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眾聲喧嘩]之後的藝術量化喧嘩

看板Drama作者 (走!讓我們去找天堂)時間13年前 (2010/08/26 06: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8 (看更多)
十分有趣!繼曉劇場的訓練方式之後, 又開啟了其他的戲劇討論可能, 很可惡的(無惡意)在睡覺前看到這篇文章, 躺在床上想著想著便滿心歡喜的爬起來回文 基於討論與分享的角度 非引戰(笑 或許結合不同的專才能讓戲劇能走出更大的格局 這也是大家樂見的吧^^ ※ 引述《preich ( )》之銘言: : 還是忍不住多回一篇,因為對這篇文小有意見 : ps1.不是故意找碴,別擔心 : ps2.待會會偷偷舉例讚美曉劇場 XD : ※ 引述《lk2001415 (走!讓我們去找天堂)》之銘言: : : 2.曉劇場只是小小的一個戲劇團隊不足為提,但我相信大部分的戲劇團隊絕非以量化 : : 的成本來考量一齣作品;以北藝大的學期製作來說好了, : : 請問有哪一齣是考量成本和成本回收來訂定票價的? : : 大多時候票價只是教育觀眾,養成購票看戲的習慣 : : 滿坑滿谷定價300~500塊的演出也只是因為一般觀眾願意 : : 也習慣以這樣的票價觀賞演出 : : 會有團隊還沒培養觀眾養成看戲習慣時定出一個不被接受的票價嗎? : 請允許商學背景的我指出,若以長期經營的劇團為目標 : 至少要有「一個人」從成本方面來考量! : 在台灣和法國,通常由導演扮演這角色,且扮演得亂七八糟 : 在美國,尤其好萊塢和百老匯,是製作人 producer,他們市儈、殘忍,但精準 法國方面是否通常由導演扮演經營者我不太清楚, 不過曾聽老師說過在"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下 政府對表演藝術的補助達到國家預算的5%, 包含給予失業人口仍享有觀賞藝術的權利 (聽老師說,在法國就算你沒錢政府會給你錢看演出 他們認為即便無業也不該被剝奪享受藝術美好的權利) 美國則是以市場考量做為基準 政府並不介入藝術 由民間資金籌措 演出大多以卡司做為考量 一部好的作品便會聚集大量的投資人(或公司)挹注資金 等待之後票房回收 大家獲利 這是否有點像是股票的道理? 因此美國與法國的藝術作品便有極大的差異 (若有誤 或更詳細資料煩請指正 一個藝術鑑賞是有階級的 另一個階級差距則明顯較小的 台灣大部分團隊也以政府補助為劇團最大來源 其次是票房 最後才是廠商贊助 (而小型團隊通常極難拉到贊助 因廠商無社會責任概念[特指對藝文補助] 所以可能會捐款購買救護車卻不會贊助藝文團隊 那曉劇場呢 在演出、行銷成本與演出是有所分工的 由藝術行政管理人員負責的 : 從經濟學邏輯來看,觀眾只願意花費500元看戲 : 只表示一件事:在某種目標的追求上,250元的電影票更值得滿足需求 : 若不才小弟是劇場經營者,不會覺得自己是「教育觀眾」 : 而會思考,什麼是劇場能給的、比電影更多的、值得吸引人來看的? 其實這部分不是指訂出票價來教育觀眾(誰有資格教育觀眾呢? 我措詞、表達不好,應該說 1.培養觀眾使用者付費觀念 以前大家都習慣接受贈票才進劇場觀賞演出 (即使到現在,我還是有朋友說"免費的我再考慮看看" 哩咧 我花時間花錢還要求你 也太哭哭了吧) 幾年前聽一些資深行政人員提起 早些年南部的觀眾仍多認為觀賞表演藝術應該是被邀請 社交的 藉由被贈票的行為提升自身形象 也因此願意進劇場看演出 近幾年狀況才持續好轉 贈票狀況為何會發生? 最大的原因便是眾人認知中藝術不是生活必需 所以可能會花票錢看電影而不會進劇場 電影是娛樂 舞台劇、舞蹈是藝術 藉由贈票吸引大家進入劇場並發生興趣 再折衷的訂出合理的票價 使觀眾了解並願意持續性的走入劇場 說到這個就來說說某年演出有位從未看過舞台劇的友人前來看戲 看完之後他說"這樣的演出,你們的票好便宜喔!"(打折後是280) 我問他說這樣的演出他願意花多少錢 "500元"他說。 很感人 但就像上面說的 絕大多數人對舞台劇的刻版印象使他們寧願去看電影 2.大多數演出的票價制定 如同之前說的,其實很多演出與票房都是入不敷出 但為何會制定這樣的價錢呢 約定俗成的統一票價是吸引觀眾並且願意消費的金額 在中小型劇團尚未發展成形(口碑)前 貿然抬高票價都可能嚴重影響票房 這樣說好了 你會花600元看莎妹的戲 但你會花600元看曉劇場的戲嗎(噗 (在同一場地演出、甚至相同演員、相同劇目的前提下) 莎妹是15年的戲劇團隊 累積的口碑與實力會讓大家願意掏出600元 但曉劇場不過短短4年,相信一定會有許多人因而考慮再三的。 所以曉劇場只能賣350不然就是熬15年再漲價(哈 持續性穩定的成長才會吸引觀眾 所以我們曾推出50元,150元的票價吸引觀眾 引入更多對劇場有所顧慮的朋友。 : : 3.接續上面說的票價考量,若身為劇場專業科系的學生 : : 也一定會很清楚收支永遠無法平衡, : : 但卻在一開始用了票價來做為衡量基準(第一篇推文中可見 : : 就像某些沒接觸過劇場的觀眾認為 : : 何不花一樣的錢進電影院看碰碰碰的電影 : 接上段 : 要贏過電影,就不能在人家的優勢硬碰硬 : 電影相對劇場的絕對優勢是什麼?聲光、特效、爆破、後製! : 所以私以為,舞台效果不應該是劇場追求的目標 : 而應該只是為了作品本身而存在,不該喧賓奪主,變成所謂的賣點 : 劇場無法被電影取代的特點是什麼呢? : 個人認為是:「現場」 : 現場演出的生命、活力、熱力、感受,都不是任何音響、大螢幕可以複製 : 正如CD一張300沒人買,2000元的演唱會輕易售票一空(附中天團三月天) : 「現場」要怎麼塑造呢? 沒錯沒錯!如上面提到, 從來沒有想過要進劇場的觀眾怎麼可能願意花即使只有300的現場呢? 或許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益 如何增加劇場觀眾 以藝穗節為例,雖然產生大批觀眾,但大多都是演出團隊親友 之後持續發酵的又有多少呢? 若無法持續是為什麼? 我也常問 一場100張票 5場也才500張 為什麼在台北有上百萬人城市裡要賣500張票那麼困難? : 我本以為是「故事」優先,後來覺得這是基本功,沒做好什麼都不用談 : 直到今年五月觀看了「曉劇場」的母親節特別演出 : 才知道演員的能量可以如此充溢整個演出空間,震撼現場情感 : 這才給了外行的我一點啟示: : 讓觀眾進入演出現場、置身演員其中,彷彿一同經歷角色起伏 : 而不只是坐在那兒觀看的一場平面的演出秀 謝謝支持(羞 : 還是回到前面的觀點 : 創作者有愛絕對是基本關鍵 : 但,真的,如果只想跟大家分享,那太偏向學院派浪漫 : 還是想辦法讓觀眾人數跟金幣一起共鳴吧 XD 如果可以我也不想是學院派的浪漫 但我相信非關學院或非學院 大家都是如此浪漫 否則誰願意一個月只有3200元的生活費 或26歲還靠父母養(之前哪一位版友? 人家穿名牌鞋我穿中國強(誤 誰不想跟金幣共鳴呢 只能說目前台灣的小型戲劇環境依舊是苦行修 PS:文中所指到的劇場生態,大多以小型劇場為主 台灣本土大型戲劇團隊近年發展甚好, 也期待他們會引進更多觀眾 並逐漸對戲劇產生興趣。 -- 做夢 做戲 做甚麼!? 看書 看戲 看百態!? http://www.wretch.cc/blog/ALtheatr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5.180.250
文章代碼(AID): #1CTPuDZh (Dram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8 篇):
文章代碼(AID): #1CTPuDZh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