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大乘佛教的精髓-發菩提心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5年前 (2019/05/28 18:41), 5年前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 《華嚴經》: : 「為欲(希求)究竟功德智慧(佛果究竟圓滿的斷證功德),…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 : 修善法,…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 : 得解脫,…究竟成就一切種智,…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不為 : 自身求無上道(不是只為自身解脫求無上道,由欲利益一切眾生而欲成就佛果菩提),… : 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不名迴向;隨一善根,普以眾生而為所緣,乃名迴向。」 ------------------------------------------------------------------------------- 補充: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相違愛我執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2001年4/1~4/8蒞台弘法 智慧與慈悲之旅 「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自他相換」首先先將自他二者視為「平等」,「平等」是指無論是自己或者是他人 ,一切的有情都有離苦得樂的基本思想、觀念,我們都有基本的權利、能力,我們都有成 佛的種性。以這一角度而言完全相同,你會平等捨、自他平等。於是再去憶念他人的不共 恩惠。 之後思惟愛我執的過患,以及思惟愛他心的功德。透過這種勝利、過患的觀察而去做 自他愛心的交換,這之後修取、捨。由慈心而取,由悲心而捨。之後再修學強而有力的清 淨意樂,而生起菩提心。 假使「七因果」和「自他相換」這兩者修持要雙運合一,一起修學的話,首先觀想平 等捨,之後知母、念恩、之後生起不共的念恩、報恩、自他平等,在瞭解自己愛我執的過 患,以及愛他心的功德之後,以悲心捨自己的善業於他人,以慈心取他人的痛苦於自己, 之後生起增上意樂而觀修菩提心。 「自他相換」是在取捨之前而做觀修;   「本師釋迦牟尼佛安住在果門前的虛空中,在這四周有平常我們常談到的那爛陀寺大 論師們,在這四周有藏傳四派的所有具有証量的大成就者,在這四周有遍虛空的有情,我 和這些如母有情都是一樣想要離苦得樂,我們都有同樣的權利,同樣的觀念,但是我們卻 都隨著煩惱而受著痛苦。」 如此的思惟,為了使一切的有情都能獲得究竟的安樂,我必須發起希求菩提之心,願 與一切有情一起得到安樂。請做如此的思惟。觀修前方的聖像為資糧田之後,念誦七支供 養,念誦時盡量隨著辭意好好的思惟。   愛我執的過患和愛他執的功德,正如《入行論》所提到的:世間輪迴中,一切的痛苦 ,都是從愛我執而產生;一切吉祥的、美好的都是由愛他心、無害他人的善行而產生,所 以只要是壞的都是由愛我執而來的;只要是好的都是從愛他心而有的。(註:盡世所有樂 ,悉由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由自利起。廣論,P.225。)   至尊的龍樹菩薩是那蘭陀寺大論師之頂嚴,所以無論是漢系或藏系佛教徒,有機緣能 看到龍樹菩薩的論典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如同龍樹菩薩的善巧論典所說的:當勝義菩提心 (證得空正見的智慧)和世俗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有覺受等,再看其他經續的論 典,將會體會其中深奧的內涵,所以菩提心有如一把鑰匙打開了經續之門而更能體會其內 容。如此的了知愛我執的過患和愛他執的功德,加上數數的思惟串習,則無論眾生對我們 的表情如何,我們都會對一切有情產生悅意的愛心。 ------------------------------------------------------------------------------ [1] 《佛地經論》(唐.玄奘法師譯): 「緣菩提(佛果)、薩埵(有情眾生)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 有情故(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又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菩薩是以智慧緣菩提、悲心緣眾生,精進勇猛求取大菩提利有情的士夫。 [2] 《大般若經》(唐.玄奘法師譯): 「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提心的發心以一切種智的佛果菩提為所緣),大 悲為首,無所得為方便,起內空智乃至起無性自性空智(符合空正見的智慧),以無所得而 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59040064.A.98F.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5/28/2019 18:48:07

05/29 12:55, 5年前 , 1F
隨喜!
05/29 12:55, 1F
文章代碼(AID): #1SxH10cF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SxH10cF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