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03 上

看板Buddhism作者 (create)時間2年前 (2021/08/09 07:07),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17】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的好處呢?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第3卷/共20卷) 本經的修學宗旨,簡單說就是在這個觀字,這是念佛法門中的一種觀想念佛,透過這十六 種觀想方法,能夠加強我們對極樂世界堅定的信仰和願力,以達到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 效果。 怎么觀想呢?本經當中有講到兩種觀法:一種是事觀,一種是理觀。 剛開始是事相的觀察,也就是十六觀中的前十三觀,有三大段的觀察: 首先,先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我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它的環境如何呢?本經清楚 的講出了四大主題:第一個是大地莊嚴,第二個是寶樹莊嚴,第三個是池水莊嚴,第四個 是蓮華莊嚴。這四個主題,就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受用的環境。 其次,觀察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有三個主題:佛陀的莊嚴、觀世音菩薩的莊嚴、大勢至 菩薩的莊嚴,也就是觀想西方三聖的莊嚴。 前面是觀想極樂世界種種的正報、依報莊嚴,觀想成功之後,第三個是屬於動態的。也就 是說:極樂世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如何跟極樂世界產生一種相互作用,這個很重要!這 是臨終往生的一種觀法──觀想你生到極樂世界 的蓮華中,先觀蓮華合起來,再觀蓮華開後,見到虛空中西方三聖放大光明,照耀你的身 心,當下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華開見佛悟無生。 簡單的講,我們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是先觀想極樂世界靜態的依報跟正報,然後再觀想自 己的身心世界跟極樂世界動態的相互作用。 這樣的觀想有什麼的好處呢?其實,這就是一種淨法薰習!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真 實功德相,當我們在雜染、不淨的心中,觀想極樂淨土的殊勝莊嚴,以及西方三聖的莊嚴 ,自然會生起一種清淨的效果。 這當中有兩大效果: 第一個、淨除業障:能夠把我們過去生所造作的,那些殺、盜、淫、妄生死罪業,慢慢的 消滅掉。 第二個、生於佛前:這是約臨命終來說,即能感應阿彌陀佛現前,接引往生西方。 這就是本經所說的事相觀察。 【18】借那些莊嚴相,來啟發我們往生的願力! 智者大師在《觀經疏》,還提出了理觀,就是每一觀都必須配合理性的觀察。關於理觀, 智者大師作了一首偈頌,整個十三觀,你一定要把這首偈頌,熟記在心,所謂的: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在這一首偈頌當中,有提到兩個重點: 第一個,是引導修行者云何應住。我們要永遠記住修行人的安住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向內 安住。極樂世界的功德在哪裡?就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它是自性裡頭本來就具足的。所 以我們在修觀時,一定要向內安住,不能被外境干擾,而產生任何的攀緣,這是修觀的第 一個觀念。 也就是在修觀之前,要懂得安住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先求安住,再求 調伏。如果你的腳跟沒有站穩,那就沒有任何的功德可言。所以安住的時候,是法界圓融 體,而整個法界功德在哪裡呢?作我一念心,就在我的心中。這就是攝用歸體。 第二個、依體起用,藉相修心。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當我們憶念極樂世界的依、正 莊嚴時,就已經進入彌陀的功德法界了!這是從一念心性起觀,所以說是藉相修心。 換言之:在修觀的過程當中,重點不在極樂世界觀察得多清楚,而是從觀想中,你得到什 麼樣的啟示?你的內心是不是產生一種嚮往、一種往生淨土的願力。這種心態很重要。這 個觀想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改變我們的心態,透過這個觀想,淨法薰習──把我們 貪戀娑婆的心態,改成往生淨土的心態。 如果:你只是把阿彌陀佛觀想得很清楚,信心、願力不足,這叫禪定,跟往生沒有關係! 所以在修觀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借相觀心,重點不在那些相,而是借那些莊嚴相,來啟發 我們往生的願力,這是我們修觀的人一定要清楚的。 總之,這裡的理觀重點:第一個向內安住,第二個藉相觀心,這兩個道理我們在修十六種 觀想時,一定要謹記在心,必須跟事觀配合。透過如理如法的事觀、理觀雙行,我們的心 態就會改變。 【19】發起真正求往生的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怎么改變呢?開始圓發三心,這是往生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本經當中,講到往生的心,是 以三心來代表: 甲四、觀行轉深─圓發三心 一:至誠心愿作佛心 二:深心求往生心 三:回向發願心度眾生心 為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呢?必須發三種心: 第一個:至誠心:智者大師解釋說,至誠心是指真實而不虛妄的心。所謂真實的心,智者 大師說,就是正念真如。也就是仰信我們這一念心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沒有任何相狀,快樂的相狀、痛苦的相狀…都是 虛妄不實的。當我們這一念心性,安住在真如,不起任何的顛倒妄想,用這種心來拜佛、 念佛,這個叫做至誠心。至誠心其實就是一種智慧的心。臨命終時,你能真實的安住真如 ,不隨順攀緣心而轉,就叫至誠心。 第二個:深心:何謂深心?智者大師說:佛果深廣,發願祈求成就。意思是說:十方諸佛 有無量的功德莊嚴,希望我也能一一成就。深心,就是一種好樂修學功德之心。前面的至 誠心是一種智慧之心,這是一種福德之心。 第三個、回向發願心:這是一種大悲心。真實的回向發願,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都能 求生淨土。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臨命終時,必須以智慧心、福德心跟大悲心,三 心結合,來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來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曇鸞大師解釋這三心,把 它匯歸成兩種: 一種是願作佛心,這是偏重於智慧跟福德,一種上求佛道的心。 第二個是願度眾生心是大悲心。 依止這兩種心,而發起真正求往生的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本經很強調一個觀念,就是說:你能不能往生,跟念佛多少,沒有直接關係,關鍵是在能 念的心──你念佛的心態很重要!如果你用貪戀娑婆的心來念佛,這個佛號就變成人天的 福報,所謂諸法無性,境隨心轉。你的心才是主導者!所以在整個修觀過程當中,就是不 斷地調整我們的心態。 【20】修學淨土宗的人,心中的願力很重要! 接著看下一科:甲五、臨終正念--成就九品: 透過三心的修學,我們可以將往生淨土的人,分成九品;九品當中,又分成上輩、中輩、 下輩三類。這地方,善導大師將上輩的三品,判為是遇大凡夫──這種人具足了三心。所 謂三心就是菩提心,具足三心的菩提心,而且廣修菩薩的一切善行。換句話說:不但三心 具足,而且福德資糧也具足。這是屬於上輩往生的。這裡是指凡夫,沒有說是聖人,所以 三輩九品全部都是凡夫。 其次,中輩的三品,是遇小凡夫──是說這個人的三心不具足,缺乏大悲度化眾生的心, 但是臨終之前,遇到善知識的開導,回小向大,因為還有小乘的習性,所以是中輩往生。 為什麼有些人往生極樂世界,證得小乘的果位?就是因為過去小乘的種性還存在,所以先 證得小乘果。 最後,下輩的三品,是遇惡凡夫。事實上,一般人對於下輩往生,都會感興趣,這種人是 怎么回事呢?雖然他有堅固的大乘善根,但是也有過失。也就是善根當中,還夾雜著罪業 。但是,這個人臨命終時,智者大師說他遇到了兩件事: 第一個、為苦逼迫:我們都知道有善根跟沒有善根的人,平常看不出來,但是遇到逆境的 時候,他的善根受到刺激,會生起出離心;沒有善根的人,遇到惡境的刺激,他會自暴自 棄。所以這個有大乘善根的人,雖然有殺盜淫妄的過失,但是臨命終時,遇到痛苦的逼迫 ,激發他出離的善根,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此遇善人:是說這個人因為遇到了大乘善知識的開導,善巧的把他的大乘善根慢 慢地啟發起來,所以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提起正念,帶業往生。這是遇惡凡夫,是有大 乘善根的惡凡夫。 由此可知,淨土宗確實是他力法門,極樂世界的功德不是我們修來的,不是以修多少布施 、持戒、忍辱這些資糧來判教。因為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沒有一樣是我 們修來的,那完全是彌陀本願功德所成就的,所以關鍵是在感應道交。你感應彌陀一分, 你就有一分的功德,你感應彌陀三分,就有三分功德。關鍵點就是:你感應的心力有多強 ! 修學淨土宗的人,心中的願力很重要!在念佛的過程當中,培養一種堅定的願力──以願 導行,這個行又能加強你的願力。大乘經典上說,一個念佛人跟一般世間人,最大的差別 在哪裡?世間人也修善,我們也隨喜一切善,但世間人沒有發願,我們淨土宗的人──是 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珍寶不復相隨,一切眷屬悉皆 舍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我們在培養願力的時候,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每一次都要憶念自己的願力,一定 要遵守自己所發的願,等到臨命終時,這個願力就會表達出來,不會讓我們失望! 很多人修行,心中沒有發願,沒有發願,你的修行就沒有強大的引導力,就很難抗拒阿賴 耶識的生死業力。 我們要知道,隨業往生跟隨念往生最大差別在哪裡?這個念到底是指什麼呢? 當然是包括了信仰和願力,但主要是在願力──就是你往生的願力。臨命終時,如果你的 願力沒有現前,那你就作不了主,會被生死業力牽著走。而這個願力是怎么來的?就是從 你平常事觀、理觀,點點滴滴的觀察,來加強你的願力呀!等到臨命終時,那個願力就會 表現出來──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的願力,這個時候就會現前,引導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道 交,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藉事修心的整個思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91.1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8464037.A.7FB.html

08/09 07:27, 2年前 , 1F
阿彌陀佛!
08/09 07:27, 1F

08/09 17:07, 2年前 , 2F
阿彌陀佛!
08/09 17:07, 2F

08/09 18:31, 2年前 , 3F
阿彌陀佛
08/09 18:31, 3F

08/09 20:15, 2年前 , 4F
南無阿彌陀佛
08/09 20:15, 4F

08/10 10:51, 2年前 , 5F
南無阿彌陀佛
08/10 10:51, 5F
文章代碼(AID): #1X46EbVx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