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名人推薦--陳綺貞《不在他方》散文集

看板Cheer作者 (店小二)時間9年前 (2014/11/15 11:49), 9年前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提到陳綺貞,你會想到的是...... 陳芳明 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陳綺貞是2012年秋天來到我的教室,她進來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她是誰。 那一天下課的時候,我的教室外面已經集了一大堆學生了,我從來沒有想過說 我的課怎麼那麼受歡迎?出來以後才知道陳綺貞是坐在我的教室裡面,原來他 們是慕名而來的,不是我的名,是陳綺貞的名。   那時候我對陳綺貞的認識...完全不知道。甚至她的歌我可能聽過,但是 我不知道是她的歌。我回到研究室就問我的助理,我助理他也已經知道陳綺貞 在我的教室,所以可能是我們課堂的學生傳簡訊出去了。陳綺貞到我的教室來 居然變成一個事件,因為她轟動了校園。   她的人、她的歌唱、她的文字,給我印象最深刻、感覺最強烈就是從頭到 尾都是非常乾淨、非常透明。那麼這次她要出這一本書,就是《不在他方》。 她說不在他方的時候就是在隱喻著就在此時此刻。   透明、乾淨、深刻,是我對她這個人、對她的歌、對她的文字的印象。因 此她這次要出版散文集的時候,事實上她是蠻矜持的,她一直覺得說她不適合 公開出版她的文字,但沒有想到她居然答應了。   我們也從她的文字裡知道,她成長的過程中也曾經受過傷害。而那樣的傷 害她把它過濾了、昇華了,然後展開自我救贖。所以她的歌、她的文字,然後 她對外的所有的言行,其實都是一種自我拯救的一個過程。   我喜歡她的文字,就像我喜歡她的歌,這大概是我對她最深刻的印象。 羅智成 詩人   我很早就對陳綺貞的歌跟歌詞有很深的印象,尤其是特別一開始的時候, 那個旅行的意義的時候,其實還蠻讓我驚豔的,因為我也很喜歡旅行,我發覺 到其實她對於旅行的想像、對旅行的準備,其實還蠻充分的。   但是當然我必須講,一個再好的歌手,如果你一旦要出版一本書的時候, 你還是不能豁免於就是一個讀者的比較高的要求或比較高的期待。那就這點來 講,我覺得陳綺貞這本《不在他方》,我覺得她給我的驚豔還更大一點點。   多多少少可能是因為有兩件事情我覺得還蠻特別的,第一個是那個...我 覺得她可能是因為歌詞寫久了,所以她的那個散文是蠻有一種特殊的節奏感、 甚至韻律的,讓你讀起來會非常的舒適、非常的舒適...。   另外一個當然就是還是一樣就是她對旅行這件事情真的是比較熟練了,而 且甚至有點爐火純青的一些感受了,所以呢怎麼講就是說,其實她的旅行書也 不像一般的旅行書寫,就是說她會比較重視的是一種提煉式的旅行書寫,她把 一些雜質、一些太瑣碎的東西、太具體可以辨識的東西都抽離掉了,剩下一種 還蠻單純的甚至蠻純粹的一種旅行的樂趣,甚至一種旅行的氛圍。   怎麼說呢,例如說假設她談到古巴,我覺得她不需要帶到太多的古巴的特 舒的什麼景點的介紹啦,這些事情都不需要。她甚至只要點到幾件事情,街頭 的氛圍、幾個老人跟她的互動,再加上這種陽光或氣候,其實那個古巴的味道 就出來了。   這一點是我覺得大家如果在看她的《不在他方》的時候,可以特別來體會 一下,就好像是每一篇的文章都有點像是一種從某一個地區的空氣特別提煉出 來的咖啡,你找不到真的是太多可以辨識的東西,但是你喝了這個咖啡你就感 覺到,你感覺到了在什麼地方的空氣、或者氛圍、或者心情。 駱以軍 小說家   我不只一次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台北市然後我也是處在一個很徬徨、匆 促、混亂的狀況,然後在路邊招了一台計程車,(跳剪)我坐後座,這個司機 坐前座,我們之間就有一種說不出的負面的一個情緒。   那突然好像開到某一個路口的時候,突然他的收音機,車上的那個收音機 就放電台放的,就陳綺貞。音樂就像天籟那樣冒出來,很奇妙,就好像電影有 一個奇妙魔術就發生了,然後接下來你都會感覺,我跟那個運將之間剩下來的 這段路的路程,我們之間的空氣是變暖的。   那這次看到她這個書,我是還蠻驚訝的,就是我會覺得這個女孩她有一個 特殊的能力,就是她可能在她的文章裡,她是那樣的一個會好像在旅途的過程 裡徬徨、她在旅途的過程裡擔心她原來在台北這個城裡面的家或是舊物。   所以我覺得她的歌裡頭也有這樣一個奇幻的能力,這個奇幻的能力可能超 出我們本來形象化認為的那個女神陳綺貞。就是她有一種很奇幻的對於時光的 一個召喚術。   她那個像水銀、像透明的、玻璃的歌喉,或是她創作的詞、她的這些曲, 然後在這些大街小巷,這些開計程車啦、這些PUB啦、這些咖啡屋、到我們這 些完全不認識她的這些大叔,他們聽到的時刻的時候,她好像會讓大家停了一 下,停頓一下。對,那我覺得這個是陳綺貞。 孫梓評 作家      對我來說陳綺貞就是一個會唱歌的詩人,因為她的許多作品其實都充滿著 詩意。那我最早認識陳綺貞的時候,其實就陳綺貞發行第一張專輯的時候就開 始成為她的歌迷。   很多人說陳綺貞她的歌詞很多是寫著重在感情,譬如說她可能寫情歌。可 是對我來說,我會覺得她的歌詞可能不是只有寫感情這件事情,更像是她做為 一個第一人稱的我,她如何去看待她所置身的這一個世界。所以在她的歌裡面 ,其實會讀到很多她跟這個世界的關係,那些關係有時候是情感上的關係、有 時候可能是跟家人的關係、跟朋友的關係,但當然還有很多時候是她對這個世 界,我覺得是對弱勢者的一些關懷。這個是很難得的部份。   很期待陳綺貞要出新的文字作品,她的上一本文字作品叫《不厭其煩》, 那這本叫《不在他方》,那我覺得在「不」這個字,所表現出來的拒絕的姿態 裡面,其實可能是一種更深情的擁抱。 陳又津 小說家   第一次聽陳綺貞是因為那個我同學給我CD,她就說這個非常好聽,你一定 要聽。聽了之後才開始去知道陳綺貞這個人,然後聽她的音樂。後來就漸漸的 在咖啡廳或者在各種不同的地方會聽到她的音樂,對,就覺得啊,就是她的聲 音其實很好認,一下子就可以認得出來。   做家事的時候、洗澡的時候、還有心情好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都可 以聽著這個人的歌。   能作詞又能作曲這件事蠻不可思議的,因為曲它就是一個時間性的東西, 然後詞...怎麼說就是蠻人造的。(跳剪)那她可以把它們合在一起,所以我 覺得散文這樣的東西(跳剪)是另外一個她生活的切片,所以覺得很期待。 ※以上逐字稿出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54C6nOT2k
※轉錄請註明作者:arl616@ptt 推薦序 歌手與寫手的奏鳴——序陳綺貞《不在他方》 陳芳明   音樂歌手與文字寫手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動態的聲音與靜態的文字,兩者產生 的想像是不是一樣重?音樂是時間藝術,文字也是時間藝術,占領的空間都是在心靈深處 。收到陳綺貞散文的印刷稿時,這樣的問題不禁在我的心裡浮現。在坊間,她一直被視為 才女,或被尊稱為女神,顯然是因為她歌曲創作所塑造起來的形象。每個音符,每句歌詞 ,完全都是由她親筆創作。從抽象思維到具體演出,這樣的過程很難輕易窺見。同樣的, 幻化的感覺變成確切文字時,究竟要經過怎樣的折磨?這本散文集就要付梓問世,她的才 女形象,是否又將添加更多神祕的色彩?      二○一二年秋天,陳綺貞出現在我的教室。那年的氣溫很早就下降,穿著厚實而樸素 的服裝,她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我必須很抱歉地承認,當時我只發現一位陌生女子,坐 在學生中間。我上課的方式總是精神集中,完全鎖在自己的思考裡。為了讓我的課講得很 精采,我從未做任何無謂的聊天,也不會在教室點名。只記得那天下課後,開門時發現許 多學生擁擠地站在外面。原來整個校園早已盛傳,陳綺貞回到學校。如果說那是一個事件 ,我毫不訝異。只見許多學生搶著要與她拍照,請她簽名,那是我回到學界以來從未有過 的盛況。      那天回到研究室,我立刻請教助理,陳綺貞是誰?這樣提問時,恰好足以把我劃入另 外一個世代。助理推薦我聆聽她所寫的一首歌〈旅行的意義〉,無論是歌詞內容,或者曲 調旋律,聽來是那樣乾淨,清晰,且略微帶憂傷。這是我第一次聽陳綺貞,也是第一次體 會才女的天分。音樂與文學,都同樣屬於藝術領域,凡是沒有讀過的書,都是新書;沒有 聽過的歌,也都是新歌。真正的藝術,沒有新舊之分。我縱然遲到,但也終於趕上了。      陳綺貞是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她在學時,我才初到校園,從未有過謀面的機會。那 年秋天,她病後不久,希望能夠重新出發。她選擇回到學校來聽課,我那門「文學批評」 ,恰好與哲學系合開,或許因為如此,她才走進我的教室。第二個星期,她在下課時前來 自我介紹,有些內向羞怯,但談吐時落落大方。她說,已經讀完我的《台灣新文學史》, 不免令人感到訝異。後來,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我為林惺嶽畫展演講時,她也前來聆聽。 她在台北女巫店演唱,特別邀請我去。可惜我的行程太滿,錯過那次的演出。      又過一年,二○一三年底,她寄來貴賓券,邀請我出席她在台北小巨蛋的演出。到達 現場時,看到那麼龐大的建築,不免感到懷疑,到底需要多少聽眾才能填滿那廣闊的空間 ?這是我第一次為一位台灣歌手赴約,走進室內時,四望樓上樓下全部的座位,幾乎擠滿 了人頭,這時我才意識到陳綺貞的魅力。在台上演出的她,與坐在教室裡的那位女子,似 乎前後判若兩人。她的演出,她的歌聲,充滿了生命力。那種震撼,排山倒海而來,使所 有的年輕心靈完全失去抗拒。舉目全場,我可能是少數超齡的聽眾。恰恰必須在現場親身 感受,才有可能理解台灣流行文化的特質。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缺席,那個晚上彷彿經歷一 次前所未有的洗禮,見證了藝術力量的衝擊。      那晚有許多感動的時刻,尤其她唱那首〈別送我回家〉,觀眾才發現她的母親就在現 場。為母親而寫的這首歌,是她生命經驗的重要橋段。幼年時,家庭破碎的傷痛,使她與 母親、外婆的感情非常親近。她不忍看到母親在街的對面,注視她走回家。好像回望彼岸 ,噙著淚水,成長時期的傷心故事又再次席捲過來。短短的一首歌,可以意會她生命的某 種缺口,就像蝕破的葉子,生命再也不能保持圓滿狀態。以隱晦、曲折、暗示的方式,唱 出生命的最痛,這正是她內斂含蓄的藝術。而這種表現手法,也正好彰顯在她的散文書寫 。      《不在他方》有一個英文命名,「Placeless Place」,似乎是指涉一個無根、不確 定、無法命名的空間。如果不在他方,應該就是指向此時此地。這正好點出她的生活寄託 。她的居住位置,全然不能定位,不能辨識,不能察覺。這樣的命名,自有她的微言大義 。低調,謙遜,內向,是她的性格。即使在演出時歌聲嘹亮,但她的姿態,仍然像教室裡 的學生那樣拘謹。記得在演出中間,她穿著工人裝,舉起一支巨型的錄音器具,繞著看台 全場走一圈。台前銀幕上出現的影像,則是另外一個場景,她也是同樣的裝扮,站在台北 市的十字路口。大約是清晨時分,路上幾乎無人,十字路口有斑馬線,上面則圍繞著行人 陸橋。她孤伶伶一個人舉著錄音器,站在馬路中央。單薄的身影,彷彿在抵抗著整個城市 。在小巨蛋的看台上緩緩行走時,她帶著微笑,還是那樣含蓄,那樣謙遜,完全是典型的 陳綺貞。      書中的一篇散文〈聲音採集計畫〉,描述的正是這樣場景。身為歌手,或許不能只傾 聽自己的聲音,而是要聆聽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卻早已遺忘的各種聲音。半夜的大海, 早晨的台北,關不緊的水龍頭,到處都可以接收神奇而陌生的音響節奏。對不同聲音的嚮 往,其實是表現對生命的一種執著。這篇短文裡,她寫出使人感到詫異的句子:「我聽到 垂直降落的不滿,不如落葉瀟灑躺在充滿生命氣息的泥土上,任人踐踏,發出慶祝自己遠 離死亡即將重生的歡呼。」這是濃縮的詩意,也是頑強意志的象徵。有人看到落葉,立即 的聯想可能是等待死亡,她反其道而行,竟是嗅到重生的氣味。她的敏銳,竟有如此。      詩,從來都是壓縮了龐雜的意象,成為精煉的句式。但是在解讀時,壓縮的詩,立即 釋出巨大能量,洶湧而來。她的散文作品,便是依賴如此的書寫策略,表面上看似輕盈, 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畫面,卻是有無可承受之重。猶如水面浮出冰山一角,底下竟潛伏著 碩大的軀體,她的語法,伺機要給人突來的一擊。這種逆勢操作,為的是要在讀者的心版 上烙下深深印痕。她不畏懼生活中的瑣碎細微,也不害怕近鄰周遭的平凡庸俗。這些習以 為常的風景,也正是無可名狀的市井生活。在喧囂吵雜的巷底樓頭,卻是她生命寄託的所 在。   在盆地裡的某個高樓,在城市裡的某個角落,正是歌手出發到遠方的起點。對於自己 據守的空間,陳綺貞總是以飽滿的情感在觀察。在歌迷眼中的女神,她過著小人物的生活 。她文字的細膩幾乎無所不包,甚至輕易錯過的場景,竟是她最溫暖的記憶。她所寫的〈 日常生活〉,特別使人珍愛。旅行到全世界的大城市,從巴黎到古巴,跨過千萬里的航程 ,她所懷念的竟是台北住家隔壁的早餐店。在那裡,沒有咖啡店的文雅和知性的生活風情 :「每個人都很聰明,不去理會也無心理會旁人,吃飽,看完報紙,離開。沒有大驚小怪 ,沒有浪漫情懷,一個精實具體的早晨,一個準備好戰鬥,裝上彈匣的場所。」詩的聯想 ,在這裡就產生了魅力。早餐店,是一個裝上彈匣的場所。多麼精準銳利,一句話點出一 個城市的精神。   真正的藝術工作者,從來都不是憑空想像。凡聽過她的歌聲者,幾乎都會說她的歌聲 很純淨,歌詞非常簡潔透明。如果從她的散文作品來窺探,就可察覺她擁有一顆入世的心 靈。縱然在成長過程有過親情的傷害,卻可以發現她擁有不碎的意志。作品裡有兩篇文字 〈成年禮〉與〈武俠〉,照映著她性格的兩面。從拔牙的艱難過程,到發現自己與生俱來 的不服從根性。當她終於把最後一隻智齒拔除時,她說:「我知道,拔掉這顆牙,不只是 拔掉多年來的恐懼,也除去了過於早熟的不安,解除了童年被剝奪的傷感,釋放了身體裡 自我抵消的力量。」如此莊嚴地描述自己的成年禮,是需要經過深切的覺悟。為自己生命 下最精確的定義時,其實也是終結她成長時期所承受的挫折與悲痛。   熟悉她作品的歌迷,恐怕不會料到這位女神對武俠小說特別耽溺。在一次旅行的車上 ,不意與朋友聊起武俠小說,而談起各自嚮往的武功。有人想要「降龍十八掌」,有人喜 歡「生死符」,陳綺貞夢想著周伯通的「雙手互搏」。左右手相互對決,恰好是這位歌手 的藝術特色。一手寫歌,一手寫散文,相互頡頏,相互提升。表面上說的是武俠,骨子裡 卻是她的理想。她說:「人生中想做的事這麼多,如果又能屏除雜念,又能同時進行,豈 不是太美妙了。」   對自己,對世界,如果充滿了太多幻想與虛構,也許會被視為不切實際。但是她堅信 ,「這個世界難道不是由虛構再加上生存本能建構起來的嗎?」。她對於虛無飄渺的想像 ,是如此雄辯,又是如此無可理喻。然而她一首歌一首歌親自寫出時,不都是從無可名狀 的時空,從無法定義的心靈迸裂出來。虛與實的辯證,歌手與寫手的互補,才有可能奏鳴 出起落有致的歌聲,也才有可能釀造如此動人的散文篇章。無論她的音樂或散文有多精緻 而空靈,卻都是從尋常庸俗的坊間所孕育出來。她的夢想,不在他方,而是此時此地的台 灣。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七日 政大台文所 推薦序 Un Momento 駱以軍   陳綺貞的筆觸,充滿一種「顏色在它們本然的視覺,尚未暈染淹開」的狀態。   很怪,很像在講〈周易〉乾卦的卦辭: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萬事萬物都在一初始萌芽狀態,彷彿夢中將醒未醒之際。譬如她在哈瓦納給那些老人 ,用拍立得拍照。當他們拿著尚未顯影浮出的底片,焦慮疑惑時,她用西班牙話安撫說: 「Un Momento」(等一下)。   這個「等一下」,那個「生命的影像會在細索無聲的流動後,浮現出來」的時間差, 好像是陳綺貞的文字,乃至她創作的歌詞,那在畫面本身輕輕搖晃一下,給人拖曳出來, 多出來的暈影,嘆息之感。   那是什麼?乍看(乍聽)是用色簡單的:愛情,祝福,懷念,遺憾,讓開來在主旋律 外的小步舞曲,觸摸著貼滿牆的人像照片每一張臉都隱藏一段難以言喻悲不能抑的故事。 ……但其實生命是這麼流瞬變易,命運交織,百感交集。   如果,這觀看的眼睛,像那張「Un Momento」的拍立得底片,將我們這個,後來像顏 料桶全打翻、混淌、漩渦快轉、尖叫激切的世界,收攝停頓在初始未發,「感情的種子狀 態」,將要萌發前(或初初萌發之瞬),那種透明狀態,「哀矜而勿喜」,很奇妙的,它 們便成為這個老昆德拉說的,沉重的、下墜的、黑暗、粗俗、寒冷……將我們壓到崩塌、 沉沒的,不能承受之重的「受創的世界」,或永劫回歸的歷史的暴行和惡……那之上輕盈 、飛翔的療癒和修補精靈。這樣的持續創作,並非只是如我們印象派式的「上帝離心旋轉 機器」:美好的光和天使漂浮到上方;醜怪的、重金屬機械、或魔鬼則如鍋渣沉澱於下方 。它反而成為一種「生活在他方」的,每一次出發:沒有一種經驗、沒有一種情感,是該 被這個已糾結扭曲如發電纜團的世界,所挾持裹脅,它該展開的旅程。   流浪。流浪的途中談別人創作的歌。那像是波拉尼奧在《2666》中,寫一個離家出走 的妻子,「不在場」,但她在哪些地方做些什麼呢?她眼睛看見了什麼?她遇到了哪些人 ?和他們做些什麼?那個丈夫這樣想像著:   「……勞拉這個形象陪伴了他好幾年的時間,彷彿從冰冷的海水裡轟然冒出的記憶, 儘管他並沒有真的看見什麼,因此也不可能記得什麼,只記得她在街上的身影,那是路燈 在鄰居牆壁上照射的結果;再有就是作夢,他夢見勞拉沿著堅古卡特出來的公路逐漸走遠 ,她走在鋪路上,只有為了節省時間、躲避收費高速公路的車輛才走的道路,由於肩扛行 李箱,她有些駝背、無畏地走在馬路邊緣。」   回到那個「變易」初始的,一切旅行、一切流浪、一切離散還未啟動的初萌時光。   撐住我 落葉離開後頻頻回頭   撐住我 止不住的墜落   撐住我 讓我真正停留   ──〈流浪者之歌〉‧陳綺貞   它像是村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那圖書館地下室,一枚一枚吃了人類全體顛倒 妄想夢境之獸,死後的頭骨,而那眼瞳被割開的主人公(職業叫「夢讀」)所作的,不過 就是撫摸那些頭骨,將那些曾被吞食、混淆在一起的夢之顏料,釋放出來,成為飄浮空中 的小螢光點。   我們覺得她(陳綺貞,或她的歌)好像在不斷離開到遠方,但又說不出的那些像是她 從那些流浪途中傳回的模糊影像(我們想像的)、她的乾淨的歌,那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 安魂曲:諸般不辨來時路、糾纏擠壓、原來如青葉瀑布初心良善的,後來不知為何過去未 來縛綁在一起,成為怨憎對、求不得、愛別離、寶變為石、一只一只流著汙濁淚水的傷口 ……陳綺貞的歌便像那旋轉顛倒夢境之釋放栓鈕的溫柔的手指,「撐住」或「初萌」,一 條延展到「即使只要出發的夢想」,夜間發著光的異國公路的顛晃吉普賽。   我們會想:那是怎樣的一種「靈魂濾篩處理器」呢?那是怎樣一座無人知曉自動灑水 的祕密花園呢?她如何能像蜂鳥翅翼,將這一整代人夢中的冷酷異境,不能承受之疲癒和 沉重,過渡到一個無比輕盈的、兩腳踮起的飛行時光呢?   其實「輕盈」和「流浪在他方」,似乎是陳綺貞的歌(她的空靈療癒為美聲、她自己 創作的歌詞、那些她撥著吉他和弦的曲、或形成故事暗示的這些歌的MV)模模糊糊給人的 印象。但這本書裡的陳綺貞,你發現在歌聲之外的意念,像《巫士唐望》那書裡曾說,某 些印第安女獵人,可以穿越時間的間隔,「她們捧起一握水,用手指彈射出去,那些次第 消失的水花在她們的意念中,被凍結成一根根延伸細長、絲綢般的銀線。然後她們抓著這 些銀線攀爬山岩。」療癒的力量在這些地方祕密發動著、編織著、延伸著:譬如她寫到〈 下雨天愉快〉,寫著「這些軟弱的雨也是有始有終的,在天空一定有一個啟始點,從那裡 開始,大家決定好要一起墜落,不管最後誰會先停止……如果這種雨是一種哭泣,鐵定會 讓愛人完全喪失耐心,徹底的陰霾封鎖天空……這眼淚多到讓我的快樂顯得無情殘忍。」   這寫得多麼的好。一種泡水後「可以膨脹到它本來的好幾倍」的濕雨中所有微細之物 的膨脹暈濕感,卻能在這些「字的雨絲之銀線」延展中,成為「收藏且帶著旅行的記憶」 和「旅行中經歷的雨不是這樣的」,那些雨「好像遊行隊伍,突然在你家門口敲鑼打鼓, 你才從衣衫不整中意識過來,想探頭看看,結果只看到他們越走越遠的背影」(這真是寫 得驚人的好)……   旅次中曾經一瞥而逝的印象,或旅途的放空顛盪中懷念起自己其實微細隱藏,有時間 、身世的那個城,那個「日常」它們互相成為懸念、懷念、殘念,也同時在那樣移形換場 景的,充滿蒙太奇的鏡頭對調,讓閱讀者感受到一種靈動的、柔軟的、充滿同理心的「讓 眼球轉動的小肌肉」。即:她觀看世界的方式。「你是宇宙裡的一個偶然,這個偶然如此 珍貴,因為你能感覺。」   她曾經小時候暗下心願「以後一定要坐遍所有公車,環遊所有世界」,而「高一的我 每天花四個多小時搭公車,從北邊的蘆洲一直到南邊的木柵,漫長地耗盡了我一整年的青 春。在公車上整日幻想坐飛機四處旅行一定好過困在台北的車陣裡」;她在租屋裡想像著 屋子的主人,在她的時光之屋裡,怎樣的生活,感受那些氣味她像我們的張愛玲和赫拉巴 爾,著迷於市聲、空氣中的油哈氣、早餐店的猶在夢中的人影;她對被拔掉的智齒、舊照 片、武俠小說、陪愛打麻將的外婆,上小學夜間部唱〈往事只能回味〉、馬克吐溫的〈哈 克流浪記〉那河流冒險之夢……   對了,我不只一次,和不同年齡層的哥們──有像我這樣的中年大叔;有咖啡屋的氣 質女吧台;有二十出頭的小文青──偶然一聽他們說起陳綺貞,他們總說:「我的陳綺貞 」,好像哥倫比亞人暱稱馬奎斯:「我們的Gabo」;或義大利人暱稱當年他們的小馬尾足 球先生巴吉歐:「我們的Roby」。似乎她的歌替許多人守護著一個純淨、款款搖晃的透明 薄光所在;似乎許多人都曾在某個時光,欠過她一個像整幅星空忍住眼淚、直到一顆流星 劃過,那樣的療癒。打開這本書你發覺她的魔術或就在,那讓世界「等一下」,Un Momento,疑惑中相信,悲傷中微笑,看似柔弱卻從不猶豫伸出堅定的手,朝遠方出發的 同時卻無比珍惜沙鐘裡每粒昔時時光的沙粒──於是,那個「世界本然,比較美麗,比較 透明一點點的形貌」,就從我們眼前顯影浮現。   祝福這本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55.122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Cheer/M.1416023345.A.2B1.html ※ 編輯: arl616 (220.137.55.122), 11/15/2014 11:51:16

11/15 12:13, , 1F
辛苦了!謝orz
11/15 12:13, 1F

11/15 13:22, , 2F
辛苦了,感謝分享
11/15 13:22, 2F

11/15 13:25, , 3F
:)
11/15 13:25, 3F

11/15 20:04, , 4F
辛苦了!
11/15 20:04, 4F
文章代碼(AID): #1KPiqnAn (Ch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