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碑] 台北藝術節-雷雨2.0

看板Drama作者 (狂魚)時間10年前 (2013/08/13 20:09), 編輯推噓9(9030)
留言39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在文章開始之前 先說明一下我看這齣戲的背景 事先沒有看過雷雨的文本 演出前耿老師的導覽也沒有參加 原則上對於這個作品是第一次觀看 同時我有修習過一些初階的技術如燈光一、舞台一等課程 -- 想要提出來的主要有兩個大點 一是使用現場錄影這項元素 和文本或是整個作品的核心價值(女性議題)沒有兜在一起 二是舞台、燈光、音樂音效、甚至是演員本身的使用完全被「攝影」帶著走 -- 第一個部分是 為什麼要使用攝影這個手法來處理雷雨這個文本 畢竟攝影技術的使用在傳統的舞台劇中比例比較少 像這次這個作品這樣大動作大規模的使用攝影技術 甚至連蒙太奇的概念都完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必然會讓人耳目一新 那自然而然就會期待「攝影」這件事情可能代表的意義與文本或是戲劇本身發生化學作用 例如:觀看者與被觀看者的視點對照、「剪輯」所代表的敘事角度選擇 「配音」所代表的發聲的意義、「蒙太奇」代表的真相與否 等等 各人覺得攝影的元素確實值得拿來與社會議題進行連結 不過 就我自己這次的觀看經驗而言 我覺得上述「攝影元素」本身代表的意義 並沒有與這次被選擇呈現出來的文本內容產生意義上的連結 為了型式而形式 是我這次看戲的第一個不愉快的點 -- 第二個部份是 整齣戲的呈現被「攝影」這件事情綁死了 既然是打著舞台電影的口號 那麼要求整個作品同時有電影元素與劇場元素應該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就我認為 這一份作品在劇場的元素上有所缺失 包含 舞台 焦點非常集中在大螢幕上面 攝影棚雖然擺在觀眾的面前 但卻不是戲劇動作發生的位置 (尤其是黑影區) 戲劇動作只在鏡頭的範圍內發生 工作席和配音席也放在舞台上 但是席上發生的事情就真的只是工作和配音 而非和文本結合的戲劇動作 燈光 燈光也是在鏡頭的範圍內才產生意義 螢幕中的燈有隨著劇情推移而改變 但是舞台上並沒有類似的情形 同理 工作席的燈就只是工作燈 音樂跟音效 雖然是現場伴奏與現場配音 但是和一般劇場中的現場配樂卻又不同 在我認知中的劇場即時配樂 音樂家會隨著劇情與演出的節奏不同而即興 音樂作為表演藝術的一部份 現場演出時應該也存在著當下的即時性 現場製造出來的音效 雖然cue對得很準 但還是會覺得這是一種技術而不是一種設計 或許這次的音樂演奏還是有即興 但我個人並沒有發現 對於座談會提到的 配音師抱怨沒有觀眾柱意到工作席 我個人的感覺是 其實是劇組自己選擇了讓觀眾不容易注意到的空間配置 不是任何東西擺在舞台上觀眾都會看得到的 演員 我想最應該詬病的一點 就是演員們並沒有使用自己在現場的聲音演出 這當然會使得劇場的元素大幅下降 而演員的演出面向並沒有照顧到現場的觀眾 攝影師的走位絕大多時間擋在演員和觀眾的面前 觀眾如果不透過大螢幕 沒辦法看到演員的表演 並不是不能擋 而是 擋的意義是甚麼? 黑影區存在的意義是甚麼? 就好像我們常說 不是不能背台 而是為什麼要背台? 既然要將「電影」或「攝影」這件事情做解離 做分割 擺在觀眾的面前 那又為什麼不讓觀眾完整地看清楚? 整場演出很清楚的看到了電影的元素被活用 但劇場元素的不完整 是我看戲時第二個不愉快的點 -- 題外話 當攝影機被搬到舞台上時 我個人其實非常期待「劇中劇」的發生 這裡的「劇中劇」指的不一定是演員們要在舞台上發展出以攝影棚為場景的文本 而是最起碼希望能夠看到「攝影」這一個動作在台上經過導演的調度 而從人員的面向上、節奏上或是互動上 產生一種表達某種意思的戲劇語言 可惜這並沒有發生 -- 蠻多人推薦這齣戲的 可是從我自己的觀看經驗 我蠻想將這些想法分享給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47.24.22

08/13 20:17, , 1F
推一個,不能同意你更多!看的當下著實不悅。怎麼會覺得這
08/13 20:17, 1F

08/13 20:17, , 2F
樣就可以?對我來説這是個技術層面執行完了,藝術層面卻
08/13 20:17, 2F

08/13 20:17, , 3F
極為粗糙的演出。
08/13 20:17, 3F

08/13 20:29, , 4F
我自己很喜歡這齣戲,不過也認同劇場舞台幾乎被犧牲了,但
08/13 20:29, 4F

08/13 20:30, , 5F
由於我認為導演犧牲劇場部分是有其原因的 (製作荒謬的假像)
08/13 20:30, 5F

08/13 20:31, , 6F
所以基本上可以接受劇場電影兩者完全不平衡的演出形式~
08/13 20:31, 6F

08/13 20:53, , 7F
我不認為導演在意的是文本,他選擇雷雨只是考慮市場性
08/13 20:53, 7F

08/13 21:10, , 8F
就如演出前導言:把它當一場奇觀式的類舞台劇
08/13 21:10, 8F

08/13 22:17, , 9F
當作是一個"作品"或是"點子"在舞台呈現,而非
08/13 22:17, 9F

08/13 22:18, , 10F
"舞台劇"在舞台呈現,可能會較為釋懷....^^
08/13 22:18, 10F

08/13 22:33, , 11F
我比較期待這種形式的演出(?)極限在哪裡
08/13 22:33, 11F

08/13 22:33, , 12F
我個人猜想是 現在還只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實驗過程
08/13 22:33, 12F

08/13 22:34, , 13F
但目前看來技術已有一定穩定度(程度)
08/13 22:34, 13F

08/13 22:34, , 14F
所以接下來如果要能更有所突破 勢必得要面對原PO說的
08/13 22:34, 14F

08/13 22:35, , 15F
不然 再來個十齣大概也是差不多的狀態 就可惜了
08/13 22:35, 15F

08/13 23:54, , 16F
我看完也是覺得有股無名火^^"
08/13 23:54, 16F

08/14 10:26, , 17F
這齣可以和未竟之業對照來看,若從"攝影"此概念來看,剛好分
08/14 10:26, 17F

08/14 10:27, , 18F
屬於相對的兩個極端...也都算是"奇觀"啦...
08/14 10:27, 18F

08/14 10:49, , 19F
舞台劇玩攝影的部份 年初柏林人民劇院的"賭徒"已徹底惹怒我
08/14 10:49, 19F

08/14 10:50, , 20F
這次沒機會看到"雷雨2.0" 但先前同位導演的"中央公園西路"
08/14 10:50, 20F

08/14 10:50, , 21F
一樣是玩攝影 後者手法好太多了
08/14 10:50, 21F

08/14 11:00, , 22F
重點也不是文本到底是不是雷雨,而是導演透過這樣的形式加
08/14 11:00, 22F

08/14 11:01, , 23F
上取材自雷雨的文本,到底要表達什麼?要講什麼?這樣的
08/14 11:01, 23F

08/14 11:02, , 24F
形式跟導演所要陳述的內容是否契合?極端的說,形式永遠無
08/14 11:02, 24F

08/14 11:03, , 25F
法脫鉤於內容而獨立存在,即便我今天是來「展示」點子妙念
08/14 11:03, 25F

08/14 11:03, , 26F
或甚至單純是來「炫技」的,那都至少有一個動機存在。
08/14 11:03, 26F

08/14 11:04, , 27F
而今天這齣戲讓我看了不悅的事情是,透過這樣的形式,你到
08/14 11:04, 27F

08/14 11:05, , 28F
底要講什麼?你要講的東西有因為你所選擇的形式而產生化學
08/14 11:05, 28F

08/14 11:05, , 29F
反應嗎?我不知道喜歡的版友是看到了什麼,至少我是看不到
08/14 11:05, 29F

08/14 11:06, , 30F
至於如果說是要來展示點子,那首先,這根本不是什麼新點子
08/14 11:06, 30F

08/14 11:07, , 31F
或有創意的事情呀,近幾年結合現場攝影的戲劇演出還少了嗎
08/14 11:07, 31F

08/14 11:09, , 32F
大家比較熟的林奕華《水滸傳》、Robert Lepage就不說了,
08/14 11:09, 32F

08/14 11:10, , 33F
畢竟你還可以說,形式與目的上有許許多多的差異,那前面有
08/14 11:10, 33F

08/14 11:11, , 34F
人貼過的Katie Mitchell呢?稍微點進網址去看,有沒有發現
08/14 11:11, 34F

08/14 11:11, , 35F
跟雷雨驚人的類似呢?
08/14 11:11, 35F

08/14 11:13, , 36F
好,就算以上都不提,反正賽跑還不是別人做什麼你做什麼,
08/14 11:13, 36F

08/14 11:14, , 37F
但美感與爽度的問題要不要在意呢?運鏡那麼的不炫,呆板,
08/14 11:14, 37F

08/14 11:15, , 38F
理所當然,這些也都不重要?更不要說從前五分鐘後就從未推
08/14 11:15, 38F

08/14 11:16, , 39F
進的呈現手段?那我看前五分鐘就好啦,花我70分鐘幹嘛?
08/14 11:16, 39F
文章代碼(AID): #1I2Y7jKz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