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以音聲持名念佛能否入定?已刪文

看板Buddhism作者 (御宅士‧北萌子)時間1年前 (2022/05/28 22:45), 1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ilanese (我寫故我在)》之銘言: :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雜阿含第四七四經》)。 此言住定時 境在初禪 身心之境住於初禪境界 五蘊根身識等十八界事相不同欲界住時 : 以我的理解,色界初禪的入定期間,「言語寂滅」應該包括「言語型態的念頭」 : (不曉得是否有其他看法?) 言語相 於住定於初禪境界時 寂滅 非入定之轉變時 : 因此我認為「以音聲持名念佛(包括默念佛號)」是不能入定。 入定與住定是兩件事情 同理 出定則是第三件事情 未入定前 依各種方便 使心安止 由於未熟稔塵相虛妄 心難知其中差別 而有許多方便去訓練 使"心"體會理解境相離我 使心熟悉於"離相/離相後的覺知" 對於某些人來說 念佛或聲音相等 不方便其人心止而引起身心境界轉變 但對於"心力"越來越清晰得力自在的人來說 心越來越體會到心與相的差別 繫緣相而得止 對這樣的人來說 反而是讓繞遠路 直接心止離相 便入定境 身心諸根 不緣外相 長久訓練下 心性轉淨 煩惱漸薄 淨性益顯 若依淨修(因地發心差別) 入於初禪後初定之人 欲心得伏 故大智度論云: [是人入初禪 已得離婬火 則獲清涼定 如人大熱悶 入冷池則樂] 相信即便是味禪 也應有極為明顯的身心轉變 不同於欲界生人 : 還有「憶念佛陀」這種「念佛」方法跟上述寫的「以音聲持名念佛(包括默念佛 : 號)」是不同的法門,我認為這種法門是可以入定的。 : PS:這可能跟很多高僧的傳統看法不同,但依佛經記載,以及本人入定對念頭覺 : 知的體驗,我還是持以上述看法。 觀語意 您所提的是入定 但經書中提到的是住定時的身心情況 就像是量子力學中的電子躍遷 說此過程是沒有花去任何時間 那也不對 只要能量夠(心力夠) 那便可以從低能量軌域(cf.欲界) 躍遷至高能量軌域(cf.色禪etc) 要入於定 如初禪 那便是如何提供能量給電子的事 並非是談躍遷過後電子狀態 如眼觀景色 焦距變換 是水晶體受肌肉調變而變 並非看黑 看白 看紅 看紫等諸顏色而變(顏色cf.入定訓練的各種方便) 只是不熟稔之前 心力弱 散心位人 先從諸多雜花色中 取一色專 自馴散心 眼喻心體 水晶體與焦距機制則喻"心力" 氣力等等 離相的心行之力 初禪以聲為刺 二禪覺觀為刺 三禪以喜為刺 四禪入出息為刺...(中阿含經) 關鍵在於諸禪未到地定 這就像是電子躍遷的過程 都有個變化的經過 佛講的很簡要 如今也沒辦法親身向佛詢問這些細節 何況也有因人而異的成分 如初禪是有覺觀(尋伺) 若非跳禪(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 次第入禪來說 那是不是住於初禪者 在有覺有觀的狀態 開始放掉覺觀 使心離覺觀相 則入二禪未到地 而音聲是塵相 無論是意念聲 或是外在聲 同理聞聲離相 乃至返聞聞性 此功夫是心行 也是自己能熟稔自在於五蘊身心的焦距變換 不只是相轉層次(聲相大小粗細等) 而是境轉 身心所在的當下境界整體轉變 心識遁入某種狀態 有深有淺 漸得肉身如器具 境轉入於勝境 身心理所當然有其對應的響應 如初禪天無欲 二禪天內淨 三禪遍身樂 四禪不動捨等等 因行人在欲界器世間修行 所以五蘊疑妄難遣 乃就肉身心識變化而說 無非暖壽識等事 呼吸與否 心跳與否 腦波如何等等 此行蘊區間之力 多是無表色事 行蘊細微 所以究竟離相得解脫甚難 也因甚難 所以有諸多方便修習 這實是兩難 若心行軌於清淨之轍 則念佛聞聲差別 恍然洞察 肉身心意遍知差別 意趣難言 因心行幽微且力大 例如 參考道家中提過的煉精化氣中的清淨說法 起碼可以達到降伏肉身層次的性驅動力(一種生殖欲求的強迫力) 非意識伏之 而是心行伏之 然而這並非是人為意識壓抑 這是差別 初禪定非欲界定 覺 觀 喜 樂 一心 配合五蘊根身諸方便修 皆能得入 不熟之前是誘發 逐漸熟了 會有許多身心善相應會穩定現前 都是得因數數練習 此類善相應的現起 是心行上的增上/力量 如您常提到的頭部清涼覺受亦然 ps. 方才重新閱讀原文章底下的推文 上面提的其實也只是多講一次似的 另位可以參考廣欽和尚 依他的經驗就是修念佛 之後達到入定(含入與住 表義涵蓋問題) 初禪以聲為刺 其實我倒認為身體色脈更為刺 你們中國的李耳都說大患在於有身了XD 南無釋迦牟尼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1.1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53749135.A.3B3.html ※ 編輯: Mahasata (1.175.1.149 臺灣), 05/29/2022 00:08:08
文章代碼(AID): #1YaZMFEp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YaZMFEp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