的文體是屬於傳承的關係,而在不同的時代因素之下,共同出現了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文體。例如,唐朝的文人不可能憑空創出「唐文」,他們都受益於唐朝以前之古文。宋朝的文人不是憑空寫宋詞,他們也從唐朝的詩人那裡繼承了文學的營養。 同樣的,白話文要寫的好而有深度,必然不能不通古代的上乘文學。胡適等白話文學的推手其實讀的都是古文,否則他們的白話文便少了很多優美的東西。筆者認為,中文從古文演進到白話文其實反映了文明的衰落。正是因為人一代不如一代,於是現代人便無法再配得上用古文、古詞、古詩這種優美而又具有教養的文體。是以,現代人提倡用白話文來普及教育也就沒甚麼難以理解的了。 值得關心的是,台灣社會的問題已經不在於讀不讀古文了。而是一般人,甚至連知識份子的白話文也寫不好了。電視新聞裡常見受訪者說:「我們立刻做了一個處理的動作」;而不是說「我們立刻處理」。這說明:一般人寫的白話文已經出現問題。更有甚者,連「火星文」也出現在考題了。這說明,漢字的「形音義」已經有人在動手腳了。 仔細想來,我們不可避免的還是要用「白話文」。但是,又何妨讓學生能夠學習優美的各類古文。我們應該幫學生打開進入古代半神文化的門,如何傳承過去好的文化,而且能夠歸正、豐富與創造出新的,這不正是一個更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3/10/2006 12:43:22 AM 原文自http://epochtimes.com/b5/6/3/10/n1249616.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9.79.80

11/28 11:00, , 1F
搞不清楚狀況的大陸人。
11/28 11:00, 1F

11/28 11:00, , 2F
台灣的文言文份量多到讓學生學不好白話文結
11/28 11:00, 2F

11/28 11:00, , 3F
構,而且老師白話文也亂教。這叫語文教學嗎
11/28 11:00, 3F

11/28 19:38, , 4F
我倒覺得原作說得不無些道理
11/28 19:38, 4F

11/28 19:42, , 5F
觀看學生寫的作文 大多內容空洞 言不及義
11/28 19:42, 5F

11/28 19:43, , 6F
再加上火星文的無厘頭文法 想找出幾篇稱的
11/28 19:43, 6F

11/28 19:44, , 7F
上佳作的幾乎很難 個人認為學生認識的字詞
11/28 19:44, 7F

11/28 19:45, , 8F
過於稀少 想表達心中的感受卻總是限於辭窮
11/28 19:45, 8F

11/28 19:46, , 9F
也許過於強調文言文並不一定好 不過
11/28 19:46, 9F

11/28 19:46, , 10F
若學生只習慣寫有白話文的書 那麼 對於他類
11/28 19:46, 10F

11/28 19:48, , 11F
文學的閱讀必定有所受限
11/28 19:48, 11F

04/08 01:07, , 12F
lanshi 也是在鬼扯。
04/08 01:07, 12F
文章代碼(AID): #15QiUTjm (Education)
文章代碼(AID): #15QiUTjm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