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 明國派兵攻打呂宋島是否有勝算?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報告饅頭班長不夠)時間2年前 (2021/11/26 12:28), 編輯推噓12(12073)
留言85則, 9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11/25 20:37,
還是要有大量且持續的現實利益才行
11/25 20:37

11/25 20:38,
像黃金是最有吸引力的
11/25 20:38

11/25 20:39,
但問題是東亞周圍沒啥大金礦
11/25 20:39

11/25 20:39,
明末倒是一度誤以為呂宋有金山
11/25 20:39

11/25 20:40,
派人去探查 ,導致西班牙屠殺華商以排除風險
11/25 20:40

11/25 20:41,
除此之外 天朝實在對海外興趣不大
11/25 20:41

11/25 20:41,
奇珍異獸或香料對天朝來說都不實用
11/25 20:41
板上正好討論,看了一下維基: https://reurl.cc/95YdbX 1603年(明萬曆三十一年),呂宋有華人二萬三千餘人遭受屠殺,僅有三百華商免於其禍[ 參 1]。 原來明朝因與西班牙-葡萄牙聯邦殖民政府共同圍剿林鳳、林道乾等海盜,關係較為融洽, 後因西班牙強役華人二百五十入侵香料群島的明朝屬國摩鹿加,操舟稍怠輒鞭撻至死,遭潘 和五等人反抗,殺死西班牙呂宋總督達斯麻雷那斯等人,後西班牙軍隊驅逐所有華商、華人 ,惟利之所趨,華人在城外仍慢慢聚集。當時大量白銀從呂宋及日本進入大明,造成明末通 貨貶值危機,歷經三大征的萬曆皇帝,萬曆三十年七月聽從礦稅使者閻應龍、張嶷所言,派 遣張嶷、海澄縣丞王時和、百戶幹一成前往呂宋機易山勘礦,因呂宋島原為明朝朝貢國,但 朝廷根本弄不清楚呂宋原住民、入侵呂宋的西班牙人和之前的呂宋國王有何不同,西班牙殖 民政府懷疑在呂宋華人可能是內應,大明可能會襲取其國,潛謀殺之。隔年西班牙誆騙華人 將攻打旁國,高價收購鐵器,華人貪利盡鬻之,於是家無寸鐵。伊比利聯盟總督乃下令錄華 人姓名,分三百人為一院,隨後展開大屠殺,華人無兵仗抵抗,只好逃到大侖山。由於飢困 於山中,只好下山攻城,又遭遇西班牙埋伏,前後死者二萬五千人。之後,西班牙誆騙大明 朝廷說華人將謀亂,不得已,才殺害華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十二月萬曆帝下旨:呂 宋酋擅殺商民,撫按官議罪以聞。巡撫徐學聚等乃移檄呂宋,數以擅殺罪,只是令呂宋方面 送死者妻子歸,最終大明沒有討伐呂宋。其後華人再次前往呂宋,而蠻人利中國互市,亦不 拒,久之復成聚。 ------------------------------------------------ 不得不說 明國政府的情報搜索跟外交處理都很糟糕 被西班牙耍的團團轉 無力阻止外國人屠殺華人 事後也無能力要回公道 明國人民只能自認倒楣 日後西班牙也是繼續屠殺華人 明國政府一點辦法也沒有 回到標題 假設第一次屠殺時明國就出兵呂宋 以當時明國的實力,有辦法打贏嗎 雖說在呂宋的西班牙可能只是二軍 看看日後明鄭二萬多人攻打臺灣幾百荷蘭人都損失近萬 明國當時真有攻打呂宋的能力? -- 如何嘴砲 反駁對方的重點──◢◣確實指出人家論點的錯誤性 ψQSWEET 駁斥────── 用引言指出對方錯誤或矛盾的地方( 優質論文) 在嘴砲王 相反的觀點──◢████◣列出相反的論點並以事實當證據( 辯論社) 應該出現 矛盾────◢██████◣列出相反的論點但不加以證實( 論壇) 的元素 攻擊態度◢████████◣質疑對方的態度和口氣 ( 匿名版) 人身攻擊偏見▄▄▄▄▄▄▄▄▄▄▄攻擊身份和能耐幹你娘(小朋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6.71.9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637900902.A.1D5.html

11/26 12:29, 2年前 , 1F
明可以打,也能打贏,但是不會打,因為對明而言,這些人
11/26 12:29, 1F

11/26 12:30, 2年前 , 2F
根本是刁民,明代有海禁,就算後面放鬆,基本上明代的官員
11/26 12:30, 2F

11/26 12:31, 2年前 , 3F
很歧視搞海商的,他們認為這些人根本不算是明國子民
11/26 12:31, 3F

11/26 12:33, 2年前 , 4F
明由於老朱設計的大農莊制度,異常反商
11/26 12:33, 4F

11/26 12:34, 2年前 , 5F
可以搞,不能說,吃虧很常要自己吞或動員人脈
11/26 12:34, 5F

11/26 12:36, 2年前 , 6F
荷蘭人是靠棱堡才有這種交換比 所以要看當地的防禦設施
11/26 12:36, 6F

11/26 13:05, 2年前 , 7F
你這個wiki來源很有問題啊,就全來自一本簡體書?還是持
11/26 13:05, 7F

11/26 13:06, 2年前 , 8F
保留態度比較好,可以看看乾隆五年荷蘭在爪哇也鎮壓華人
11/26 13:06, 8F

11/26 13:07, 2年前 , 9F
荷蘭還怕清朝震怒主動報告,乾隆的態度是:天朝棄民,不
11/26 13:07, 9F

11/26 13:08, 2年前 , 10F
惜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就是你不服王化
11/26 13:08, 10F

11/26 13:09, 2年前 , 11F
出國移民死了也活該,明朝要操心的事更多,怎麼可能去管
11/26 13:09, 11F

11/26 14:01, 2年前 , 12F
你搞錯方向 明帝國不為化外之民出兵
11/26 14:01, 12F

11/26 14:01, 2年前 , 13F
(對外戰爭是更惡化自身財政問題)
11/26 14:01, 13F

11/26 14:01, 2年前 , 14F
但它們想為黃金礦脈出兵 解決財政問題
11/26 14:01, 14F

11/26 14:03, 2年前 , 15F
也就是說重點是 錢 錢 錢
11/26 14:03, 15F

11/26 14:04, 2年前 , 16F
應該先假設發現呂宋能提供什麼重大利益
11/26 14:04, 16F

11/26 14:04, 2年前 , 17F
否則就算小出兵 也注定雷大雨小
11/26 14:04, 17F

11/26 14:06, 2年前 , 18F
清朝也是差不多態度 都重農王朝
11/26 14:06, 18F

11/26 14:10, 2年前 , 19F
明末缺糧,不缺銀兩吧
11/26 14:10, 19F

11/26 14:11, 2年前 , 20F
鼓勵海外移民,減少人口壓力,比較有吸引力
11/26 14:11, 20F

11/26 14:14, 2年前 , 21F
移民海外 王朝就收不到稅 所以一向反對
11/26 14:14, 21F

11/26 14:21, 2年前 , 22F
明末是人民不缺銀兩 朝廷很缺
11/26 14:21, 22F

11/26 14:23, 2年前 , 23F
這個人民有錢專門指仕紳家族 佃農和自由民都窮困的很
11/26 14:23, 23F

11/26 14:27, 2年前 , 24F
明末其實不是真的缺糧 是局部戰亂不斷
11/26 14:27, 24F

11/26 14:28, 2年前 , 25F
導致無法貨暢其流 分配問題
11/26 14:28, 25F

11/26 14:28, 2年前 , 26F
銀兩再多,也只是藏在銀窖裡等生鏽,但缺糧是真的
11/26 14:28, 26F

11/26 14:28, 2年前 , 27F
缺糧是因為戰亂區域缺乏行商調度
11/26 14:28, 27F

11/26 14:31, 2年前 , 28F
後方糧食便宜 但沒用 運不過去
11/26 14:31, 28F

11/26 14:31, 2年前 , 29F
而運輸也很吃銀兩費用
11/26 14:31, 29F

11/26 14:32, 2年前 , 30F
最終還是錢的問題
11/26 14:32, 30F

11/26 14:33, 2年前 , 31F
16世紀後期明朝軍事運補轉為運錢為主
11/26 14:33, 31F

11/26 14:33, 2年前 , 32F
就地採購 因為原本在地糧食便宜
11/26 14:33, 32F

11/26 14:36, 2年前 , 33F
但後續動亂 邊鎮用同樣錢能買到的糧變少
11/26 14:36, 33F

11/26 14:48, 2年前 , 34F
這是體制效率沒適時調整 不是真的缺
11/26 14:48, 34F

11/26 16:10, 2年前 , 35F
明末思想家有提過廢銀主張 但不成體系
11/26 16:10, 35F

11/26 16:11, 2年前 , 36F
因為雖看到問題 不知如何解決問題
11/26 16:11, 36F

11/26 17:29, 2年前 , 37F
明末也缺銀喔,只不過跟清末白銀外流的程度比,比較不嚴
11/26 17:29, 37F

11/26 17:29, 2年前 , 38F
11/26 17:29, 38F

11/26 17:30, 2年前 , 39F
不過資料太少,也沒辦法證明對明帝國有沒有造成致命一擊
11/26 17:30, 39F

11/26 17:35, 2年前 , 40F
缺銀是流量問題。不是存量問題
11/26 17:35, 40F

11/26 17:36, 2年前 , 41F
明清官方幾乎失去鑄幣稅 有銀兩無銀幣
11/26 17:36, 41F

11/26 17:36, 2年前 , 42F
明朝銀銅雙本位制無法自我調節
11/26 17:36, 42F

11/26 17:39, 2年前 , 43F
銀價漲 ->民間就囤銀->市面流通更少
11/26 17:39, 43F

11/26 17:39, 2年前 , 44F
->銀價更貴....無限loop
11/26 17:39, 44F

11/26 17:40, 2年前 , 45F
民間逐利是合理人性 不如說體制有bug
11/26 17:40, 45F

11/26 17:57, 2年前 , 46F
鄭氏軍隊大多死於後勤問題 跟荷蘭人的戰力有何關係?實際上
11/26 17:57, 46F

11/26 17:57, 2年前 , 47F
交戰 鄭氏戰損不算多
11/26 17:57, 47F

11/26 18:23, 2年前 , 48F
去南洋還不如去美洲背刺西班牙…
11/26 18:23, 48F

11/26 18:25, 2年前 , 49F
事實就是供給減少啊,中國本身又不怎麼產銀
11/26 18:25, 49F

11/26 18:25, 2年前 , 50F
中國幾乎不產銀,當然沒辦法控制貨幣供給
11/26 18:25, 50F

11/26 18:32, 2年前 , 51F
明代自己玩寶鈔玩炸了,怪不了人
11/26 18:32, 51F

11/26 18:32, 2年前 , 52F
銀就不是官方貨幣,官方貨幣是寶鈔跟銅錢
11/26 18:32, 52F

11/26 18:33, 2年前 , 53F
明的銅錢鑄造量總額才不過宋代鼎峰3年的鑄造量
11/26 18:33, 53F

11/26 18:34, 2年前 , 54F
當然控制不了貨幣供給
11/26 18:34, 54F

11/26 18:34, 2年前 , 55F
原有開中鹽引對王朝有證券期貨意義
11/26 18:34, 55F

11/26 18:34, 2年前 , 56F
王朝用其信用發包給商人先運輸獲物資
11/26 18:34, 56F

11/26 18:35, 2年前 , 57F
明代幾次銅錢改制都失敗
11/26 18:35, 57F

11/26 18:35, 2年前 , 58F
明朝萬曆財政惡化期廢鹽引 從債改為稅
11/26 18:35, 58F

11/26 18:42, 2年前 , 59F
擁有美洲金銀的西班牙也是財政放牛班
11/26 18:42, 59F

11/26 18:43, 2年前 , 60F
控制金銀不會解決體制bug只是多喘幾下
11/26 18:43, 60F

11/26 18:43, 2年前 , 61F
真正財政好是搞重商海上貿易的
11/26 18:43, 61F

11/26 18:44, 2年前 , 62F
是啊,所以銀供應減少是不是致命一擊,資料不夠沒辦法下
11/26 18:44, 62F

11/26 18:44, 2年前 , 63F
結論
11/26 18:44, 63F

11/26 18:45, 2年前 , 64F
晚清的銀不夠,真的有造成致命一擊
11/26 18:45, 64F

11/26 18:46, 2年前 , 65F
清朝後來是面對工業革命國...
11/26 18:46, 65F

11/26 18:46, 2年前 , 66F
恐怕也不是金銀多寡能改變什麼
11/26 18:46, 66F

11/26 18:48, 2年前 , 67F
難說喔,沒有太平天國及一系列的戰亂,世事難料
11/26 18:48, 67F

11/26 18:52, 2年前 , 68F
近代制度變化才是主要崛起興衰原因
11/26 18:52, 68F

11/26 18:57, 2年前 , 69F
制度要革命,太平天國及後續戰亂造成的傷害絕對是不利因
11/26 18:57, 69F

11/26 18:57, 2年前 , 70F
11/26 18:57, 70F

11/26 18:57, 2年前 , 71F
當時日本因為是產銀國,就沒有被銀荒影響太多,兩國可以
11/26 18:57, 71F

11/26 18:57, 2年前 , 72F
對照比較
11/26 18:57, 72F

11/26 19:01, 2年前 , 73F
清朝國庫存銀崩壞時間早於太平軍數十年
11/26 19:01, 73F

11/26 19:04, 2年前 , 74F
人口激增 影響供需 加上白銀外流
11/26 19:04, 74F

11/26 19:07, 2年前 , 75F
但18世紀晚期 清朝有如白銀黑洞時
11/26 19:07, 75F

11/26 19:08, 2年前 , 76F
也有沒因為國庫充裕而做啥變革進化
11/26 19:08, 76F

11/26 19:09, 2年前 , 77F
所以本質不是銀多銀少問題
11/26 19:09, 77F

11/26 19:09, 2年前 , 78F
舊王朝帝制的終極目標就和平穩定
11/26 19:09, 78F

11/26 19:11, 2年前 , 79F
錢多就更不想改革與了解外面變化
11/26 19:11, 79F

11/26 19:49, 2年前 , 80F
明清時代,中國的銀價相對於世界而言,是溢價吧
11/26 19:49, 80F

11/26 19:50, 2年前 , 81F
但未必是真缺銀,而是習慣存到銀窖裡,等生鏽
11/26 19:50, 81F

11/26 19:52, 2年前 , 82F
再看明末清初時糧價飆漲的趨勢,糧食才是硬通貨
11/26 19:52, 82F

11/26 20:07, 2年前 , 83F
清朝時期歐亞的金銀比值已經很近了
11/26 20:07, 83F

11/26 20:38, 2年前 , 84F
清初不景氣經濟因素複雜 自己三不五時
11/26 20:38, 84F

11/26 20:39, 2年前 , 85F
就大規模海禁 對貿易傷害更大
11/26 20:39, 85F
文章代碼(AID): #1Xe69c7L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