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關於文化認同

看板CultureShock作者 (Home Sweet Home)時間15年前 (2009/02/01 23:25), 編輯推噓13(1307)
留言20則, 1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29 (看更多)
who am I? from "Taiwan"? 莊子有篇魚跟水的寓言,想闡釋道。 魚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因為習以為常。 同理,可以說: 你我人在台灣卻不知所謂台灣的存在,只因為習以為常。 在台灣二十五年,看著聽著這麼多台灣主體的言論, 還是很隔靴搔癢,到底…什麼是台灣? 澳洲打工旅行一年。 當別人問我:"where are u from?" 當我很自然不猶豫的說,我來自台灣。 我開始感覺到有些不一樣,我來自一個叫做台灣的地方。 非洲馬達加斯加島附近有個法屬島嶼, 當地人都講法文,甚至享法國國民的權利義務, 但他們就不是住在法國本島, 他們也不會說他們來自法蘭斯。 到底,Taiwan? China? 在我心裡始終是個牽繞不已的結。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兩岸之間……唉壓。 是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自己說了算, 就算真成立國家日子也不一定過的比較好, 這東西的重要性在於選票在於政客大於一切, 除了可能讓自己感覺開心一點好像沒太大差別。 只是,彼端的強大又遙遠, 又心中盡是那過往的歷史情懷, 看不透阿…… * * * * * * * 以蔣系外來政權為名,切割台灣與中華民國, 於是可以認同台灣…了嗎? 要說,中華民國是外來物種也無不可。 但我說這像是來自同一棵樹的移植, 當初對南京政府天高皇帝遠的台灣, 因為國民黨搞丟了那大片疆野而來台灣接枝輸血。 接著接著就礙於情勢落地生根了, 反攻大陸毋忘在莒成為一個不可及的理想。 蔣政府帶來台灣的撤退部隊,接管了台灣。 日本人看不起的認為電廠水廠將因缺乏人才而停擺, 但我們就是有人才有本事讓一切重新上軌道, 其中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我們的孫運璿院長…… 而我們大享其利的十大建設,又是誰在開山闢土? 不是那些與故鄉相隔千里,也許一別成永別的昔日榮民弟兄嗎? 建設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財力;經濟的穩定,也需要資金在背後的支撐。 沒有從對岸國庫運來台灣的黃金,事態又將如何發展? 說我們是中國文化道統的繼承,在戰火之下仍把故宮珍品裝箱上船來台, 台灣人難道不以故宮為台灣的明珠,為那諸多珍品在台灣被守護而非文革糟蹋而驕傲? 又眷村文化,也是戰爭產物,也是所謂中華民國政權所帶來的, 能夠別過眼不看,這些跟著台灣一起走過風雨飄搖的人們? 就算中華民國是如此外來的產物,就算在台灣的功過如此難分, 但一起走過了這麼多年,就算當初是外來,現在也已經血脈交融的在一起, 這,還有必要去強調中華民國是外來的產物嗎? 又當真回歸歷史來看,中華民國是國民黨在大陸革命後創立的國家, 國民黨的前身就是同盟會,興中會,這些革命團體。 孫文,國父,也多次來到台灣以募集資金人力,散播革命的種子, 那,同盟會,興中會也是外來政黨嗎? 那,台灣當初對中華民國的觀感又是如何呢? ----以下為網路上的資料研讀,畢竟那一段歷史是被模糊帶過的。---- 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5_01 "興中會的第一個支會在1895年成立於橫濱, 第二個支會就在臺北成立。 興中會臺灣分會是陳少白到臺灣成立的。" http://www.adanstar.com/FF/212-7256.html 戰後,陳儀奉派來台擔任行政長官,台灣人民歡天喜地,可是,不到一個月光景,人們對 於陳儀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政策都非常失望,而最大的失望莫過於台灣的人事。雖然官方 一再賣力地解釋,人民就是無法接受,甚至到了1946年9月初,當外籍記者逼問陳儀為什 麼九位處長當中沒有一位台灣人的時候,陳儀就曾經回答說「台灣人沒有資格」,事後, 一名記者也抱怨說:「在九個處的十八位正副主管當中,只有一位台灣人。」(參見《密 勒氏評論報》)十八位當中只有一位台灣人,指的就是當時的教育處副處長(兼教員甄選 委員)宋斐如。 --------資料引用終了--------------------------------------------- 也就是在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將其實力轉移至台灣進行實質統治之前, 台灣對於中華民國這四個字該是樂觀其成的態度的。 而當國軍光復了台灣,當現實與理想產生了距離,才是一切變質的開始。 總之,那是一段歷史上的無可迴避,人事時地物就這麼發生了。 對我而言,要怪當時的現實環境複雜,而掌權者能力不夠,度量狹小。 外來與否,倒不是那麼重要… 要是當初是一個台灣驢蛋掌權又倒行逆施,又該怎麼看待這個歷史? 又或許,當初的中華民國隊有仇日情節也是合理的, 日本殖民五十年,台灣民心思想習慣難免受影響, 也許被視為親日,這也是原因之一? * * * * * * * 幾次,在轉播的國際場合看到旗子, 那什麼模樣的旗子會讓你眼眶盈起淚光? 澳洲的hostel有時以萬國旗來布置, 想要尋找台灣國旗的我,期待的是什麼模樣? 而在我們能夠在國際場合揮舞國旗的時刻, 除了那陪我們走過的青天白日滿地紅, 又有哪面旗子有這麼厚重的歷史意義? 青天白日滿地紅,這面旗子是染了鮮血。 是當初推翻滿清的鮮血, 是那與那大和民族血刃求生的鮮血, 是接著軍閥割據剿匪抗戰的鮮血, 同時,也有恐懼政權不穩而灑下的白色恐怖鮮血。 台灣這片土地上,因為這面旗子,流下了血, 當作一個負面教材,告訴我們當初發生了什麼事情? 對我而言,旗是中性的,之所以讓人不服, 我想是當初的迫害還沒被徹底的正視…… 而換了旗幟,心中的傷痕也許會忘記,但那又是我們要的嗎? * * * * * * 1/26,是澳洲的Australia's day,也就是國慶日。 讓我無法理解的是,那不帶一絲一毫肅穆沈重的氣氛。 在伯斯天鵝河(Perth-Swan river)上連續半小時的煙火, 一家大小攜家帶眷,臉上彩繪著國旗,身上披著國旗披風, 甚至一個國高中的小女生看我沒有旗子就送了我一隻… Aussie Aussie Aussie ~~ woo woo woo~~ 那為自己國家驕傲的勁兒, 三不五時就有個Aussie way,Aussie Slang…… 澳大利亞, 有不完美的政府訂定的不合理政策, 有探險者為探索這片土地奉獻鮮血, 有為不合理稅賦與政府武裝對抗的礦工鮮血, 有為代表澳大利亞應英帝國召喚的一戰軍士, 這些人都被紀念,被認可是澳洲的一份子, 而且是做出偉大貢獻的一份子。 Lonely Planet Australia: "一個真正的國家必須浴血而生。" 同樣是國慶,氣氛兩樣情。 同樣是捐軀,也是兩樣情。 看著每個鄉鎮都有為戰爭奉獻生命的紀念碑,甚至立像紀念, 每個戰士的捐軀都被珍而重之,誰家的孩子在世界那個角落為澳大利亞之名喪命。 我想,是台海之間,中台日,對二戰時代的歷史都還不能好好正視? 日本強調進出中國,我們稱對岸是匪區,中國的仇日情節, 大家都一廂情願的解讀歷史,並以此歷史作為統治工具, 究竟你我對於歷史的一股憤怒是不是基於事實? 或只是誰讓我們如此認定的事實? 不面對現實,就無法走出悲情。 但悲情又是政治人物手中好用的王牌, 而教育又被政治綁架,一切都被政治綁架, 還玩屁阿… * * * * * * * 日前看一本書提到戒嚴對文化的影響。 台灣戒嚴 共同回憶 什麼是台灣? 曾經有個戒嚴,曾經有個思想控制, 這一切也是形成台灣意識的重要影響。 那一段對文字言語的審查掌控, 又以什麼樣的形式影響當代的台灣人? 是不是因為曾經被禁止,而開放之後迫不及待的發聲, 於是什麼樣的言論都有,什麼樣的言論都可以被討伐, 雖然說這就是言論自由,但似乎缺了什麼共同的價值? 又是不是因為曾經風疾厲行的對所有思想寧可錯殺而不願放過, 那些硬著頸子為公理正義發出不平之鳴的人先後被那時的社會驅趕, 於是接著的世代對於追求真善美,追求不變的價值而有所迴避? 這些東西,你不去看他,他就不存在嗎? 造成了影響,造成了反撲,又如何去化解? 能夠跳過中國,跳過中華民國, 然後只討論那些宋元明清的詩書禮樂, 但到了清末不又再度伸手不見五指, 因為那些爭議讓我們根本不想去看到那事實? * * * * * * * 人在澳洲,那多文化的基底,溝通對話確實比在國內輕鬆舒服。 或者,只是因為旅行的人畢竟是過客,彼此之間都多留了三分情?! 遇到一個六七十歲的白鬍子老公公,他還在登山旅行, 他很愛說:"U just look like an Australian." 說我很像澳洲人,我以為說因為我看起來有西方臉孔嗎? 他說,因為澳洲人來自世界各地,什麼樣的臉孔都可以是澳洲人。 也許,因為有太多的異文化,所以他們懂得理解退讓? 又,西方社會以基督教義為社會骨幹,其強調的是每個人必須向上帝負責。 為了末日到臨時能夠經過那天堂的窄門得到永生,而非墮落無間地獄。 至於別人的所作所為,那是別人的主體性,別人和上帝之間的事情, 所以社會不會有太多的輿論,對於一些不影響社會和諧的小事? (也許經過幾世紀的適應調整,基督教確實比較能夠包容異文化了?) 而台灣,亞洲,尊師重道的傳統,讓父母親等尊長往往撈過界, 用干涉的方式強加自己的意識在孩子身上, 而社會輿論形成了權威性,使的每個人都可以依社會輿論對別人指三道四。 統一的社會價值觀,每個人都應該遵從,反之就是異類? 最後變成那籠子裡的猴子的故事? 但話說回來,人性是共通的,這只是一個趨向, 西方就不盲從,東方就不包容也不是事實。 也曾在西澳伯斯因為自己的亞裔面孔, 車上的年輕人朝著我噴水槍呼嘯而過。 樓上的年輕人朝著我丟煙蒂瓶蓋… 但在一個多文化的地方,包容會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但如果在台灣,對人的尊重不如譁眾取寵來的有實質意義? 新加坡鼻屎大的國家? 萬惡的共匪? 賣台集團? 香港腳? 外省人的原罪? 一切似是為一個怨氣找出氣桶,像是踢貓效應一般。 像是德國一戰結束時民不聊生,希特勒高呼猶太人的罪惡。 by the way... http://www.wretch.cc/blog/owl2815/5240100 這是一個頗有趣的東西方比較。 * * * * * * * 人在澳洲,當初想離開台灣就是要見世面。 本身有著一些對英文感覺良好的安全感, 配上心臟大顆不怕迷路走失的信心, 對於亞洲人身在國外聚在一團營造安全環境的作法不能認同。 確實英文是一個障礙沒錯,但更大的障礙是隨之而來的心理障礙。 有碰到連去Reception說要多住兩天都沒辦法的台灣人, 但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有基本的字彙量,足以表達日常起居的溝通。 當你有基本字彙量的時候,甚至連那都沒有,要有比手劃腳表達訊息的勇氣。 與其說英文障礙,該說是對於犯錯與失敗,或是遭拒絕的閉門羹的恐懼。 離開澳洲後的東南亞之旅,有時連英文都無法溝通, 但基於小販很有心作買賣討生活,比手劃腳, 東拉西扯就是會讓你懂他怎麼賣。 當初社團(在黃昏的大草原上……) 很喜歡用一句話考驗想離開的人:"你為何而來?" 到底自己出國的初衷是什麼? 如果說不是為了文化與語言我可以接受。 但韓國人最讓其他國家的人不瞭解的是,說著是來學英文的, 卻只悶頭悶腦的整晚埋頭唸書,日常對話卻避之唯恐不及。 好多人都會問我:"why? ..." oh well.. 但不諱言的是,確實有一種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存在, 當別人支吾著搜尋句子時,當別人開口是濃濃的台灣口音時。 雖然很清醒的知道這不值得感到優越, 語言足以溝通即可,但卻往往忍不住在心裡批評別人的發音。 而當感到優越,同時也把人看扁, 似乎也成了與台灣朋友交流的障礙。 人之患,好為人師。 當自己有點點本事的時候尾巴就翹起來了…… 但就好像在旅遊時有些景點是不能錯過的, 在國外跟異國人士交談也是重要的活動不能缺席, 你幾時還能遇到,義法比韓日台,跟各國人聊聊彼此家鄉? * * * * * * * 價值觀-文化包容低 文化優越 與 自卑 自卑與驕傲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東南亞旅行後,感覺台灣的生活機能確實比較方便。 但該是得利於台灣地狹人稠,又是得天獨厚的小而美寶島, 若易地而處,那廣大的土地要如何管理開發? 但澳洲加拿大的土地也不小, 環境也許更惡劣,但似乎就不是問題? ……… 優劣,確實是很難比較。 小而美的台灣,國際觀會比泰國 馬來西亞高嗎? 為了作觀光客生意吧,只見 CNN BBC NHK Australian Boom 甚至法文新聞台… 都在有線電視找得到,而在台灣的台北,我家的BBC在126台,CNN跑哪去了? 新加坡人的ID 身份證號碼就是護照號碼, 因為他們在新馬跨國旅行頻繁吧,不像台灣並沒有所謂鄰國。 當你連一個外國友人都不認識的時候, 那麼這麼多個外國跟你有什麼相干? ..可如果對國際沒有瞭解,對競爭力的影響又在哪裡?.. 當我老爸我同學都跟我說,國際新聞干我屁事阿…… 我傻眼,卻又難以否認。 天高皇帝遠…… 人在東南亞旅行,看著街景小販叫賣, 如果對這世界像是電視機一樣按下靜音鍵, 那交通街景,又和台灣會有多少差別? 同樣是討生活的人,同樣的店家,同樣的親情, 他們並不是可憐的落後國,他們也討著自己的生活, 即便是在剛開放尚待建設的寮國, 當地人還在溪水中洗澡的小鎮, 他們也以他們的步調過著他們的日子。 在國際市場中貨幣的弱勢,人力的便宜, 確實傷害他們生活品質,但誠如我同學說, 台灣能成為OEM廠的中流砥柱, 不就靠我們這些工程師死拼活拼嗎? 靠他們人力的便宜, 於是全世界擁去東南亞花錢, 成就他們的角色。 想像中的事物, 往往不是太過完美就是讓人嗤之以鼻嗎? 都只是想像。 歐美人士似乎就是奉公守法不丟垃圾不闖紅燈。 看東南亞就好像男的是建築臨時工,女的是特種行業… 都只是,幻想。 只因為,我們是人云亦云,靠PTT決定人生大小事的台灣人。 群體意識大於一切。 RedMO -- 我還沒說完吶~~ 靠!回家了啦!別在這裡丟人現眼了 \ / ○" ︵ \○╱/| . . ﹎ ﹍﹍ ╱ ̄﹚╱> my blog: http://blog.pixnet.net/deadly ◆ From: 123.194.150.199

02/01 23:49, , 1F
推認真好文
02/01 23:49, 1F

02/01 23:56, , 2F
02/01 23:56, 2F

02/02 00:57, , 3F
不太懂這篇要表達的主旨 新加坡全面採用英國制度並不
02/02 00:57, 3F

02/02 01:01, , 4F
代表不能稱英國文化為外來 即便早已內化了
02/02 01:01, 4F

02/02 02:40, , 5F
看不大懂這篇 不過澳洲自豪的多元文化有其潛伏的問題
02/02 02:40, 5F

02/02 15:57, , 6F
段落之間好像連結的不太好XD 推認真
02/02 15:57, 6F
※ 編輯: deadly 來自: 123.194.150.199 (02/02 18:40) ※ 編輯: deadly 來自: 123.194.150.199 (02/02 19:56)

02/02 21:50, , 7F
基本上,台灣對宗教的包容性超乎你的想像…
02/02 21:50, 7F

02/02 22:02, , 8F
對宗教的包容,來自華人文化對宗教其實沒那麼狂熱
02/02 22:02, 8F

02/02 22:04, , 9F
加上宗教以佛道為主,宗教性質不像天主那麼排外
02/02 22:04, 9F

02/02 23:23, , 10F
儒家社會,所有的信仰都比家庭信仰地位低…或相似…
02/02 23:23, 10F

02/02 23:24, , 11F
可以違反教義,但不能違背父母親…
02/02 23:24, 11F

02/02 23:24, , 12F
我的認知是這樣。
02/02 23:24, 12F

02/03 13:21, , 13F
02/03 13:21, 13F

02/06 18:43, , 14F
有些真的滿認同 像台灣普遍缺乏國際觀 視野較狹窄 台灣太小了
02/06 18:43, 14F

02/07 11:44, , 15F
推認真文...深有同感...
02/07 11:44, 15F

02/12 01:25, , 16F
滿認同的 台灣都只在島內無意義內鬥 把世界拒於門外
02/12 01:25, 16F

02/14 22:44, , 17F
大王M
02/14 22:44, 17F

02/15 17:32, , 18F
認真好文阿 推!
02/15 17:32, 18F

03/01 03:12, , 19F
沒有從對岸國庫運來台灣的黃金,事態又將如何發展
03/01 03:12, 19F

03/01 03:12, , 20F
這句話還滿偏頗的耶
03/01 03:12, 20F
文章代碼(AID): #19XRxzuA (CultureShock)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XRxzuA (Culture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