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赤茯苓versus白茯苓

看板CMstudents作者 (華英成秀)時間10年前 (2014/04/06 21:44), 10年前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赤茯苓的「利」先變成「瀉」,再來「入丙丁」、「入手少陰太陽經」 : 現在演變為「除溼熱」。 : 往後的其它本草論述若有提及茯苓的赤、白之分,大多不出以上這些醫家的概念。 : 最後,根據我最愛的《顏正華中藥學講稿》: : 切取外皮者稱茯苓皮 : 切取內層帶淡紅色者稱為赤茯苓 : 切取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稱白茯苓 據安徽中醫學院學報32卷第1期 2013年 77-78頁 茯苓不同藥用部位化學成分分析 藥用部位 功效 藥理成分 白茯苓 茯苓菌核白色的部分 甘淡滲濕 茯苓酸% 水不溶性多糖% 特有補脾利竅 0.0887 89.35 赤茯苓 皮層靠外皮部分 甘淡滲瀉 0.3000 68.29 淡紅色的部分 尤擅清利濕熱 茯苓皮 最外層的外皮 甘淡滲濕 0.1259 64.66 長於利水消腫 三者的比較如上 其中主要藥理成分茯苓酸為代表的三萜類成分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有明顯抗發炎 抗氧化、抑菌的作用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經化學修飾後有明顯看腫瘤活性,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保肝、抗突變 由於赤茯苓的茯苓酸含量是白茯苓的4倍,是茯苓皮2.5倍,所以可為中醫臨床在清利 濕熱時選用赤茯苓、利水消腫選用茯苓皮提供科學依據。 : ----------------------------------------------------------------------------- : : 可是看到某些外感方ex荊防達表湯,金沸草散 : : 用的卻是赤苓而非白苓 : : 兩者差異用途求解 選用赤茯苓其實只要記得是清利濕熱這個重點,就可以知道為什麼當需要茯苓滲濕時 為什麼不選白而選赤。 例如蒿芩清膽湯主治膽胃濕熱或痰熱證 選赤茯苓合碧玉散以清利膽經濕熱、導濕熱從小便出 這個應該是很典型用赤苓的例子 金沸草散主治外感風寒襲肺、咳嗽、痰涎不利或痰多如膠漆、頭目昏痛、鼻塞聲重。 選赤茯苓主要在痰多如膠漆,顯示痰濕重有"將"化熱之勢(如果已化熱應該改方) 荊防達表湯這方我不熟,不過推測也是類似金沸草散的狀況所以用赤苓 *以上部分引自醫砭方解 不過其實混用應該也沒很大差異,因為配合其他清濕熱藥物就可以加強清濕熱力度 除非自己想練 用藥精簡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35.7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CMstudents/M.1396791872.A.185.html ※ 編輯: lepputte (1.169.35.74), 04/06/2014 21:47:48

04/06 23:03, , 1F
專業 推
04/06 23:03, 1F

04/07 06:16, , 2F
勝昌有做5倍濃縮. 其他家都是散劑.
04/07 06:16, 2F
文章代碼(AID): #1JGLf065 (CMstudents)
文章代碼(AID): #1JGLf065 (CM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