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劇評] 2011兩廳院旗艦製作-鈴木忠志《茶花女》

看板Drama作者 (Pina Colada)時間13年前 (2011/02/25 03:59), 編輯推噓1(103)
留言4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試著回覆一些我看到的事情好了。 關於表演時的能量、不使用麥克風這一點。 我不清楚台北場的情形,但是高雄演出時 翼幕邊有放置地板mic、道具佈景中也藏有小蜜蜂 時不時能聽到演員的聲音從喇叭中傳出 不使用麥克風這一說究竟從何而來? 表演藝術,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是在特定脈絡之中被欣賞的 若用寫實表演的視角看傳統戲曲,怎麼欣賞其身段? 以音樂劇的標準看待歌劇,也難免覺得場面不夠熱鬧 我一開始對茶花女也是東嫌西嫌: 編曲怎麼這麼薄?人幹麻一直吼?肢體硬成那樣是怎麼回事? 看了幾次之後,我意識到看這齣戲不能夠太疏離、不能忙著分析 接受演員的時而強烈時而壓抑的聲音與肢體 近而膚切地感受到這些情感 而後能理解在表演方法與音樂、燈光上的配置 只是我依然無法理解台語的使用。 在高雄那場毫無誠意的座談會中,導演有解釋(台北場似乎也有)選曲的標準 歌曲的社會意義、詞曲外的時代背景並不列入考量 原因之一是:這只對台北高雄的觀眾有影響 而巡迴至他處時將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我想導演希望觀眾能在沒有成見的狀態下重新欣賞這些歌 就像其他地方的觀眾一樣 我自己是輕易就接受,因為原本就對這些歌不熟悉,也就不存在預設的態度 但是女主角又提到自己的腳色因為認同男主角父親,而改用台語和他對話 以及因為亞農的父親從鄉下來所以用台語(我印象中約略是這個意思,有人可以修正嗎?) 我一邊為她的發言捏把冷汗,一邊也不能理解 如果選曲不考量文化背景因素,那在語言的使用上為何有不同的標準? 拿出台灣之後,這兩件事一樣會失去意義,不是嗎? 最後來說一些跟演出本身比較無關的事 巡迴至高雄的時候,從劇院帶了大批的器材,是國內製作少見的規模 導演時常做技術上的調整,對於一些小細節相當要求 縱然辛苦了一聲令下要扛著一批30公斤的燈爬上爬下的技術人員, 還有老是被罵、罵完之後穿著戲服調燈的塩原桑 演員也不惶多讓,每天都要上台排練,當天有演出也一樣走完全本 這種嚴謹的態度在台灣的巡迴之中很難見到。 在台北以外的場地可以看到無刪減的燈光設計,高雄茶花女的觀眾可說是幸運了。 不過我想這是對1500萬製作很基本的要求吧。 -- Are you taking over or are you taking order?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or are you looking backwar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99.6.197

02/25 15:04, , 1F
推。麥克風的部份,原文提及不使用麥克風是指演員身上,劇
02/25 15:04, 1F

02/25 15:04, , 2F
場裡有看到指向性麥克風,其他部份倒是沒注意,我自己在看
02/25 15:04, 2F

02/25 15:05, , 3F
戲時比較沒有感受到喇叭傳來的演員聲音,這可能也跟我坐的
02/25 15:05, 3F

02/25 15:05, , 4F
位置是一樓第四排,比較會直接感受到演員原本的聲音有關
02/25 15:05, 4F
文章代碼(AID): #1DPhYC-Z (Dram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PhYC-Z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