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洋蔥狀風化的成因

看板EarthScience作者 (摩登少年)時間12年前 (2012/05/06 15:47),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cting (forfun)》之銘言: : 請問 : 洋蔥狀風化作用,這種長得很可愛(?)風化作用的形成 : 應該是屬於物理性的風化作用還是化學性的風化作用呢? : 我查的資料中 : 認為是化學性風化的說明是這樣 : http://dunite.mr.nsysu.edu.tw/word-81.htm : "洋蔥狀風化(onion-skin weathering) : 又稱球狀風化(spheroidal weathering),它是由化學風化所造成, : 通常是由於岩石的節理(joint)或裂縫受到水的侵入發生化學風化作用 : (例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黏土礦物),使得岩石分解, : 形成球形或同心圓狀,一層一層的皮殼狀構造。" : 而認為是物理性風化則是說此洋蔥狀剝離是因溫度變化引起的 : 如果是因水侵入岩石節理造成的,那玄武岩有"洋蔥狀風化"的情況發生嗎? : 感謝! 因為國高中教育的關係一般都會將物理或化學風化分開來看 事實上不論在何種環境下物理、化學作用是無法分離甚至二者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例如化學作用使岩石的膠節程度變差進而使結構破碎裂隙增大 讓更多的外界物質進入岩石更內部進行化學作用 而原po提到的洋蔥狀風化也類似於上述狀況 當水份水氣一層一層的滲入岩石內部 溶解於水之中的各種離子會逐漸溶解或者生成膠結力差的次生礦物 使得岩石也就這樣一層一層的剝落,同時溫度的變化也佔重要的影響 特別是溫度變化的範圍大時,除了化學作用進行會較快之外 如鹽離子的結晶體積也會反覆的膨脹收縮(這類的作用是屬於物理性) 單由溫度變化也可以產生洋蔥狀剝落的效果,但是過程會耗費較多的時間 (註:岩石本身的膨脹與收縮使得結構脆弱的過程極慢,一般稱溫度造成的物理作用是 鹽或冰結晶於裂隙中的帳縮) 同理,單由溶解也可使岩體如此崩落 只由單一種作用比較難達到此風化現象 同時由二種不同作用進行比較容易或較快產生風化 洋蔥狀風化現象比較常見於沈積岩的砂岩(組構特性適合發育) 火成岩的玄武岩與花崗岩也見過但較少 變質岩理論上是也可以形成,但沒親眼見過或讀過文獻就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170.180

05/06 23:18, , 1F
推....
05/06 23:18, 1F

05/07 11:53, , 2F
感謝
05/07 11:53, 2F

05/07 16:10, , 3F
澎湖的玄武岩還滿常看到洋蔥狀剝落,像虎井嶼到處都是~
05/07 16:10, 3F

05/08 09:34, , 4F
恩恩 我就是想到澎湖的玄武岩.....
05/08 09:34, 4F
文章代碼(AID): #1FfYo4c8 (EarthScience)
文章代碼(AID): #1FfYo4c8 (Earth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