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歐美推理與日本推理的差異(解答篇)

看板Detective作者 (天樹征丸夢碎T_T)時間14年前 (2010/04/21 14:51), 編輯推噓14(14042)
留言56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我要先強調一點,我不確定我的這個發現有沒有人提過(其實我還蠻怕自己的發現 是野人獻曝呢),我更無法斬釘截鐵地說這個論述「一定」就是造成歐美推理與日 本推理之間有如此涇渭分明差異的真正成因,但我認為這個論述很合理,不僅能夠 解釋「歐美推理時常出現一人分飾二角的情節,而日本推理時常出現共犯」的說法 ,也一併解釋了高普部落格那篇文章所指出的「歐美作家較多扎實而具像的描述, 而日本作家較少」的現象。 這個論述出自我先前才在部落格裡推薦過的工具書《心理學︰適應環境的心靈》, 由於我不時會拿起這本書來翻閱,有次翻到〈社會心理學〉那章,在探討文化與個 人的議題的時候,曾出現以下的文字: =====引用分隔線===== 在美國等西方文化中,一般人從很小就被灌輸獨立的自我觀念,要把自己看成獨特 的個體,要有所表現才會引人注目。雖然西方文化也重視慈善或無私奉獻等行為, 但這些行為通常只算是附加的個人特質,人最終還是要成為具有獨樹一格特質的個 體。 但許多非西方文化,尤其是亞洲文化,則採迥然不同、強調彼此依賴的自我概念。 日本的父母會教小孩要從團體的角度來看自己,要成為有共同目標之團體的一份子 ,而不是成為急於與眾不同的個體。這些文化差異會反應在一般人的內在思想和感 覺上,亞洲人可能以和別人共通的特質(我來自京都)來描述自己,並認為自己和 別人一樣,而不會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而西方人則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以個 人化的特質(我很會吹長笛)來描述自己。西方人多半認為自己的智力和領導力超 過平均值,但很少亞洲人這麼想。 這些結果有何意義?它們應該能強化你心中的這個觀念:在行為和心靈的解釋和研 究上,文化因素是不可忽略的。一個人的想法和行為通常是為了順利適應個人所處 的環境而生,由於文化對個人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 =====引用分隔線===== 就是這段論述讓我驚覺:或許就是東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造就了歐美推理與 日本推理的差異。以下是我個人的解讀: 先看歐美推理。由於歐美的作家從小就被灌輸要成為與眾不同的個體,所以在他們 的觀念裡,每個人(或者說是每個事物)都是相當獨特,既然如此,當他們在描述 事物的時候,就會儘可能地去把細節描述清楚,好讓他描述的事物能有別於週遭環 境的事物。 把這種概念延伸至推理小說中的謎團設計,也順道能解釋為何歐美推理當中很常出 現「一人分飾二角」的把戲。要成為一個與眾不的個體,勢必要具有多面向的人 格特質。比方說,某人的個性很老實,但擁有老實個性的人比比皆是,那麼要讓自 己與眾不同,就得增加一些個人特質,像是個性很老實、記憶力好、很體貼、很幽 默……等等,只要擁有越多的個人特質,就越能區分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如此一來,也造就出一個人會有多種面向的人格特質,或許從小自詡為獨特個體的 歐美推理作家,下意識地把這種「多面向的人格特質」融入在角色塑造和謎團設計 ,才會屢屢讓兇手在書中「一人分飾二角」,不只具有單一身分。 反觀日本推理,由於日本人(或者說亞洲人甚至東方人應該也適用)從小被灌輸的 價值觀就是要儘可能地融入群體,這種觀念無形在傳導著「你和別人並無顯著的差 異」,也連帶影響了日本作家的寫作模式,使他們在描寫事物方面,顯得比較沒有 那麼仔細(既然大家都差不多,那又何必去多花筆墨描寫?) 而共犯的部份則可以用「強調彼此依賴的自我概念」來解釋,不過我認為這樣的解 釋也不全然正確,或許日本本格推理使用共犯比例較高的原因,並非全然在於文化 層面的差異,更有可能是由於技術層面的演進而不得不這麼做。 一個兇手能使用的犯罪手法幾乎已經被前人使用殆盡,推理作家們為了讓書中的謎 團詭計更有創意與特別,所以不得不另闢蹊徑,以期有更別出心裁的表現。其中, 將兇手數量增加就是一個方法(可以試著想像強調個人技法的「街頭魔術」和講求 華麗效果的「舞台魔術」之間的差異,這樣應該就可以理解我所謂「共犯的使用可 以讓謎團詭計的展現更有彈性與變化」的說法了) 以上就是我的發現。雖然稱不上很嚴謹的推論和深入的研究,但是東西方文化差異 的論述卻能大致解釋歐美推理和日本推理之間的差異,至少我覺得還解釋得通啦。 無論如何,就算我的這兩篇文章無法完美地解析歐美推理和日本推理之間的差異, 但這也是一個相當有趣且引人思考的問題吧! 原文發表網址(內附超連結) http://crimenigma.pixnet.net/blog/post/26605744 -- 《矮靈祭殺人事件》(2009年5月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6309 《布袋戲殺人事件》(2006年9月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078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77.233

04/21 17:34, , 1F
很有道理,同意你
04/21 17:34, 1F

04/21 19:02, , 2F
我也不敢講這個答案一定對啦,但至少解釋起來還蠻有道
04/21 19:02, 2F

04/21 19:03, , 3F
理的,當然前提是閱讀經驗符合我題目當中所講的"歐美
04/21 19:03, 3F

04/21 19:03, , 4F
推理常出現一人分飾二角,日本推理常出現共犯",有這
04/21 19:03, 4F

04/21 19:04, , 5F
樣的閱讀經驗,我的解答才有討論價值吧
04/21 19:04, 5F

04/21 22:37, , 6F
書看的不多加一 不過我覺得說得通 這樣的觀點切入
04/21 22:37, 6F

04/21 22:38, , 7F
還滿有創意的 發人所未發
04/21 22:38, 7F

04/22 00:28, , 8F
那東方快車...
04/22 00:28, 8F

04/22 00:39, , 9F
日系1人多角可以試佐藤友哉之流,黑暗系或短篇還蠻愛用
04/22 00:39, 9F

04/22 00:39, , 10F
這比較像是閱讀經驗的差異...
04/22 00:39, 10F

04/22 00:55, , 11F
筒井康隆還搞過m人n角 XD
04/22 00:55, 11F

04/22 00:59, , 12F
古早點也別忘了本陣殺人事件...XD
04/22 00:59, 12F

04/22 04:03, , 13F
從文化說的話,說不定歐美讀者覺得犯個罪還要共犯太遜了
04/22 04:03, 13F

04/22 04:04, , 14F
市場反應不佳,所以很少有這樣的作品? XD
04/22 04:04, 14F

04/22 04:14, , 15F
歐美的人名根本記不起來啊
04/22 04:14, 15F

04/22 14:50, , 16F
記人名是可以訓練的 另外我覺得另一個差異是歐美作品幾
04/22 14:50, 16F

04/22 14:51, , 17F
乎以私家偵探為主 日本則較多國家體系的人當偵探如警察
04/22 14:51, 17F

04/22 15:55, , 18F
l網友舉的例子沒錯,不過我也知道一定會有例外(問題篇
04/22 15:55, 18F

04/22 15:56, , 19F
當中我有提到)或許把命題改為"歐美推理當中出現一人分
04/22 15:56, 19F

04/22 15:57, , 20F
飾二角的比例,明顯勝過日本推理" 這樣的話就更符合現
04/22 15:57, 20F

04/22 15:57, , 21F
實情況囉
04/22 15:57, 21F

04/22 16:33, , 22F
人名我反而是日本的記不起來 大概是習慣問題
04/22 16:33, 22F

04/22 21:00, , 23F
我是都記不太起來;畢竟我關心的是內容不是裡面的人;
04/22 21:00, 23F

04/22 21:05, , 24F
可以吐槽嗎XD...老實說這命題不太能成立,還是那句老話,
04/22 21:05, 24F

04/22 21:06, , 25F
與其說是東西方差異,不如說是「設計詭計時程點」的早晚,
04/22 21:06, 25F

04/22 21:07, , 26F
「一人二角」最大宗是不是都歐美古典期那段時間?
04/22 21:07, 26F

04/22 21:08, , 27F
而歐美中後期作家我看就很難找出例子了吧...
04/22 21:08, 27F

04/22 21:09, , 28F
相對的日本早期作家,尤其亂步那一代,一人二角也滿常出現
04/22 21:09, 28F

04/22 21:10, , 29F
而後輩的日本作家就一樣很少有人拿這化石詭計出來用了...
04/22 21:10, 29F

04/22 21:11, , 30F
不如乾脆問這命題:有沒有台灣推理作家都不愛用一人二角
04/22 21:11, 30F

04/22 21:11, , 31F
這種詭計的八卦?XD
04/22 21:11, 31F

04/22 22:03, , 32F
我覺得用東西方差異的說法來解釋,太本質主義了,這樣說的
04/22 22:03, 32F

04/22 22:03, , 33F
的話,任何差異都可以用東西方的差異來解釋,看起來好像
04/22 22:03, 33F

04/22 22:03, , 34F
很有道理,但其實並沒有解釋到什麼,因為這是一個循環邏輯
04/22 22:03, 34F

04/22 22:46, , 35F
to Barbow:近代歐美推理作家我看的不多,但DEAVER的
04/22 22:46, 35F

04/22 22:47, , 36F
作品當中就有一人分飾二角的詭計謎團。當然樣本數不足
04/22 22:47, 36F

04/22 22:48, , 37F
或許無法證明什麼。至於台灣推理作家不愛用"一人分飾
04/22 22:48, 37F

04/22 22:50, , 38F
二角"的詭計? 我也只能說樣本數不足所以判斷不出吧XD
04/22 22:50, 38F

04/22 22:51, , 39F
不過我自己前陣子寫了一部四萬字的中篇,當中就用了
04/22 22:51, 39F

04/22 22:51, , 40F
那就有請原po多製造一些"樣本數"以供研究XDDD
04/22 22:51, 40F

04/22 22:51, , 41F
"一人分飾二角"的詭計,絕對不是因為你問我才刻意寫XD
04/22 22:51, 41F

04/22 22:53, , 42F
當然,我會盡力的,也希望大家多給台灣推理作家一些時
04/22 22:53, 42F

04/22 22:53, , 43F
間和鼓勵^_^
04/22 22:53, 43F

04/22 22:55, , 44F
TO hacedor:你的說法也沒錯,光靠東西方文化差異就要
04/22 22:55, 44F

04/22 22:56, , 45F
解釋這個現象的差異,當然是不夠,有時一個現象背後會
04/22 22:56, 45F

04/22 22:57, , 46F
有相當多的成因,我也不過提出一種可能性而已
04/22 22:57, 46F

04/22 23:41, , 47F
但這仍然應該不是事實"現象",是個人閱讀經驗吧
04/22 23:41, 47F

04/22 23:42, , 48F
而拿歐、美這麼大的取樣base跟日本一國比其實也有點奇怪
04/22 23:42, 48F

04/22 23:47, , 49F
像是迪佛的藍色駭客因為犯人的特質,一定會有共犯
04/22 23:47, 49F

04/22 23:48, , 50F
不過歐美這類偏犯罪小說的類型有共犯反而應該是常態
04/22 23:48, 50F

04/22 23:50, , 51F
我覺得這類的論述也是一種推理的訓練,小說中的警察喜歡
04/22 23:50, 51F

04/22 23:50, , 52F
找尋支持自己推論的證據,而偵探應該是由所有證據進行有
04/22 23:50, 52F

04/22 23:51, , 53F
效的推論才是。
04/22 23:51, 53F

04/22 23:52, , 54F
像是清涼院流水《幻影城殺人事件》的湊答案方式很容易
04/22 23:52, 54F

04/22 23:54, , 55F
出現在我們對事物下結論時,但其實這是種邏輯謬誤就是:(
04/22 23:54, 55F

04/24 14:21, , 56F
對我來說,把現象的解釋歸於文化差異實在算不上有創意.
04/24 14:21, 56F
文章代碼(AID): #1Bpg21Vi (Det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