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常隨佛學

看板Buddhism作者 (天堂鴉)時間3月前 (2024/03/10 11:00),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3月前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夢參老和尚:懂得隨緣,你就不苦 「不受磨,不成佛」,要在苦難當中成長。對一切樂不貪著,對一切苦不厭離,這才能守 護佛的無上法門。 菩薩智慧廣大,諸根明利,常樂度眾生,勤修福德助道之法。要想成佛得有福德、有智慧 ,不度眾生沒的福德,不度眾生不會開智慧。菩薩思維種種方便善巧,專利他人,忘掉了 自己,無我精神強大,心量廣大。 我們不能自由自在,是誰限制你呢?是你的煩惱,你自己的業障,不是外在有誰加給你的 。我們經常會說自己業障重,你真的這樣想嗎?當你要做錯事、要生煩惱的時候,如果你 能說自己業障重,錯事你也就不會做了,善根也就成長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思想,你容易 入道。 行菩薩道不是一件事兩件事,也不是一生兩生,是無量生。在時間上無法計量,沒有數字 可言,常時行菩薩行。修一切白淨法,住於白淨法,如來智慧當中。 學佛和佛學不一樣。現在社會上很多大學都開了一科來研究佛學,探討三藏十二部經典, 這是佛學而非學佛。學佛是學習佛心裡所想的,口裡所說的和身體所行的,學習清淨自己 的身口意,這是真正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一定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信心百倍成就佛 果,並且把功德都迴施供養給一切眾生。如果用這種發心指導學佛就對了。反之,無論再 怎樣通達三藏也只是佛學,也不能稱作佛弟子修行人。 業果來了要承擔領受,你能認識它,就心無罣礙沒有恐怖。好比欠人家債,現在人家來收 ,你把債還完了多輕鬆。業果來了要承當,過去了就要放下。有些道友業果來時不想承擔 ,過去了又放不下,那就苦上加苦不能解脫。 咱們念經之前要修四加行,慈悲喜捨四攝法,念的時候應作觀想:「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救 濟一切眾生」。說我沒有力量,那你介紹四大菩薩十方諸佛,學華嚴經的,你把華嚴力給 他加持一下。不要認為這是假的,這裡頭含著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叫加持力。你能保持善 用其心,念念不忘三寶,不忘失菩提心,「魔事」自消。 供僧如供佛,你能至誠懇切恭敬,以清淨心供養三寶,完全沒有分別,沒一點雜念,這個 福德就大。反之有數量、有計較的,福德就小。 菩薩度眾生無有一定之規,我們凡夫看見菩薩示現「逆行」的時候,你雖不能理解也千萬 莫看成過失去毀謗,因為你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為什麼?你看見的是現象,不是本質。 菩薩本體猶如虛空他為了救度眾生,才會隨緣示現「逆行」。 我們常常疑惑自己所學的法不夠,瞭解的不夠透徹。念一部經嫌少,念兩部經有時候又嫌 太長。往往追求越大越圓滿的法,至於受灌頂也是要受大圓滿的灌頂。這是貪心,一味想 多累積功德。其實大家缺乏的是實際的行動力,沒有一件一件地把我們所知道的去實行; 不去實行,我們就不能證得,不能證得,我們等於沒有得到法的真實利益。 想調伏無量劫的煩惱,我們要以「善」止「惡」。用善念來對治惡念,讓惡念不生,善念 多生,這樣才能真正調伏和轉變。 「安穩」,什麼是安穩?得佛的真實法就叫安穩。了生死的、不受生滅所牽動的,這叫安 穩。聽經、拜懺、讀誦大乘,你所做的事,都是安穩的。你一天心裡所想的、身體所做的 ,沒有六塵的染污,六根清淨,漸漸的與如來的清淨智慧相應。 個人有多大智慧,你就得多大的解脫;沒有智慧,你就束縛。誰束縛你?你自己束縛自己 ,你會自己找些繩索給自己帶上,那是你自己的事兒。佛教導我們的法,都是幫助我們解 脫的。所以戒律不是束縛,戒是把那些擾亂,障礙你道業的染緣都遣除去,你自然就清淨 ,解脫,最終成就聖道。 常行善法,於後不悔,所做善業經常增長。行善是好事,但莫要後悔,例如有人在財富盈 滿時行佈施,等他受到困難時便後悔了,覺得自己當初不該佈施那麼多,或於佈施之後即 悔,這都叫善業悔。行善業不應後悔! 我經常勸道友,例如說打齋供眾,他很大財富,叫別人替他去做,而他卻沒當一回事,沒 有恭敬供養心,那所得福報就很少。如果他親自去做,無論供養誰,都很恭敬,平等對待 ,那他就能多生受福。供養時無分別無愛著、希求,才叫清淨。 https://i.imgur.com/f67vUCN.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6.1.118.12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10039659.A.953.html

03/10 11:59, 3月前 , 1F
南無阿彌陀佛
03/10 11:59, 1F

03/10 16:04, 3月前 , 2F
南無阿彌陀佛
03/10 16:04, 2F

03/10 21:33, 3月前 , 3F
阿彌陀佛!
03/10 21:33, 3F

03/11 07:34, 3月前 , 4F
南無阿彌陀佛
03/11 07:34, 4F
文章代碼(AID): #1bxI9hbJ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bxI9hbJ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