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好書推薦 髒錢 財信出版

看板Ecophilia作者 (小鹿, 不是斑比)時間14年前 (2009/11/17 15:24),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啊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 感覺好像有點類似, 叫作 《生活或生存》 (台灣商務) 作者是 Johano Strasser, 哲學出身, 政經批判家, 主要在德語世界活動。 看完之後覺得應該算不上經典 (論點有點亂, 主要是觀察, 角度集中在歐洲, 而且內容會過期), 但是還是讓人振奮。 書中討論了很多關於經濟、政治甚至生命價值的問題, 尤其是現代資本主義下關於 "工作" 的種種問題。 在第二章, 作者指出, 人們的行為目的, 越來越著眼於提升自己的體驗品質。 當人們透過就業來獲取幸福與滿足的希望愈低, 只有將希望轉向消費。 我們的勞動社會, 也同時是消費社會。 於是, 人們為了能夠負擔昂貴的消費商品而努力賺錢。 又因為消費(享受的)時間有限, 自然要提高消費密度。 "運動既然要浪費時間, 那何不耳朵同時掛著隨身聽, 一起消費搖滾或古典音樂。 嚴格一點的, 別緻的慢跑鞋、時尚潮流的慢跑裝, 再加上精心調配的慢跑餐、慢跑 社團的聯誼刊物, 這些都變為不可或缺的慢跑搭配。" 但這樣越來越多、越來越快, 最後則是越來越膚淺。人們需要更多的 "更少"。 在第八章, 討論到 "工作" 對人而言是什麼? 它當然是目前創造薪資的方式, 但也是生命意義的來源。 在現代, 種種 "體驗" 卻變成了服務, 人們辛辛苦苦做牛做馬, 只是為了把薪水 投在休閒與旅遊工業。生活就變成了商品。 作者建議, 社會公認的成功與否, 不能在繼續停留在金錢收入的多寡, 而要開始發現自主活動的價值 - 甚至應該將所得與勞動脫鉤。 他也點出現在職業過度分化、專業化, 導致人性喪失。 只有當人開始在存在及行為中, 而不是在擁有及消耗中, 尋找幸福與生命的意義, 或許才是美好生活的答案。 角度好像比較偏向個人/生活, 沒有經濟學那麼大。 聽起來好像有點虛無飄渺 (這個作者真的比較偏哲學, 不在乎方法), 而且看法還蠻歐洲的 (有點一廂情願), 不過有些觀點還不錯啦。 這本書到底跟環境版有什麼關係咧? 硬要說的話大概是在生活的態度上吧。 停止 "生活 = 消費" 的等式。 小感想: 不知台灣要多久以後才養得起專寫這種書的作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30.80 ※ 編輯: donatello 來自: 114.42.30.80 (11/17 15:29)

11/17 16:54, , 1F
好觀點!!
11/17 16:54, 1F
文章代碼(AID): #1B0a-few (Ecophilia)
文章代碼(AID): #1B0a-few (Ecoph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