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索達吉堪布問答之在家居士篇

看板Buddhism作者 (非顏)時間5年前 (2018/12/31 19:23), 5年前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問:當在家居士還是拋家棄子去出家,該如何抉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e8s.html 索達吉堪布:對外面的很多居士而言,今生不一定有出家的因緣,就算出了家,對年幼的 孩子不負責任,對年邁的父母也不負責任,這樣的話,如果你戒律清淨、修行圓滿倒可以 ,對他們也是一種回報,但若還俗或者行為不如法,那還不如當一個虔誠的在家人,經常 修持真正的佛法。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親友書講記》 ◎問:在家學佛居士如何看待與繁雜世俗生活之間的關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crx.html 索達吉堪布:大家應該從內心認識到,人們從早到晚耗盡自己的精力,究竟目的是什麼呢 ?就是為了吃得飽、穿得暖,生活過得比較安閒。可得到這些又有什麼用呢?人生無常, 以往多少人不管是生活條件也好,青春美貌也好,都不可能長久住留,他們即使得到了這 些,也沒多大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作為修行人,尤其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跟這些世間人完全不同,我們的人生是為 了利益眾生,正如《華嚴經》中所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種極其可 貴的精神就是我們的究竟目標。所以為了眾生而奮鬥,其意義和價值超過了所有世人的目 標和希求。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那在成辦自他一切安樂的過程中,一些小小的痛苦,也 不能阻擋我們行持菩薩的大願。 當然,學佛不一定要反對所有的家人,在家庭中天天吵吵鬧鬧,我過我的生活,你過你的 生活。外面的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提倡:作為佛教徒,不僅家庭內部應該和睦相處,與其他 宗教也應該團結和合,這就是我們佛教的原則。如果你學了佛以後,性格完全變成另一種 人,從此以後對父母不照顧,對家人也不管,對自己的孩子也不做飯,整天就拿一本《金 剛經》,躲在一個小小的屋子裡,這樣的獨立主義我們佛教不太讚歎。 相反,你應該以佛教的精神來感化別人,這個非常有必要。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好 好思維:我為了短暫的幾十年,都如是的奔波操勞,那在學習佛法方面,自己下過多少功 夫,花了多少精力?以前噶當派的大德也說:如果將我們在世間法方面下的功夫用在佛法 上,大多數的人早就成就了。再怎麼樣也能使自相續中的煩惱有所減少。但是大多數人根 本不知道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應該對那些不知佛法的人生起悲心,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從 正面瞭解佛法的殊勝。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問:有些居士一輩子只是盡量守戒卻沒有聞思,這樣做可取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dw3.html 索達吉堪布:現在有些居士皈依多年,自己也受了一些戒律,但是最基本的見解、行為、 修行都不明白。如果是這樣的話,根本不知道怎麼修行、怎麼守持居士戒、怎樣以在家身 份來弘法利生。心裡不知道斷煩惱的方法,沒有對治貪嗔痴的方便,別說是現在的時代, 就算是佛陀時代,出家人的煩惱生起來時,若未以佛陀的教言作為對治方便,後果也是不 堪設想。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問:學佛後,是否需要盡量放棄世間的人際關係和感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99p.html 索達吉堪布:為了受持清淨的戒律,該放時也應該放下。但所有人情是不是都要放棄呢? 作為修行人,這是不一定的。否則,就像《二規教言論》中所講的一樣,不懂知恩、報恩 的人,就像屍體一樣,所有天尊、護法神都會拋棄他。所以,也沒有必要這樣! 作為佛教徒,也應經常回憶學佛之前、學佛之後、乃至現在,哪些人對自己有恩德。若能 報答,則盡量報恩;若實在不能報答,也要有感恩之心。當然,因為前世因緣不同,有些 人有美好的前程,各方面都超越親朋好友,有些則不一定。但不管怎麼樣,在自己的人生 旅途中,凡是對自己有恩德的人,都要關注、關心,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對自己很不 好,經常欺負、拋棄自己的人,作為大乘佛教徒,也不應該記在心中,而應學會忘記。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修心利刃輪講記》 ◎問:世人孝敬父母大多是用房子、票子等“硬通貨”,佛教徒如何對父母報恩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crv.html 索達吉堪布:雖然這也可以報恩,但真正的報恩唯有讓他們聞思修行佛法。的確,對滿面 皺紋的老人來講,他們馬上就要離開人間,沒有時間長住,即房子裡待的時間不會長,更 長的時間會待在棺材裡。所以要報恩,就要在他們心識中種下永遠陪伴他們且能帶來安樂 的善根。 佛教當中闡述利他心和空性境界的文字,若能結合自相續做深入細緻的聞思修行,哪怕是 一個教證或比喻,也能使心軟化、調柔。如此,不僅短暫今世能獲得利益,乃至輪迴未空 之間,其利益是無窮的。當然,這也是佛教提倡用佛法來幫助父母等的原因。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般若攝頌淺釋》 ◎問:現在,很多夫妻之間常常處於一種緊張的關係狀態,家庭戰爭一觸即發。當事人如 何能緩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4zs.html 索達吉堪布:之所以發生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如今人們缺乏倫理道德、家庭觀念,以至於 常以種種原因導致家庭不和,給雙方帶來極大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缺乏佛教的因 果觀念,總認為凡事都是對方的錯,把責任通通推到別人身上,卻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 其實,夫妻之間發生爭執,理當認識到這是自己往昔造惡業的果報,盡可能地忍氣吞聲, 不要心生嗔恨、大動肝火。在這個世間上,家庭和合很重要,一個人若能與家人和睦相處 ,他的心情肯定快樂,所做的事情也會有意義。跟家人吵架心情很差的話,會直接或間接 波及四周的很多人。因此,夫妻之間在相處時,最好能如帕單巴尊者所言:“夫妻無常猶 如集市客,切莫惡言爭吵當熱瓦。”(註:"當熱瓦"是音譯,指當熱瓦地區的人,意 思是告誡當熱瓦地區的人切莫惡言爭吵的意思。) 對一個學佛的人而言,家人或許是你前世不共戴天的仇人,今生也成為修行的惡緣;或許 是你生生世世共同發願的道友,今生成為修行的善緣。但不管怎麼樣,你們既然集聚在一 起了,就是一種因緣,最好能夠彼此理解,這樣一來,對自己的修行也會有幫助。然而, 如今很多夫妻不懂這個道理,經常只盯著眼前矛盾不放,認為都是對方的錯,從來不去觀 察自己,以至於家中經常硝煙不斷、戰火紛飛,這是非常遺憾的!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 ◎問:大學時開始就喜歡跟朋友們高談闊論,尤其喜歡軍事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現在這個 習慣依然難以徹底改掉。這也屬於不善業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3a8.html 索達吉堪布:凡是能引生貪嗔痴的無稽之談,統統屬於綺語的範疇。許多煩惱都可以通過 綺語而引發,比如有人看了一部電影後,跟眾人極力渲染:“我國與他國之間發生戰爭, 當時我國如何如何……”於是,有人聽完後生起了嗔恨心;有人被這個故事所矇蔽,生起 了愚痴心;還有人自讚毀他,認為自方力量極為強大,生起了傲慢心。貪嗔痴等煩惱是不 善業,如果這種不善業通過你的語言產生,那你的語言肯定有過失。 我們作為出家人,一定要想辦法斷除綺語,默言不語並精進念誦。而作為居士,也應盡心 盡力地持咒念佛,少說一些無關的綺話。因此,大家平時要盡量少說廢語,多念些經文, 多說有利於眾生的語言!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 台灣菩提學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uTiXueHu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30.4.23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46255412.A.778.html ※ 編輯: Biwogo (125.230.4.230), 12/31/2018 19:25:03 ※ 編輯: Biwogo (125.230.4.230), 12/31/2018 19:26:13

12/31 19:26, 5年前 , 1F
隨喜
12/31 19:26, 1F

01/02 16:27, 6年前 , 2F
感恩您的分享
01/02 16:27, 2F

01/02 16:58, 6年前 , 3F
阿彌陀佛!
01/02 16:58, 3F
文章代碼(AID): #1SAVmqTu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