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正解「格物致知」:儒、道、佛的會通基礎》(4)

看板Confucianism作者 (金手指會破壞一個好遊戲)時間14年前 (2010/06/01 11:4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12 (看更多)
※ 引述《weijing (吾善養吾浩然之疝氣)》之銘言: : 這裡朱熹否定了格物指的是去除物慾的想法,認為重要的是在接觸外物的過程 : 中分清楚善惡。完全斷絕所有欲望,在實務上是不可能的。從中也表現了「格 : 物致知」的想法:在進行父子關係相處時體會孝慈,在與君子相處過程中體會 : 仁敬,事實上這就是朱熹所強調的格物致知。這裡的知不是純然與道德無涉的 : 外在知識,在接觸事物、累積生活經驗與見聞的過程中,體會正確的道德原理 : ,這才是誠意正心的根本所在。就此而言,我認為朱熹這樣的理解最恰當,這 : 就是〈大學〉八德目之起始。 朱子談的「格物窮理」的確是如此,通過「格物」工夫從日常做起去分別把握存 有之理「格」到「物之理」和「性之理」合一時,就是「豁然貫通」,猶如月印 萬川中的萬川之月,其本體還是天空中的那個月亮。 也因此從古人的經驗中,「讀書」以「窮理」,變成最簡捷的「格物」工夫。當 然就心學系統而言,這種理的把握方式顯然有問題,因為理不用外找,當你怵惕 惻隱或一念自反時,良知的出現,就是理體就是太極。「心即理」和「性即理」 的分野由是出現。因此在陽明那邊,他先虛化了正心,因為在心學裡「心」是理 不須「正」,然後顛倒了誠意、致知、格物的次序,成為誠意、格物、致知。「 意是心之所發」,所以作工夫在意上,以理心誠正意念,保持意誠的狀態(誠意) ,將好善惡惡之意成為為善去惡之事(格物),由是將良知的擴充到各種活動上 (致知)。 當然,「格物」、「致知」要如何解,每個思想家當然可以不同。大學提出的三 綱八目是個大框架,這個框架只有十七個字,但在交綜變化中,已足以形成眾多 的解釋系統。但是當我們談某某思想家的XX說時,這就已是種思想史研究或者準 思想史研究,還是應該要有些文獻作為闡述的基礎比較好。 : 我反對用王陽明格竹子的故事去理解「格物致知」,因為〈大學〉原文和朱熹 : 留下的文獻,都沒有教人對一事物靜坐七天七夜即可知其理的想法,這純粹是 : 王陽明個人的誤解。龍場大悟後的他,雖然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說而風靡 : 天下名留青史,但不代表格竹子一事中,他自己完全沒有任何責任。抓著王陽 : 明自己由誤解而生的靜坐法去理解格物致知,事實上已經跟〈大學〉和朱熹沒 : 有什麼關係了。 這個事件陽明年譜有見,繫在陽明二十一歲條下。陽明自己在《傳習錄》卷下也 提過: 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 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 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 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 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 ,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 當了。這裏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陽明年少格竹子根本是出於對朱子學的誤解,陳來先生說這是出於陽明年輕思想 未成熟之時,應該沒問題。陽明格竹子時恐怕連靜坐都稱不上,我猜比較像是我 們坐在電腦前,啥事也不作看著螢幕的發呆。說真的陽明和錢姓友人能發呆那麼 久,毅力體力真可謂驚人,要是我可能十分鐘在想要下一餐吃啥了。話說回來, 朱子基本上是不用對格竹事件負責就是,因為講格物時他根本沒有教人這樣窮理。 以上粗淺的見解:) -- 短衣匹馬戰城東 八卦山前路已窮 鐵砲開花君證果 劫灰佛火徹霄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40.218.233
文章代碼(AID): #1C184ZCA (Confucian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6 之 12 篇):
文章代碼(AID): #1C184ZCA (Confuc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