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從茯苓水談起的中醫觀念

看板ChineseMed作者 (蝦猴)時間12年前 (2012/01/09 01:09),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d19900806449 (李依藤)》之銘言: : 中醫的經絡臟腑裡面有六個分類 : 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和太陰濕土。 : 因為這幾個名詞太常見,很多學中醫的人到最後不背也背起來了 : 也似乎就沒有去好好想過這樣的排列到底蘊藏著什麼樣的智慧。我將之整理如下: : 少陽相火對應的臟腑是膽和三焦。 : 厥陰風木對應的臟腑是肝和心包。 : 陽明燥金對應的臟腑是胃和大腸。 : 太陰濕土對應的臟腑是脾和肺。 : 太陽寒水對應的臟腑是膀胱和小腸。 : 少陰君火對應的臟腑是腎和心。 中醫已經進步到不使用六經分類了。 事實上,形而上的理論,無法全面的解釋人體的各種現象。 你可以去讀讀知音出版社的內科學, 以一個臨床中醫師來說,不需要太玄的理論。 就是以現場看到的東西來做修正。 有痰就清痰,有風就疏風,虛那裡就補那裡, 有寒就下熱藥,有氣滯血瘀食積就清理掉,通一通。 在臨床上,壓根兒就沒辦法只用六個分類來治病。 也不可能簡簡單單的使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在這種生死相關的學問上頭。 你說的分解者的東西有很多。 冬蟲夏草是補氣的。 殭蠶是治風的。 茯神還可以拿來安神。 不是分解者就可以分解東西。 那你不如吃乳酸菌算了。它也算分解者。 就以整腸道的功能來說,算是補脾的東西。 身體某處有燥,他處必有濕。這一句話更是有問題。 如果身體有燥有濕,就不會有問題了。 問題在是,人會生病,生病時不是太燥就是太濕。 這時,你在看到說,這裡太燥了,所以其它地方有濕, 這就是你沒有看過病人,在理論上胡說八道了。 五苓散治的口渴,是因為濕太多,堵住陰液的流動,造成陰液分佈不均。 所以,產生局部燥的現象,但它的根本原因是太濕。 所以,茯苓等等的利水藥可以治療。 只要濕的問題解決了,就可以解決燥的假象。 並不是因為有燥必有濕。而是過與不足的問題。 總而言之,不要用這些形而上又說不通哲理來解釋中醫,會死人的。 初學者就是死在那些中醫發展過渡期的理論上頭。 而要命的是這些過渡期的理論,還沒有被整理得夠完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5.126 ※ 編輯: cmonkey 來自: 203.67.5.126 (01/09 01:19)

01/09 01:19, , 1F
…這是什麼理論,會誤導人的..
01/09 01:19, 1F

01/10 18:36, , 2F
藥王脈學也這樣說
01/10 18:36, 2F

01/17 12:28, , 3F
現在真的都不用六經辯證了嗎?用什麽方式來做診斷呢?很好奇
01/17 12:28, 3F
文章代碼(AID): #1F2Ssukq (ChineseMed)
文章代碼(AID): #1F2Ssukq (Chinese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