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苦果報的基本來源「十惡業」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6年前 (2018/01/16 10:40), 6年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tangchin (tangchin)》之銘言: : 如我們知道,導師世尊以一切智了知了所有世間、出世間最深細的事實並要求他的弟子在 : 身語意上謹守最基本的十件事: : 身三:殺.盜.邪行 語四: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意三:貪.瞋.癡 : 然而業果是極隱蔽法那是對一般人而言,對我們的導師世尊從來不是極隱蔽法。如果更加 : 深入瞭解導師世尊所教導的緣起,從空性的認知中,我們會更加肯定並且深信業果。 : 如果導師世尊以一切智看到了這一切業果的運作,並且清楚的告訴他的弟子遮止十惡對遠 : 離苦是最基本的作為,這樣說來,佛弟子能不堅定的謹守嗎? 感恩隨喜分享_/\_ 相關延伸閱讀--【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CBETA B10,No.006《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卷五〈皈依三寶〉、〈深信業果〉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 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 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 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 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若不久思二 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 所愛,決定信解。 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 。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 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 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 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海問經》云:「龍王,諸 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 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 註1:《中觀四百論》:「以染淨為因,緣起為性,彼法則有。」 空義的實踐若離開緣起有則為空談。「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緣起有」,因為緣 起故必依因果,顯現業果之理,相類因得相類果,業行因果不錯亂;故認識空性時必同時 認識緣起,亦即認識因果,不落常斷。 《雜阿含262經》: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 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十善業道經》:「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 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 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自性空、緣起無自性)。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 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 ,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 註2:佛教四宗所主張「離常斷二邊」之「中觀見」的主要理 倉忠仁波切 http://cn.t-karuna.com/jiehuodayi/2016-05-22/293.html 中觀宗以下的宗派(包含唯識、經部、毗婆沙)各自認為自宗是「中觀宗」,因為各 宗皆是主張離斷、常二邊。也就是,各自認為自宗的見解是「離斷、常二邊之見」。 但是,經論中所說的中觀宗,是主張「諸法諦實成立空」的「說無體性宗」。中觀宗 分類有二:中觀宗自續派、中觀宗應成派。所以,若是自宗的見解中有任何主張「諦實成 立」的部分,則不承許彼為中觀宗。   佛教四部宗義皆主張「離斷常二邊之中觀見」,各自的主要之理:   (1)下二部宗——毗婆沙宗、經部宗:   下二部宗以希求自我解脫為主,所以是以「補特伽羅無我的見解」作為主要所修的見 解,以彼見解作為中觀見,而自許為中觀宗。彼二宗認為,常邊是「補特伽羅是獨立之實 質有」,斷邊是「補特伽羅不存在」;破除此二邊,建立自宗所主張的中觀──補特伽羅 無我的見解。這是下二部安立「遠離斷、常二邊之中觀見」的主要之理。   (2)上部宗派——唯識宗、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彼等是以希求無上菩提為主, 所以,各宗是以「法無我的見解」作為主要所修的見解,以此見解作為中觀見,而自許是 中觀宗。   唯識宗主要是以依他起而言,依他起上的斷邊是「依他起不存在」或是「依他起非自 相成立」,常邊是「依他起外境有」或是「安立依他起的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自相成立」 ;破除此二邊,建立自宗所主張的中觀──依他起上圓成實的見解。此是唯識宗安立「遠 離斷、常二邊之中觀」的主要之理。   中觀自續派主張「依他起是名言有」自宗認為,斷邊是「依他起非名言有」,常邊是 「依他起諦實成立」;破除此二邊,建立自宗所主張的中觀──依他起諦實成立空的見解 。這是中觀自續派安立「遠離斷、常二邊之中觀見」的主要之理。   中觀應成派主張「依他起是唯名言安立」,自宗認為,斷邊是「依他起非唯名言有」 ,常邊是「依他起自相成立」或「依他起自方成立」;破除此二邊,建立自宗所主張的中 觀──依他起自相成立空的見解,或是,依他起自方成立空的見解。這是中觀應成派安立 「遠離斷、常二邊之中觀見」的主要之理。   以應成派的見解而言,自續派以下所自許的中觀皆是墮斷邊或墮常邊之見。例如,自 續派主張世俗依他起是自性所成(自性有),唯識宗以下主張依他起是勝義有、諦實成立 ,彼等皆是墮常邊之見。又,自續派以下不承許諸法唯名言有,由此失壞緣起,故是墮斷 邊之見。   斷邊、常邊;斷邊執、常邊執——   斷邊、常邊,彼二是從「境」的角度而安立。   斷邊執、常邊執,彼二是從「有境」的角度而安立。   由「執取有邊」而建立常邊執,由「執取斷邊」而建立斷邊執。 例如,「瓶不存在」是斷邊,「執瓶不存在的認知」(瓶不存在之執)就是斷邊執。   「瓶諦實成立」是常邊,「執瓶諦實成立的認知」(瓶諦實成立之執)就是常邊執。 「無業果」是斷邊,「執無業果的認知」(無業果之執)就是斷邊執。   斷邊執是「損減執」,彼是將「存在」損減為「不存在」,或是說,將「有」損減為 「無」的顛倒知。   常邊執是「增益執」,彼是將「不存在」增益為「存在」,或是說,將「無」增加為 「有」的顛倒知。 註3:CBETA B09,No.0044《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卷四 http://tripitaka.cbeta.org/B09n0044 「或有誤解空性深義,顛倒妄執諸法全無,或全非有。初生邪見,謗一切因果等法。 次著不捨,展轉增長。如云: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為堪聞者宣說空性,非空無果。頌曰:   彼器隨生諸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勤行佈施修悲心,  並修安忍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復能恭敬諸菩薩。 彼聞空性見,非但不於空性起顛倒執,引生無義,且能隨行所聞引生功德。謂彼法器 ,聞空性見如獲寶藏,為令空見於餘生中不退失故,常能正受安住淨戒。彼作是念,我若 犯戒必以此而墮惡趣,致空見為之間斷,故能受戒守護不犯。此言犯戒,不限先受,淨戒 違品諸自性罪,皆是犯戒也。又作是念,我縱能嚴持淨戒生諸善趣,倘生貧家,缺乏飲食 衣服醫藥資生之具,恆須追求,則聽聞空見及修習空義皆將間斷,遂於前說上下福田盡力 供施。復作是念,此空性見要以如上所說大悲攝持,方能引生佛果,故恆修大悲心而為根 本。復作是念,由瞋恚力能墮惡趣,能壞善根,能令顏色極不可愛,緣此令諸聖者不生歡 喜,故當修安忍。又見持戒等善根,若不數數回向一切種智,則非成佛之因,亦不能恆感 身及資財無量妙果,故持所有戒等善根,為度眾生出生死故,回向菩提。又見二乘等不能 如諸菩薩宣說甚深緣起,故於諸菩薩所起極敬重心。得空見諸大乘人,由生清淨正見,於 修廣大行品起極敬重,此是最應稱讚之處。《菩提心釋》云:....」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16070427.A.9DF.html

01/16 11:53, 6年前 , 1F
隨喜詳述引申!
01/16 11:53, 1F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01/16/2018 15:01:53
文章代碼(AID): #1QNMORdV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QNMORdV (Buddhism)