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教乾卦中彖傳與象傳的位置順序 (轉載)

看板Chinese作者時間17年前 (2007/05/20 11:5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thx 俺起初也認為乾卦如此行文﹐是為了讓人記住《周易》原貌是經傳分離的。 【 在 polyhedron (古韻)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轉載自 Wisdom 討論區 】 發信人: ahimsa (浮生如夢一網情深), 信區: Wisdom 標 題: Re: 請教乾卦中彖傳與象傳的位置順序 (轉載) 發信站: 水木社區 (Sun May 20 01:42:19 2007), 站內 【 在 polyhedron (古韻) 的大作中提到: 】 : 發信人: dmxu (南明), 信區: GuoXue : 標 題: 請教乾卦中彖傳與象傳的位置順序 : 發信站: 水木社區 (Sun May 20 00:08:50 2007), 轉信 : ................... from: 周易概說 http://www.m0431.com/yi/zy/200610/831_6.html  《周易》編次在古代十分混亂﹐各種版本編次存在很大差別。現在通行的編次是清人阮元刻的《十三經注疏》中的《周易正義》的編次﹐或後人篡改的宋朱熹《周易本義》編次﹐其編次特點經傳混合﹐把《易傳》解釋《周易》卦爻辭的有關部分放到對應的地方。《易傳》中凡屬於總論﹐或者無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經之後﹐具體情況如下﹕   先卦畫卦名卦辭﹐後是釋這一卦卦名卦辭的《彖傳》即為“彖曰”﹐再接下來是釋這一卦的卦象的《大象》﹐為“象曰”﹐再是爻辭﹐每條爻辭之後都附有釋爻辭的《小象》﹐為“象曰”。當然﹐乾卦例外﹐乾卦次序是先卦畫卦名卦辭然後爻辭﹐再是釋乾卦的《彖傳》﹐即“彖曰”﹐後是釋乾卦卦象的《象傳》﹐即“象曰”﹐最後是釋《乾》卦的《文言》。(有人說這樣是為了讓人記住《周易》原貌是經傳分離的。)而《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無法割裂﹐總附在六十四卦之後。這是現在通行的《周易》編次。   然而古代對《周易》編次的意見不盡一致﹐但總的看來﹐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是經傳合﹐另一派是經傳異。從歷代《周易》流傳看﹐兩派進行了激烈的鬥爭。戰國時﹐《易傳》十篇成書﹐當時﹐《周易》經傳分離﹐到漢代﹐《周易》與《易傳》合稱《易經》﹐但《周易》經傳是分開的﹐一段把《易經》分為十二篇﹕《周易》古經上下兩篇﹐《易傳》十篇。西漢末﹐費直首次以《易經》解經﹐經過鄭玄、王弼傳費氏易﹐將《易傳》分割﹐附到《周易》古經相應的地方﹐並在書中稱有“彖曰”、“象曰”﹐這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通行的編次。唐朝孔穎達采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義》﹐使王弼易本定為一尊﹐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個本編次不完善﹐還應該把其它傳再分﹐如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礎上把《序卦》分割﹐逐條放到每─卦經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將《易傳》有關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後。另外﹐《象傳》、《彖傳)位置也有不同的放法﹐此不在詳述。   宋代有許多易學家不同意這種方法﹐他們恢復了漢初《周易》十一篇﹐讓《周易》經傳不相混雜﹐如呂祖謙、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經傳分離的編次﹐當然朱熹的《周易本義》後經人篡改﹐次序被打亂﹐我們見到的《周易本義》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   將《周易》經傳合﹐有利於對照傳文解釋《周易》古經﹐可以節省時間﹐這囥蘆Y□摹5□牽□煥□囊壞閌僑菀資咕□□環鄭□乇鶚譴蚵伊爍髯緣奶逑擔□煥□詼遠□叩奶逑導案髯緣奶氐憬□醒芯俊6騲選噸芤住肪□□摯□□3至恕噸芤住肪□□□玻□朔□艘隕系娜鋇悖□□牽□荒苤苯傭雜□□□痢兌住罰□□吒饔星□鎩?   摘自《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 -- 自欺﹐欺人﹐被人欺。 ※ 修改:‧ahimsa 於 May 20 01:43:44 修改本文‧[FROM: 61.149.79.*]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58.37.10.*]
文章代碼(AID): #16JyLi00 (Chinese)
文章代碼(AID): #16JyLi00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