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哈啦] 火鳳劇情可以安排計中計的前提

看板Chan_Mou作者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時間14年前 (2010/02/26 22:24), 編輯推噓7(700)
留言7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solomn (更多的禱告)》之銘言: : 最近看火鳳,有個小小的感想 : 我想是因為火鳳有個前提,大部分讀者事先都已經對三國歷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 所以作者才可以放膽安排這麼複雜的計謀劇情 : 如果是其他讀者未事先具備足夠背景知識的漫畫,搞這種計中計 : 應該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吧 拿一段火鳳的龐統連環計當作例子: 22集 劉備奉聖旨攻打袁術。 曹操利用司馬家出錢僱用流寇亂入下邳之戰,呂布偷吃下邳成功。 燎原火被現任殘兵首領所救(許定)     龐統出山。 23集 曹操打算吃掉張繡(肖想張濟老婆)。 賈詡主和,張繡準備投降。 曹操拿殘兵當把柄,繼續要求司馬家出軍費,司馬家難以支撐。 華佗藏小孟之事敗露,呂布要求小孟假扮張濟老婆刺殺曹操。 龐統僱用燎原火,準備刺殺曹操。 龐統的刺客傭兵團破壞張繡投降,賈詡帶兵在外圍被龐統堵到。 賈詡無法回到張繡陣營,龐統設計讓張繡抗曹。 小孟現身曹營,燎原火欲追卻碰上曾有過節的典韋,兩人對打重傷。 張繡攻曹營,曹操這才知道那女人是小孟假扮,認為殘兵動手了。 24集 典韋戰死,曹操逃出張繡追擊,會合夏侯惇準備返回舞陰揚言報仇。    聯軍經由龐統知道陣中有燎原火。 賈詡雖然回到張繡陣營但失去軍師地位。 龐統讓梁平帶兵沿路鬧夏侯惇,宋立、胡車兒準備進攻舞陰。    李典性急帶兵出城遇伏,宋立手下陳南臥底進入舞陰。    但于禁治軍嚴謹,陳南臥底失敗。    宋立、胡車兒攻舞陰失敗戰死,曹操成功回到舞陰。 龐統遣人遊說呂布、劉表表態加入同盟抗曹。    龐統以燎原火行刺曹操為由要脅,逼司馬家停止對曹操供糧;       另外也通知呂布放走華佗,讓華佗回曹營告知小孟之事。 (搭配小孟之事,曹操宛城遇襲完全被抹成司馬家殘兵幹的) 司馬家決定造反。 荀彧分配後方眾人工作,準備親自出手對付打算來分一杯羹的呂布。    曹操糧草不繼,許定返回司馬家殺人押糧。郭昂戰死。 25集 舞陰軍糧已到,曹操決定剷除司馬家,程昱帶兵鎮壓河內兵變。 司馬家滅,燎原火救出張雷、司馬朗。 司馬懿於山家藏身避禍思考人生目標。(使曹操強大然後篡位) 曹操內有陳國劉寵,外有呂布、劉表,兵力不足以應付。 荀彧讓獻帝劉協封呂布為左將軍,荀攸前往仲家帝國慫恿袁術對付漢將軍呂布。 荀彧又叫流寇打著呂布旗號攻打袁術,驅虎吞狼再現,袁呂開戰。 26集 劉寵西城得手,原來龐統幫的是劉寵。 曹操被劉表牽制,與後方被隔開,軍糧剩一個月。(又沒飯吃了) 張繡被賈詡徹底吐嘈,還是投降曹操了。 司馬懿以提供軍資軍糧當作見面禮交換荀彧、郭嘉在曹操面前為其開脫。 另外還有真正的條件,三船刺殺劉寵。 劉寵陣亡,龐統連環計最後失敗,曹操接受司馬懿回歸。 --- 以上這一大篇是龐統出山放連環計的劇情, 這段劇情算是把每一條計策、每一場戰鬥的起因結果交待的相當清楚。 這段篇幅橫跨五集的連環計,我反覆看了不下十數次才能看懂整件事的起末。 最重要的是,要看懂這段劇情無關我們是否曾知曉三國歷史。 或者說,熟知三國歷史只會讓你確信龐統出山是要幫劉備。 而且這段說歷史其實好像也扯不上龐統。 要看這段你只需要知道一些前提: 比如司馬家因為殘兵敗露,不得不乖乖供應曹操錢糧; 另外龐統出山前靠教書收了一堆傻學生供他使喚...等等 所以要看懂火鳳可能無關你是否有三國底子,但還是要花點心思的~ 不過對著迷火鳳的讀者來說,這也是一種樂趣。 ps:為了避免模糊焦點,這段小弟我只擷取了與連環計較有關聯的情節, 事件發生順序也沒有完全照書上順序避免篇幅太瑣碎。 請見諒..Orz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0.207.35 ※ 編輯: emip 來自: 118.170.207.35 (02/26 22:43)

02/26 23:13, , 1F
于禁:「前菜好吃。」
02/26 23:13, 1F

02/27 00:03, , 2F
精彩
02/27 00:03, 2F

02/27 00:30, , 3F
寫的真好
02/27 00:30, 3F

02/27 02:04, , 4F
辛苦了,每次重看時都會恍然大悟連環計的鋪陳
02/27 02:04, 4F

02/27 11:59, , 5F
贓霸:為吃飯而戰! 糧食很重要~~~~
02/27 11:59, 5F

02/28 00:27, , 6F
大推這段連環計!!!!!!!
02/28 00:27, 6F

03/01 02:46, , 7F
這可以收精華區了
03/01 02:46, 7F
文章代碼(AID): #1BXzclKN (Chan_Mou)
文章代碼(AID): #1BXzclKN (Chan_M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