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排寒氣的原理是什麼?

看板ChineseMed作者 (跑就對了)時間8年前 (2016/07/01 23:48), 編輯推噓8(804)
留言12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 (看更多)
看大家對排寒那麼感性趣 轉錄一則徐靈胎醫案的排寒實錄 連徐靈胎都無法挽救的排寒 醫案前半段是徐靈胎治療主人公的嘔吐證 故事在中段時主人公辛運的遇到武林名醫 故事後段主人公.......... 時間為乾隆年間 主人公是一位浙江省人 曾任職廣信太守 太守有病,常常嘔吐 而且常吃不下飯 最近一次發作起來,已三天吃不下了 感覺自己快掛了,就請了醫生來看 醫生說這是膈證,無法可治,就跑了 註:中醫四大絕症 中風 癆證(肺癌) 膈證(食道癌) 臌證(肝癌) 太守朋友剛好認識徐靈胎 就請了徐靈胎過來太守家中問診 徐靈胎認為這病應為腑熱而導致的嘔吐 並非是膈證,就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化裁治療 慢慢的太守不吐了,漸漸的好了起來 太守病情雖然好轉了,但有時因飲食不節制 偶爾還是會小發作,但不嚴重 所以太守常會請徐靈胎到家中看診 兩人因此而成了知己 過了數年後 有一天徐靈胎剛好路過主人公家 就順便進到主人公家中拜訪 閒聊時主人公說到最近遇見一位神密的武林名醫 武林名醫說故事主人公體虛 要用一些熱藥,也就是排寒 服用熱藥後 故事中後段主人公覺得熱藥超有效 藥越吃胃口越開 食量越來越大 每餐都吃的很爽快,笑呵呵 與靈胎談到這事時,還有點恨不得該早遇到武林名醫 靈胎勸主人公別服用熱藥時 主人公很敷衍的笑說ok 靈胎返家不滿兩個月 太守家丁晚上急沖沖到靈胎家 請徐靈胎快快到太守家出診 徐靈胎與家丁出門後走水路 熬夜趕路 抵達太守家後 徐靈胎進房一看 太守床前滿地全都血漬 徐靈胎大吃一驚,心中駭然 急問太守發生了什麼事? 但太守已經連說話的氣力都沒了 只能兩眼流著眼淚看著徐靈胎 看著這個以前勸過他別排寒的人 眼神中也流露出懊惱 徐靈胎很想救,但吐血實在太多 連徐靈胎也束手無策 隔天凌晨,太守就GG了 後來徐靈胎也感嘆啊 幫太守治療了好多年了,這樣累積起來的身體強度 也抵不住用熱藥摧殘一輪 又感嘆天下人不知熱藥隱性的禍害 亂亂吃而受害者不知有多少人 結論: 別亂排寒,不然名醫也救不了你 平衡才是正道,排寒排熱排毒全是妖道 以下是原文 取自洄溪醫案 翻 胃 嘉興朱亭立,曾任廣信太守 向病嘔吐,時發時愈,是時吐不止 粒米不下者三日,醫以膈證回絕 其友人來邀診。 余曰:此翻胃證,非膈證也。 膈乃胃腑乾枯,翻胃乃痰火上逆 輕重懸殊,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之 漸能進食,尋復舊,從此遂成知己。 每因飲食無節,時時小發 且不善飯,如是數年 非余方不服,甚相安也。 後余便道過其家 謂余曰:我遇武林名醫,謂我體虛,非參附不可。 今服其方,覺強旺加餐 余謂此乃助火以腐食,元氣必耗 將有熱毒之害。 亭立笑而腹非之 似有恨不早遇此醫之意。 不兩月遣人連夜來迎,即登舟 抵暮人其寢室。 見床前血汗滿地,駭問故,亭立已不能言 惟垂淚引過,作泣別之態而已。 蓋血湧斗餘,無藥可施矣 天明而逝。 十年幸活 殞於一朝 天下之服熱劑而隱受其害者,何可勝數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7.243.1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eseMed/M.1467388132.A.045.html

07/01 23:53, , 1F

07/02 00:56, , 2F
那排濕呢
07/02 00:56, 2F

07/02 01:13, , 3F
有病當治,有濕當燥。但別迷信名醫神話,中醫汗吐下和溫清補
07/02 01:13, 3F

07/02 01:13, , 4F
消八法,方法那麼多,何必一定是排呢
07/02 01:13, 4F

07/02 01:24, , 5F
排毒我到常常聽到>///<
07/02 01:24, 5F

07/02 01:33, , 6F
是鬆一下那種排毒嗎?小心上癮
07/02 01:33, 6F

07/02 04:50, , 7F
排骨好吃
07/02 04:50, 7F

07/02 05:03, , 8F
太守R.I.P.
07/02 05:03, 8F

07/02 14:17, , 9F
太守R.I.P. 本來就應該中庸平衡 隨證治之
07/02 14:17, 9F

07/02 14:37, , 10F
樓樓樓上的大頭貼是在排毒嗎XD
07/02 14:37, 10F

07/08 06:19, , 11F
排毒是…?
07/08 06:19, 11F

08/04 14:48, , 12F
推平衡~
08/04 14:48, 12F
文章代碼(AID): #1NTf3a15 (ChineseMed)
文章代碼(AID): #1NTf3a15 (Chinese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