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佛弟子的修習:止修與觀修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6年前 (2018/04/12 20:17), 6年前編輯推噓3(305)
留言8則, 3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tangchin (tangchin)》之銘言: : 也就說不管止修在層次上多高,煩惱僅是暫不現行,出定後煩惱仍然隨緣現起,這也說明 : 為什麼一定要止觀雙修。那麼要觀修什麼斷除無明煩惱?要找到無明的正對治補特伽羅無 : 我,觀修無我。那如果沒有先瞭解無我的內涵,如何觀修?所以一定要先聞思無我的法義 ─────────────────────────────────────── ■ 補充──止住修、觀察修 摘自:《入菩薩行論》教授 尊者達賴喇嘛 〈第八品 靜慮〉 3. 貪親愛利等,則難捨世間;故當盡棄彼,隨智修觀行。 4.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 這種奢摩他(止)和毘婆舍那(觀)怎麼生起呢?毘婆舍那是一種智慧,可是它不是很單 純的智慧,不是很單純智慧的原因是什麼呢?這種毘婆舍那的生起是透過觀察力,一直在 觀察境(隨順的毗婆奢那勝觀),由觀察力去生起未曾有過的一種身心輕安,在身心輕安 的同時有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叫做毘婆舍那(正式的毗婆奢那勝觀)。 為了使我們能夠生起毘婆舍那,也就是從觀察力而生起身心輕安的緣故,這之前必須 要有止力去生起身心輕安,才有辦法由觀力來生起身心輕安。所以在毘婆舍那(正式的毗 婆奢那勝觀)之前一定要有奢摩他。因為觀力所生的身心輕安,這之前必須要有止力所生 起的身心輕安,所以它的次第是決定的。 奢摩他(止)和毘婆舍那(觀)這二者的差別並不是由所緣境去做區分的,為什麼呢?緣 盡所有的,也就是緣世俗諦的奢摩他也是有的,緣世俗諦的毘婆舍那也是有的;緣勝義諦 的奢摩他也是有的,緣勝義諦的毘婆舍那也是有的,所以毘婆舍那(觀)和奢摩他(止)之間 的差別並不是來自於所緣上的差別。 第 4句說到「能滅諸煩惱」,什麼叫「能滅諸煩惱」呢?是斷除煩惱的次第過程。我 們先以最基本的暫時壓伏煩惱的一個次第來講,外道他們也是這樣認為: 我們現在所處的就叫自地,無論是欲界也好、或初禪天也好、二禪天也好,這叫自地 ,他認為在自地的時候會有煩惱,像欲界有欲界的煩惱,初禪天有初禪天的煩惱,所以他 認為自地為粗,上地為細,所以以粗細而分的禪定去追求上禪天──更上的天界,他認為 更上一界,或更上一天的話就沒有煩惱了,因為他認為自地的時候會有煩惱產生,所以為 了斷除自地的煩惱,他追求更上一界,更上一天的無煩惱的境界,他們以一種自地為粗、 上地為細,以粗細分的禪定去修學。 他們雖然透過粗細分的禪定毘婆舍那和奢摩他的力量能夠讓他們往上一層樓,一直往 上走,可是這種煩惱消失只是暫時性的,這個叫做壓伏煩惱的一種對治力而已,因為其煩 惱的根本──真實執著──沒有斷除的緣故,將來還是會再次產生煩惱的,唯有透過緣「 無我」的毘婆舍那才有辦法徹底的斷除煩惱的根本──真實執著。 所以不是靠世間的毘婆舍那,要斷除煩惱根本的話還是要靠出世間的毘婆舍那。什麼 叫出世間的毘婆舍那呢?就是緣「空性」的毘婆舍那才有辦法斷除煩惱的根本。首先先是 緣空性的比量,之後慢慢的串習觀修,之後是緣空性的現量,那時候是現證空性,以道地 而言就是見道位。 在見道位時是現證空性的狀況,對治的煩惱叫做遍計煩惱。什麼叫遍計煩惱呢?我們 煩惱有分油然而生的煩惱,這個叫俱生的煩惱,另一種煩惱透過理論堅定的一種想法,這 種煩惱叫做遍計煩惱,就是由理論去建立的,就像外道他們認為我是存在的,透過種種理 由認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執就更堅定了,這種我執就叫做──遍計煩惱(遍計我執)。 當見道位的聖者現證空性時,所斷的煩惱是屬於遍計煩惱的部分,之後,再透過修道的現 證空性的智慧,慢慢的斷除油然而生的煩惱──俱生煩惱(俱生我執)。 瞭解了斷除煩惱的次第之後,在此說到「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知已先求止」。 為了要有斷除煩惱的毘婆舍那,所以首先要先求奢摩他,才能夠證得毘婆舍那,所以說「 知已先求止」。先求奢摩他,由這個奢摩他來成辦斷除貪瞋等的毘婆舍那,所以「止由離 貪成」。 ------------------------------------------------------------------------------ 註:奢摩他(止)的體性是「定」心所、毗缽舍那(觀)的體性是「慧」心所 《解深密經》(唐.玄奘譯):「....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 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正式的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止)。....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 等?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解深密經》(唐.玄奘譯):「....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能正思擇、最 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 薩能善毘缽舍那(觀)。....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 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23535448.A.9EB.html

04/12 20:32, 6年前 , 1F
隨喜引善知識教言!
04/12 20:32, 1F

04/12 23:21, 6年前 , 2F
二者非由所緣境去區分不是很懂,不知C大能否舉個例子,謝
04/12 23:21, 2F

04/12 23:21, 6年前 , 3F
04/12 23:21, 3F

04/13 07:50, 6年前 , 4F
止可以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觀可以緣盡所有性、如所有
04/13 07:50, 4F

04/13 07:52, 6年前 , 5F
性。止和觀不同,不是以所緣的對境去區分,是以作業的不
04/13 07:52, 5F

04/13 07:54, 6年前 , 6F
同區分止、觀的差別。盡所有、如所有的例子可自己舉例。
04/13 07:54, 6F

04/13 08:44, 6年前 , 7F
感恩C大提點關鍵字,我找到你之前分享的文章參閱後比較清
04/13 08:44, 7F

04/13 08:44, 6年前 , 8F
楚了,謝謝C大。#1IswbF7E
04/13 08:44, 8F
補充:修習止、觀,不是用五根識修,是以意識修習止、觀(意識相應的定心所、慧心所) 印順法師:「勤修觀行的瑜伽師,不外乎止──奢摩他samatha,與觀──毘缽舍那vipas yana。....“有分別影像”──『觀』;“無分別影像”──『止』。」有境上,止的作 業是無分別影像,觀的作業是有分別影像。 摘自:印順法師<成佛之道>:「修止成定,是定中意識,不是屬於五識的。....是由意識 所安立的影像,所以止、觀的所緣相,也叫做『影像』。」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4/13/2018 09:10:31
文章代碼(AID): #1QpqvOdh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QpqvOdh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