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新參者SP之紅手指》 & 湊佳苗《贖罪》

看板Detective作者 (不拋棄,不放棄)時間13年前 (2011/01/09 19:27),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完整版:http://siedust.pixnet.net/blog/post/28082037 以下有雷。 加賀恭一郎在《新參者》曾經說過一句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話: 刑警的工作並不只是那樣(調查事件),因為案件而傷心的人也是被害者,尋找 幫助這些被害人的方法也是刑警的工作。 他將「被害者」的定義擴大,以他獨有的方法使這些囿於事件而無法掙脫的人們, 重獲自由。《新參者》一劇如此,在今年推出的SP《紅手指》亦然。 《紅手指》是東野圭吾於2006年推出的作品,早於《新參者》三年。內容敘述 一對父母為了粉飾獨生子直巳犯下的殺人罪行,所進行的各種計畫。乍看之下, 不過是溺愛兒子的父母的愚蠢行為,但背後卻包含叫人心痛的親情。 正如本篇《新參者》從緩慢不耐到揪緊心臟的步調,SP最初也令我感到無趣。 然而當父母為了使兒子脫去罪刑開始制定計畫後,我的頭皮開始發麻。 東野圭吾向來擅長描寫人性,尤其懂得挖掘人類深處潛藏的劣根性。父親深愛兒 子,天經地義,可是他竟然保護兒子保護到要犧牲自己已經痴呆的老母親,看到 這裡我簡直無法置信。 我可以理解他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但我萬萬不能接受將曾經疼愛自己、呵護自 己的至親推出去當殺人犯的想法。 劇中導演刻意交錯著直巳爸爸幼年如何受母親的疼愛長大,而今卻挖好殺人犯的 大坑埋葬母親的畫面,諷刺到一個不行,同時我也因此哭到不行。如果直巳爸爸 真的得手,痴呆母親成為代罪羔羊,我想他們一家人這輩子大概也毀了。 值得慶幸的是,加賀恭一郎看穿他們的虛假,利用迂迴與謊言── 一如他在《新 參者》常用的手法──使他們能夠正視真正值得珍惜的究竟是什麼。 劇中,明明白白擺著兩份母愛:一份是亟欲提醒兒子不要犯錯的親情(直巳爸爸 的母親),另一份是寵溺扭曲到是非黑白都混淆的親情(直巳媽媽)。雖然兩份母 愛的好壞不難區分,但我恐懼的是,一旦成為母親,要區分兩者是否真那麼容易? 所以,母愛可以是三春暉,卻也可能成為利刃。 除了案件本身外,《新參者》中模糊的加賀父子關係,在SP得到了答案。無論 加賀對他父親不顧家庭一事有沒有怨恨,我可以感覺到他之所以走上刑警之路, 以及往後的價值觀,其實都源自他的父親。松宮脩平對加賀爸爸的屢破奇案表示 敬佩時,加賀爸爸卻只說: 重點不是破了多少案子,而是救了多少人。 加賀做的事,不就在印證他父親的這番話嗎?所謂救人,並非僅指實際上的受害 者,更多的是因案件而受傷(包含心靈)的人們吧! 也因為加賀的行動,我聯想到最近閱讀的《贖罪》。 湊佳苗的《告白》成功打響她的名號,無論原著、電影都是佳評如潮。相對的, 《贖罪》就有點後繼無力,無法與《告白》媲美,但仍不失為一本好讀的作品。 《贖罪》與《告白》同樣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描述四名女孩因為幼年目睹 朋友被姦殺的屍體,自此人生蒙上極大的陰影,加上死者母親的遷怒,使女孩們 一生都無法過上正常生活(心理與生理上),甚至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追根究柢,女孩們並沒任何道義或法律上的責任,可是因為死者母親的指摘,與 她們內心對自我暗示的壓力,才導致種種悲慘的結果。我在想,如果當時她們遇 到的是像加賀恭一郎這樣的刑警,她們的未來或許會截然不同。 毋須被命案綁得死死的,一生都在後悔與痛苦中渡過。 只是,如此一來,就沒有這本書問世的機會了XD。 雖然《贖罪》並沒有如《告白》那般出我意表,但它的結局依然沉沉地擊了我一 拳。如果最後的「告白」是真相的話,代表兇手一旦得知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將 會永遠陷進地獄裡吧! 我真想看到那一幕! -- 你想找歸宿,其實,大家都一樣...... 但就算你找到了你所謂的歸宿,你也看不見盡頭, 因為人生是沒有窮盡的,也就沒有什麼歸宿。 --吳哲《士兵突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7.141.135

01/10 07:44, , 1F
查了一下,發現日本三月可能會出版加賀恭一郎新的系列作品
01/10 07:44, 1F

01/10 07:46, , 2F
書名叫「麒麟之翼」。滿奇幻的書名,好奇內容是什麼
01/10 07:46, 2F

01/15 17:34, , 3F
獨步出好慢,看完日劇多少會影響看書意願!
01/15 17:34, 3F
文章代碼(AID): #1DAPk7Kb (Det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