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材料] 請問sem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相關問題??

看板ChemEng作者 (>﹏<)時間12年前 (2012/03/14 18:39),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cpuos (D.O.A life.)》之銘言: : ※ 引述《FEIASK (FEI)》之銘言: : : 如題 今天去拍了場發射電子顯微鏡 有一些問題想要發問 : : 1. 想請問sem有個附件桶子 是要加液態氮的 : : 請問那液態氮是要幹嘛用的? 那個好像是跟edx的偵測器連在一起的 : : 是要降低edx的偵測器溫度嗎? : 液態氮桶是冷卻用在打EDX時X-ray Detector需要在極低溫度下始可操作 : ;另外二次散射電子會有多餘的熱!也可利用LN2冷卻 這個部分的回文是正確的 : : 2. 我看操作員在拍的時候 有調整probe current : : 聽操作員說是電子束電流 請問這電流是跟燈絲電流有什麼關係? : : 因為之前去拍熱游離的sem是直接把電流強度設定在第二個高峰 : : 這種的是直接調完燈絲電流後 就可以拍了 並沒有可以調整電子束電流 : : 是場發射這種sem才能調嗎? : 電子束電流參數與影像品質相關 電子束電流越大,電子束直徑越大(試片易受損) : ;反之則相反,但此參數仍需交互考量其他參數如: 加速電壓大小, 工作距離 : PS. 一般來說實驗室通常不會給人調電子束電流 (有點像原廠設定)隨使用時間多 : 電子束電流會變小,屆時再叫廠商來換修調整 這邊回文需要部分修正, 首先, 所謂的probe current並不是兩位所理解的"電子束電流" 你們認為的"電子束電流"是指一開始由電子槍所引出的電流, 我們稱為emission Current 而Probe current則是emission current穿過電磁透鏡以及物鏡光圈之後的電流 調整Probe current等同是調整穿過的電子束流通量, Probe current提高: 電磁透鏡聚焦能力降低, 影像解析度降低 而電子通量提高 (即輻照到樣品表面的電子數量增加) Probe current降低: 電磁透鏡聚焦能力提高, 影像解析度提升 而電子通量降低 (即輻照到樣品表面的電子數量減少) 所以場發射電子顯微鏡要做其餘分析(EDS or EBSD之類), 都需要提升probe current 來獲取較高的電子通量打在樣品表面, 而使得分析的回饋訊號能夠提升 而熱燈絲式的SEM一樣有probe current, 但是他的名稱就更具體了, 叫做"Spot Size" 所以你直接可以從名稱知道它的物理意義, 也就是打到樣品表面的電子束的"Spot"大小 : : 3. 我看操作員把燈絲電流設定在10uA : : 是有沒有那麼精準 我問他能不能再把燈絲電流加上去 他說不行耶 : 主要原因是燈絲電流達一閥值(可操作點)時,電子束電流將不會再上升 : 加大燈絲電流只會 做多做熱功 減少燈絲壽命,一般來說此參數值隨機台設定而定 : 另一種說法與2.交互應證即:當電子束電流隨使用時間變小時,也可適當調整燈絲 : 電流,使照片影相品質不受長時間使用影響 : : 奇怪了 因此想上來問問看 : : 以上幾個問題 麻煩大家多指教 我是這方面的外行人 拜託打大家指導了 感謝! 這個部分的回應是正確的, 每一種不同的燈絲有不同的操作點 10uA的電流量是絕對精準的, 看這個電流量大小我推測這一台應該是冷場發射式的SEM 因為這種type的SEM的引出電流(emission current)是由外加高偏壓於極細的探針上 所引出的電流, 其大小可由外加偏壓精確控制 一般熱燈絲或熱場發射的SEM大多操作emission current在50~80uA之間, 電流量大適合做特性分析, 但解析度會稍差, 解析度最好則是in-column式低working distance (WD<5mm)的冷場發射SEM 希望以上資訊對你有幫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96.45.151 ※ 編輯: mrjoker 來自: 140.96.45.151 (03/14 18:40)

03/14 18:44, , 1F
對拉~SPOT SIZE! 感謝Mr大大指導
03/14 18:44, 1F

03/26 00:03, , 2F
場發射SEM應該沒有燈絲飽和的問題?
03/26 00:03, 2F

04/02 14:12, , 3F
10 uA百分之百是emission current
04/02 14:12, 3F

04/02 14:13, , 4F
沒有人能偵測probe current
04/02 14:13, 4F
文章代碼(AID): #1FO7LrmQ (ChemEng)
文章代碼(AID): #1FO7LrmQ (Che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