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每天喝水7000cc 妙齡女突失明 醫師: …

看板ChineseMed作者 (白碳)時間16年前 (2007/11/22 23:09), 編輯推噓10(1005)
留言15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新聞內容:更新日期:2007/11/20 16:25 記者: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般人一天建議喝水量是8大杯、共2000c.c.的水,卻有一名妙齡女子 誤信喝水可降血壓,連續3個月,每天喝相當於28大杯、7000c.c.的水,結果併發水中毒 、陷入昏迷,送醫搶救後,人是清醒過來了,卻也永久失明。 為了身體好,多喝水準沒錯,但是一名26歲的女子喝水卻喝過頭,因為患有輕微的血壓 偏高,誤信喝水能降血壓,最近3個月每天都狂喝7000c.c.,結果血壓沒降成,不但常跑 廁所,最後還因為慢性水中毒,昏迷送醫。 台大家醫科主任姚建安表示:「如果說水中毒的話,一般來講,會造成我們血液當中電 解質鈉離子、鉀離子,甚至有一些鎂離子、鈣離子都會偏低。」 女子送醫後,透過電腦斷層發現,她的腦室因為腦壓高被擠壓,血鈉值一路往下降,雖 然醫生給予補充鹽份,提高血中鈉濃度,但是腦部枕葉出血,導致皮質性目盲,眼睛 竟然看不見了。 姚建安表示:「我們腦中水分如果太多,會造成腦細胞水腫,破壞掉,會造成腦壓增高 ,腦壓增高就會壓迫到我們的視神經。」 醫師表示,這名女子是病態性喝水,每天喝水的量超過一般人的3倍,慢性水中毒的機會 大 大提高。提醒民眾,多喝水雖然對身體好,但一天最好不要喝超過3000c.c.,免得傷身。 ================ 這則新聞讓我想起之前看的一本書,是我爺爺留下來的,已經舊到封面都不見了。 那一段是寫說: 目者,人之精明也,命門也。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人以五藏為本,五藏之中,又以肝為目之主,目為肝之竅。何也? 肝者,厥陰風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之天陽所以上騰, 春三月,三陽開泰,繼而大壯,繼而小畜,風木升發,陽氣上騰。 而人亦應之。故飲入於胃,游溢精氣,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肝之所以為也。此所以人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也。 今牛飲白水,水者木之母也。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就濕, 火就燥。今水飲急入於胃,直趨小腸,由下焦滲入膀胱,不及生木, 肝木無以為升,故兩目不得養,終至失明也。 治法當以培中焦之土氣為本,土克水也,另酌加厥陰肝木引經藥, 太陽膀胱亦通於命門,故羌活必不可少矣,但引經藥亦不可多, 多則君臣佐使顛倒,方不效矣。 為方:人參、白朮 各三錢 乾薑 二錢 甘草 一錢 柴胡、羌活各一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201.162

11/22 23:22, , 1F
鄭欽安的方是理中湯加砂仁半夏茯苓
11/22 23:22, 1F

11/23 00:36, , 2F
所以照上面藥方 失明有多少機會痊癒 還是一定痊癒?
11/23 00:36, 2F

11/23 01:14, , 3F
這個解釋方法挺有趣的。
11/23 01:14, 3F

11/23 01:23, , 4F
說的好 令爺爺的書可有緣拜讀呢 感恩啦
11/23 01:23, 4F

11/23 04:35, , 5F
用數據檢視中醫是現代的精神,但無法看到中醫原貌...
11/23 04:35, 5F

11/23 12:06, , 6F
如何與病患講解效果呢 會好不會好呢?
11/23 12:06, 6F

11/23 15:19, , 7F
真會鬼扯
11/23 15:19, 7F

11/23 15:22, , 8F
不然樓上的說說你的看法阿
11/23 15:22, 8F

11/23 15:30, , 9F
真會鬼扯
11/23 15:30, 9F

11/23 15:54, , 10F
唉~樓上的永遠進不了中醫的大門
11/23 15:54, 10F

11/23 18:39, , 11F
到底吃了 眼睛會不會看得到 病人這樣問 如何回答
11/23 18:39, 11F

11/23 18:50, , 12F
樓上y大的語氣很難讓人感覺是在討論,措詞可以娓婉點嗎?
11/23 18:50, 12F

11/25 19:56, , 13F
覺得鬼扯的人 可否解釋覺得怎樣鬼扯呢? 這裡面牽扯到易렠
11/25 19:56, 13F

11/25 19:56, , 14F
經 看不看的懂 都是個大問題
11/25 19:56, 14F

02/22 10:30, , 15F
參考來源: http://ppt.cc/2snM
02/22 10:30, 15F
文章代碼(AID): #17HPl1mW (ChineseMe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HPl1mW (Chinese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