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阮籍詠懷詩

看板Chinese作者 (韶音)時間12年前 (2012/02/18 00:56),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為了方便閱讀,前面就刪了,請不要見怪。 : -------------------------------------------------------------- : 以前曾買過葉嘉瑩「阮籍詠懷詩講錄」,(桂冠出版社) : 買的原因是因為封面上寫著: : 「夜中不能寐」的時候, : 心理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 葉嘉瑩對詩詞確實有讀到而敏感細緻的解讀, : 不過她引述了大量陳沆「詩比興箋」的內容, : 一開始看得我昏昏欲睡,後來竟然有些不舒服了。 : 據葉嘉瑩引述的「詩比興箋」,解釋「二妃遊江濱」這首詩, : 是認為阮籍在諷刺司馬氏(44頁), : 而除了這首,第三首「嘉樹下成蹊」也是在諷刺司馬氏(50頁), : 第四首「昔日繁華子」也是在諷刺司馬氏(74頁), : 第五首「天馬出西北」也是在諷刺司馬氏(84頁), : 第六首「登高臨四野」是在諷刺阿附司馬氏的人(99頁), : 直到第七首「開秋兆涼氣」,才終於沒有用司馬氏相關知識來解讀詠懷詩, : (「詩比興箋」說這首是: : 低徊胸臆,惆悵性靈...但能比類屬詞,何殊百慮一致。) : 不過第八首「平生少年時」還是再諷刺司馬氏(120頁).... : 司馬氏司馬氏司馬氏.... : 我都有點分不清我究竟在讀詠懷詩、還是在讀晉書本紀了 : (這種解釋方法,真讓我聯想到「關雎,后妃之德也」....) : (憑什麼說阮籍是在諷刺司馬氏呢? : 他也可能是諷刺曹爽啊! : 也有可能是諷刺根本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啊 : 甚至根本就是在諷刺自己,寫詩自我懺悔、自我砥礪也是有可能 : 用這種角度來解釋許多首阮籍的詩,也未必不通啊...) 類似的問題,其實我在念大一的時候有問過。 不過老師笑了笑,沒回答。 當然現在知道原因了啦! 其實會習慣性的用這一個角度去解釋,是有其原因的。 而且是跟中國文學的傳統有關的。 這傳統,不僅僅影響了解詩,也影響了文人寫詩。 其實有三: 第一個,就是「詩言志」。簡單的說,你寫詩,一定有話要說。 這個是跟《詩經》有關的。 雖然「關睢,后妃之德」這樣子的解釋不是在先秦時期就有, 不過,這個觀念影響了中國文學許久,也是事實。 當然,不只是「詩」,中國文學的許多類形, 不管一開始如何,都會走上「言志」的路子, 差別只在於「志」的內容而已。 第二個,就是「士遇不遇」的問題。 中國傳統的士太夫其實一直都處在這個問題點上, 遇,則喜,不遇,則悲。 而好的文學作品通常都是在不遇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最有名的那一個,叫屈原。 李白,蘇東坡,這些比較灑脫的人,其實也在這樣子的結中轉。 因此在讀詩的時候,會將其放在這個情境之中。 題外話,陶淵明的詩,其實也是放在這個情境中解, 才解出這麼多味道的。 第三個,就是知人論事。 來自於《孟子》: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當然在使用上與孟子的原意不同。 但是中國文人在看文學作品的時候, 大多都是走這一條路子的。 以上三點合在一起,當然就會出現葉嘉瑩先生所解釋的那種角度了。 當然,這樣子的解釋角度,好不好,正不正確,那是可以討論的。 但,如果就藝術的本質來看, 好的作品,一定會有感動人的內容。 否則沒辦法動人,它也不會一直流存。 那麼,內容是從何而來? 在中國,最終還是要回到作者身上。 舉個例子,李商隱寫出了很多漂亮的詩。 大家很熟的一首: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出名的漂亮,同時也是出了名的難解。 它會有名,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它的難解。 有興趣可以去找一下後來的人是怎麼解釋的。 當然,可以很純粹的從詩上解, 不過說實在的,這樣子一下,這首的詩味道就少了很多。 所以,不論如何,後來的人總是會繞而李商隱的人生講。 再舉一個例子: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由朱慶餘所作的詩,從表面上看, 寫得是新嫁婦的心情。寫得很好,也很傳神。 不過如果再查一下, 你可以發現, 唐代在科舉之前,有考生將自己寫的詩先呈給上位者看的習慣, 這首詩的名字又叫〈近試上張籍水部〉, 張籍又剛好是當時的有名人物。 如此,你還會覺得只是一首在寫新嫁婦的詩嗎? 這其實是我以上所說那些傳統的影響。 而且,還是大部分文人都會知道的影響。 所以,張藉就回另一首詩: 越女新妝出鏡心, 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是人間貴, 一曲菱歌敵萬金。 玩味一下,可以從此看到很多中國文學的一些不同的味道。 : 關於「詩比興箋」,葉嘉瑩有這樣一段話:(44頁) : 清朝陳沆所寫的《詩比興箋》把阮嗣宗的詠懷詩的意思都做了解 : 釋,把詩裡邊說的是那個人或那件事都指了出來。我們讀阮嗣宗 : 詠懷詩的時候,本來也並不一定要這樣拘狹的、這樣穿鑿的去探 : 求,只要是感受到那一份我們認為美好的、可信賴的事物的轉變 : 、消逝的感嘆、哀傷就是了。可是,前人既然是有這樣的說法, : 我們也不能不知道,而且在魏晉之交的時候,果然有這樣的人和 : 事。那麼,阮嗣宗的這首詠懷詩也可能是為這人、這是而發的。 : 這段話我倒是很贊成。 : 此外,或許是因為這本書畢竟是葉老師的上課記錄, : 所以才會花大量的篇幅來介紹前人「代表性」的論著, : 因而有「前人既然是有這樣的說法,我們也不能不知道」這樣的說法吧? 如果說,以上所說你都能了解的話, 其實,不僅僅是前人如此說,所以不能不知道。 而是,前人用了這樣子的方法將詩解得很美, 後人要如何作? 我們讀阮嗣宗詠懷詩的時候, 本來也並不一定要這樣拘狹的、這樣穿鑿的去探求, 只要是感受到那一份我們認為美好的、可信賴的事物的轉變、 消逝的感嘆、哀傷就是了。 這句話才是重點阿! 當然,因為葉嘉瑩先生所講的對象是中文系的學生, 自是不會止於解詩。那些部分,就看學生將來要走什麼路了。 一些經驗(或是血淚……),分享一下。 (我不習慣回頭省視自己的文章,如果有些錯字或怪怪的地方的話…… 請大家見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92.180

02/19 01:06, , 1F
謝謝你的回應!
02/19 01:06, 1F

02/19 01:10, , 2F
讀完你這篇回應,似乎讓我看到了一些自己先前忽略的地方
02/19 01:10, 2F

02/20 12:48, , 3F
別說忽略,沒有這些訓練的人,本來就不太會這樣看。
02/20 12:48, 3F
文章代碼(AID): #1FFeQzdM (Chines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FFeQzdM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