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讀工藝設計與工業設計哪個好

看板Design作者 (慘綠青年)時間12年前 (2012/07/09 18:20), 編輯推噓9(901)
留言10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lvc505 (zero)》之銘言: : 請問設計在校生與前輩 : 讀工藝設計好還是工業設計系好? : 愚對工藝設計較有認知與興趣 : 可是讀工藝設計感覺未來發展不大 : 讀工業設計感覺比 : 工藝設計好 去年學過半年 : 對工業設計興趣並不多 : 但發展性感覺比較廣 : 在職專班選擇 : 大同大與臺藝大您會選哪一間 : 前輩對這兩間學校有什麼看法 : 懇請建議 我是台藝工藝的在校生,提供點想法給你參考。 首先就你根本的問題來回答: 工藝設計(Craft & Design)和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哪個比較好?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必須簡略理解兩者為何,才能進行比較, 就像連萊姆都沒吃過,怎麼能知道它和檸檬的不同? 首先,何謂工藝? 工藝擁有淵遠的歷史長書,如石器時代的繩紋即可視為一種工藝成就, 簡略地說:「將材料經由生產技術轉化成一件能夠使用或具有意義的物品」, 這件事情即可稱為一種工藝,更多的例子如各代材料雕刻、金銀珠寶、 餐盤器皿家具等,都可視為當代工藝的展現。 我們跳過一堆工藝論述,直接到設計史上的轉折點來看, 要知道,現今所有的設計活動皆雛形自工業革命後, 在工業革命以前因技術受限,藝術思維得以和技術並存, 而在工業革命後,技術領域單方面爆發性成長, 生產技術成為引導產品方向的指標,這件事情直接地影響了工業設計產業的誕生。 請容我略過中間一連串的運動和思想發展,我們直接看到設計行為的轉變。 以前,一個生產木椅的木匠可能從刨木、切割、組裝等所有生產行為, 到所謂的造型設計都是一手包辦; 現在,一位家具設計師可能只消把精神花在椅子的造型上以及市場行銷。 從上述例子我們看到了甚麼變化? 過去,一個人必須負責一件產品的所有, 一位木匠做了100% 的椅子,所以他能決定椅子的全部, 但相對的他也必須要會所有跟椅子生產過程相關的技術, 所以他可能一生就只是個做家具的木匠。 現在,一個人只消負責一件產品的一部分, 一位設計師可能只做了一張椅子的50% (若舉汽車為例則可能只有10%) 設計師不用會所有木匠應該要會的榫接或是裁木技巧, 他只負責做造型的發想,頂多了解些技術基礎以方便生產流程。 好處是設計師能做的領域變廣了,他除了木料之外還可以設計鐵、瓷、玻璃、塑膠等, 而且不只能做椅子,諸如3C產品到各式家具、書籍等, 從口紅到火車都是設計的範圍。 壞處而言,設計師能決定的深度減少, 他必須受限於上游廠商的技術,或是公司的機構部門和研發部門, 除非你本身就是該技術的提供者。 再舉汽車為例,實際上決定整個車體構造的往往都不是工業設計出身, 而是機械系等等工科出身人士,工業設計師只是負責幫車想一件漂亮的外衣, 且這件外衣必須受到車的本體結構諸如軸距、引擎位置等等因素限制。 設計師能決定的大概類似車頭燈花紋要菱形還圓形,秋冬限量色要銀灰還是雪白之類。 (誇張比喻) 而這就是工藝設計與工業設計的不同, 在意義上,我不能說哪個比較好,因為兩者的層次不一, 工藝設計的層次較高,工業設計較低。 但是我們可以就實際產業情況來看看兩者的好壞。 先說,關於工業設計, 板上不乏許多工業設計業界的前輩所發的心得, 不妨參考他們的血淚還比看我在這邊唬洨有價值的多, 所以我們先從工藝設計的角度切入。 一位工藝設計出身的有為抱負青年現在大抵能分為兩類方向, 一是藝術創作,二是工業(產品)設計, 工藝設計的教學模式比較希望你可以完整的給予作品人文價值, 而非只是追求產品功能, 量產行為在工藝的眼裡絕非必要,因此有許多人乾脆直接投身工藝創作, 將質的部分提升到最高,以質做為價值化的基準,而非產品的銷量。 但在這領域會遇到的難點有二, 一個是藝術家的共同罩門:行銷, 我不知道國外的類似科系如何,但在國內來說,工藝系並不會教你怎麼賣, 然一件工藝作品即便登峰造極,賣不出去就是些破銅爛鐵, 藝術家終究要吃飯,小孩不會省奶粉, 眼下有許多的例子是作品水準超絕,但創作者生活困頓的。 第二個難點是「技術與思想的弱勢」, 以目前局勢來說,不光是工、商受到中國的成長壓制, 藝術設計類別也相當的有壓力。 拿陶瓷為例,對岸景德鎮隨便抓一個中年失意男來陶塑可能隨手就捏個飛龍在天, 台灣工藝設計出身的要做個毛蟲倒掛可能都要耗老半天, 我的比喻很誇張,可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人家真的「用生命在做陶」,你拿甚麼技術跟人家比? 而且近年中國行銷能力趨強,以前因為封閉所以我們沒這煩惱, 現在你知我知買家知,我們的東西還要不要賣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廟外柱子的雕刻知道吧? 現在許多都是對岸刻畢後,運過台灣海峽來裝置,非本地工匠所為。 所以作品的理念就成了最後的希望, 以作品思維來取勝是很聰明的做法,但是身為工藝系的你, 理念教育沒有美術系來的強,且要賣理念還需要配合時代潮流, 太老沒人要,太新賣不掉, 想要用強大的創作理念來做本,其實很難。 那麼工藝出身而轉工業設計的人是否會過的比較好? 其實也不盡然。 工藝設計系的人的確在材質和傳統生產流程的掌握上會比工業設計系來的稍強, 但只要牽扯到物理層面(機構)、資訊層面(程式)以及市場掌握(行銷)三者, 就會露出馬腳,完全無力。 我只簡提至此,再次強調我並非工業設計的專家,請另尋板上高人。 最後再由學校的部分來分析,台藝工藝和大同工設的差異。 講是這樣講,不過我只能聊聊台藝的部分,因為大同我完全不熟 ... 。 原PO有提到你的方向是在職班,這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台藝的工藝系大學部目前有四種學制並存: 日間部、進修部(夜間部)、在職進修班以及學分班, 日間部係由高中生所組成,經學測或指考分發來的, 夜間部的組成則常有轉折,因考制時常變革,目前來說大都是復興美工出身, 小部分高中重考生,而一半左右可能都不是應屆的學生。 在職班則大都是平常已經有工作的社會人士,因此組成較為複雜。 學分班同在職班,不過學員比較多是因興趣取向而來修取該學分科目, 只挑選有興趣的課程繳交學分費上課, 當然也有不少是先在學分班打滾後直考在職班的。 我本身主要是夜間部學生,過去也修過學分班和日間部的學分, 因此我的觀點不見得完整,請不要以我的觀點概全。 台藝工藝最大的特色在於各學制皆有優勢,資源來說大體上日夜均分 (當然日間部還是有許多優勢),師資方面也有許多共通, 不會因為名為夜間部所以師資就較差(實際上有的還比較好), 而在職班也享了該有的待遇,學分班亦同。 然在教學系統上,在職班的課程較為簡化,理由不難理解: 在職班只有六日上課,能修的時數就是那樣,這無可厚非, 但是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除非學生是設計奇才,否則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 最為明顯的即在職班教的技術不夠業界所需。 理由同上,時間使然所以在職班所能學到的技術當然不深, 且成員平時還需負擔家計,無閒私下練習, 如果是想轉換跑道的學員就只能學到大略基礎,想再深入還需另尋他法。 順帶一提,在設計思考上也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而另一個最為顯眼的問題是台藝工藝本身所存在的詬病——保守, 台藝工藝本身絕大部分的師資都是自家工藝系出身, 且高層幹部從專科時代就大抵固定,鮮有換血, 講好聽點是技藝傳承,講難聽是近親繁殖, 去除最新一代的師資因有受時代馴染所以尚稱創新,符合現代設計教育所需, 老一輩的龍頭有時根本難以溝通,思想老朽, 我不是指全部,但這是確實有的現象。 試問,一個最需求新求變的藝術設計領域竟以保守為本,這該如何是好? 不是說傳承不好,但是過份保守只會終致枯萎。 另一個顯眼問題是系上方向不定, 近年因工業設計當紅,系上因而想重視產品設計部分, 但是不論師資和課程安皆不恰當, 今天論工藝系究竟是產設強還是創作強, 我只能說是兩者都不是,弄的半調子。 要工藝技術沒雕塑系強,要產品設計沒工業設計系強, 要創作理念沒有美術系強。 話說回來, 我到底沒有告訴你哪個選擇較好,因為我已身處選項之一, 我自己是台藝的人,面對缺點會以放大鏡觀視, 再者我也只是個以想法過日子的學生,實務層面尚少, 實在沒有那個資格來做比較的工夫。 最後希望這些論述沒有嚇到原PO,反而可以幫助你了解弱點何在, 讓你在作規劃時可以更完整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3.13.80

07/09 18:48, , 1F
認同給推 同是工藝人
07/09 18:48, 1F
※ 編輯: CREAMTA 來自: 114.33.13.80 (07/09 19:15)

07/09 19:25, , 2F
好文大推 :D
07/09 19:25, 2F

07/09 20:56, , 3F
推工藝人!
07/09 20:56, 3F

07/09 22:42, , 4F
推同校!!
07/09 22:42, 4F
※ 編輯: CREAMTA 來自: 114.33.13.80 (07/10 09:22)

07/10 14:33, , 5F
!!!
07/10 14:33, 5F

07/10 19:14, , 6F
同為工藝人大推
07/10 19:14, 6F

07/11 09:04, , 7F
好文!觀點廣且深!
07/11 09:04, 7F

07/11 23:01, , 8F
感謝您 學的精好
07/11 23:01, 8F

07/17 03:25, , 9F
帥ㄚ~~~~~~~~
07/17 03:25, 9F

09/02 01:37, , 10F
大推!
09/02 01:37, 10F
文章代碼(AID): #1F-h1IR1 (Design)
文章代碼(AID): #1F-h1IR1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